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啥子」如何譯成英語

2020-12-14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今天走得攏嗎?」、「今天橫順要走攏。」、「掃歸一了,就把東西還原」……川渝兩地的人對這些方言並不陌生,可是你能想像這樣的對話出現在百年前的英語教材中嗎?近日,一本名為《Chinese lessons for first year students in west china》(華西第一年學生用中文教材)的書籍截圖在微博上熱傳,並登上熱門微博排行榜。

 

 

就像現在的「瘋狂英語」,這本「瘋狂川話」教材,不僅記錄了百年前的四川方言,也有當時的外國人操著一口四川話跟當地人交流的有趣場景。

 

  「川譯英」教程微博熱傳

 

「好洋盤,百年前的英文版四川話教材,漲知識了!」近日,微博草根大號「頭條成都」在微博上曬出了一本英語教材的照片,被大量轉發,並引發熱議。不同於常見的英語教材,照片中,這本教材的中文翻譯不是普通話,而是四川方言。

 

該微博稱,《華西第一年學生用中文教材》是目前最早正式出版的四川話英語教材,記錄了地道的成都方言,「請自動腦補洋人用四川話與當地人交流」。記者在配圖中看到,教材中的漢語句子中,有很多四川方言特有的說法,比如「掃歸一了」、「在我們這裡歇」、「腳腳上要好生洗乾淨」等。「今天走得攏嗎?」這句話,在教材中被翻譯為「Can we get there today or not?」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教材還給每句中文按照英語音標的原則,標註出對應的四川話發音以及音調。例如,「走得攏」就標註為「zou de lung」。

 

  百年前加拿大人編寫

 

昨日,記者聯繫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宣傳部長廖志林,他向重慶商報記者證實,微博上曝光的這本教材,正是近100年前的「川譯英」中文教材,這本教材是由華西醫院創始人啟爾德編寫的,1917年由華西協和大學印刷出版,目前這本教材的原版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圖書館裡保存。

 

廖志林告訴記者,啟爾德是加拿大人,1892年來到成都,在成都生活了25年後編寫了這本教材。啟爾德能熟練運用英文和四川話,「把一些看似很『土』的方言,翻譯得很地道。」廖志林說,這本教材在當時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它幫助在成都的外國人學習四川話,另一方面,也是當時中國學生學習英文的教材。如今,這本教材上很多方言即使是本地人都用得很少了,可以稱得上是第一本「川譯英」教材,這對學者研究華西歷史,以及四川方言都是寶貴材料。

 

  教材中的場景很生活化

 

目前,廖志林手上有一本該教材的複製版,他翻閱後告知商報記者,這本教材共278頁,分32課,有1005條句式和詞條。「現在看來,這些課文非常有意思,非常貼近生活」,廖志林舉例說,第一課是「和教書先生說話」,第二課是「請夥房(廚師)」,第三課是「請打雜」,第四課是「請老婆子(保姆)」……課程的安排循序漸進,後面的課程包括上街買東西、打掃衛生等。

 

  場景一:稱重

 

  方言:不得重,盡都稱過的

  翻譯:It cannot be too heavy,every one of them has been weighed。

 

  方言:每一頭不得過四十斤

  翻譯:Each basket is not over 40 catties。

 

  方言:擔起走,擔起走

  翻譯:Get started,get started with the loads。

 

  場景二:做清潔

 

  方言:掃歸一了,就把東西還原

  翻譯:When you have finished sweeping put things back where they belong。

 

  方言:洗的時候,桌子腳腳不打髒

  翻譯:When you are washing (the floor),you must not dirty the legs of the table。

 

  方言:角角上要好生洗乾淨

  翻譯:You must be careful to wash the corners clean。

  方言很難,註解很貼心

  外國人眼中的教材:方言很難,註解很貼心

 

這本教材實踐效果如何?昨日,記者將教材截圖發給了幾位在重慶生活多年的外國友人。

 

