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理智和瘋狂存在,我們該如何區分?」這是羅森漢恩1973年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題目。羅森漢恩將原本是美國的一個普通的心理學家,正是這篇研究,讓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者,成為一個引起美國乃至全世界轟動的人物。
事情要從羅森某天給學生上課說起,學生們都認為有關精神疾病的學習太過枯燥無趣,難以理解。羅森便突發奇想,如果讓學生們親自去體驗一次精神病院的生活,是不是他們也就會對這些內容容易理解一些了呢。
他隨即想到,如果做一次正常人冒充精神病人進入精神病院的實驗,結果會是怎樣的呢,院方真的會認出真正的精神病人嗎?我想,作為實驗的設計者,羅森應該對於實驗結果早就有了自己的猜測。
但精神病院也不是誰都能去的,羅森選擇了七個職業不同的人,包括畫家、心理學家、教師、學生、家庭主婦等。這些人都沒有精神病史,而且心理狀態和抗壓能力良好。為了確保實驗的他安排了這些人包括他自己進入幾所不同的精神病院接受診斷和治療。
他囑咐這些人就診時一律說自己總是聽到一種「鐺鐺」的聲音,其他方面與正常人無異,最後,其中七個人全部被認為患有「精神分裂症」。這些人很快就被安排住院了,然而,當他們住院後說自己已聽不到那種聲音時,卻並被釋放,而是要求繼續住院觀察。在這段時間裡,他們無論做什麼都會被認為是符合精神病的行為特徵,原本想要記錄每一天的生活也被當成不正常的行為。
其中一些實驗人員還說,醫護人員會當著他們的面討論他們的病情,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女護士還會在他們面前調整內衣肩帶,這倒不是因為女護士有什麼特殊的癖好,而是因為她根本沒有將他們當做正常人看待,這樣的現象是所有人也想不到的,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最先發現他們不是精神病人的不是醫護人員,而是裡面「名副其實」的精神病人,他們質問他們是不是來醫院暗中調查的記者和報社人員,或者是來體驗生活的正常人。難道精神病人還會知道識別他們的同類?精神病院裡的病人,真的全都患有精神病嗎,還是其中也有和他們一樣魚目混珠的人?
經過四年時間的「治療」,幾個實驗對象雖然已經完全正常,但精神病院仍然不讓他們離開,幸好他們在住院前已經找好律師,這才成功脫身。對此,羅森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例如「導致診斷一個人不正常行為的特徵到底是基於這些行為本身,還是基於所處的背景情景中?
他認為,精神病院作為一個特殊環境,只要進入其中,人們一切行為就會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就好像我們平時和幾個好朋友喝酒一樣,如果大家認定你喝醉了,不管你做出怎樣正常的行為也會被認為是醉鬼特有的行為「你看,我就說他喝醉了」,正是因為你已經被貼上了「醉酒」的標籤。
當羅森的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許多心理學家和精神病院的醫護人員都對他的實驗提出了質疑,其中更有一家精神病院要挑戰羅森的實驗,認為他們能夠準確地鑑定精神病患者。
於是,羅森與該醫院達成協議,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羅森將會派一些正常人到醫院去冒充精神病患者,院方需要識別出其中的假冒者。在接下裡的兩個月裡,這家醫院一共接待了250名左右的訪問者,最後他們挑出了其中的41位認為是羅森派來的正常人。
但事實上,羅森表示,他並沒有派一個人到這家醫院去,結果一出,這家名聲還不錯的精神病院馬上被大家所詬病,而羅森的名字被大眾徹底熟知。在以後的十年裡,美國很多精神病院都倒閉了,精神病患者的數量也急劇下降。
在法庭上,有關精神病人犯罪逃脫懲罰的判斷也被削弱。多部關於以精神病院為背景的電影上映,例如《飛越瘋人院》、《一級恐懼》等。其中的主人公為了逃避懲罰把自己裝成是一個精神病患者而被送到精神病院,在經歷一段時間精神病院的生活後,他卻真正地成為了一個精神病人。
對於有關精神和心理疾病相關的問題,真是至今還讓我們困惑的問題。在羅森的實驗結果發表後,美國的診斷手冊被重新編寫,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相關學派已不被人們所完全信奉,人們對於精神病的認識和研究變得更加謹慎和小心翼翼。
這件事給我們不少啟發,首先我們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沒有深入了解的情況下,不要以刻板和特定的思維去看待任何人,也不要輕易給一些人貼上不好的標籤。誰知道我們會不會因此就給別人帶來困擾和煩惱呢。
其次,不管我們是在有著責任的工作領域,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我們一時的決定都可能關係著別人的一生的命運。希望我們在面對他人,與他們接觸時都多一份耐心,以清醒的姿態面對世界和自己。
最後,羅森還得出結論「一旦一個人被診斷反常,他所有的行為和特徵都被貼上相應的標籤。」這種「標籤效應」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嚴重了,如果被一種刻板的思維局限,那麼很多事情在我們心裡早就只有一種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