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績?

2020-08-28 積極家庭教育

文 | 謝剛博士

來源 | 小多少年時

什麼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智商?刷題?還是過來人常常教誨的——「在小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今天我們推送的文章來自謝剛,北師大教育心理學碩士,美國天普大學學校心理學博士,現在美國加州從事校園心理工作,有著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她認為,智商高,並不一定代表著學習好。孩子的個性特點、學習態度和時間管理等行為習慣才是影響學習效果的軟體。

另外我們特別邀請到謝剛老師做直播分享。有意參與直播、讓自己群裡的用戶可以直接和謝老師互動的群主,請在文末海報掃碼加入。

我在美國加州從事學校心理學工作,主要負責教育心理的測評、診斷和諮詢工作。在工作十七年中的1000多案例裡面,大於85%的都是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而造成的學習問題。

所以,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跟大家分享工作中的觀察,探討一下怎麼樣讓孩子在小學階段養成受益終身的學習習慣。

一 智商高,並不代表學習好

我們做學校心理學工作的,第一步都是做測評。當孩子在學習上有任何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工具是智商測試。

所以,當初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以為找到了預測學習的最簡潔的途徑。因為通過兩個小時的智商測試,我可以把孩子的能力,哪個地方弱,哪個地方強,全部清晰地給家長列出來。可是,很快我就發現,很多孩子在智力上沒有任何問題,在班裡卻有各種學習的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2001年我業餘時間幫一家心理公司做智商的研究,碰到一個七歲的聰慧過人的小姑娘,一對一的智商測試結果高達140以上,也就是說一百個同齡孩子裡面不到一個孩子會出現這麼高的分數。父母提到她在二年級的班上常被老師批評不專心。

我立刻斷言:「她肯定什麼都懂,老師講的東西對她沒有吸引力。智商這麼高,跳級啊!」

結果,父母興奮地找到學校時,碰了一鼻子灰:「跳什麼跳?二年級要做的功課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不成呢,轉到三年級肯定跟不上!」

現在想想當時對智商的盲目崇拜,真的很慚愧。

後來我越來越發現,智力會幫助學習,但對學習的結果而言,智商只是一個因素。學習的硬體,比如記憶力,理解力,詞彙量,推理能力,信息處理速度等,其效果容易看得到;但無形的軟體,影響著硬體能發揮到什麼程度。

教育心理學在過去五六十年,一直在研究到底是什麼因素,對學習有最強的影響力?

這裡面,當然有許多潛在因素都在發揮影響,但我根據自己的觀察,總結了最重要的三點:

一是孩子的個性特點;

二是學習態度;

三是時間管理等行為習慣。

你知道嗎?

  1. 智商高,不代表學習好。
  2. 學習的硬體,比如記憶力,理解力,其效果容易看得到;但良好的習慣就好像無形的軟

件,影響著硬體能發揮到什麼程度。

二 摸準孩子的個性,系統提升專注力

有些家長告訴我,孩子在六七歲時,已經開始出現厭學的現象了,這是非常不正常的。這個階段是孩子的求知慾、好奇心最強的時候,如果出現厭學,那一定是學習的內容,跟孩子的學習能力特點,有很大的差距。

傳統的教育模式比較強調聽力理解和處理能力,但很多孩子需要其他的學習方式。

美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擅長用聽力來學習的人(Auditory Learners)大概佔整個人口的30%。65%左右的人,天生需要一些視覺的幫助。比如說,學地理需要畫個圖像,才能記得更清楚,學歷史時需要畫一個time line,通過視覺來幫助記憶。還有大約5%的人需要通過觸覺來學習,需要動手做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經過這17年的觀察,我發現,孩子確實各有不同的能力特點,和對傳統教育的要求,這與父母的期待常常不吻合,就需要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多觀察和接納孩子。

教育是要以長取勝而不是以短取敗,花很大心力去教,不如用心去觀察,先找到孩子的特點在哪裡。

很多家長可能看過下面這個學習的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告訴大家:

講座這種形式的學習,不到10%的孩子會吸收的比較快;

50%以上的孩子會在與別人討論的過程中吸收理解的比較快

90%的孩子,在重複教給別人的過程中他會吸收理解的最好。

因此,對於剛上學的孩子,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塊白板,鼓勵他們當老師,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教給家人,不但提高學習的樂趣,同時還加強了理解。

有一點要特別提一下,對學習影響特別大的一個因素,就是專注力——這是孩子天生的氣質特點。

電子產品對注意力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美國有一個研究,對2600個孩子進行跟蹤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在2歲時在電子產品上花費的時間,對7歲時的自控力、條理能力都有負面的影響。

