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生長發育系列:嬰幼兒運動發展遲緩的早期訓練

2020-12-20 騰訊網

大家好,歡迎收看第四十五期心智播報

本期的內容是:

嬰幼兒生長發育系列:嬰幼兒運動發展遲緩的早期訓練

運動發展遲緩指運動發展明顯滯後於裡程碑,是嬰幼兒發育障礙性疾病最常見的表現。(文章底部附贈發育裡程碑)

發現發展遲緩或發育障礙的兒童,可通過詢問發育史及臨床觀察,也可通過標準化發育篩查量表進行發育篩查,最後,通過發育診斷量表,方可做出發展遲緩的診斷。(例如我們的TIMP量表)

對於一般嬰幼兒運動發展遲緩,可採用功能訓練方法,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些。

1.抱姿訓練

該訓練用於改善肌張力異常,緩解軀幹後仰,下肢伸直、內收、呈剪刀狀,不同類型的嬰兒可採用不同的抱姿。

若孩子能夠抱住訓練員頸部,且軀幹控制能力較好時,可用一隻手託住孩子的臀部,並使其雙腿分開,放在訓練員一側髖部的前後。

若孩子不能抱住訓練員頸部,且軀幹控制能力差時,則可用一隻手扶住孩子的肩部,另一隻手扶住臀部,並將其雙腿分開放在訓練員腰髖部的兩側。

2.頭部穩定性訓練

即訓練嬰兒頭部的靈活及穩定性,促進發育緩慢的嬰兒發展抬頭動作,緩解頸部僵直。將孩子俯臥在楔形墊或枕頭上,肘關節屈曲,前臂著床,肩、肘同一直線,訓練人坐在孩子的一側。

若孩子頭部不能抬起,可用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輕扶其下頜,另一隻手輕叩其肩部,也可拿顏色鮮豔的玩具在孩子頭的前方及兩側搖晃,誘導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出現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

3.坐位穩定性訓練

用於增強坐位穩定性,改善肌張力異常和不經坐的姿勢,如直接拉成直立位的姿勢。將小兒俯臥位,雙手支撐抬頭、抬胸,或仰臥時雙上肢伸展時,將孩子緩慢自仰臥拉至坐位。

4.翻身訓練

用於發展翻身動作,同時增加關節靈活度。對不會翻身的孩子,在仰臥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幹翻轉。

5.爬行訓練

用於發展嬰兒的爬行動作,改善兒童的肌張力異常。在孩子肘支撐的基礎上訓練手支撐、手膝跪姿。

根據不同的發育,在孩子的肩部或髖部給予適當扶持,當孩子能獨立完成手膝跪姿後,在孩子的側前方放置一些玩具,讓孩子抓握。在此基礎上進行爬行訓練。也可跪於孩子的身後,用雙手分別握住孩子的兩踝關節,當孩子伸出右手時,將孩子的左腿推向前,當孩子向前伸出左手時,則將右腿推向前,由此反覆訓練。

6.跪立訓練

用於抑制下肢伸肌痙攣,可提高骨盆對下肢的控制和協調能力,是成功站立和步行訓練的基礎。

訓練時,孩子的兩腿之間可夾持枕頭或其他物體。用雙手扶住孩子的雙側髖部,或一手抵住胸部,一手託住臀部,反覆做軀幹的上下運動。然後進行單腿跪,立到雙腿跪立的訓練。應扶住孩子髖部,使身體重心移向跪側下肢,變為雙腿跪立位。接著進行另一側的訓練,反覆進行

橋式運動分為雙橋和單橋運動,前者將孩子仰臥,雙腿屈曲,為孩子伸髖、抬臀,並保持為雙橋運動形式。後者將孩子單腿屈曲,另一腿伸直,為孩子伸髖、抬臀,並保持為單橋運動形式。

7.站立訓練

針對不同的發育情況,進行相應的訓練。

(1)用於訓練站立的穩定性,下蹲,增加膝、踝、肘腕等關節靈活性。

將孩子雙腿分開,用雙手扶住孩子髖部,孩子能夠較穩定地站立後,用雙手抓住孩子雙手,訓練孩子下蹲、起立及單腿站立,必要時給予協助。

(2)針對走路時足跟不著地,用足尖走路,兩腿交叉的嬰兒。

可在孩子仰臥時,四指握其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其足向小腿方向背屈,以利於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

