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兆勇
日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通過。中央強調,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要堅定不移地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教育在提升國家軟、硬實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攸關國家民族前途未來,中央對教育的高度關注實為高瞻遠矚。同時也不可否認,作為公共政策的教育制度設計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認真探究落實,以體現公共政策的前瞻性、基礎性和國家責任。而在教育政策中,義務教育仍為重中之重。
義務教育作為教育之基石,已為現代國家教育之通例。反觀我國,由於受蘇聯的影響,以前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不甚合理,使我們的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欠帳甚多。雖然自1986年頒行《義務教育法》以來有所矯正,但問題仍然很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地區,大家可能覺得義務教育問題已經不大。筆者不同意這種看法。這突出表現在不同地區義務教育水平的差距仍未消弭,這不僅體現在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即使是在發達地區,比如北京等地,其內部的義務教育質量差別也是有目共睹。
同時,義務教育的普及面和教育質量參差不齊,有時我們過多注意統計學意義上的各種指標的完成,比如覆蓋面有多大、有多少兒童受益等等,較少注意到落後地區的兒童家庭付出的成本有多大,相匹配的師資成本又有多高。
筆者前段時間接觸到某地幾十年前清退的一批公辦教師,通過了解他們的情況,再考慮到西部地區清退代課教師所遺留的歷史問題等等,總體感覺國家對落後地區與先進地區的社會差距考慮不周。2007年起國家對農村中小學生全免學雜費,2008年又對全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費提供教材,還對家庭生活困難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這些政策傾斜以後,還需要繼續加大力度,才能完全實現在事實上保證不讓一位老師和一個孩子掉隊,不讓一個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教育機會平等與教育公平,是義務教育的應有之義。「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這是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出的莊嚴承諾。從教育經濟學來說,越是所受教育程度不高,義務教育在其人生邊際效應所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也就是說,實施義務教育對國家的發展來說是最經濟也是最重要的,因此義務教育作為國家義務,是國民享有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在國家財政中的優先地位,是國家應盡的義務。現在義務教育的規模確實上來了,但教育機會平等和教育公平還做不到,還無法做到讓孩子們最方便地得到公平教育的機會。
此外,義務教育上限的擴展,也就是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也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同時,終身教育和公民教育也需要列入義務教育內容。義務教育的拐點不期而至,需要未雨綢繆。教育的失敗不能靠其他挽回,義務教育我們輸不起。
(作者系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科學時報》 (2010-6-24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