男女有別?精神健康中的性別不平等

2020-11-17 腦科學圈

速讀

相比於男性,是否女性更容易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呢?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研究團隊給與了肯定答案,即性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女性更容易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

來源:https://www.talkspace.com/blog/the-stigma-of-depression/

人人享有精神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其中,精神健康一直是人類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年的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上,國家提出'人人享有精神健康',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國家也多次發布相關意見和舉措加強人們的精神健康疏導和管理。根據國家2月中旬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遭受精神問題困擾,其中女性、18-30歲和60歲以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等群體受到的影響較為突出。

在精神健康領域,是否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精神問題的困擾呢?難道真的存在性別不平等嗎?近日來自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最新成果證實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容易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

來源: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epression/facts-statistics-infographic

女性更容易患有精神健康問題

巴斯克大學研究人員使用12條目的一般健康問卷(GHQ-12)調研了西班牙3個不同地區在2018、2017和2014年的數據,囊括了所有年齡段和不同社會地位的被試人群,結果表明,女性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女性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也比男性高得多。這說明性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

可能的原因

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更關注精神健康問題,因此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可能接受臨床診斷,也更容易接受藥物治療。而男性的基礎診斷率和處方率都比較低,這很可能是女性表現出更容易患有精神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由於男女在社會分工上的不同,如女性在職場上可能遭受性別歧視、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等,都將會精神健康領域的性別不平等產生影響。

精神健康也具有明顯的社會階層不平等

除了性別差異外,精神健康的性別不平等也表現在以下方面:1)老年人、較低的社會階層和低受教育水平的性別不平等現象越來越明顯;2)心理健康往往隨著生活條件的降低而惡化,如收入不足,教育水平低、體力勞動階層、失業或缺乏社會支持等。

巴斯克大學的OPIK研究小組是一個由社會和健康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學術機構,他們發現不僅女性更有可能接受診斷,而且更容易接受藥物治療。


參考資料:

1. https://www.psychiatrictimes.com/view/are-women-more-frequently-diagnosed-with-anxiety-and-depression

2. https://www.newswise.com/articles/depression-and-anxiety-are-more-frequently-diagnosed-in-women

