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學習不好?根源在哪?看到孩子學習不好,家長都非常痛苦,如何去破解成了一大難題。
孩子學習不好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
從我平時的觀察當中發現,學習好的孩子,他的生活習慣和他的學習習慣都非常好;學習不好的,生活和學習能力都很差,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最近在一本書裡提到了遷移能力,用到這在恰當不過了。習慣影響行為,行為反映思想。你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之間有密切的聯繫。
也許你常常會經歷這樣的情景:
學習中
陪孩子寫作業到很晚;
鉛筆,橡皮,作業本常常搞丟。
孩子每次寫作業的時候,桌子上都是一片狼藉。
孩子去上學交作業的時候,卻發現作業沒有帶。
每天都不記作業,回來後問東問西的要作業。
類似的問題很多……
生活中
吃完飯不收拾碗筷;
用過的東西隨手亂放;
出門不隨手關燈;
上完廁所不放水衝等等……
看似都是一些小事,其實,正是這些小事,反映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質量。
一個人的思維習慣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生活習慣往往會無意識地遷移到學習上。
一個粗枝大葉的人,你不要指望他把事情做好。反而細心、用心的人能做好這件事情,也能做好其他事情。
同樣的道理,生活上毛毛糙糙的人,學習上也一定馬虎;
生活上懶散的人,學習上也不會勤奮;
生活上沒有規矩的人,學習上也不會有任何章法。
一個不注意生活小事的人,日積月累,身上的壞毛病必然越來越多,生活習慣也會越來越差。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生活中的負面因素必然會延伸到求知上。
他的學習習慣會越來越差,知識漏洞也越來越多,學習成績也會越來越糟糕。
我們的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也是接觸他們時間最長的人,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
現實中常常會有這些現象:父母有挖鼻孔的毛病,不經意就把壞習慣帶給了孩子;
父母賴床,孩子大多不會早起;
父母辦事習慣往後推,孩子也不會「一日事,一日畢」;
父母生活上毫無秩序,孩子不可能井然有序。
孩子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都會反射到孩子大腦裡,儲存在孩子潛意識裡,在孩子做事時就會無意識地表現出來。久而久之,不良習慣就形成了。
想要改善孩子的學習成績,先要從生活習慣開始,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律,這樣才能調動孩子主動積極性,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學習差的問題。
一切的問題都有根源,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作為孩子的榜樣。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進步!
下次聊聊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敬請期待!
分享越多,收穫越大,歡迎轉載。
註:原創作品,嚴禁抄襲,轉載請註明出處(藝林玉語),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