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魚」在紹安家落戶 今年將養殖50萬尾

2020-12-22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02月23日訊 2月22日,在紹興濱海新城「七七丘」的海塗上,蔣天明指揮著挖土機在海塗上挖出一口口魚塘。400餘畝的海塗已被挖出近50口魚塘。今年4月,這裡將大規模養殖來自臺灣的一種魚——蝨目魚。

  蔣天明是天元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從事漁業工作已超過20年。去年,通過市臺辦的牽線搭橋,他成功地將有著「臺灣第一魚」之稱的蝨目魚引入紹興養殖。「我們試養了1000條,去年底投放市場,一條6兩重的魚能賣20元。」蔣天明說:「這種魚的養殖前景廣闊,今年要從臺灣引進50萬尾蝨目魚魚苗,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蝨目魚在紹興安家落戶的過程,某種程度上顯示了紹興與臺灣經貿往來更趨多元化。「臺灣已經成為我市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市臺辦主任張潔表示,從臺灣引進一種新物種還是第一次,這說明我市與臺灣之間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展。

  2010年上半年,蔣天明通過市臺辦認識了幾名臺商。臺商向蔣天明介紹起蝨目魚,「這種魚是臺灣養殖最多、市民最喜愛的一種魚。紹興能否也養殖這種魚?」蔣天明很快查閱了資料。資料顯示,蝨目魚是一種海水魚,但也能淡水養殖。它全身是寶,富含「DHA」(腦黃金),也被稱為「聰明魚」。當年9月,蔣天明一個人踏上了去臺灣考察的路。

  在近一周的考察中,蔣天明發現,蝨目魚是臺灣民眾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美味,其產業化水平很高。深諳漁業的蔣天明意識到,這種魚肯定會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當即就有引進的打算。但引進一種外來物種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2011年初,蔣天明找到紹興檢驗檢疫局,通過該局的特事特辦,他去年4月終於拿到了國家質監總局的進口許可證書。紹興檢驗檢疫局稱,蝨目魚進口許可證目前在全省還僅發出一張。

  去年5月,來自臺灣的1000尾蝨目魚魚苗放養進了濱海新城的一丘海塗。「這種魚必須在10℃以上才能存活,開始時我們怕魚水土不服,但在臺灣技術人員的幫助下,蝨目魚很快就適應了紹興的水土。」蔣天明還意外發現,蝨目魚喜歡吃對蝦、甲魚的排洩物,在套養中起到「清道夫」作用,最終帶來蝨目魚和對蝦產值雙增長的經濟效益。

  據了解,除了魚苗外,「天元水產」還整體引進包括繁育、養殖、產品深加工以及冷凍冷藏等一整條產業鏈。在試養成功後,「天元水產」今年4月將進口50萬尾蝨目魚魚苗,在示範基地內繁育一段時間後,給周邊的養殖戶養殖,成熟後再收回來,深加工成罐頭、魚丸等,通過超市等投放到全國市場。

