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手記:本文是從眾多的資料中整理而出,較有趣味、民俗和學術特性。記得幾年前,有家電視臺請一位從事滿學研究的知名學者錄製節目,當時臺下一名女生提問「滿族皇帝入關前怎麼過年?」這位學者回答:「皇家也過年,貼對聯,放鞭炮,吃年夜飯,高興時努爾哈赤還下來跳舞……」筆者認為這樣的回答實際上等於沒有回答。
於是,筆者春節前就開始整理這篇關於「皇帝過年」的文章。這裡也有不少學術問題,如祭祀神像,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的看法和結論不相同,筆者均沒採用。希望能為有關人士和讀者做些參考。
滿族皇帝過年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皇家過年除了沿用漢族傳統的風俗外,還要舉辦朝賀、祭祀、家宴等大型活動,其中祭祀為主要內容。
滿族早期信奉薩滿教,這是一種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主信薩滿教的同時也不排斥其他宗教。努爾哈赤早在赫圖阿拉時期就曾謁堂子集神立杆祭天,同時還修建了佛寺玉皇廟、土地廟、關帝廟等進行祭拜。遷都盛京(瀋陽)後皇太極當政時在城東造堂子,城西修喇嘛廟和許多佛寺道觀等殿宇。
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皇帝,國號大清,盛京皇宮也全部竣工。清寧宮是帝後起居的寢宮,又是處理軍國大事,接受朝賀,舉辦家宴和祭祀祖先神佛的地方。清寧宮是五間硬山式宮殿,東邊頭間是暖閣為帝後的寢宮。次東間開門,四間房聯通是長方型大堂,稱「神堂」。大堂南北有大炕,西部有炕較窄,與南北炕聯通,呈T形稱萬字炕。西牆正中設神龕。
正月初一黎明,皇太極御大政殿,諸王貝勒,文武大臣齊集宮殿前舉行慶賀大典。禮畢率領王公大臣出盛京城東,內治門外謁堂子拜神,立杆祭天。謁堂子抬回清寧宮還要舉行家祭拜神活動。這是一種不殺牲,不請巫師僅供糕酒的簡單祭祀。祭祀時皇帝合家向神磕三遍頭完畢,稱「磕頭祭」。
元旦這天還有一種大型的祭祀,除供糕酒外還要殺豬,請職業巫師——薩滿跳神,這種活動稱「喚豬祭」。包括朝祭、夕祭、背燈祭,由薩滿主祭。祭祀時薩滿頭戴銅神帽,腰系銅鈴,手持單皮鼓,佩戴神刀。口唱神歌,迴旋起舞。薩滿有男有女,還有童薩滿。
一、朝祭:祭祀的主要是如來佛、觀音菩薩、關帝聖君等是薩滿教以外的佛、神。
祭祀開始五鼓獻糕,皇帝吉服向西跪,神案上設如來、觀音、關帝神位。女薩滿身著吉服,手持神刀祝詞曰:「敬獻糕餌,以祈康年」。宮中護衛擊神板,樂人彈弦、箏、月琴和之,其聲鳴之然後和諧悅耳。薩滿念畢,皇帝全家向神、佛行禮,禮畢由宮中司香婦將「如來」等佛神請出戶外,置於門外西部所設神龕,南向奉之。留在宮中的是滿族祖先和薩滿教的諸神位。
二、夕祭:薩滿教祭祀的神很多,有始初神,有七星神、有長白山神、天神、星神、水神、鵲鳥神、烏鴉神等等。祭祀前首先是「進牲」將兩口滿足身黑色無雜毛的公豬開到宮內西間,稱之為「神豬」,皇帝合家向「神豬」下跪,此時,薩滿用溫酒灌入豬耳,豬受刺激不斷地搖頭,司俎高喊:「神已領牲」意為:「豬已通達天神」。主人叩謝神靈,庖人殺豬煮肉,放在清寧宮內的兩口大鐵鍋中,肉熟薦之神位前。
薩滿走到神桌的兩則,念祝詞三次,祝詞可分三方面內容。一是申報主祭人的姓名、年齡;二是列頌諸神的各諱;三是祈請神靈保佑延年益壽,多子多福。薩滿每念完一次祝詞幾位薩滿同時起舞,手擊單友鼓,聳動腰鈴,合唱神歌,氣氛熱烈。皇帝率后妃子侄近支宗親向神位磕頭三次,祭祀方告完畢。
