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科舉考試的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但是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都不為人重視。漸而主要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六科。各科的考試方法、內容也都均不相同,而且各科的錄取標準也有所差別。在六科中,難度最大,等第最高的是秀才科。因其主要內容是考試方略策,而方略策在當時又往往為考生所最忌憚,所以參加此科應試者極少,直到高宗時期被廢止。而明法、明書、明算三科又常因專業性太強,故應試者也不算太多。因此當時最受貢生們歡迎的也最為經常性的開考就是明經、進士二科。
在《新唐書·選舉志》上有記載:明經科「先帖文、然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亦為四等。」而進士科「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為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等。」在徐松《登科記考•凡例》中記載的所謂「雜文」就是指考生當場按考題內容寫作詩、賦,而「帖試」就是帖經,又稱作「文」。據《通典》所載:「帖經者,以糾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一行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為通。」而「答策」則是指應試者當場回答主考官所出之各種方略和時務問題。由此可見明經科的考試更多的注重對九經的記誦能力,當然也會有少量的經義闡發,但是進士科除了考經書外,側重考詩賦和時務策論,以及對於參試者治國治民上的政治洞見要求很高。兩科區別除以上區別之外,在考試程序上亦有所差別:進士科「試三場,先雜文,次帖經,次再口試。」明經科「亦試三場,先雜文,次口試,次答策三道。」
而在時間安排上,一般是先進士科後明經科,但明經科的具體時間則史無明載,一般多認為是不定時按照需求增設。但就二科及第合格的人數來看,明經科和進士科的考試難度就相形見絀,根據《通典》中「其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十一二」。所以由此可見為何會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
文/田野 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