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殼魚魚苗發生神經壞死病毒病

2020-12-24 水產養殖網

筍殼魚魚苗發生神經壞死病毒病

出處:利洋水產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7-08-24 09:53:00

廣東佛山順德區勒流鎮衝鶴村一筍殼魚養殖池塘,面積2畝,水深1.7米(圖1)。2017年5月25日放規格為3cm/尾的雜交筍殼魚魚苗2.3萬尾,投餵冰凍豐年蟲、水蚯蚓和冰鮮魚。放苗時水溫約27℃,放苗後當天和次日每天都有幾尾筍殼魚苗體色發黑(「黑身」)、上浮、水面下停止不動(「定身」),有的魚苗腹部朝上「假死」(俗稱「翻白肚」)(圖2、3),人靠近驚動立刻螺旋狀遊動離開,人離開以後又上浮,偶爾見個別魚苗在水面打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月27日下大雨後晴天,「黑身」、上浮的魚苗增多,約幾十尾。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月28日外潑聚維酮碘,上浮魚苗增加到100多尾。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月30日又外潑聚維酮碘,上浮魚苗繼續增加,死亡後沉底,具體數量不好統計。
進入6月份以後停止外用消毒劑,以調水、增氧為主,死亡量逐漸下降,連續晴天時基本不再死亡。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6月下旬連續陰雨,水中有較多藍藻,水溫約29~30℃,又開始有魚苗「黑身」、上浮。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6月24日上浮、死亡10多尾,外潑聚維酮碘。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6月25日上浮、死亡30多尾。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6月26日外潑聚維酮碘,死亡增加到100多尾。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6月27日上浮、死亡200多尾。取上浮的發病魚,現場接種肝臟、腦用營養瓊脂培養基進行細菌分離培養,取整尾發病魚分別用95%酒精和波恩氏液固定送公司研究所分別做病毒的PCR檢測和組織病理切片觀察。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結果:在28℃經24小時培養,發病魚肝臟中未分理出細菌。病魚的眼和腦部神經壞死病毒(&nbspNervous&nbspnecrosis&nbspviral,NNV)呈陽性(圖4,條帶5、6),病理組織切片觀察見發病魚腦組織和眼組織個別細胞壞死,嚴重的細胞壞死嚴重,組織空泡化(圖5),具有神經壞死病毒病的典型病理變化。用NNV陽性魚腦組織勻漿後組織液接種SSN-1細胞,120h後細胞發生CPE(細胞病變效應),表現為細胞質空泡化,細胞溶解和脫落(圖6)。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於藍藻暴發,水質惡化,7月初開始換水,並重新培水。隨著水質改善和水溫也逐漸升高,死亡量逐漸下降。

分析:1、本病例根據發病魚的臨床症狀、流行特點和實驗室檢測結果,初步診斷筍殼魚魚苗發病是由神經壞死病毒病引起的。神經壞死病毒病是海水養殖魚類魚苗、魚種階段的重要疾病,多數海水養殖魚類都有發病,但是淡水魚類該病鮮有報導,僅見淡水中的歐洲鰻、鯰、鱘和尼羅羅非魚發生該病的報導,筍殼魚的神經壞死病毒病尚未見報導。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本地區筍殼魚的神經壞死病毒傳播方式等流行病學資料尚不清楚,下雨後發病,發病後外用消毒劑死亡量增加,改善水質環境死亡量會明顯下降。(利洋公司技術部唐紹林&nbsp研究所一室張會軍、戚瑞榮、張東霞&nbsp提供2017.08.24)