Chris(英國人,重慶生活4年,重慶大學[微博]外教):對我來說,與其說是本教材,這更像日常短語小冊子。來了重慶之後發現,川渝方言對外國人來說其實挺難的。百年前教材裡的四川話教學和我學中文時候的方法差別很大,像這樣直接學習短語、詞組的方法很難了解方言的發音規則,不利於理解記憶。

 

Evan(美國人,重慶生活5年,上班族。):我生活工作在重慶,但是我女朋友是成都人。教材裡有些四川方言看不懂,不過覺得特別搞笑。我成都女友告訴我,這些都是老四川話。這本教材中用拼音進行了註解,其實很貼心,不過和現在我學習的拼音有點不同,看得有些懵。

 

芳萌(保加利亞人,重慶生活4年,重慶大學學生):來到重慶後發現,方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本教材是個好幫手,儘管年代有些久遠,但在方言學習上還是有幫助的。

 

    觀點

跨越百年的書,承載歷史和文化價值重慶市江北中學校語文老師賴文歡,曾在泰國孔子學院擔任兩年對外漢語教學。昨日,她看過這本教材的部分截圖後,告訴商報記者,教材通過特殊的拼音註解教授四川話,這樣的方式有趣、貼心。

 

昨日,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本百年前的方言英語教材,承載了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百年前,外國的醫生、學生來到四川,帶來科技、醫學等先進成果,為滿足交流需求,這本書應運而生。而記載的場景和方言,也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百年前的城市環境和風味,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價值。」蔡尚偉說,撇開書本裡面的教學內容,背後折射的是中國百年來城市發展進程,具有很強的歷史價值。

 

(來源:重慶商報,編輯:Bernard)

 

 

 

 

