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會計了。
我把這件事兒告訴了幾位朋友,他們一致的疑問,我這是要轉行做會計了?
我知道,他們是除了對我職業規劃上的好奇之外,更多的是對將來我能把會計學成這件事的可能性上大打了一個問號。
畢竟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數學實在不是在下之力所能及的事。
我真的是打算轉行做會計嗎?
他們把我給看小了。
並沒有歧視或是低看會計這門知識或是從事會計相關職業的人,而是說,我的朋友們把我學習會計這件事兒給小看了,又或者是把我學習會計這件事看得過大了。
怎麼理解?
我學習會計的最主要目的是為自己將來可以有一家自己的企業做財務方面知識的儲備。一名稱職的企業家是應該具備多項最基本的職業技能,財務相關技能就是其一。
所以說會計於我不是全部,還是其中之一。雖然財務知識這個「一」在整體所需技能中的權重挺大。
那為什麼我會認為將來如果有幸能夠有自己的企業,自己一定要自己具備財務技能呢?如果將財務事宜轉包給第三方機構或是僱幾名會計人員不就也行嗎?
謝謝有相關問題且提出合理建議的朋友和讀者們,我想到時我會去請人來擔任會計來處理財務事宜。但因為財務管理涉及到掌控企業的整個經營狀態以及企業的生死存亡,這麼重要的事我還是想在上面有一定量的自主權,在經營管理上可以有自己的判斷,而後再去請教或是跟會計人員探討財務應對處理辦法。
這樣的好處不言而喻:
一:可以將自己所學財務知識學以致用,向專業人員請教。
查漏補缺,多好的一個學習機會。
二:可給會計人員一個職場警示:老闆是懂財務知識的,可不作奸犯科,假意推責。
這些東西,目前還是打工仔的我是怎麼知道的?
渠道之一還是從書本中求得,其二是七年的銷售歷練對人性的更深理解所致。
從書中所得?
那是什麼書?你不會是愚人買鞋,書呆子一個吧?
可能是,但是機率不大。
去年10月份讀曹德旺的自傳《心若菩提》時,其中曹德旺回憶自己當時還在做採購的時候,就被領導建議過,說:要想有自己的企業,不會會計是萬萬不可的。曹德旺執行力挺強,拿著書本自學兩年,不會的就請教廠裡會計。之後的結果是書中的這段評述「兩年後曹德旺財務知識基本上就全部掌握了」。
除此之外,羅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窮爸爸》裡也建議不論是做投資還是做企業,財務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因為財務是商業的語言。
那問題來了,你學習了財務就一定可以建立自己的企業嗎?
當然很顯然,不一定。正如我之前所講,財務技能只是眾多技能之一,雖然它的權重不低。
即使只是其中之一,但我還是要學。
因為我相信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這不是什麼心靈雞湯,而是人到中年後我的反思所得。
23歲大學畢業到如今30而立,七載光陰過去了。之前的七年在鄭州和上海兩地漂泊。特別是上海,四年搬了四次家,我給之前這段經歷稱之為「打遊擊」。如今自己在上海周邊的周邊購置了房子,算是有了安身之所。
那麼,隨著情況環境的變化,從遊擊到找到革命根據地,我的「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力量積攢,翹首以盼可以像解放全中國那樣的「可以燎原」。
我三十了,真的「而立」了嗎?
個人的判斷,
是的,我「而立」了。
立的不是存款,而是心智。懂得了立長遠規劃後的穩紮穩打。不再熱衷於什麼突破,而是懂得了努力沉澱,懂得了萬事先付出,懂得接受了「十全三滿」,「全」的是努力,「滿」的是結果。
真的很希望我的讀者朋友們可以一直關注我,關注我的日記,因為它正在記錄我的點滴,也記錄著我的成長感悟。
如果日記可以持續每日更新,那麼隨著我的閱歷豐富,我相信也一定會在內容和敘事技巧上呈現出更高的維度智慧。
自己在人為處事上的得與失,感和悟,伴隨著讀者朋友們,希望可以對你們的世事認知有正向的幫助。
查理.芒格的那本《窮查理寶典》,通讀全書後給了我一個最深的概念:多元化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是思考和處理事情的邏輯順序和思考角度;多元化意味著多條路多維度。從四面八方去思考一個「點」的問題,會不全面?
那如何培養多元化思維模型?
你瞧,我在自學會計,力求擁有財務的認知世界的角度。
…………………………………………………………………
特別說明:
1)文章非紀實文學,我不一定是我,你不一定是你,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