(本文已被瀏覽 49405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每周一例]刮魚缺氧,鱖魚苗發生神經壞死病毒病
    [每周一例]刮魚缺氧,鱖魚苗發生神經壞死病毒病出處:利洋水產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9-08-29 16:13:002019年7月23日放苗1.6萬尾,規格5~6cm,當天在苗場刮魚收網時有大量「吐魚」現象,懷疑是缺氧導致。&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7月25日,白撞雨,水溫31℃,大量魚苗上浮,開始出現零星死亡,約8-10尾,解剖發現有腹水,使用某廠家碘製劑、恩諾沙星和三黃散治療。
  • 【海水魚專題】淺談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病
    近幾年養殖石斑魚的朋友越來越多,但成活率逐年降低,養殖難度越來越大,其中神經壞死病毒病是影響成活率的一個重要因素,下面針對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病的一些情況做簡單介紹,以期對您有所幫助。三、誘發因素1、天氣不穩定(季節交替,雨後天晴等)或水質不穩定(前期做水時間較短的池塘、倒藻或水突然變濃)時,導致石斑魚氣泡病,神經壞死病毒病易發。2、魚患腸炎後攝食減少,體質下降,容易導致病毒病暴發。3、使用刺激性較大的消毒劑或殺蟲藥造成水體劇烈變化或者魚應激較大甚至中毒時也會引起病毒病暴發。
  • [每周一例]黃顙魚苗打轉、死亡,檢出神經壞死病毒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6月15日,池塘出現數十尾魚苗死亡,規格2000尾/斤。病魚在水面打轉(圖2),並伴有「紅頭」症狀。隨後幾天死亡量均較小,每天死亡幾十尾至200餘尾不等。客戶曾嘗試使用殺蟲藥物處理,但沒有明顯效果。
  • 缺氧後鱖魚苗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大量死亡
    缺氧後鱖魚苗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大量死亡出處:利洋水產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7-09-21 14:34:00&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8月18日,晴,水溫32-33℃,上午使用降鹼度藥物,發現有較多魚苗漂浮在水面(圖2),下午麥老闆拿病魚及池水到店檢測,水質指標:pH值7.4、氨氮0.6mg/L、亞硝酸鹽0.25mg/L;魚苗體表無明顯症狀(圖3),鰓絲水腫蒼白、粘液較多,
  • [每周一例]鱖「睡覺魚」檢出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毒(VNNV)
    [每周一例]鱖「睡覺魚」檢出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毒(VNNV)出處:利洋水產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9-08-15 23:40:00&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7月27日,發現少量桂花魚苗不吃魚仔,「收肚」明顯,有部分魚上浮平遊,之後在水面側躺,養殖戶稱為「睡覺魚」;用「優肽」1瓶/畝處理一次。
  • 被老鄉稱為「發財魚」的筍殼魚,其實是種生態隱患?
    然而長江君發現,近兩年來一種「外形醜陋」的大嘴怪魚,正在成為農村河裡「明星魚」——甚至有老鄉稱其「發財魚」……所謂「發財魚」原是外來物種其實,這種所謂的「發財魚」,就是原產於東南亞地區的「筍殼魚」,學名沙塘鱧,是一種外來物種。
  • 筍殼魚六種做法,你喜歡那個
    椒香筍殼魚主料:長江筍殼魚輔料:辣妹子醬、姜米、蒜米、青紅椒丁調料:鮮湯、蠔油、雞汁、蒸魚豉油做法:1、把長江筍殼魚宰殺治淨,先從背部肉厚處剖一刀,再放入油鍋煎至兩面色金黃,出鍋待用。油浸筍殼魚主料:筍殼魚1條(約重1.5斤)輔料:蔥扎兩個,炸蒜茸30克,香菜葉少許。調料:二湯250克,李錦記蒸魚豉油100克,美極10克,糖30克,雞粉10克,麻油3克,胡椒粉、花雕酒、溼粉各少許。做法:1、將筍殼魚開背,起出脊骨,魚身加入鹽、胡椒粉、花雕酒略醃後,均勻抹上溼粉。
  • 冰鮮料保存不當 或能引發筍殼魚內黏膜出血
    冰鮮料保存不當 或能引發筍殼魚內黏膜出血2014-05-08 18: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財寶典        瀏覽量: 3495 次 我要評論   4月21日,《農財寶典》微信網友海強在新漁微社區發起求助稱,其筍殼魚平時投餵冰鮮加海水魚料。
  • [每周一例]連續應激後美國紅魚發生真鯛虹彩病毒病
