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故新知】「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看唐代科舉制中的明經科和進士科區別

2021-02-07 國學時代

唐代的科舉考試的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但是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都不為人重視。漸而主要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六科。各科的考試方法、內容也都均不相同,而且各科的錄取標準也有所差別。在六科中,難度最大,等第最高的是秀才科。因其主要內容是考試方略策,而方略策在當時又往往為考生所最忌憚,所以參加此科應試者極少,直到高宗時期被廢止。而明法、明書、明算三科又常因專業性太強,故應試者也不算太多。因此當時最受貢生們歡迎的也最為經常性的開考就是明經、進士二科。



在《新唐書·選舉志》上有記載:明經科「先帖文、然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亦為四等。」而進士科「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為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等。」在徐松《登科記考•凡例》中記載的所謂「雜文」就是指考生當場按考題內容寫作詩、賦,而「帖試」就是帖經,又稱作「文」。據《通典》所載:「帖經者,以糾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一行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為通。」而「答策」則是指應試者當場回答主考官所出之各種方略和時務問題。由此可見明經科的考試更多的注重對九經的記誦能力,當然也會有少量的經義闡發,但是進士科除了考經書外,側重考詩賦和時務策論,以及對於參試者治國治民上的政治洞見要求很高。兩科區別除以上區別之外,在考試程序上亦有所差別:進士科「試三場,先雜文,次帖經,次再口試。」明經科「亦試三場,先雜文,次口試,次答策三道。」



而在時間安排上,一般是先進士科後明經科,但明經科的具體時間則史無明載,一般多認為是不定時按照需求增設。但就二科及第合格的人數來看,明經科和進士科的考試難度就相形見絀,根據《通典》中「其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十一二」。所以由此可見為何會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

