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概念,很多人的理解都來源於電影、電視或是書籍。提到五行,都會講得朗朗上口——金、木、水、火、土。但當深入地去理解何為五行?五行是怎麼來的?卻往往又說不太出太深層的具體含義,但卻看似心裡仿佛是已經很理解一樣。
理解是因為,五行如果只看字面意義來說,確實很簡單,也能夠代表身邊大部分的事物屬性。一般人對常見的事物,都可以按照五行分類。比如,打火機可以代表火,河流、湖泊代表水。但是為什麼五行,是這五個元素呢?為什麼不是四行?這還要從《易經》說起。
《易經·繫辭》上傳的第十一章,原文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在宇宙之初,虛無縹緲,無天無地,沒有邊界,沒有中心,是無形無象的宇宙原始狀態。這時的狀態稱為無極。
然後,太極為天地未分的狀態,所有的氣混在一起,也稱為太初。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狀態。
當宇宙運行,天地漸漸分明,氣體發生了運動,產生動和靜的兩面,動為陽,陰為靜,這就是最初的陰陽,也為兩儀。從此有了天、地,有了日、月,有了晝夜交替。
四象為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種爻象。這是因為從哲學角度來講,事物是對立的兩面。所以,陰中分陰、陽。陽中也分陰、陽。
那麼又進了一步來說,陰陽之氣的交流、感應,生出四象,四象之氣的特點可以對應春、夏、秋、冬四季,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等。
少陽代表春季,太陽代表夏季;少陰代表秋季,太陰代表冬季。那麼,五行中四個屬性已經生出,春季為木 ,夏季為火,秋季為金,冬季為水。
那第五個怎麼來的呢?因四季是逐漸轉變的,而不是突然性的轉變,期間會有過度。而土就是平衡四季轉變的一個屬性。
按農曆講,一年當中有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分到四季,每三個月一個季節。第三個月季節特徵不明顯,也為辰、戌、醜、未,「土」月。因為之前的季節之氣要衰弱,下個季節之氣馬上要運行進入,所以為一個過渡的月份。
其實,這裡我們現在所說的五行,是利用四季氣體運動概念來進行一個通俗解釋。然而這又並不是他唯一的解釋方法。
五行缺一不可,仔細發現五行環環相生、環環相剋,制約與平衡。缺少一個都不能成為一個合理的體系。相對於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風四元素,更加全面與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