相關焦點

  • 「做啥子」如何譯成英語 百年前「瘋狂川話」翻譯走紅
    就像現在的「瘋狂英語」,這本「瘋狂川話」教材,不僅記錄了百年前的四川方言,也有當時的外國人操著一口四川話跟當地人交流的有趣場景。  「川譯英」教程微博熱傳  「好洋盤,百年前的英文版四川話教材,漲知識了!」近日,微博草根大號「頭條成都」在微博上曬出了一本英語教材的照片,被大量轉發,並引發熱議。
  • 棄暗投明:籠統的漢語如何譯成明晰的英語?
    從英語的角度來看,在沒有文化背景或是上下文語境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將這些中文詞語直接翻譯成英語,會讓人讀起來不知所云,難以理解。在中文裡,文化會轉化成一些約定俗成的詞語,並在詞語形式上固化下來。在使用時,閱讀者並不直接需要上下文語境,就能接受和理解。如果將這些詞語翻譯成英語,則會出現「文化空缺」的情況,讓閱讀者感到很難理解,無法了解真正的的意思,造成意思「空洞無味」。
  • 翻譯中,如何將被動譯成被動和主動譯成被動?幾個事例教你翻譯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被動譯成被動和主動譯成被動,相信大家會感興趣,一起來看看吧。被動譯成被動如果原文的動詞中含有「被」,「由",「為」,「受」,「靠",「所」,「把",「得到",「加以」,「予以」等字樣時,譯成英語通常用被動語態:例句例1:這個實驗該由學生們自己去做。
  • 啥子是「流調」?密接和密接的密接又是啥子?來看正確答案!
    啥子是「流調」?密接和密接的密接又是啥子?來看正確答案!「流調」,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為感染者的接觸者或者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呢?周興餘介紹道,工作人員主要會詢問病例或者無症狀感染者,在發病前或者核酸陽性採集前14天去過哪些地方,做了什麼事情和什麼人接觸過,接觸方式、接觸頻率如何,公眾應該如實回答。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刻意隱瞞流行病學史,造成疫情擴散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
  • 英漢互譯導航--怎麼把「會上提出了很多建議」譯成英語
    英漢互譯導航--怎麼把「會上提出了很多建議」譯成英語安徽省蚌埠市蚌埠二中——朱正軍在將漢語譯成英語時,我們首先分析一下漢語的句子結構,再根據英語的句式要求將其翻譯過來。那麼如果我們把「建議」當作主語的話,它與「提出」之間就是被動關係,所以我們只要找出用作及物動詞,表示「提出」的動詞(raise, put forward),將其譯成被動句就行了。Many suggestions were raised/put forward at the meeting.
  • 猜猜你是哪裡人,美女你在幹什麼,美式英語發音及中文各種方言
    本著讓大家更好理解翻譯:中文有漢語普通話和各種方言,英語也有(如一個單詞拼寫發音在英美各個地區可能會有差別),我們學的是標準英語,從小我們上學學的是英式,but 由於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及美劇的普及範圍之廣,美式英語更受歡迎。不管中文方言怎麼說,都譯成 what are you doing?
  • 「假大空」的語言如何譯成英文?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假大空」的語言如何譯成英文?後來有一次,他又問我類似的問題,我有點好奇,於是我就順便問孔先生,您要這些詞組的英文譯文,打算做什麼用啊?孔先生說,他是一家外地電視臺的英語翻譯,該臺每周有20分鐘的英語節目,主要介紹當地新聞,因此他(和另外一位同事)需要將本周重要新聞的大意翻譯成英語。   我繼續問,比如"樹雄心、立壯志"和"大幹、苦幹"這兩個詞組,它們的漢語原話是什麼,您是怎樣翻譯的?
  • 東瞧西望(34)| 「童子雞」「麻婆豆腐」等土菜怎麼譯成英語
    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英語語法、跨文化交際學、都市文化、非遺保護與傳承、高等教育、移民教育等。獨著和主編的著述、辭書、教材、研究報告等20餘部,發表論文80餘篇,隨筆、散文、評論等350餘篇。問題是中文菜名翻譯成英語時,常常遭遇麻煩,引起誤會。有一張中英文雙語菜單,將「童子雞」譯成「還沒有性生活的雞」(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老祖宗發明這道菜的本意,也只是要標榜材料的鮮嫩爽滑而已,沒有誰要打聽雞先生的私生活。有一個網友更搞笑,他說:「童子雞翻譯成『還沒有性生活的雞』,這還不夠準確,應該是『還沒有性生活的公雞』,要是母雞的話應該是『處女雞』了。」
  • 翻譯中,如何將否定內容譯成肯定形式?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否定內容譯成肯定形式,相信大家會感興趣,一起來看看吧。所謂否定內容譯成肯定形式是指某些否定句在處理上不定採用no,not或never等否定詞來表示,而是通過其它的詞彙或組詞來表示,這些詞或詞組在形式上是肯定的,但是往往有內含的否定意義,因此同樣能達到否定效果。這類詞在英語中極為活躍,是翻譯否定句經常採用的手段。
  • 英語專題輔導:如何做好中譯英翻譯題(5)