文/田野  圖/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句話指的是什麼意思?
    在科舉制度史上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這句話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從字面理解倒也不難,但這裡面涉及到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想要一兩句話說清楚就不那麼容易了。明法、明字、明算三科,旨在選拔明習法令、文字訓詁及數學方面的專門人才,應試與及第者都不多,社會影響亦不大。在唐代的科目中,最主要的是明經與進士兩科。
  • 【祠堂文化】科舉中明經、明經進士、拔元、歲進士的區別
    初唐六科初唐科舉考試分為「秀才」「明經」「明法」「明書」「明算」和「進士」六科,除了最後的進士一科外,皆可以上溯至漢代,只是以前是察舉,現在改用考試登進而已。明算,屬於數學科,唐代科舉考試年年舉行,所考科目主要有六科,即進士、明經、秀才、明法、明書、明算。另外,常科中還有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至於書、算二科,更是與書、算二學息息相關,因為書學和算學皆為相當專門的學問,民間學習者很少,很難有條件和動機去攻此專科,所以明書、明算所取應該皆為書、算學生。
  • 為何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哪個進士最年輕?
    前言唐朝科舉中最重要的兩種考試是:進士和明經。相對來說,進士要難得多。五代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記載到: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神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
  • 明經取士與唐代治《詩》取向是怎樣的?對其發展有何影響?
    明經科考試又有明一經、二經及五經等區別,士子可以自由選擇經書參加考試,導致經學內部發展不平衡,《禮記》等少有人研習,竟至殆絕,《詩經》因其字數少,且為韻文,相對易於記誦,故較受歡迎,進一步促進了《詩經》學的普及。
  • 在唐代要能考中進士,那得要有多厲害啊
    一、唐代科考考什麼簡單的說在唐代,科考主要分明經和進士兩科!但嚴格來說,唐代科舉分兩大類:制舉和常舉。所謂「制舉」,即由皇帝下詔、以招「非常之才」為目的不定期舉辦的非常規考試。考什麼,怎麼考,完全由朝廷用人的需求所決定。當然,「制舉」只是人才選撥的一種補充方式,類似於現在高考中的藝體特招生。
  • 科舉漫談
    隋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對政權的參與面,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607)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全憑門第出身,以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隋煬帝即位後,創置了進士科,國家用考試的方式以才取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開始。自此,讀書、應考和做官就被緊密結合起來,科舉也便成了古代士人進階的不二之選。唐代承襲了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 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和方法
    其中常設的科目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此外,還有制科和武舉科等。秀才科 考方略策(計謀策略)五道題,依文理通順透徹程度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錄取。隋唐時代均以秀才科為最高,所以被錄取也最難。隋代秀才科先後錄取不過10人,唐代秀才科每次錄取的僅一二人,秀才科錄取後,按四等授予官位,即正八品上,正八品下,從八品上,從八品下。
  • 《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而做官的途徑僅僅有三種:推舉、科舉、從軍。古代交通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很多來京趕考的舉子一路上騎不起馬或驢,都是走著來。如果家在巴蜀甚至嶺南,那路上要走兩三個月,來回就是五六個月,這樣到家待不了倆月又要出門,他們索性在長安不回去了。長安城裡常年都寄居著趕考的舉子們。
  • 科舉制度簡介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 龔鵬程|進士,中國古代文學獎的狂歡
    學者同樣有這種豔羨心理,所以一談起唐代文學就腦充血。說唐代文學太繁榮了,為什麼那麼繁榮呢?帝王提倡啊!如何提倡?科舉考詩文哪!詩文為何可貴?可以平步青雲,馬上當官呀!於是譁譁譁寫了一大堆「唐代科舉與文學」的書和論文。科舉只是一種選任官吏的制度,各種人均可以通過這個制度,垂直流動地進人官僚體系中,去享受爵祿,拾青紫、得富貴。它如果有什麼迷人的地方,不過如此而已。但這有什麼值得嚮往的?
  • 漲芝士——中國的科舉制度
    唐代的科舉制度分貢舉和制舉。其中貢舉的科目很多,有秀才,有明經,有一史,有道舉,有童子(十歲以下能通經者)等,設立的科舉名目雖多,而當時士人大都趨向於明經、進士兩科。進士科比明經科要難,進士的錄取率,平均為投試總人數的百分之一二。唐中期以後,錄取額一般在三十人左右。明經的錄取額較寬,錄取率平均為投試總人數的十分之一二,每次錄取額一般在一百一二十人左右。唐代進士考試的科目,有時務策五道,有帖經,後來又加試詩賦各一篇。
  • 科舉最不公平的朝代,巴結權貴、討好主考官就能及第
    科舉制度從隋朝發端,唐朝開始發揚光大。在此之前,兩漢魏晉時期使用的是「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舉薦制度,地方官吏綜合考慮人才的名聲、門第等因素,予以拔擢。唐朝時期的科舉設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六科,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進士科為貴。
  • 【漲知識】何謂廩生、庠生、舉人、貢士、進士?
    名額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鬥。清沿其制,經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名義。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每年發廩餼銀四兩。廩生須為應考的童生具結保證無身家不清及冒名頂替等弊。
  • 古代史:科舉制度——古代選官制度的創舉
    學校以外的人也可以申請參加明經對策。梁代秀才、孝廉有員額限制而明經一科則無此限制。隋代明經,仍以面向官學生員為主,兼及自學者。進士與明經兩個科目不考慮家世背景,只是根據考試成績決定錄取與否。這種新的選拔官吏的方法適應了一般地主的要求,雖名額不多,錄用的人在政治上也不佔有重要地位,但對後世有很大影響。隋代科舉制與後代相比,尚有不完備之處。考生須經州郡長官推薦,未能自由投考。這表明科舉制處於初創階段。
  • 古代官員選拔-科舉制度了解古人通過科舉當選官員的複雜艱難之路
    隋朝建立後,九品中正制廢弛,但以秀才、明經等科課試選士的做法仍沿襲下來,隋煬帝置明經,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形成了。唐代則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機會。這一制度,被唐以後各代封建王朝所承襲,並為古代朝鮮越南和日本等國所仿效。科舉取士,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 唐代文學,明經地位的下降,第二章完結
    大家好,我是劉麗會,今天給大家帶來唐代歷史明經地位的下降,第二章德宗建中元年((780),歸祟敬在《闢雍議》中指出,明經「自艱難已來,取人頗易,考試不求其文義,及第先取於帖經,遂使專門業廢,請益無從,師資禮虧,傳受義絕」。
  • 蒲氏歷史|中國元明蒲氏進士名錄
    (蒲網訊)據統計,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為止,中國科舉史上一共出現592名狀元。
  • 科舉制度那些事,八股文的由來,科舉取士的前生後世
    到了東漢,為了避劉秀的諱改成茂才,而秀才一科,也逐漸由特科(特別舉辦的制度)變成常科(經常舉辦),成為僅次於孝廉的第二大類舉薦科目。到了唐代,科舉制度進一步革新。唐代科舉考試種類非常多,除了大家熟知的進士科,還有明經、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最多時多達百科,某些年代還有特殊的武舉,比如名將郭子儀,他就是武狀元出身。
  • 唐朝的科舉考試才是真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唐朝科舉考試主要的形式分為常舉和制舉。制舉一般是皇帝一時興起舉辦的,考試時間與科目均不確定,報考的人數不多。唐代學子投考的主要是每年定期舉行的常舉考試,考試的科目主要以進士科和明經科為主。進士科考詩賦,要求考生在既定的題目寫一首詩,再寫一首賦,靈活性比較大;而明經科主要考察對儒家經典的記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