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一個叫繆可馨的小學五年級女孩墜亡了。
事情發生在6月4日下午3點14分。
一個聰明、可愛、家裡貼滿了獎狀的小姑娘。
她愛寫作文,寫了很多如《星星舞會》、《坑娃的捉迷藏》這樣可愛的文章。
她愛記日記,言語間都是一個孩子的可愛童言,可是日期永遠停留在了6月3日。
微博上的繆可馨家長的字字泣血,細數了關於老師曾經掌摑孩子、收紅包等細節。
我看到這些內容的時候是在15日,一面之詞,恐有反轉,決定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而在這兩天,也終於關注到了調查結果:
孩子出事當天老師未曾批評,也未曾發生什麼不愉快;
涉事袁老師稱只有「傳遞正能量」這幾個字是她寫的,其他的修改、刪除符號全不是出自她手:
袁老師承認此前有收紅包、打罵孩子、及校外辦作文班的行為:
(調查截圖部分源自@ 紅星深度)
這和繆可馨家長發文的內容有些出入,大部分對上了!
仔細地讀完了繆可馨的作文,看看她曾經獲得的成績,在看看她的媽媽在文中所描述的,在殯儀館看到孩子時的場景,做了媽媽之後最見不得這樣的事情,怎一個心痛了得?
對於孩子的讀後感,老師標註:傳遞正能量!
又是這個「正能量」!似曾相識嗎?
我想到了前陣子大火的鐘美美。
黑龍江鶴崗的小學生「鍾美美」在網上發布的「模仿老師」系列視頻,一下子被眾多網友圈粉了!
這個13歲的男孩,穿著各種各樣的女裝,模仿了老師在接主任電話、突擊檢查、抱病上課、抓學生對象等等的語氣、神態、對白……
因為太惟妙惟肖,讓眾多網友笑稱:「從這個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老師的影子」,「想起了當初被老師支配的恐懼」。
可是就因為模仿得太像了,他也一下子被推上風口浪尖。
緊接著,他發布的模仿老師的視頻全部消失了。
他說,是自己刪除的,沒有人給予他壓力,但這個孩子,的確是被當地的教育部門約談了。
當地的教育部門說,要發布正能量的視頻。
於是,鍾美美接下來的視頻,真的就「正能量」了——模仿各行各業,同樣惟妙惟肖,只是,不再模仿老師了。
網友們詫異:這孩子一沒說任何髒話,二沒瞎編,這些神態、眼神、細節、動作,不就是你我讀書時候的某某某位老師嗎?
如果說,模仿老師不是正能量,那那些覺得自己被影射了的老師是不是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本身就不具備「正能量」?
老師們誠惶誠恐的「正能量」,究竟是什麼?
在批註繆可馨作文的袁老師的看來,她需要的並不是一個孩子的真情實感,而是程式化的寫作模式和絕對的服從,又疑惑是她對繆可馨沒有報自己的課外作文班的不滿和發洩。
這就導致了這位老師連最起碼的錯誤都沒有發現:
這篇作文的真正錯誤,並不是繆可馨寫了不夠正能量的感受,而是弄錯了作者吳承恩和羅貫中。
這個常識性的錯誤被一位從教20多年的語文老師忽略了,她緊盯著孩子寫出的內容和標準的、唯一的答案不符,於是紅筆批註,勒令重寫。
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也有了標準答案了?
既然在語文教學中設定了作文這一項,並且讓它佔據了大篇幅的試卷比重和分數比重,不就是要在考察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和字數內,將自己的感想用最精煉的語言快速付諸筆端的能力嗎?
這項能力不僅僅是大量閱讀的積累、搜集資料素材,更是在閱讀基礎之上的消化、吸收和潤色,這個過程,就是孩子的內化過程,每個孩子都不同,他們讀過的書也不同,又憑什麼叫孩子千篇一律地讀一樣的書,按照模板刻畫成唯一的樣子?
還是說,這位老師同樣感覺到自己被一個孩子的作文的內容所影射了?不舒服了?惱羞成怒了?
不止是寫作文,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從來都是希望孩子是積極的、是開心的、是服從的。
我們厭煩那些愛哭、多愁善感、思維敏銳又鋒芒畢露的孩子,因為,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我們始終高高在上地站在孩子的上帝視角俯視著他們,覺得自己是萬能的,可以控制他們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全能自戀」。
百度百科給了它一個通俗的解釋:
全能自戀,是每個人在嬰兒早期都具備的心理,即,嬰兒覺得我是無所不能的,我一動念頭,和我完全渾然一體的世界(其實是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就會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
每一個希望孩子時刻圍繞著他團團轉的、以上帝視角來俯瞰孩子、控制他們的老師抑或家長,都處在這種「全能自戀」之中。
當他們發現,孩子強於自己、超過於自己、不能被控制的時候,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全能自戀」被打破了。
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麻煩、他們需要的是絕對服從!
為了維繫這樣的全能自戀心理,就必須進一步採取更加嚴厲的控制,袁老師既是這樣的老師,因此,她能夠交出教學成績優異的答卷,同樣也能做出被網友實名舉報的對孩子過格的苛責行為:
如果老師和家長們從未接納過孩子,又談何讓他們朝著應該有的樣子成長?
真的正能量是什麼?
是孩子各有各的樣子,成為他們應當成為的樣子。
教育不應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將這幾天一直關注的一些想法訴諸筆端,將它們形成文章,若您是一位家長或者從事教育的工作者,讀到此文,不知能否獲得一些反思。
此前在我平臺上發了一條有關於這件事的短評,迅速引發30萬圍觀,其中一位網友的評論也引發了我的另一個角度的思考:當孩子遭遇挫折,我們該如何明白讓他們珍視生命?
有人說繆可馨的死是因為孩子的抗打擊能力不強,而我卻覺得這似乎是太過於剛烈的表現。
只是,在只有一次的生命面前,過於軟弱和過於剛烈,都不是一件好事。
作為家長,平日裡多給孩子更多的愛,這種愛與成績無關,不帶任何附加條件,不要再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
這種愛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注,讓孩子永遠對父母保持敞開心扉的熱情和信任。
告訴孩子:哪怕全世界都不喜歡你,還有爸爸媽媽一直愛你。
我們也期望,孩子會遇到一位影響一生的良師,手中有戒尺,眼中有光芒!
我們都有孩子,作為家長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下一個繆可馨。更不希望教育之路就此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