    [每周一例]連續應激後美國紅魚發生真鯛虹彩病毒病出處:利洋水產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9-10-03 10:25:00檢查瀕死的病魚,背部和鰭條發黑(圖2),部分病魚頭部褪色(圖3),體表完好;現場解剖3尾發病魚(圖4),鰓絲貧血或充血,脾臟腫大(圖5),有的魚「走膽」(大量膽汁進入腸道)。
  • 病毒病的「前世今生」(詳細版)
    病毒病很常見,素有「植物癌症」之稱,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非常頭疼的一大類病害,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病毒病的發生和傳播、危害症狀、辨別要點以及防治方法 病毒病的發生特性 病毒病是植物病毒在植株上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須寄生在植株的細胞內才能生活,一般來說某一種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種或幾種植物。不過菸草花葉病毒和黃瓜花葉病毒為害廣泛,可以危害多種作物。
  • 【看圖識病】錦鯉皰疹病毒病的症狀及防治方法
    當水溫為16℃~27℃時,錦鯉皰疹病毒病最容易爆發,根據水溫的情況,該病潛伏期為7天~21天左右。在13℃低溫條件下,魚會感染KHV,但不會發病。若魚已感染KHV,水溫18℃~27℃持續時間越長,疾病暴發的可能性越大。
  • 進口觀賞魚檢出「神經病」 來自美國4個品種
    觀賞魚也會有病毒。記者2月22日下午從北京國檢局了解到,通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近日從一批美國進口海水觀賞魚中檢出病毒性神經壞死病(VNN)陽性,這種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動物檢疫疫病名錄》規定的二類動物疫病,還是北京口岸首次檢出。目前,通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根據相關要求,已對這批觀賞魚進行焚燒銷毀處理。
  • 七星魚 月鱧魚苗的日常管理方法
    魚苗是我們七星魚整個養殖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每年清明節過後就是魚苗高峰期,七星魚產卵繁殖期一直維持到農曆的六月底,所以我們繁殖野生品種的七星魚一定要學會魚苗的日常管理。魚苗正常吃料的話,魚的肚子像沒有機翼的直升飛機一樣,肚子會鼓起來。魚苗在盤裡面會成群結隊的遊動,用手輕輕的拍下盤邊,正常的魚苗會馬上沉入水底。
  • 筍殼魚在中國難長到成年,中國人似乎什麼魚都吃,為何不吃金魚?
    筍殼魚在中國難長到成年筍殼魚並非是我國的一種魚類,它原產於東南亞諸國及澳洲大陸,所以在八十、九十年代,我國就先後進行了對該魚類的引進,並且很快這種魚就泛濫成災,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種魚在引進幾十年之中,最初並沒有人在意它,在當人在意它的時候,已經成為了「稀缺性」魚類,並且在中國很難長到成年,
  • 筍殼魚入侵中國40年:從泛濫成災到快要滅絕,現在價格一斤六十元
    今天介紹的筍殼魚也一樣, 這是原產於東南亞的國家,如西亞、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大陸的魚,是海老虎魚的一種,是海老虎魚中較大的淡水名貴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筍殼魚引進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至今已有四十多年, 筍殼魚的味道非常好,肉質細,味道鮮美,而且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所以深受中國人喜歡,自然這種外來魚也成為了中國的食物之一。
  • 說「筍殼」譬如說普洱茶的筍殼包裝
    筍殼是竹筍的籜片,較硬實,是天然的原生材料,用來包裹普洱茶,不會發生化學滲透,又能使茶葉免受外界汙染破壞,為普洱茶營造了良好的微環境,促進後發酵。被筍殼長時間包裹的茶葉,在衝泡時還可能散發出淡淡的竹香。
  • 剛出生的七星魚魚苗一品漁牧合作社
    七星魚在觀賞 魚中有一席之地,全國有很多的玩家在找這種魚鰭高,顏色豔麗,多種顏色的七星魚,但現在在我國的七星魚作為觀賞魚還不是很成熟,主要是它的基因不穩定,身上的條紋色很容易變變色,主要是氣溫、水溫、光照所致,所以我們要保持七星魚魚身上的顏色基因穩定就要從剛出生的七星魚魚苗做起,要經過二至三代的繁殖才行
  • 300萬尾牙鮃魚苗將「放養」大海,魚寶寶的「體檢」過程有點萌
    大連人最愛的牙鮃魚即將進入增殖放流季。6月22日,一批牙鮃魚魚苗從莊河被接到大 連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接受「體檢」,在放養大海之前,這是「魚寶寶」們要進行的 「規定動作」,以確保未來端上百姓餐桌的水產品足夠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