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句話指的是什麼意思?

2020-12-20 左都御史

在科舉制度史上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這句話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從字面理解倒也不難,但這裡面涉及到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想要一兩句話說清楚就不那麼容易了。

科舉制度創立以後,有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曾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科目。大體而言,考試科目主要分為常舉(也稱常科、貢舉)和制舉(也稱制科、特科)。常舉是指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相對於常舉而言,制舉是由皇帝下詔而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目的是選拔各類特殊人才。

唐代制舉科目很多,大約有上百個,其中較為重要的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等,很多名臣多出其中,如裴度、杜牧、張九齡、顏真卿、白居易等。宋代的制科名目不多,取人亦不及唐。元、明不設制科。清代雖有制科之設,但在科舉制度中已不重要。

科舉制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常舉。常舉科目,隋代有秀才、進士、俊士、明經四科。唐初多因隋制,唐太宗以後有較大的發展,增設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俊士科在唐初即已廢除,秀才科在唐高宗時被停廢,至玄宗時又恢復,但無及第者,從天寶初年開始,「秀才」不再是常舉科目,而作為「特薦」。

明法、明字、明算三科,旨在選拔明習法令、文字訓詁及數學方面的專門人才,應試與及第者都不多,社會影響亦不大。在唐代的科目中,最主要的是明經與進士兩科。

最初,明經只是指通兩經者,其後又增加了五經、三經、學究一經等名目,至貞元年間,又創設了開元禮科、三禮科;長慶年間又創設了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科、三傳(《春秋左傳》《穀梁傳》《公羊傳》)科。

雖然明經所包括的科目最多,取士人數也最多,但遠沒有進士科受人尊重。每開科場,錄取進士在二三十人,而錄取明經則可達百人。五代時人王定保曾總結說:

「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及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者,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者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這裡談到了進士科的地位之高及登科之難,所謂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明經登科容易,30歲被錄取已顯老了,而進士科及第難,所以50歲進士及第也算是年輕的。

進士科在唐代備受尊崇,同時在社會上影響甚大,這是因為進士及第者,他日可望至公卿,故有「白衣公卿」之稱。實際上,很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都是進士出身,如王勃、王維、顏真卿、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因此後人稱進士科為「將相科」。

宋初承唐制,常舉科目主要有進士、明經、諸科,其中諸科中又包括九經、三禮、三史、三傳、學究、開寶通禮、明法等科。神宗熙寧四年,王安石改革科舉,罷明經諸科,專以進士一科取士。其後,常舉實際已成為只有進士一科了,這是科舉史上的一個重要變化。

科目的劃一,反映了取士標準的劃一,有利於實際操作。元、明、清相沿不改,因科舉考試只有一科,故不再稱進士科,而稱「文科」,以區別於「武科」,其錄取者仍沿舊習稱「進士」。

在科舉時代的1300多年中,只有進士科是貫穿始終的,而且在三分之二的時間內,其他常舉科目皆廢,只有進士一科取士。到了宋代以後,對所有讀書人來說,科舉最終就是要考取進士而已,登科已無難易之別,所有人都在同一起點,向著同一目標拼搏,那就是金榜題目,獲得進士及第。

