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又叫「薯蕷」,有些地方還會叫「山遇」,關於山藥名稱的來源,有這麼一個傳說:一個藥農進山採藥迷路了,飢餓難耐之時,遇到一位白髮老翁,送給他幾根棍子一樣的根莖。藥農吃了後,發現力氣滿滿,幾天都不餓,於是他走出大山後,就把在山中的奇遇傳遍了中原,而他吃的東西,被稱為「山藥」。
山藥確實是我國具有悠久食用歷史的補益珍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山藥有「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等功效。
它補而不膩,不熱不燥,常食山藥對人體十分有益。
山藥具有什麼功效
山藥的補益功效有一個特點,僅僅靠它一味,就可以起到上中下三焦並補的效果。它上可以補肺,中可以補脾胃,下可以補腎,可謂「多才多藝」!
1、補脾胃
中醫理論中,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一個人如果脾胃受損,往往會表現出胃口差、體質虛弱,舌頭有齒痕,面色無潤澤等虛性症候。
《本草新編》中記載,山藥入手足太陰二髒,亦能入脾、胃,治諸虛百損,益氣力。說明山藥補益虛損的脾胃有很好的效用,脾胃虛損的人,多吃山藥的話,可以逐漸改變虛弱的身體,讓機體強健,充滿力量。
2、補肺
山藥除了可以補脾胃之外,其實也有很好的補肺功效。山藥中含有粘液質,這種材質和中醫理論中的「陰液」非常貼合,所以它能起到很好的養肺陰的功效。肺虛咳嗽了,可以用山藥,起到一個補虛的作用。
3、益腎
中醫所說的腎,不僅僅是解剖學上的腎臟那麼簡單,而是包含了腎臟背後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家喻戶曉的六味地黃丸中,就有山藥的身影,因為山藥具有補益腎精的作用。中醫認為,耳朵的聽力是和腎臟相關的,山藥補腎,久服可以耳聰目明,老年人可以延年益壽,就是這個道理。
哪些人不適合吃山藥
山藥雖然是一味作用非常溫和的「藥食兩用」食材,不過也有其需要注意的地方,了解一下,就可以吃得更加放心。下面這4類人,吃山藥的時候就要注意了。
1、過敏體質
山藥中含有粘液蛋白,屬於過敏原,過敏體質的人最好不要吃。
2、糖尿病患者
山藥雖然是一種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但是山藥中的澱粉含量比較高,容易升高血糖,糖尿病患者要少吃。如果吃了,記得要減少其他主食的量。
3、大便不通的人
在中醫看來,可以補脾養胃 ,按理來說,是可以促進消化的。正常來說,是這樣的,但是對於本身有便秘的人來說,山藥就沒那麼友好了,畢竟山藥還有收斂固腸的作用,患有便秘再吃山藥,會加重便秘的症狀。可以等到便秘消失之後再食用。
4、體內有溼熱的人
體內有溼熱,一般會表現為大便粘稠、小便黃、舌苔黃膩、身體睏倦等症狀。
溼性重濁,其性黏膩,需要儘快清除體內的溼熱,人才會回歸健康的狀態。而山藥的收斂作用,會讓溼熱繼續困阻在體內,不容易讓溼熱消散。
所以體內有溼熱實邪的時候,就不宜吃山藥了。
山藥食療推薦
山藥的補益功效我們已經見識過了,不要忘了,它還是一種非常美味可口的食物,搭配其他食材,可以讓其滋味升華!這樣一來就可以起到既美味又滋補養生的效果了!
1、山藥白朮鯽魚湯
山藥補脾胃,白朮健脾燥溼,鯽魚是血肉有情之品,滋味鮮美,滋補美味!
【材料】:山藥30g,白朮15g,鯽魚1條,陳皮、薑片、鹽少許。
【方法】:先把鯽魚煎一下,去腥。砂鍋內放入洗乾淨的山藥、白朮、陳皮、薑片,加入適量清水,煮滾後,放鯽魚,慢慢燉30分鐘左右,下鍋後放點鹽就可以吃了。
【功效】:益氣健脾、祛溼。
2、山藥炒木耳
山藥炒木耳清爽可口,健脾胃助消化。山藥健脾益胃,木耳有保護血管的作用,兩者結合,真是珠簾合璧,相得益彰。
【材料】:山藥200g、木耳150g、燈籠椒1個、胡蘿蔔200g、蒜2瓣。
【方法】:先把山藥切片焯水,木耳泡發,鍋裡的油加熱後,可以先把蒜瓣炒香。放入木耳、山藥、胡蘿蔔和青椒,加少許鹽調味,炒勻即可。
【功效】:健脾滋陰
3、山藥排骨湯
排骨含有大量的鈣和蛋白質,體質虛弱的人吃排骨可以起到一個補益精血的作用。
【材料】:排骨500克、山藥一根、枸杞10克、鹽1小勺
【方法】:將山藥、排骨洗乾淨,先把排骨放進鍋裡燉開20分鐘,然後加入山藥、枸杞,一起再用小火燉25分鐘,這樣做出的湯香濃軟糯,非常可口。
【功效】:滋腎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