    英語專題輔導:如何做好中譯英翻譯題   例4:我們必須對這裡正在討論的一些事情保密。(discuss)   分析:保密的詞組是keep a secret of,但這裡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正在討論該如何與事情結合起來。
  • 新華社譯名室主任:為啥Trump譯成川普而非川普
    我本人也聽到了不少人對「川普」這一譯名的質疑聲,認為中文譯名跟Trump的英語發音對不上,「川普」更接近Trump的發音。我也看到過Trump應該譯為「川普」而不是「川普」的文章。當時,譯名組的同志把已有的譯名卡片、英語辭典中的外國人名以及各種工具書上的外國人名收集起來,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打成草稿資料,後經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為《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俗稱「英語百家姓」,這是譯名走向統一的重要成果。該書於1965年5月第一次出版,後來又歷經修改、補充和多次再版,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的英語姓名翻譯工具書。
  • 在德語翻譯中,如何將主動形式譯成被動含義?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主動形式譯成被動含義,相信大家會感興趣,一起來看看吧。德語和英語同屬日耳曼語系,故在表達方式與習慣上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比如對被動態的運用。很多句子若以中文的邏輯來表達都會偏向使用主動態,但德語則與之相反。
  • 2016考研英語複習英譯漢部分該如何做?
    在考研英語大綱中,無論是英語一還是英語二,其中都有很多是必考題型,英譯漢一直在考試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首先說英語一中的英譯漢,一般是閱讀理解部分的Part C,題型是提供一篇約400詞的文章,在5個句子下面劃線,並且這5個句子往往是長難句,每一個句子2分,要求考生將畫線句子譯成中文,而文章內容抽象,語言結構比較複雜,考查考生對複雜語言結構和複雜長難句的分析能力。
  • 四川人嘴裡的「寶器」究竟是啥子寶貝|四川方言
    如果你要說一個貴州人「寶器」,估計他會直接和你打起來,在貴州話裡面「寶器」和直接說一個人蠢沒啥子區別。「寶器」來到了湖南地區大家卻最多甩你一個白眼,湖南眼裡這和說「寶裡寶氣」差不多,還不至於直接翻臉。「寶器」到了四川的威力就更弱了,很多時候川人嘴裡的「寶器」並不見得是貶義。如果是朋友之間說「寶器」,最多就是損友之間的玩笑。
  • 地鐵告示牌英語鬧笑話 「車站」譯成「網站」
    「先不說中文被逐字譯成英文,『Chinglish』(中國式英語)味濃濃,地鐵車站被翻譯成『website』(網站站點),這英語估計是計算機老師教的。」英語不好的市民也發現翻譯有誤最近,不少乘坐地鐵2號線的乘客發現,2號線南京東路站的服務中心外新掛出了一張告示牌。上面詳細介紹了公交卡的退卡、充值須知,以及辦理地點。
  • 翻譯中,如何將被動含義譯成主動形式?幾個事例教你正確方式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被動含義譯成主動形式,相信大家會感興趣,一起來看看吧。被動含義譯成主動形式有時漢語中的被動句子也可譯成主動語態。英語中有些被動含義的句子習慣上以主動形式來表達,如:例1:這一章需要重寫。This chapter needs rewriting.(=This chapter needs to be rewritten.)例2:這篇論文值得一讀。
  • 《紅樓夢》英譯本趣事:「黛玉」譯成「黑玉」
    據王農《簡介〈紅樓夢〉的一種英譯本》一文的介紹,王良志的譯本是一個節譯本,「譯者把《紅樓夢》重新加以剪裁,使整個譯本變成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在人名翻譯上也採取一種「自由式」的意譯法,如把「黛玉」譯成「黑玉」,「襲人」譯成「瀰漫著的香氣」,「平兒」譯成「忍耐」, 「鴛鴦」譯成「忠實的鵝」等。
  • 把early bird 譯成「早起的鳥」明顯錯了,到底怎麼翻?
    文:李老師我們在準備英語考試的時候,肯定背過不少英語諺語:比如one bird in hand is
  • 最有可能把《紅樓夢》精準譯成英文第一人:張愛玲獨創英語學習法
    她的雙親和姑姑英文造詣極高,父親張志沂英文小說不離手,還在天津津浦鐵路局做過英文秘書;母親黃素瓊久居歐洲,英文不在話下;姑姑張茂淵也曾留學英國。現在的大部分家長都有一定的英語儲備,如果做不到每天和孩子英語對話,起碼可以為孩子選擇英語素材營造一個雙語環境,比如一起看英語光碟,一起看英語原聲電影,鼓勵孩子用英語寫日記和閱讀,讓孩子從小培養出"使用英語"和"自發吸收英語"的習慣。如果是高中生、大學生或成人,可以學習張愛玲的另一個方法,把自己泡在英語裡。
  • 外國人把粽子譯成米飯大餃子 端午節恐怖習俗揭秘
    原標題:外國人把粽子譯成米飯大餃子 端午節恐怖習俗揭秘   外國人把粽子譯成米飯大餃子,端午節恐怖習俗揭秘。端午節到了,你吃粽子了嗎?你知道外國人是怎麼翻譯「粽子」一詞嗎?粽子的英語怎麼說?現在通俗的翻譯是ricedumpling,真譯就是用米飯做的大餃子。是不是覺得很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