那孩子如果天生能專注的時間就比較短,該怎麼辦?在這裡提醒大家七點:

1、每天按時休息、保證有規律的睡眠。睡眠的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像學齡兒童一定要保證9-10個小時的睡覺。

2、減少周圍分心的事物,保持一致的學習環境。比如說,在家裡一定要有固定的學習桌子,每天做作業要在這個桌子上,桌子上儘量減少別的東西。

3、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觀察力。「你今天去姥姥家有沒有發現姥姥家的家具有什麼不一樣嗎?」「你有沒有看到媽媽髮型、衣服等,今天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提醒孩子觀察周圍的事情,會無形中提高他的專注力。

4、預習和複習,了解一些內容,更容易跟得上老師的講解。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孩子。

5、教學方式多樣化。如果孩子坐不住的話,可以把作業分成幾個部分,比如說,今天有四頁作業,那我們就可以分成四個部分,我們先做一頁。

6、利用一些工具來幫助孩子。如果孩子只能坐下來5分鐘,那我們就定6分鐘的計時器,等計時器叮的一響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喝點水,休息一下再回來,慢慢來延長這個計時器的時間。

7、學習內容本身。太容易或者太難都不利於專注力,都會影響學習,最佳的狀態就是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的程度。

比如閱讀,能夠獨立閱讀的,是100個字裡面有94個字,孩子能夠準確地讀出來。

當孩子在學習上有困難的時候,我們的測評第一個就是要測一下孩子在閱讀、數學和寫作達到了什麼程度,那現在的作業要求是不是太難?很多時候這是造成孩子厭學、不良的學習習慣的原因。

你知道嗎?

  1. 講座這種形式的學習,不到10%的孩子會吸收的比較快;
  2. 50%以上的孩子會在與別人討論的過程中吸收理解的比較快;
  3. 90%的孩子,在重複教給別人的過程中他會吸收理解的最好
  4. 孩子2歲時在電子產品上花費的時間,對7歲時的自控力、條理能力都有負面的影響。

三 最害怕孩子沒有求知慾

我們今天要重點講的,就是學習的態度,也就是求知慾。

孩子為什麼喜歡學習?

我觀察了很多喜歡學習的孩子,都是因為學習的過程給她帶來了成就感,而且在學習中,與家長和老師的互動中,加強了健康的人際關係。如果這兩個心理需要達不到,孩子則會逃避學習。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凱蘿·杜艾克博士(Dr. Carol Dweck)研究了35年上進心(motivation),她提出: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教給他們去熱愛挑戰,感興趣去找到失誤的原因,享受努力的過程,保持強烈的求知慾。

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情緒和態度,又受什麼樣的「理念」左右呢?一方面有基因的影響,另一方面來自環境。美國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馬丁·塞利格曼博士(Dr. Martin Seligman)的研究表明,孩子對挫折的態度,在8歲左右開始形成。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父母對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

如果父母對好事的解釋,是長久的、概括化和個人化的,比如「你交流能力真好,我都被你說服了!」等,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樂觀的解釋方式。

如果父母對失敗的解釋,是長久的、概括化和個人化的,比如「你就是記性差!」、「女孩子數學都不好!」等,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悲觀的解釋方式。

杜艾克博士做過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她反覆把這個實驗用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發現最後的結論都是一樣的:

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努力的過程,常常被肯定,常常被鼓勵的話,那孩子在面對困難的任務的時候,就更願意去嘗試,願意去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自己的孩子下象棋,這個在象棋上也非常的明顯。因為象棋正式的比賽,一場棋賽是六個半小時,如果孩子只是盯著要贏的結果去下的話,這六個半小時就會非常痛苦。可是孩子要是喜歡的是下棋思考過程的話,就會覺得這六個半小時很享受。

《心態》(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是杜艾克博士的書,家長可以用來檢查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有成長的心態——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檢測:

1、失敗、被批評時是否感覺羞恥或要反擊;

2、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時是否嫉妒並失去自己前進的動力;

3、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時是否有恐懼。

這些都可以幫助家長來調整好我們自己成長的心態,幫助孩子擁有成長的心態。

你知道嗎?

