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人最愛的牙鮃魚即將進入增殖放流季。6月22日,一批牙鮃魚魚苗從莊河被接到大 連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接受「體檢」,在放養大海之前,這是「魚寶寶」們要進行的 「規定動作」,以確保未來端上百姓餐桌的水產品足夠健康、安全。
牙鮃魚放養大海前先做「體檢」
當天上午,大連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水產研究所實驗室來了一批小魚寶寶,它們分別被抽樣自莊河富谷育苗場40多個不同的育苗池,存放在四個打了純氧的塑膠袋裡,在恆溫的環境下,「坐」了兩個小時車,從莊河的育苗場來到市內。
乍一看,還真難辨認出這是什麼品種的魚,當該中心水產研究所副所長劉彤報上其大名時,大家才恍然大悟,這就是咱們大連人最愛的牙鮃魚,有人也叫它牙片魚。這種魚的學名叫褐牙鮃,經過一個多月分的養殖,剛送來的魚苗只有大拇指那麼長,它們身子扁扁的,靜靜地趴在純氧的袋子裡,並不十分活潑。劉彤告訴記者,之所以並不活躍,是因為在相對侷促的空間裡,耗氧量比較大,所以小魚看上去「懶塌塌 」的。研究員們拎起袋子敲擊幾下,小魚起身開始遊動,這種敲擊的動作也是為了檢驗牙鮃魚的活力和存活率。劉彤撈了幾條小魚放在手中仔細端詳,「先用肉眼判斷,魚身正面是否有雜斑,另一面的白面部分有沒有色素斑。」如果存在雜斑或色素斑,則魚苗疑似「先天不足」,要麼是基因存在問題,要麼是餌料營養不夠豐富,那麼其未來存活率不會很高。老百姓在挑選牙鮃魚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觀察白面部分有沒有色素斑來判斷其是否健康。
藥殘、寄生蟲零檢出才能過關
緊接著,研究人員迅速打開袋子,將小牙鮃魚寶寶進行快速分類,一部分用來做藥物殘 留檢測,一部分進行寄生蟲和微生物的檢測。寄生蟲和微生物檢測是利用牙鮃魚活體進行 檢測,研究員張賽賽對一條牙鮃魚苗進行顯微鏡觀察,未發現寄生蟲。而藥殘檢測則要將 魚苗打成魚泥,通過專業大型設備排查國家禁用的31種禁用藥,包括對氯黴素、呋喃唑酮等藥物都要進行檢測排查,檢測的過程需要2-3天的時間來完成。據了解,在寄生蟲和藥殘檢測上,所有採樣的魚苗都要達到「未發現」的標準才能過關,健康魚苗將獲得檢測報告,允許進行增殖放流。這一批褐牙鮃魚苗「體檢」完成後,將在莊河海域進行300萬尾的增殖放流。
牙鮃魚是一種比較兇猛的魚類,其生長較為快速,預計到今年底就能長至一斤左右,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就能長到三四斤,達到上市標準。
今年計劃增殖放流苗種30.844餘億尾
大連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水產研究所實驗室承擔著大連市增殖放流苗種檢驗檢疫、大連市水產養殖優勢品種病害及養殖環境風險預警預報監測以及大連市水產苗種檢疫工作。通過開展放流苗種的種源、病原檢疫以及藥殘指標檢測,確保放流苗種種源優良,無病原、無藥殘。通過對漁業優勢品種病害檢疫以及對養殖環境風險監測,有效控制了養殖水產品的病害發生風險和養殖環境風險。
今年我市計劃在黃渤海大連轄區沿海進行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苗種共計30.844餘億尾,包括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褐牙鮃、許氏平鮋等。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齊媛媛 攝影記者張騰飛
【來源:半島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