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面對面)「十四五」規劃的涉僑表述釋放何種信號?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電 題:「十四五」規劃的涉僑表述釋放何種信號?
——專訪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
中新社記者 馬秀秀
2020年對海外僑胞而言是不同尋常的。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多重因素疊加使海外僑胞的生存發展環境趨於複雜。此種背景下,如何看待「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涉僑表述和習近平總書記10月汕頭考察講話釋放的信號與意義?「十四五」時期,海外僑胞如何更好參與到中國建設發展中?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華僑華人研究和僑務理論研究專家張春旺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想必您已經關注到了「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的涉僑表述以及習近平總書記上個月在汕頭考察時的講話。您如何看待相關表述所釋放的信號?
張春旺: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華僑華人的廣泛參與和熱情支持。據統計,(改革開放40年來)華僑華人投資的總額佔外商投資總額的60%,實踐證明,華僑華人是改革開放事業的參與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他們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寶貴資源和獨特優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同樣需要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團結奮鬥,需要海外僑胞參與和支持。這個參與和支持不是單向的,而是多維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國與世界各國共贏發展的背景下的參與和支持。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沒有變,中國的僑務政策、(僑務工作的)原則也沒有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和「十四五」規劃涉僑的有關論述清楚地表明,中國的僑務政策是一貫的、明確的、堅定的。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華僑華人研究和僑務理論研究專家張春旺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中新社記者:海外僑胞是發展祖(籍)國和住在國關係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他們雖然身在海外,但心繫家鄉故土。在您看來,海外僑胞應該如何處理好與祖(籍)國、住在國的關係?如何促進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
張春旺: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始終十分重視海外華僑的生存和發展,在萬隆會議前後,中國就陸續與有關國家展開談判,著重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倡導、鼓勵華僑加入當地國籍,成為當地公民,效忠住在國。華僑如果選擇中國國籍,必須遵守住在國法律,不能參與當地政治活動。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多次重申這一僑務政策沒有變。改革開放後,陸續又有很多人選擇出國,選擇加入當地國籍,成為外籍華人。外籍華人首先必須效忠住在國,在此基礎上,他們出於戀祖戀鄉的情結、出於傳承中華文化、出於自身事業發展等(原因)保持與中國的聯繫,我們是讚賞的,實際上這也是國際移民的通用規則。現在,世界上大概有70多個國家都設有僑務工作機構,主要職責就是加強本國與他們海外移民的聯繫。華人作為中國親戚,他們在有利於住在國、有利於自身事業發展、有利於中國的前提下,搭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橋梁,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經貿往來,參與國內經濟建設等,我們都歡迎。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相通的,世界好,中國才會好,華僑華人的生存發展才會好。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共同促進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為實現「十四五」規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資料圖:2020年1月30日,多批海外瓊籍華僑華人捐贈的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分別由泰國、日本運抵海南海口。圖為工作人員搬運募捐的醫療物資。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中新社記者:我們知道,新冠肺炎疫情下,海外僑胞承受著很多壓力。當國內疫情暴發之時,他們中不少人四處奔走、捐款捐物。如今海外多國正面臨新一波疫情,海外僑胞除了面臨生活難題和事業發展困境,還會遇到諸如種族歧視等問題,生存發展環境趨於複雜,您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張春旺:疫情暴發初期,國內疫情防控物資非常短缺,海外華僑華人採購了大量抗疫物資,積極運回國內。這其中,他們克服了很多困難,也發生了很多動人的故事,對國內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華僑華人身處海外,需要得到雙重認同,一是需要得到國內民眾的認同,同時他們也希望得到住在國民眾的認同。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使海外僑胞的生存、發展、經營等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特別是有很多僑胞從事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等,受到的衝擊更大。(有些人)把新冠病毒稱作「中國病毒」,使一些國家的民眾對華僑華人產生了誤解、歧視和偏見,甚至發生人身攻擊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華僑華人的表現是令人欽佩的,他們像支援國內抗疫工作一樣,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大量捐款捐物,嚴格遵守當地疫情防控規定,他們的感染率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同時,他們面對偏見、歧視行為表現了極大的理智和克制。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逐步好轉,我相信海外僑胞在疫情防控當中也一定能夠做到以下幾點:抱團取暖、加強相互幫助。僑團之間、僑胞之間加強信息溝通,相互之間給予幫助,這也是華僑華人的傳統;抓住機遇,把自己生產經營恢復和當地經濟恢復計劃融合在一起,渡過難關;根據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尋找新的商機,實現轉型發展;堅持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面對歧視攻擊行為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堅持平和的心態,積極主動地繼續參與、支持當地防疫工作,增加與其他族裔之間的交流,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更好融入當地社會。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華僑華人研究和僑務理論研究專家張春旺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中新社記者:我們以上談到了華僑華人在疫情下面臨的一些問題和思考。那麼,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回到「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的涉僑表述等內容。您如何看待中國當下重申僑務政策的意義?