  1. 如果父母對好事的解釋,是長久的、概括化和個人化的,比如「你交流能力真好,我都被

你說服了!」等,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樂觀的解釋方式。

  1. 如果父母對失敗的解釋,是長久的、概括化和個人化的,比如「你就是記性差!」、「女

孩子數學都不好!」等,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悲觀的解釋方式。

四 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學習有持續動力

最後一點影響學習的因素是,外表可以看到的行為習慣,特別是時間的管理、責任感、條理性、自控力等,都是對學習有關鍵作用的軟因素。

舉個例子來說,有的家長問道:

「孩子小學一年級,辦事情比較拖沓,尤其是寫作業,特別慢。感覺他心裡壓力很大,7歲的孩子,他一直在糾結不想寫,不願意寫,溜號,望天,手裡拿著玩具擺弄……10分鐘的作業,要寫一個多小時,對學習沒有興趣,該怎麼辦呢?而且孩子坐不住,總在動來動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心裡長草,靜不下來。」

後來我詢問家長,發現,有一樣事情,孩子的專注力特別高,就是樂高,除了樂高,其他什麼事情都堅持不下去。

那麼,原因就呼之欲出了: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對讀寫的要求就比較高,聽力理解也是傳統的教育方式比較強調的一個技能。可是,讀寫作業,並不能給孩子帶來成就感,相反,給他帶來的是種挫折感,因為他習慣觸覺型、動手型的學習。他在學校裡,也許因為寫得比較慢,完成不了作業,老師也許有一些不太積極的反饋,那孩子就更有挫折感了。

學習本身變成了給他帶來挫折感的事情,那他肯定是對學習沒有興趣,總是走神。那對於這個孩子來講,該怎麼辦?

首先,看看這個孩子的能力特點是什麼。

他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樂高,那我們就從他喜歡的事情上來調動他學習的興趣。比如說,閱讀上,我們可不可以去找一些關於樂高的書?說明書也好,其他的書也好,讓孩子看到後知道,閱讀是自己吸收有用知識的一個途徑,可以多看一些這樣的課外書。

他喜歡動手操作,那麼,有沒有比較側重動手能力的教學方式?比如說,我們就告訴他,趕快把作業6點前做完,做完之後,我們好6點半去上樂高課;比如說,數學,能不能用樂高來擺計算題?

這些都是結合孩子的長處,來幫助孩子對學習更有興趣的一個途徑。不然的話,一個七歲的孩子,這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學習習慣,長此下去,對學習會越來越逃避。

其次,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5個具體的建議:

1、給孩子一些工具。舉個例子,記憶方面,學習理論曾經研究過,早上剛起床的半個小時,還有晚上睡覺前的半個小時,人的記憶力會比平時多大概30%,把需要記憶的東西移到這兩個時間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2、用固定的時間來做作業。有的家長告訴我,這個孩子9點以後才開始做作業,一做做到12點了,拖拖拉拉,影響了睡眠。那我的問題是,為什麼孩子放學的時候是3點,但9點才開始做作業呢?這就是行為的習慣沒有養成。寫作業一定要有固定的時間,特別是小學的時候。

建議是,放學回到家後,先休息一下,吃點東西,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不一樣的事情。因為在學校裡面,大部分的學習內容都是跟閱讀和數學邏輯相關的,那麼調整一下,也許就是聽聽音樂、打打球,也許是玩一下橡皮泥,轉移一下大腦活動的區域,降低疲勞。這之後我們就要養成,比如說,在吃飯以前也好,吃飯以後也好,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時間做作業。

3、學齡兒童的家規要跟孩子一起商量著完成。你可以問一下孩子,你覺得我們吃飯以前是先做數學還是做閱讀呢,吃飯以後我們再做另外一部分。這樣就可以把作業分開,使孩子做的時間不至於特別長。

4、對於注意力不是特別專注的孩子,能夠提供一個小的獎勵。比如說,喜歡跟爸爸出去打球,那我們就先來做數學,數學做完之後,我們先出去跟爸爸打十分鐘的球,然後回來吃飯,吃完飯我們再來做其他的作業,這個對孩子都是一個動力。

5、要在家裡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小學的時候,晚上10點一定要開始睡覺了,如果10點前沒做完作業的話,抱歉,我們要熄燈了,第二天作業做不完,成績受影響,交不上去,要自己承擔這個後果。這是個很好的學習的機會,到第二天的時候,孩子會更加用心,要把事情在10點之前做完。

你知道嗎?