  來源:紹興日報

相關焦點

  • 「臺灣第一魚」蝨目魚遊進紹興 9月市民可以嘗鮮
    「臺灣第一魚」蝨目魚遊進紹興 9月市民可以嘗鮮 2012年03月07日 08:10:01   有著「臺灣第一魚」之稱的蝨目魚是臺灣民眾喜愛的美味,臺灣養殖蝨目魚歷史超過300年。蝨目魚魚鮮肉細,營養價值高,因蝨目魚良質蛋白質含量高,又適合消化吸收,就像是牛奶般被視為優質營養品,所以又有牛奶魚之稱。去年4月,天元水產拿到了國家質監總局的進口許可證書。紹興檢驗檢疫局稱,這也是省內首張蝨目魚進口許可證。
  • 我市放流58萬尾紅尾魚
    10月12日,市農業農村局在鏡泊湖西湖岫水域舉行紅尾魚增殖放流儀式,共向鏡泊湖水域放流規格為5至8釐米的紅尾魚58萬尾。據介紹,鏡泊湖紅尾魚是我市的有機魚產品、國家地理標誌認證農產品和省十大地產名魚。此次增殖放流紅尾魚,進一步涵養了鏡泊湖水域的紅尾魚資源,維持當地水域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 大陸觀賞魚養殖逐步興起 臺灣觀賞魚養殖具有多項優勢
    年出口超億尾  大陸觀賞魚養殖逐步興起  「我在臺灣就是從事熱帶觀賞魚養殖的,因為海南與臺灣氣候等條件相似,就選擇了到海南發展。」海南省觀賞魚產業協會會長林碧山對記者表示,海南光熱富足,全年可露天養殖,魚苗生長快、體質好,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目前養殖佔地近5000畝,擁有300多個品種,年產值5億多元。
  • 蓮花鎮後埔村成為臺灣觀賞魚養殖基地
    錦鯉是一種彩色鯉魚,在日本被尊為「國魚」,也是臺灣最主要的觀賞魚種類之一。兩年前,這種著名的觀賞魚,由臺商投資,落戶於蓮花鎮後埔村。現在,蓮花鎮後埔村成為我市惟一具規模的臺灣觀賞魚養殖基地。        這個位於蓮花鎮後埔村的錦鯉養殖基地,佔地達四十多畝。
  • 寒流侵襲 臺灣1350萬尾蝨目魚慘遭凍死(圖)
    摘要:縣長李進勇昨勘災表示,雲林沿海蝨目魚是與文蛤混養,是做為吃藻類的工作魚,池水淺,遇寒害損失慘重,將從寬從速補助,爭取當局協助。臺南七股、北門、將軍、學甲等養殖漁業25日災情擴大,蝨目魚、文蛤、石斑等陸續凍死,市長賴清德昨赴七股勘災並召開寒害救助會議。
  • 青島水產品養殖地圖出爐 看80萬畝魚養在哪(圖)
    全市海水養殖品種20多種,主要包括海參、各種魚類、對蝦、貝類、藻類、三疣梭子蟹等,淡水養殖品種10多種。  其中屬海參、對蝦、鮑魚養殖為重點。目前,全市建設了育苗場近3000家,水體近300萬立方米,年培育參苗30億頭以上;海參增養殖面積8萬畝,年產優質刺參5000噸。2012年海參綜合產值50多億元。
  • 尾水治理 淡水養殖綠色發展之路怎麼走?
    在農業生產中,水產養殖是用水大戶。近年來,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是「五水共治」中關注度較高的一個問題。怎樣在保證養殖效益的前提下將水用好、用活,是當下漁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中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寧波是水產養殖大市。據去年的數字統計,在全市近80萬畝養殖區域裡,淡水養殖面積近30萬畝。
  • 汝陽:50萬尾魚苗「安家」前坪水庫
    放流活動宣布開始後,活蹦亂跳的魚苗在參與嘉賓、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爭先恐後地跳入水中,隨著水流遊向前方,在前坪水庫安家落戶。   據了解,近年來,洛陽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大力開展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活動,累計向各大水庫、河流等自然水域投放各類魚苗9000餘萬尾,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
  • 廣西玉林鑫堅種養公司:「特色」水產養殖路上壯企富民
    落戶於福綿區福綿鎮水嶺村的鑫堅公司,短短幾年間,養殖面積從僅有的50畝擴大至今天的規模,其成長史可以說是個「神話」。&nbsp&nbsp&nbsp&nbsp該公司創始人、85後小夥王劍2007年遇貴人獲得300萬元創業資金。2009年,王劍拿做服裝生意得到的第一桶金承包魚塘。
  • 北京市公園陸續投放20萬尾觀賞魚 每條魚都獨一無二
    北京市公園陸續投放20萬尾觀賞魚 每條魚都獨一無二2018-06-13 16:02:00  水產養殖網  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全市觀賞魚累計放流二十多萬尾,2018年預計還要放流3萬至5萬尾,同時還將定期組織活動,現場向市民贈送小金魚。
  • 「臺灣第一魚」登陸大陸市場 改稱為「狀元魚」
    臺灣蝨目魚在大陸改稱為「狀元魚」。今天下午在江蘇蘇州的一場「臺灣第一魚蝨目魚美食發布會」上,將臺灣的蝨目魚定名為「狀元魚」,是為了擴大市場。包括了上海水產集團、禎祥食品、學甲食品3家主辦企業今天聯合推薦臺灣蝨目魚系列產品。報導提到,「為更好地推介蝨目魚,其在大陸市場正式定名為『狀元魚』」,但報導中未說明是誰或哪一個單位將蝨目魚改名為狀元魚。