張春旺:我剛才講了,黨和國家的僑務政策是一貫的、明確的、堅定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施,增強了華僑華人搭乘中國經濟發展「順風車」的信心,同時也為華僑華人住在國與中國開展經貿合作提供了更多機會和選擇。我認為,華僑華人不僅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寶貴資源和獨特優勢,同時也是住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和獨特優勢。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華僑華人一定能夠發揮融通中外、聯結中西的優勢,在促進中國與住在國共贏發展的過程中展現更多更大作為。
資料圖:2019年6月14日,為期四天的2019世界僑商項目與商品博覽會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啟幕。圖為浙江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歐洲館。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中國在「十四五」時期需要從哪些方面進一步著手努力,以更好凝聚僑心僑力?
張春旺:涉僑部門應該加強調研,充分了解海外華僑華人回國來華創業的需求,優化國內營商環境,為他們回國(來華)發展提供更多選擇。要加強涉僑立法工作,推進現有涉僑法律法規貫徹落實,在全社會營造知僑、愛僑、護僑的氛圍,更好凝聚僑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加強僑鄉文化的建設和保護。這次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的講話不僅對海外僑胞對國家(家鄉)建設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也對保護建設僑鄉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僑鄉是海外僑胞維繫與祖(籍)國關係的情感紐帶,是他們根和魂的所在,加強僑鄉文化的建設和保護更有利於增進華僑華人與家鄉的感情。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華僑華人研究和僑務理論研究專家張春旺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中新社記者:規劃建議全文中還指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其中指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等。您如何看待目前海外僑胞對中國開放發展的參與度?其中在哪些方面尚存在改善的空間?
張春旺:現在,中國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緊密相聯。2019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左右),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中國已經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其中海外華僑華人的貢獻功不可沒。現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互利共贏發展新局面,同樣離不開華僑華人的參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華僑華人眾多,現在國內有的企業、機構開展海外投資、援助的項目,考慮華僑華人熟悉當地的優勢不夠,他們投資的項目和援助的項目沒有考慮與當地華僑華人的投資相銜接,今後應該加強統籌,充分發揮華僑華人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中的作用。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0年1月18日,在中國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之際,比利時華僑華人在比南部最大城市列日歡慶新春。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中新社記者:最後一個問題,為更好實現參與中國「十四五」時期建設發展,您認為海外僑胞自身需作出哪些努力?您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張春旺:「十四五」規劃是我們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第一步。實現「十四五」規劃,需要海外華僑華人的參與,也為海外華僑華人的事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平臺。我們特別歡迎海外華僑華人在嚴格遵守住在國法律和國際慣例的基礎上,結合自身事業發展回國(來華)投資、創新創業。建議他們要切實了解新發展理念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使自己的投資項目、事業選擇更加符合國內的發展需要,實現共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