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陳局 英倫靠譜局
英國正式脫歐了,但雙方達成的貿易協議主要針對實物貿易。對於佔英國經濟80%體量的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法律、零售和娛樂等領域),缺乏具體的安排。這也意味著,未來可能還會有各種談判。
各界很關注的一點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而且是歐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倫敦的地位會不會由於脫歐而受到威脅?
而多家頂級銀行、投行撤離近期撤離英國的舉動,更讓倫敦憂心。
金融業佔據英國GDP的12%,創造了超過200萬就業崗位。加上金融業拉動的消費和上下遊產業,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陳局今天特邀的情報員,身居英國,就職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她研讀了脫歐貿易協議,結合自己的專業觀察,認為雖然不是高枕無憂,但倫敦金融中心在短期內很難被取代。
那麼,在金融中心的競爭中,倫敦有哪些優勢和隱憂?
為什麼說,歐盟要搭建世界級體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01
「同等待遇」懸而未決
由於新冠疫情嚴峻、封鎖措施嚴厲,英國二戰以來最艱難的一個聖誕節期間,我的大多數朋友都取消了度假計劃,老老實實呆在家裡,度過了冷清的聖誕和新年假期。而英國和歐盟加班達成、批准的貿易協議,也成了我們「雲聚會」的探討焦點。
朋友們大多活躍於英國的金融服務行業,所以對於這一版脫歐貿易協議都不大滿意——這份協議對於金融業的涉及確實是太少了。這不免讓人覺得,新一輪的談判拉鋸戰還會繼續。
隨著脫歐過渡期的結束,倫敦的銀行、交易所和金融公司就失去了對歐盟市場的自動準入。
英國早已表態,會給歐盟公司「同等待遇」,承認歐盟監管制度的有效性,方便歐盟國家的公司在英國從事金融服務。英國允許歐盟企業在英國繼續經營3年,希望它們能申請永久許可。英國還單方面允許歐盟的金融公司直接向英國客戶提供某些服務,比如信用評級。
倫敦金絲雀碼頭
同等待遇跟監管體系息息相關。比如,在監管體系一致的情況下,歐盟的律師、註冊會計師也可以符合英國對註冊會計師的認證要求,反之亦然。現在,英國完全脫歐了,歐盟不再自動承認英國的律師、會計師等專業資格,他們如果要去歐盟執業,就要遵循當地的資格認證要求,除非英歐雙方有進一步的特殊安排。
但貿易談判的結論是,雙方會加強金融服務方面的監管合作與信息共享,而具體的安排,包括同等待遇等監管體系上的問題,將會單獨協商,達成諒解備忘錄。
02
防患未然,多處下注
人們常常擔心:完全脫歐後,倫敦會不會失去金融中心的地位?
業內的一些動向,加劇了這種擔憂。
頂級投行摩根大通(俗稱「小摩」),已經把1800億英鎊和200名員工轉移到了到德國法蘭克福,成為德國最大的銀行。
最近又爆出,摩根史坦利(俗稱「大摩」)打算把900億英鎊的資產轉移到法蘭克福。
巴克萊銀行要把150至200個工作崗位遷出英國。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2021年上半年要把歐洲總部從倫敦搬到荷蘭阿姆斯特丹。
中國的幾大銀行也都做了相應安排,在歐洲大陸或愛爾蘭布局,保持對歐盟國家業務的延續性。
美國銀行更是在兩年前就把國際分支機構搬到了愛爾蘭的都柏林。
花旗、滙豐、渣打、東京三菱等銀行也有轉移計劃。
最近,高盛集團和倫敦證券交易所分別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陸設立了股票交易平臺,方便歐洲的客戶。
……
安永跟蹤調查了222家重要的金融服務公司。自脫歐公投起,到2020年10月,有24家公司宣布把英國資產轉移到歐盟,總價值超過1.2萬億歐元;88家公司考慮把倫敦的一部分職位轉移到歐盟,共涉及7500個工作崗位。
歐洲央行估計,在英國脫歐之前,從英國轉移到歐元區的資產總額為1.3萬億歐元。德國央行估計,外國銀行從英國轉到德國的資產將達6750億歐元。
《紐約時報》甚至開始預測下一個金融中心,基於英語水平、基礎設施、監管環境等因素,認為阿姆斯特丹和法蘭克福是最有吸引力的。
法蘭克福
安永跟蹤的222家公司裡,有88家已確定或者在考慮職位轉移地點:都柏林(34家)、盧森堡(26家)、法蘭克福(23家)和巴黎(20家)。其中有26家公司考慮轉移到多個地點,顯然是在多處下注。
03
短期難撼倫敦地位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斷言倫敦要失去金融中心地位,可能早了點。
身處諮詢行業的我,最近跟我公司的合伙人交流時也提出了這類擔憂,但她微微一笑說,脫歐對金融的影響沒那麼大,倫敦短期內很難被取代。
為什麼這麼說呢?