  • 鱖魚工廠化養殖項目落戶肥西!
    鱖魚工廠化養殖項目落戶肥西! 6月30日上午安徽朝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與肥西縣花崗鎮正式籤訂投資意向協議安徽朝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將落戶花崗鎮
  • 北京全市公園已投放20萬尾觀賞魚 將定期向市民贈送
    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全市觀賞魚累計放流二十多萬尾,2018年預計還要放流3萬至5萬尾,同時還將定期組織活動,現場向市民贈送小金魚。  現場——每條魚都獨一無二  這些觀賞魚中,草金魚有1000多年的歷史,錦鯉也有300多年,經過多年改良雜交選育,耐病能力強兼具觀賞性和適應性,每條魚的顏色和花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宛如一件件水中藝術品。
  • 「臺灣第一魚」蝨目魚登陸蘇州
    來源: 新華網蘇州頻道  素有「臺灣第一魚」之稱的蝨目魚正式「遊進」華東地區。昨天下午,在首站蘇州舉行的「臺灣第一魚———蝨目魚美食發布會」上,蝨目魚在大陸地區被正式命名為「狀元魚」。國臺辦副主任鄭立中專程趕來祝賀。一個美食發布會,為何會引起國臺辦領導的興趣?
  • 全市公園陸續投放20萬尾觀賞魚 每條魚都獨一無二
    近來,市民會發現身邊公園的池塘裡,多了好多色彩斑斕的觀賞魚。這是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在不收門票的口袋公園、社區、校園和醫院逐步投放的。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全市觀賞魚累計放流二十多萬尾,2018年預計還要放流3萬至5萬尾,同時還將定期組織活動,現場向市民贈送小金魚。
  • 臺灣泥鰍養得火熱銷路堪憂 養殖存在盲目性
    順德區藝強生態水產養殖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日藝說。&nbsp&nbsp&nbsp&nbsp事實上,早在1年以前,很多人對這個品種還比較陌生。直到去年年初,臺灣泥鰍作為新品種引進。不少人被它的長速快、個體大所吸引,認為這條魚有利可圖。最後,臺灣泥鰍養殖以順德為原點,慢慢地火熱了起來。
  • 翹嘴紅鮊魚六種養殖模式推介
    翹嘴紅鮊魚種宜在冬季放入,每平方米放8-12釐米規格的魚種60-80尾,經一年養殖,每平方米可產商品魚40-50公斤。飼料有冰鮮魚和配合飼料兩種,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5-8%,遵循少量多次的投餵原則。加強網箱管理,勤洗刷網箱壁的附著物,以利於箱內外水體流動,增加溶解氧。經常檢查網箱是否破損,防止逃魚。
  • 50萬尾土著魚放歸撫仙湖
    玉溪市撫仙湖管理局4日啟動2020年全國「放魚日」撫仙湖土著魚人工增殖放流活動,50萬尾土著魚苗(抗浪魚40萬尾,金線魚5萬尾、雲南光唇魚5萬尾)放歸撫仙湖,首次在撫仙湖放流雲南光唇魚。    雲南光唇魚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近期人工繁殖成功的重要土著魚,可對撫仙湖水體大量繁殖的絲狀藻類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促進撫仙湖水生態平衡。
  • 臺灣鱸魚落戶京山
    攝影:(胡建祥)    3月27日,迎著初升的太陽,由臺商投資的京山臺善水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迎來了第一批特殊的珍貴「客人」——從臺灣經過幾天的「長途旅行」來到京山的15萬尾鱸魚。  臺善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精品水產品研發、養殖、培訓、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臺資企業,在貴州、河南、福建等地都建有研發、養殖基地,擁有非常豐富和獨有的水產品養殖經驗。
  • 「臺灣第一魚」蝨目魚正式「遊進」華東市場
    「臺灣第一魚」蝨目魚正式「遊進」華東市場2012-03-09 09:5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蘇州日報由於每百克肉含蛋白質幾乎和牛奶相當,因此在英語中被稱作「milkfish」(牛奶魚)。  &nbsp  素有「臺灣第一魚」之稱的蝨目魚正式「遊進」華東地區。昨天下午,在首站蘇州舉行的「臺灣第一魚———蝨目魚美食發布會」上,蝨目魚在大陸地區被正式命名為「狀元魚」。國臺辦副主任鄭立中專程趕來祝賀。一個美食發布會,為何會引起國臺辦領導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