8.行走訓練

用於糾正異常姿勢,促進嬰兒學習走路,同時緩解肌張力異常。

站在孩子對面,扶住孩子雙側上臂,先在一側給予向上、向前牽拉,以便孩子下肢向前邁步。然後訓練對側,反覆進行,也可採用學步車訓練。

9.用Bobath球進行俯臥位手撐訓練

用於肌張力訓練,矯正異常姿勢、異常動作。

當嬰兒不能出現正常的手支撐時,此訓練可促進正常的手支撐動作的發展;同時還可促進軀幹及四肢運動的穩定性;促進頭部、肩胛骨和上肢運動的分離。將孩子俯臥位輕放在Bobath球上,在孩子身後,用手支持孩子雙肘部,使肘部伸直,肩關節充分屈曲、外旋,同時儘可能使腕關節伸展,拇指外展手指展開。為了得到肩關節的外旋,可使孩子的兩手手掌相對。

操作時可先將孩子俯臥位肘支撐並輕輕上下震動Bobath球,使孩子放鬆,持續約1分鐘後,將球向前、向後推,同時抓住肘部扶直,形成手支撐,並逐步肩關節外旋,手指外展,誘導孩子將頭部和胸部抬起。訓練後,當孩子手的支撐能力逐步增加時,則可逐步減少對孩子的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在進行運動技能訓練時,要注意動作姿勢質量和對動作姿勢轉換過程的訓練,在學習運動技能的過程中,應避免過早訓練與年齡不相適應的動作或跳過某個動作階段,即應按照運動發育的裡程碑,實施爬行運動、站立和步行運動。

附贈(發育裡程碑)

以上就是嬰幼兒生長發育系列文章的全部內容了,之後為大家介紹為人父母系列,敬請期待

---------------------

嬰幼兒生長發育系列文章

---------------------

本系列內容摘自:

戴耀華—《嬰幼兒運動發展指南》

排版編輯:心智播報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

相關焦點

  • 嬰幼兒生長發育系列:寶寶運動發展的規律
    大家好,歡迎收看第三十期心智播報 本期的內容是: 嬰幼兒生長發育系列:寶寶運動發展的規律 上一篇文章我們了解了寶寶運動發展的重要性,知道了寶寶們的運動從0歲就已經開始發展了,讓寶寶擁有良好的運動發育會對他/她的智能、大腦
  • 嬰幼兒早期教育對神經心理髮育的效果評價
    如6個月的嬰兒已能獨坐片刻,但不穩,易跌倒,能扶站,保健醫師需向家長說明小兒即將從獨坐到獨自站立、學爬行等大運動的發展規律,讓父母給孩子提供訓練的機會,指導家長訓練孩子穩定獨坐和動作協調性的技巧,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學習。(2)若偏離正常,則判斷偏離的程度及存在的問題,制定適合不同發育狀況的階段性早期幹預指導方案並實施。
  • 詳細嬰幼兒發育遲緩的表現症狀?發育遲緩和自閉症的區別有哪些?
    「孩子不說話、不對視、不回應……」很多家長想弄明白,這些情況是普通的發育遲緩還是自閉症?以及二者之間有哪些區別。發育遲緩是一個大名詞,它包含自閉症、運動障礙、智力障礙、社交障礙以及其他發育落後。我們先來看看發育遲緩有哪些表現嬰幼兒發育遲緩有多種不同的類型,可能發生在以下方面:語言或言語、口語;
  • 助力嬰幼兒早期教育發展
    世界著名早期教育專家、哈佛大學「哈佛學前項目」總負責人伯頓·L·懷特說過:一個孩子出生後頭3年經歷對於其基本人格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可謂人生中的黃金三年。如果家長能夠在0~3歲及時給寶寶豐富的視覺、聽覺、觸覺、運動和平衡等方面的刺激越多,寶寶大腦的神經迴路密度就越高,寶寶就會越聰明。相反,若缺乏環境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將受到阻礙,神經迴路密度也會受到影響。
  • 利用0-3歲嬰幼兒發育特點積極開展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意義1、促進嬰幼兒大腦的發育,開發智能。2、對嬰幼兒心理發展產生良好影響。3、對嬰幼兒生理發展起著促進作用。早期教育是重要的基礎教育。在國外,許多國家很早就提出了對0-3歲的嬰幼兒進行智力的開發。紐西蘭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從出生開始。秘魯、加納等國家把0-6歲教育已列入了國家行動計劃。他們認為:0-3歲是早期教育的黃金期,0-3歲也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 嬰幼兒發育遲緩,尤其腦發育,父母該做哪些?
    造成兒童發育遲緩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自然過程,有的因遺傳因素,還有的則屬疾病。所以,媽媽在發現寶寶在體格、運動、語言或智力某一方面出現異常時,一定要及時了解原因。 發育遲緩是指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速度放慢或是順序異常等現象。一切不利於兒童生長發育的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影響其發育,從而造成兒童的生長發育遲緩。
  • 進行早期發展訓練,促進寶寶全面發展,越早進行越好
    為什麼進行早期發展訓練呢?早期發展訓練,是針對0-3歲的寶寶進行體格發育和智力發育的訓練,尤其是對於早產兒有很大作用。這種訓練有目的地通過各種感官刺激,為嬰幼兒提供早期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教育訓練活動的一種方法
  • 0-3歲嬰幼兒可免費篩查生長發育
    「兒童友好型醫療服務進社區暨0-3歲兒童生長發育篩查」項目啟動。(通訊員 攝)醫護人員為嬰幼兒進行發育篩查。(通訊員 攝)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月14日訊(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張瑩)新年伊始,長沙高新區的家長們收穫了一份「民生大禮包」——在轄區內居住的9587名0-3歲嬰幼兒,都可以進行一整套發育篩查評估、智力評估、孤獨症評估,並且全部免費。1月14日,「兒童友好型醫療服務進社區暨0-3歲兒童生長發育篩查」項目在長沙市東方紅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啟動。
  • 父愛歸來·什麼是嬰幼兒生長發育
    只有很好的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養育孩子,那我們從「什麼是嬰幼兒生長發育」開始吧。 什麼是「生長發育」?生長包含「形態生長」和「化學生長」。生長是「量變」的過程。 在早期教育的過程之中,有兩個必備且常用的生長發育指標體系分別是體格發育指標和心理髮育指標
  • 嬰幼兒水中體適能:運動+早期教育雙重培養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長,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別是在嬰幼兒早期教育方面,家庭投入越來越多。縱觀社會現狀,實現嬰幼兒早期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常規的學習、運動、語言、社會交往等都屬於早教的內容。而嬰幼兒水中體適能運動,相比其他常規早教來說,是更適合嬰幼兒的水中運動早期教育,其獨特的水中運動早教課程,可以讓嬰幼兒在智力、情商、性格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培養,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孩子身體和心智的雙重鍛鍊。
  • 警惕嬰幼兒發育遲緩!0-3歲嬰幼兒成長指標