相關焦點

  • 學術研究領域 男女有別or性別歧視?
    在學術研究領域,確實男女有別,還是存在性別歧視?上海馮鋼教授的言論引發的爭論,正在從媒體端的新聞熱點成為理性思考的學術熱點。女社會學家和孫立平、趙鼎新等男性社會學家的視角有較大的不同。   然而,有關由「男女有別」的情感模式產生的有關女性更適合居家,男性更具有智力活動的能力的偏見依然彌散在學術界,「女研究生從事研究的十不足一現象」,正是這種有偏見的知識生產的結果。
  • 在性別平等排名較低的社會中,女性更抑鬱
    「Olga Lopukhova,KFU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事實證明,女性更抑鬱,尤其是在性別平等排名較低的社會。此外,研究還顯示,學生自我評估中的性別差異與以往的調查結果略有不同。「在所有抽樣群體中,我們都找不到一種文化中性別差異的證據。相反,我們可以看到,在兩性平等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女性更多地認為自己是相互依存的,而在高度性別平等的情況下,女性則更加獨立。男性自我評估更加封閉,而女性感覺與其他人的聯繫更緊密。在自我理解或抑鬱症狀的其他兩個參數上,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位受訪者繼續說道。
  • 幼兒園教育中的性別平等
    傳說中的「男生的數理能力更強,女生語言能力更好」是真的嗎?我們所認為的性別差異是從何而來的?作為家長和老師,你所提供的教育對孩子性別觀念的形成有什麼影響?來聽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教育專家陳學鋒博士怎麼說吧!
  • 男女平等:性別的博弈
    「這丫頭片子什麼都不會做嘛」,小強不無憐愛地「痛斥」自己的女友。   和上一代人相比,這一代年輕人的性別觀念,無疑正發生著悄然卻顯著的變化。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近日通過央視資訊ePanel會員調查系統實施的調查(共850人參加)顯示,64.5%的人認為,和10年前相比,現在男女更平等了。
  • 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男女平等觀念之辯
    編者按 日前,出席2017年孔學堂秋季論辯大會的國內外哲學家,以「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男女平等」為題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就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男女平等這一辯題的意義、儒家傳統是否包含男女平等思想、儒家思想與傳統道德的關係及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中的「男女有別」觀點四個方面展開辯論。
  • 專業文章 | 論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
    摘要:在性別平等寫入法律的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事實仍然存在於各個方面,社會地位不平等是其重要表現之一。探尋兩性間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根源,有助於我們消除這種不平等。因此本文從歷史文獻和相關研究出發,總結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歷史原因和現實表現,並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
  • 性別不平等背後的經濟現象
    經濟學家認為,減少教育中性別的不平等,是促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女孩子的教育缺陷,以浪費人力資本的形式,限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因此,聯合國擬定了在到2015年前,消除各級教育中的兩性差距的目標,並將此作為千年發展目標之一。雖然像中國、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這些國家似乎很可能達成目標,但尤其是非洲,卻很難成功。
  • 專業文章 | 論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下))
    摘要:在性別平等寫入法律的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事實仍然存在於各個方面,社會地位不平等是其重要表現之一。探尋兩性間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根源,有助於我們消除這種不平等。因此本文從歷史文獻和相關研究出發,總結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歷史原因和現實表現,並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
  • 臨沂市在全市開展性別平等進中小學項目
    自2019年開始,臨沂市杏園小學被確定為省級性別平等項目試點學校。項目實施以來,試點學校紮實開展課程實施和活動實踐,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成長需求,找準切入點和契合點,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將性別平等教育的內容有機融入學科教學,逐步推進課程設計,初步形成了由基礎課、班會課、心理健康課、校本特色課組成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體系。不斷嘗試將性別平等原則逐漸滲透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打造了道德與法治課《男孩女孩》等一批精品課。
  • 你憑什麼說男女平等之後又要求男女有別?
    我有一個朋友,生完寶寶半年左右,婆婆便開始要求她出去找工作,說她不工作家裡負擔大,不能只靠她兒子一個人賺錢,現在的社會都是男女平等的。我朋友自己本身也不想脫離職場在家做全職媽媽,於是就出去找了份工作,每天早出晚歸的,也是挺辛苦。
  • 聊城市建立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機制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 張承斌 通訊員 王文軒)為進一步促進性別平等、推動婦女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形成運行順暢、權威高效的性別平等評估工作機制,近日,聊城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下發通知,建立聊城市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機制。聊城市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機制通過聯席會議和專家組開展工作。
  • 雙相障礙中的「男女有別」
    中國傳統、古老的思想中形容男女的詞語有:「男耕女織」、「男女授受不親」、「男女有別」等,說明男性和女性在某些程度上的區別。 而在雙相障礙患者中,多項研究顯示,男女患者中患病概率約為1:1,並無明顯的差異,但是由於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與男性有較大的不同,實際上女性雙相障礙患者在發病過程中有許多還是與男性有著不一樣的地方
  • 性別平等 gender equality
    胡錦濤主席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國將堅持貫徹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不斷促進性別平等。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國際婦女節100周年紀念日前夕表示,我國將採取更多措施促進性別平等。文中的gender equality就是指「性別平等」。
  • 記憶、傳承與發展:以性別研究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
    其中較為重要的幾項課題分別是2011年由彭珮雲擔任組長的全國婦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初探課題、2012年與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合作承擔委託課題和2013年首都高校性別平等意識專題等。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 參會學者從自身經驗研究和理論探索出發,揭示了婦女和性別研究經歷了從婦聯主導、女性學研究到當前智庫研究的歷程,提出未來將堅持以性別研究為切口,推進我國性別平等納入決策主流。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教授從自身參與抗疫經歷,講述了女性醫護人員的貢獻。在北大赴鄂醫療隊中,女性佔比75%。
  • 基層動態關愛女童成長 促進性別平等
    性別平等宣傳進校園為促進男女平等,進一步加強女童保護工作,促進她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在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城中區婦聯聯合區檢察院和總寨鎮逸夫小學,12月4日下午,組織開展「關愛女童成長 促進性別平等」宣傳活動。
  • 高校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是否真的男女有別
    近年來,我國人口男女比例嚴重失調,2011年人口普查顯示大陸人口中男性佔比51.27%,女性佔比48.73%,而在高校中,這樣的比例恰好反了過來,出現「倒掛」現象。  在2012年900多萬的高考大軍中,被「男女有別」的分數線絆倒的考生不止張萍一個。  日前,國內一家公益機構通過公開網站查閱了全國各地的2013年高校招生計劃,並發布了「2013年211工程學校招生性別歧視報告」。  報告顯示,在今年的高校招生中,全國112所211工程學校,只有31所不存在性別歧視,約佔總數的28%。
  • 「性別平等」還是「矯枉過正」?英國民眾被「政治正確」搞得不耐煩...
    他們認為這樣會給公眾傳遞錯誤信息,加劇民眾的「刻板性別印象」認識。這項舉措就是 為了改變人們對性別的偏見,強調男女平等 ,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還有網友開玩笑說,萬一人家有精神分裂呢,誰說我是一個人,「everyone」的稱呼是歧視!改廣播!不僅是公共運輸,在英國的一些大學裡,也出現了關於性別平等方面的爭議。
  • 性別平等不是反對女性中止妊娠的藉口
    有網友認為,在性別平等的基礎上,夫妻雙方關係平等,是否生育孩子應綜合考慮夫妻雙方的意見,最高法的這一解釋實質上剝奪了男性的正當權益。但在筆者看來,性別平等不應成為反對女性中止妊娠的理由,相反,這一解釋是在性別平等觀念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家庭生活中女性常處弱勢地位的實際狀況而做出的,強調女性在生育問題上的優先級別,以法律形式實現對女性的特別保護。
  • 社會經濟地位、社會資本與健康不平等
    布萊克報告證實了英國的健康不平等狀況不斷擴大,隨後Ma發現美國的健康不平等相對指數有所增加,Mackenbach等發現,歐洲國家中的社會上層在健康分層中處於優勢地位。上述理論對健康不平等的解釋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等多種機制,這些闡釋路徑都為健康不平等的研究奠定了根基,而作為人們通過社會關係獲得有價值資源的重要工具,社會資本在其概念提出之初就被用來研究和解釋社會不平等的產生機制。與此同時,社會資本也是社會不平等的再生產機制,即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群體自身的社會資本就存在差異,而這些差異在資源獲取過程中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不平等。
  • 在性別平等排名較低的國家,女性更容易患抑鬱症
    研究發現,女性通常來說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鬱症,尤其是在性別平等排名較低的社會。這是因為在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女性容易遭受更多來自社會歧視和壓迫,在工作、生活、社交等多方面都壓力重重。這種情況下,女性的焦慮感和抑鬱感自然而然地會加重,導致抑鬱症患病率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