  1. 寫作業一定要有固定的時間,特別是小學的時候。
  2. 放學回到家後,先休息一下,吃點東西,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不一樣的事情。轉移一下大腦

活動的區域,降低疲勞。

  1. 這之後就要養成,在吃飯以前也好,吃飯以後也好,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時間做作

業。

五 父母真正影響孩子的是言行的記憶

孩子在學習上,自律能力方面,自控能力方面,時間管理方面,犯錯誤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孩子自控力這部分大腦的發育是最晚的,要到25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孩子預測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我們如果能夠正確看待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犯的一些錯誤的話,那我們能夠更好的幫助他為將來的成長而學習,我們管教的目的,就是為了起到一個教的作用,能讓孩子掌握這些優良的品格和習慣,千萬不要懲罰正常但是不正確的行為。比如說,他坐不住,自控能力差。

很多事和他的天性、年齡的發展階段也是有關係的。七八歲的孩子,讓他分心的事情非常多,坐不住,特別是男孩子,這非常正常,雖然是一個不正確的行為。

其實,孩子跟我們在一起的18年的過程中,其中12年、13年都是在學校裡度過的。最終希望孩子學到什麼呢?我們真正影響孩子什麼呢?就是他言行的記憶。這個記憶,包括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解釋自己在學習中碰到的失誤失敗,這些都會內化成孩子性格中的一部分。

如果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幫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老師之間的親密的關係,感到自己受尊重,有歸屬感的話,孩子的上進心的基本心理需要就得到滿足了,他就更願意去實現自己的潛能。

如果我們同時還給孩子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潛力,能夠根據他的能力特點去幫助他找到獲得成就感的活動,能夠在學習中帶來更多的成就感的話,那孩子對將來的學習就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你知道嗎?