禮畢之後宗族人等入席,圍炕桌坐下,供神豬肉撤下,分送各桌,君臣共食祭肉,但不許放鹽醬,吃得越乾淨越好 。這種稱「吃福肉」,后妃已回寢宮由專人分送「福肉」。所謂「福肉」就是無鹽的白片肉,只供宗族內部之人分享,不給外人。
三、背燈祭:這是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祭祀活動。常在深夜舉行。
將神領牲後的豬,宰殺卸成八塊,煮熟後照豬的形狀復原,放上神桌案,司香婦斂氈,展青綢幕掩燈火,眾出闔戶。神案兩側站著兩個童薩滿,身穿彩裙手執皮鼓,薩滿擊鼓,宗族人員全體下跪,薩滿搖動神鈴唱祈神詞,大意是:「掩上門窗,熄滅甑灶之火,置神座。備供獻等待神的降臨,。」首次請的神是二位女神,一位是七星女神;一位是卓爾歡鍾依女神,(註:薩滿唱、念用的是世代相傳的滿文滿語,現今很難全解其意)
薩滿二次搖鈴誦神歌,這次所請除了首次請的二位女神,又增加了幾位神的名字。
薩滿三次禱詞是向腰鈴致祈,迎候女神在鈴響聲中駕臨神壇。
第四次薩滿舞動腰鈴,再次向神致禱詞:虔誠的子孫,請女神降臨,擺下了犧牲請神享用,為神所賜的馬表示感謝。(傳說:努爾哈赤所乘之馬為神所賜)
薩滿念畢祝詞,手擊皮鼓,聳動腰鈴,迴旋起舞,宗族人員磕頭後退出,神堂只留下童薩滿和女薩滿,隨即撤燈,女薩滿匍匐叩首,取臠刀一把供上神案,請神享用祭肉。少頃女薩滿高呼:掌燈,宗族人等入室點燈,撤下供獻,司香婦捲起神幔,女薩滿已將神像納入朱匱中。儀式完畢,宗族人員領取供肉給家人分享。
背燈祭張掛的神像是在「展清綢幕掩燈火,眾出闔戶」之後請出的。神像平時不許人看,祭祀時只有薩滿才能見到。畫像是誰無人知曉,前些年北京故宮朱家…先生在坤寧宮(清順治十二年將明朝永樂時所造坤寧宮,仿盛京清寧宮改造,其格局與清寧宮廷相同)找到一軸有七位盛裝女子端坐在椅上,和有兩隻飛鵲的畫像。這馬背燈祭中所請之神『納丹岱琿』相合,也就是七星女神。正中的那位就是史籍中記載的,滿洲創始女神——仙女佛庫倫。相傳在很遠古時代,天上有七位仙女,經常來到長白山天池洗澡,仙女佛庫倫有一次吞食了一枚鵲鳥銜來的朱果感而成孕,生下愛新覺羅氏的氏族布庫裡雍順,後世子孫尊奉佛庫倫為滿洲創始女神。
清寧宮院中豎立著一根木桿,在杆頂有錫鬥。此杆名為索倫杆,亦稱神杆,此杆也有傳說故事:布庫裡庸順的後代,因遭到仇家的殺戮死亡殆盡,只逃走一個名叫凡察的男孩,凡察被仇家追殺,黃昏時逃到河邊一棵樹下,無路可逃時天空突然飛來一群烏鴉,覆蓋其全身凡察,未被仇家發現幸而脫逃。凡察大難不死,愛新覺羅氏家族才得以繁衍,發展以至成就霸業。後世子孫尊奉愛新覺羅凡察為復興先祖。
為了不忘記烏鴉救祖之恩,皇家祭神之後還要祭烏鴉神,謂之「祭天」。背燈祭的第二天清晨,將豬下水等切碎拌以碎米放在索倫杆上的錫鬥內,以饗烏鴉、鵲鳥。滿族皇家,宗室、官宦以大戶人家在住宅前豎杆祭烏鴉神,成為習俗。(武將不祭)
滿族習俗最重祭神、祭天、遷都北京後在長安左門之車造堂子,紫禁城內坤寧宮改造神堂,宮前豎立索倫杆。每逢春節和重大節日皇帝都要親率皇室成員及王公大臣謁堂子祭神,立杆祭天。順治朝遷都北京後,有四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共十一次東巡盛京,拜謁祖陵。謁陵之後,都在清寧宮舉行祭神活動。這種祭神、祭天、吃祭肉的習俗一直沿續到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