    科學研究表明,嬰兒到達 3 歲時,大腦發育已達成人的 80%,而 0~3 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也是孩子語言、性格、學習能力、生活習慣等培養的黃金期,需要頻繁的語言刺激和肢體互動來促進大腦的發育和認知的發展。那麼,0-3歲嬰幼兒生長指標會有什麼變化呢?
  • 什麼是發育遲緩和全面性發育遲緩?
    下面就來講一下:什麼是發育遲緩和全面性發育遲緩!發育遲緩是指嬰幼兒運動、語言或認知中有1項標誌性的發育指標落後於相應年齡段應有的水平。全面性發育遲緩是指嬰幼兒運動、語言或認知中有2項或2項以上標誌性的發育指標、裡程碑(如坐、站、走和語言等)沒有達到相應年齡段應有的水平。
  • 小伢兒水中體適能:促進嬰幼兒大小腦平衡發育
    0-3歲時嬰幼兒大發育的關鍵時期,而水中體適能運動可以促進嬰幼兒早期智能的發育。研究表明,人體皮膚上的感覺細胞對水的敏感性最弱,嬰幼兒進行水中體適能運動時,通過水波、水壓等作用,會反射性地引起一系列全身性反應,逐漸促使神經系統發育和智力的成熟,促進大腦、小腦的平衡發育。
  • 孩子發育遲緩的這些誤區,很多家長都不夠重視
    吳婷醫生表示,孩子出生後運動能力、認知、情緒和行為等隨年齡有一定的發育規律,而發育遲緩在臨床上的表現有生長發育遲緩、運動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遲緩等等。全面發育遲緩是指5歲以下的兒童在智力功能上出現落後,即孩子的語言能力、大運動、精細運動等兩個及以上能區落後於正常同齡兒童的發育。家長們應前往兒童保健科進行診斷及治療。
  • 新餘惠耳助聽器驗配中心:嬰幼兒輕-中度聽損早期幹預必要性
    在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上發表的《嬰幼兒聽力損失診斷與幹預指南》也指出,在驗配過程中,由於嬰幼兒缺乏主訴,在驗配過程中要避免過度放大,損傷殘餘聽力。 另外,嬰幼兒存在聽覺發育遲緩的現象,因此,對於小於6月齡且聽力損失為輕度的嬰兒,驗配助聽器時要慎重,力求做到適度幹預。同時,家長也需要配合助聽器驗配後的調試、驗證、和效果評估,鼓勵使用真耳分析技術。
  • 中國嬰幼兒「發育商」提升
    作者:寶寶知道 CCYYRR與多年前相比,中國0至3歲孩子的發育水平如何?接受過專業早期教育的嬰幼兒在哪些方面有明顯優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與5年前相比,我國兒童在大運動、精細動作、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發展上的綜合分數——「發育商」有大幅提高。
  • 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
    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圖片來源:東方ic)當今世界,由於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問題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重視,並從多方面進行了研究。但是,由於傳統的影響,很多人認為一歲以內的嬰兒,兩三歲的娃娃,年齡小,不懂事,只要照料他們吃飽、穿暖、睡好、身體長好就行了,對於孩子的動作、語言、智力、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都漠不關心,有的人甚至認為早期教育會損傷孩子的腦筋,有害孩子的身心發育。對嬰幼兒的早期教育既缺乏正確的認識,也沒有引起必要的重視。現代科學研究說明,人類生命的頭三年是人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時期。
  • 研究證明:嬰幼兒玩手機或致語言功能發育遲緩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媒援引美國CNN電視臺5月13日報導,加拿大研究人員4日發表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嬰幼兒玩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時間越長,越可能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根據公布調查結果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稱,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掌上遊戲機等的時間越長,語言發育遲緩的可能性越大。
  • 研究表明嬰幼兒玩手機或致語言發育遲緩
    不少父母發現手機、iPad、電子遊戲機是哄娃利器,但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六個月至兩歲大的嬰幼兒接觸這類帶屏幕的電子設備越多,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風險越高。多倫多兒童醫院研究人員徵募了近900名父母和嬰幼兒,讓父母報告自家寶寶18個月大時使用手機等帶屏幕電子設備的時間,以分鐘計,之後又評估嬰幼兒18個月大時的語言發育水平,比如是否會發出聲音或單詞吸引他人注意或尋求幫助,是否會說短語,知道多少詞彙等。結果顯示,20%的寶寶平均一天接觸手機等設備28分鐘。研究人員發現,每日接觸手機時間每增加30分鐘,寶寶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風險增加49%。
  • 寶寶發育遲緩怎麼辦 發育遲緩的症狀
    嬰兒發育遲緩怎麼辦,如何分辨一個孩子是否出現了發育延遲的情況。這是很多家長都擔心的問題。那麼今天就教大家如何分辨孩子是否發育遲緩,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孩子發育遲緩的症狀。發育遲緩的症狀第一:如果你有跟其他寶寶對比的話,一旦發現寶寶到了9個月時仍不能主動伸手去拿東西,同時在有大人攙扶時也不能用自己的雙腿支撐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