結合自身的觀察和媒體的分析,我們歸納出幾大原因:
1、倫敦金融行業在歐洲佔據絕對領先地位。
根據英國智庫「新金融」的數據,英國的股票、外匯和衍生品交易獨步歐洲,佔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額,還聚集了幾百家主要的資產管理公司。
雖然法蘭克福和巴黎的銀行業比較發達,都柏林和盧森堡聚集了大量投資基金,但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全面替代倫敦。英國的金融服務貿易順差很大,這意味著,是歐盟需要依靠倫敦來發展金融業,而不是相反。
金融界也承認,如果把過多的資產從倫敦轉移出去,會導致不必要的、代價高昂的市場分裂。
2、倫敦有極好的金融服務環境,提供一條龍服務,是歐洲最具「世界性」的城市。
你如果要收購一家公司,倫敦有一批不同國家背景的頂尖銀行家、會計師、律師和顧問等著為你服務。這就是金融中心的集聚效應。一條龍服務吸引的不光只是大型金融公司,還有想獲得投資的初創公司和中小型公司。歐洲其他國家還沒有實現這樣的規模經濟。
3、歐盟本身存在一些問題。
新冠疫情初期,歐盟27個成員國就缺乏互幫互助,甚至還爭搶物資。有點類似的就是金融領域的各自為政。幾十年來,歐盟多次試圖加強金融中心建設,但一直難以取得重大進展。眼下,一些工作崗位從倫敦轉移到歐盟,各個城市會互相挖牆腳。歐盟小規模的金融資本組成的大雜燴,要變成一體化的世界級體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倫敦金融城
所以,在歐洲大陸,並不存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可以跟倫敦勢均力敵的對手。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倫敦可以高枕無憂。有這麼幾點需要注意:
1、英國脫歐給了歐盟一個反思的機會:如何用更加完善的監管體系和協作機制,建立一個歐洲資本市場的聯盟,在與英國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2、雖然倫敦暫時不會失去金融中心的地位,但上萬億歐元的資產轉移可是實打實的。
這些資產分散到了不同的國家,可能導致歐洲大陸的金融市場分散化。為了規避歐盟內部出現下一個「英國」,投資者可能會將部分資產轉移到紐約、新加坡、香港,加深全球金融市場的分散化。長期來看,這些都會削弱倫敦的地位。
3、從長期來看,如果歐盟採取強硬路線,而且歐盟的那些金融中心在關鍵類別資產的交易上達到臨界規模,倫敦的吸引力就會減弱。
說了這麼多改變甚至危機,但要知道,「危」中也會有「機」。
比如我所在的諮詢行業,就迎來了發展機遇,客戶的需求因脫歐而大增。
雖然脫歐和疫情導致一部分人喪失了工作機會,但一些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也是前所未有的。英國的「四大」和大型投行、銀行還在按部就班地進行招聘,這也是普通人的機遇。
接下來就要看英國政府的談判能力了,在這個意義上說,脫歐尚未劇終,也許還要持續數年。
情報員:含章
情報源:BBC, The Guardian, Financial Times, E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uters, ITV, The Times, 英國議會官網
陳局講兩句
英國脫歐說到底,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失去了一些優惠待遇,但也擺脫了歐盟的束縛。脫歐派和留歐派都要放棄政治爭執,在未來的年月裡謀求利益。
脫歐也可以促使英國的金融服務等行業離開原有的舒適區,重新思考方向,或許會帶來新一輪科技和自動化的發展,比如電子支付的進一步普及、虛擬貨幣的發行等等,跟上世界潮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原標題:《英國脫歐,倫敦金融中心地位還能撐多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