  1. 七八歲的孩子,讓他分心的事情非常多,坐不住,特別是男孩子,這非常正常,雖然是一個不正確的行為。
  2. 幫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老師之間的親密的關係,感到自己受尊重,有歸屬感的話,孩子上進心的基本心理需要就得到滿足了,也就更願意去實現自己的潛能。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多童書」(ID:xiaoduoui):小多童書,是面向未來的國際化優才成長平臺。以前瞻、探究、明辨為原則,與國際頂尖的閱讀和教育資源接軌,致力於同時培養青少年科學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未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誰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績?
    最近接觸到不少家長的諮詢,因為對各年級各學科特點不夠了解,給孩子的學習規劃造成失誤,孩子升學時吃了很多虧。有的學生本來是好苗子,也很想學好(家長當然更希望孩子學好),但孩子的學習規劃不合理,結果孩子成績不理想,孩子和家長都感到困惑和痛苦。時代變了,孩子的學習壓力加大了,教育對家長的要求也提高了。
  • 決定孩子人生高度的是學習成績,還是人格修養?
    中國偉大的教育學家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說過這樣一句話: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大多父母都特在意孩子的成績,甚至可以這麼說,為了孩子的成績,家長已經變得「不擇手段」。買高端的學習工具,請厲害的私人家教,報名知名培訓班,目的只有一個——怎麼把學習搞好。為此,現在的學生什麼都可以不用做了,只要你會讀書!
  • 學習成績的好壞是否能決定孩子的未來?看看專家給的建議
    在傳統的觀念裡面,孩子只要好好讀書,學習成績好,長大後才會有出息。所以爸媽們從小就緊抓孩子成績,給孩子報各類輔導班,拼盡全力拔高孩子成績。對此,有些人覺得,學習成績差的孩子成就不一定比學習成績好低,當年成績好的孩子現在工作生活也一般,反而是學習一般的孩子過得不錯。
  • 深度學習能力,決定了成績
    深度學習的概念,AI(人工智慧)領域經常用到。其實這也是人與人之間思維能力差距的由來,學習成績也是由此決定的。我的讀者多數都還比較年輕,孩子基本都還沒讀初中,所以不清楚深度學習對於初中、高中學習的重要性。而令我憂心的是,大多數家長採用的教育方式,會毀掉孩子的深度學習能力。
  • 學齡前的一項能力,決定了孩子12年的學習成績?
    別著急,家長先思考一下:哪些因素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大多數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學霸與學渣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在於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理解力和意志品質。小時候,理解力差的孩子,在任何學科都是學不好的;長大後,理解力差的人,對他人的依賴性強,在事業上也難有大的作為。想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取得更好的成績,在學齡前,家長就要重視孩子的理解力,具體能做些什麼?來聽聽教育專家Wendy老師的建議吧。
  • 真正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
    ,學習成績會有那麼大的差距?為什麼成績差的孩子想方設法補課,依然趕不上成績好的同學?其實,他們之間的差距不是因為智商,而是因為學習差的孩子不會管理時間。這篇文章,值得老師推薦家長閱讀!為學習成績而苦惱的同學,常常也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因為他們覺得,要想把成績趕上來,必須利用課餘時間「補課」。
  • 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如今有太多的家長只對孩子的成績有過多關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許多家長認為學習成績好就可以代表一切,只有成績好的孩子才擁有完美的人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經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甚至有人會認為,學習成績好了其他方面自然就優秀了。
  • 山坡上找網的女孩上大學了——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近期,有朋友諮詢,孩子究竟是上私立學校好還是上公立學校好。家長問這個問題,無非是私立學校條件好但是收費昂貴,公立學校基本免費但是條件則差一些。由此,我想到了今天很多媒體都在報導的一個女孩,範天蘭。但是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她依然堅持學習,在高考中以600多分的高分考取了西南大學的免費師範生。
  • 決定學習成績的三個要素:智商、學習條件、習慣
    決定學習成績的三個要素:智商、學習條件、習慣每個孩子剛生出來的時候,看起來都差不多,但細細想一想,尤其又差得很多 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最直白的,先考上一所好大學。也看到過很多身邊的例子,有非常聰明的小孩,學習成績卻爛到極點,有看似木訥的孩子,學習成績卻很好。那麼這些現象的背後,就是誰是他的父母,也就是誰在養育他,誰在影響,他是在挖掘他的智商。 比如:發掘智商的方法之一:家務。研究表明,從小會幹家務的孩子,長大以後,學習成績比不會幹家務的孩子成績好。
  • 蔡元培先生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不好好學習,就把手機沒收了,結果,孩子一氣之下,跳樓輕生了!最近,尤其是在高考前後,無論是新聞裡還是聽到周圍的人們的議論中,總能聽到有關於孩子輕生的事情。有的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有的是因為父母不讓玩手機,有的是因為被老師批評了,還有的居然是因為和朋友鬧了矛盾!現在的孩子究竟是怎麼了?為何變得如此的脆弱?受不得一點的打擊,受不得一點委屈,經不起一點挫折!稍不順心,輕則自殘,重則輕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在我看來,問題關鍵出在家庭教育上。
  • 學習態度,決定一切成績
    就憑這樣的學習態度,怎麼可能取得好成績呢? 態度決定一切,這是曾經的中國足球隊主教練米盧蒂諾維奇說過的一句著名的話,他被稱為神奇的教練,就是他帶領中國隊進入日韓世界盃,這是中國隊迄今為止唯一一次進入世界盃決賽圈。
  • 真正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智商嗎?NO,是時間管理
    為什麼同一個班的孩子,學習成績會有那麼大的差距?為什麼成績差的孩子想方設法補課,依然趕不上成績好的同學?其實,他們之間的差距不是因為智商,而是因為學習差的孩子不會管理時間。這篇文章,值得老師推薦家長閱讀!
  • 孩子學習不好真是孩子的問題嗎?生活習慣決定學習習慣和成績
    孩子為什麼學習不好?根源在哪?看到孩子學習不好,家長都非常痛苦,如何去破解成了一大難題。孩子學習不好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從我平時的觀察當中發現,學習好的孩子,他的生活習慣和他的學習習慣都非常好;學習不好的,生活和學習能力都很差,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 真正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時間管理
    為什麼同一個班的孩子,學習成績會有那麼大的差距?為什麼成績差的孩子想方設法補課,依然趕不上成績好的同學?其實,他們之間的差距不是因為智商,而是因為學習差的孩子不會管理時間。這篇文章,饅頭老師推薦家長閱讀!
  • 學習成績好壞,決定孩子優秀與否?警惕教育陷阱,聰明家長這樣做
    從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例子來看,我們很容易就能夠看到關於「學習改變命運」的真實案例,已經有不計其數的人通過學習這一途徑而擁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作為父母在職場場中拼搏時,也確實感受到了學歷高所能夠帶來的優勢,於是有很多父母都變成了「唯成績論主義者」。
  • 北大校長蔡元培: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這八點!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孩子從小的教育影響著以後的發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麼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呢?來一起看看給父母的八個關鍵教育指導吧。
  • 北大校長蔡元培: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這八點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孩子從小的教育影響著以後的發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麼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呢?來一起看看給父母的八個關鍵教育指導吧。
  • 這才是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真正原因,家長務必知道
    可見,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學習,相反,有很多孩子正是因為不會學習,使用低效的方法學習,導致大量的時間浪費掉了,而孩子自己還徒增了壓力。這個時候,通常家長會認為是孩子智商不足。這實在是一大認知謬誤!這樣不僅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還會扼殺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 心理學家:決定孩子成績的不是智商,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一眼看出
    剛被叫到學校的閨蜜開始還以為是老師大題小做,可是上周親眼看到孩子的表現才明白,孩子專注力上不去學什麼都是白費。01李玫瑾:過於活躍的孩子難有好成績,孩子專注力的問題不能小視李玫瑾教授曾經指出:過於活躍的孩子學習成績都不會太好。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李玫瑾教授曾說: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性格這個東西,現在越來越被忽略,智力是天生的,而性格是後天可為的,一個犯罪的人,他之所以會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