相關焦點

  • 為何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哪個進士最年輕?
    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壹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進士開科264次,平均每科僅入選進士26人。更多的讀書人老死於文場也無法中第。因此趙嘏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而三十歲明經中第已經被認為年紀大了。
  • 【國故新知】「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看唐代科舉制中的明經科和進士科區別
    唐代的科舉考試的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但是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都不為人重視。
  • 【祠堂文化】科舉中明經、明經進士、拔元、歲進士的區別
    明經,是清朝對貢生的尊稱,在唐朝時,明經和進士同等級,但屬於進士的副科。也就是明經進士的由來,現在出現的明經進士,都是「貢生」級別而己。主要考《九章算術》、《正九廿字》、《周辭》、《字經》等諸史,一史指《史記》。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明算科及第,便取得做官的資格,敘任的品階是從九品下。
  •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在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文化傳承,其中傳播最廣的還是民間俗語。民間俗語裡面擁有著非常多的智慧和經驗,能夠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這就是俗語的魅力,這就是俗語自身的傳播能力。這次小編就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經典的俗語,那就是:「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嗎?讓小編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 在唐代要能考中進士,那得要有多厲害啊
    讀到這兩句詩時,是不是覺得當年的孟老先生表現得有點過於浮誇和激動了。相信我,看完本文後,你一定能領會到出身比較貧寒的孟郊是有多麼的不容易。一、唐代科考考什麼簡單的說在唐代,科考主要分明經和進士兩科!但嚴格來說,唐代科舉分兩大類:制舉和常舉。
  • 明經取士與唐代治《詩》取向是怎樣的?對其發展有何影響?
    明經科考試又有明一經、二經及五經等區別,士子可以自由選擇經書參加考試,導致經學內部發展不平衡,《禮記》等少有人研習,竟至殆絕,《詩經》因其字數少,且為韻文,相對易於記誦,故較受歡迎,進一步促進了《詩經》學的普及。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但這還只是個美好的願望,很多人往往半途而廢,並沒有沿著自己的理想一直發展下去。可是孔子的這個志向很堅定,學習很努力,很認真,學了十五年,終於到達「三十而立」的境地了。立是什麼意思?《論語註疏》中講:「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 俗語「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論語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大意是人到三十歲要學會自立,四十歲的時候能不再被外界事物迷惑,到了五十歲時,能夠懂得順應天理,淡然處之。除了論語中有關於三十、四十、五十歲這些年齡的目標要求,咱農村的一些老話對人生這三個具有轉折意義的年齡也有要求。小的時候,對門的王叔上了年紀卻還沒有對象,把王奶奶急得恨不得天天託人給王叔說媒,王叔本人對此卻不以為意,時常和王奶奶就結婚一事爭辯,王叔常說:「我單身我快樂,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你們二老也不用受媳婦的氣,攢的錢你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這多好。」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人生警示:二十不勤,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而衰靠子助
    看完這個視頻我感觸很深,「二十不勤,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而衰靠子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字面的意思,它告誡我們如果一個人二十歲的時候不勤奮,不上進的話,那他到了三十而立之年的時候也就無法無法獨當一面了。
  • 「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如土」,是什麼意思?看完就明白
    比如「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如土」就是一句非常出名的老話,不過很多人只聽說過,卻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看了你就明白了。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的道理對於今天的現狀不一定適用,所以有人對這句話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女人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女性的努力,她們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隨之而來的生存壓力也逐步上升。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是啥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這句話蘊藏的深刻道理,這句話其實是對於一個人婚姻以及生命健康意義的探討。生命與長壽四十不娶妻,結婚要趁早眾所周知,一個人最佳的結婚年齡大約都在二十四、五歲至三十歲左右,那麼40歲結婚娶妻是不是晚了點呢?
  • 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
    記得支書爺爺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俗語,讓我這麼多年都記憶憂新的是"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於這句話,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一、四十望財三不比在農村,長輩們總是告訴自己的子女"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
  • 「五十不建屋」,到底是什麼意思,老爺子說這句話過時了
    「五十不建屋」,到底是什麼意思,老爺子說這句話過時了記得小時候的時候,家裡的老人總是能把一些事情說的頭頭是道,比如說冬至吃餃子的原因,為什麼帶紅繩,本命年又是什麼原因,都說的非常的明白,不過今天我要說的不是這些,而是在農村非常流行的一句話,五十歲不建屋,之所以提到這個,就是非常的好奇,我們村裡的老農蓋房子的老人幾乎都是四五十歲,那麼和這個話到底代表了什麼意思呢,前些日子問了自家老爺子,才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老爺子說這句話已經過時了,在以前的年代,五十歲的時候屬於高齡了,要知道農村人都結婚早,十幾歲的時候已經兒孫滿堂了,甚至孩子都已經三十歲左右了
  • 俗語:三十生毫四十衰,四十生毫五十老,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現在二十出頭的年紀,通常都還比較懵懂和迷惘,人到三十時,事業和性情方面基本都已經「定型」了,這其中的轉變無論是在相貌上,還是在行為舉止上,多多少少都有很大的變化,你會說一個二十歲的人正值青蔥年華,也會說一個三十歲的人成熟穩重。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
    文/印象歷史品讀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中國古代不僅是詩詞歌賦非常豐富,在俗語這方面,老祖宗們也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珍惜品」。今天要說的這個俗語就是「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是啥意思嗎?這其中的「欲」和「情」指的是什麼呢?「四十不多欲」,眾所周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四十不惑,也即是說,四十歲的人,對很多事情都不會像年輕時候那麼迷惑不解了。所以,他們心中都有目標,都有堅定的心念。
  • 農村話「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有一句話」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些話對於在農村上了年紀的一些老人來說,可能會知道,但是絕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那麼「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話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但是呢,30歲對於男人來說是一個門檻,他們該去奮鬥些什麼了,30歲的男人有一種緊迫感,提醒著他們要去幹些什麼,所以每到30歲的時候,男人的壓力就會很大,所以很多男人都不願意過30歲的生日。女不四,男人三十一枝花,而女人的年紀隨著歲月的增長,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