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識別音樂劇&歌劇,背後的套路竟這麼深

2020-12-11 澎湃新聞

年前,湖南衛視的《聲入人心》一度引起聲樂圈的「騷亂」。有號稱亞洲第一男中音廖昌永的鐵粉,有新生代歌劇男神石倚潔的忠粉,還有鄭雲龍、阿雲嘎、周深等一眾小鮮肉們的迷弟迷妹。在這一眾人等瘋狂吸粉的同時,這檔綜藝也吸引到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音樂劇和歌劇。然而,這檔本來就屬於「娛樂」的節目,到底還是沒能(可能也沒打算)弄清楚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

眼看一群吃瓜群眾激動地舔屏,筆者就很想問,你們到底知不知道,考量音樂劇和歌劇演員「好聲音」的標準壓根就不一樣?High C並不是為「聲入人心」加分的利器?只用旋律性歌曲的演繹來競爭,是對音樂戲劇演員的「輕視」?

絕大多數人應該是不知道的,他們並不Care。作為一檔靠流量和贊助的節目,《聲入人心》也沒有義務引導觀眾正確認識音樂劇&歌劇。

其實,對於普通觀眾而言,有一招簡單粗暴的方法,可以一眼識別音樂劇&歌劇——找麥克風!音樂劇演員帶麥(小蜜蜂),歌劇演員不帶麥。可不要小看這麥克風,它的「功效」和背後隱藏的套路可深著呢。

歌劇《阿依達》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有了麥,聲音才能Freestyle

麥克風最基本的功效是擴音,好的麥還能對聲音進行潤色。對演唱會歌手或資深歌友而言,用不用麥也許只是音量大不大、嗓音騷不騷、拽不拽的區別。可在一個符合音樂劇和歌劇演出要求、通常來說可以容納一兩千人的大劇場裡,用不用麥,會直接影響到演員的演唱方式。

一臺真正的歌劇表演是不會用麥的。所以,一名合格的歌劇演員必須具備僅靠一副肉嗓、就能讓聲音穿過樂池裡交響樂隊的音牆、清楚傳遞到大劇場每一個角落的能力。即便像義大利維羅納這樣能同時容納2萬觀眾的露天劇場,他們也照樣不用麥!

還好,起源於義大利的美聲唱法,能夠讓聲音具有超強的穿透力,這幫了他們的大忙(哎?不知道這是不是歌劇起源於義大利的又一種原因呢?)。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歌劇演員,無論是與仇人撕逼、還是與情人調情,永遠都是「使盡渾身氣力」在歌唱,且聲音也似乎總是飽滿、凝聚、精緻完美,卻又讓人在其內斂、克制的情感表達裡感覺到一絲距離。

而音樂劇的演員就幸福很多。有了麥的擴音輔助,他們可以把所謂「聲音的位置」放下來。他們可以用氣聲、可以嘶吼、可以真假聲交替、可以說唱……總之,就是可以想怎麼玩怎麼玩。所以,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音樂劇演員的演唱更接近常人和生活,更真實,也更容易被學習和模仿,與自己的距離感也就近了很多。

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有了麥,演員才能滿臺轉

從擴音和潤色的基本功效延展開來,麥對演員演唱狀態的影響,遠不止演唱方法而已。因為麥的使用,音樂劇裡的演員們可以邊唱邊跳,也可以側對觀眾、甚至背對觀眾說話演唱,對觀眾的聽覺體驗都不會有任何影響。

可這在不用麥的歌劇中是不可能的,如果演員不讓聲音直接朝觀眾席傳遞,觀眾聽到的聲音會變小變模糊。而幅度過大或時間過長的肢體動作,也會分散歌劇演員的「氣力」,影響聲音的音量和穿透力,進而影響觀眾的聽覺體驗。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歌劇演員常常自覺不自覺地重唱輕演,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當然,真正頂尖的歌劇演員一定是唱演俱佳的。

正是因為歌劇演員不帶麥,每一個人聲都會隨著演員的移動而即時變化,觀眾的聽覺與視覺體驗的空間感會更加統一。「卡門」在臺左,聲音也在臺左,「鬥牛士」從臺右走上來,聲音也從臺右由遠及近,幕後合唱的聲音聽上去也就是在很遠的地方。而音樂劇因為有麥的使用,所有演員無論身在何處,聲音都通過音箱傳出,方位感顯得差了很多。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全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音樂劇《搖滾莫扎特》

有了麥,舞臺才能任性設計

不是在說演員和演唱嗎?跟舞臺設計有毛關係?有關係!舞臺設計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舞臺布景、燈光、道具、服裝、造型等等。而其中舞臺布景的作用,除了大家都能想到的情境還原、意境營造之外,還會對舞臺上的聲音傳播產生影響。

歌劇的舞臺布景通常會比較厚重,大塊面地板狀布景有利於舞臺上的聲音向觀眾區的反射。而三面合圍的布局,則更有利於舞臺聲音的聚攏。專業的歌劇舞臺設計能營造較好的聲場,為歌劇演員們「助力」,但也因此容易變得笨重,不便頻繁靈活地移動。而音樂劇的舞臺設計無需要考慮這些,卻會更多考慮演出中快速換景的便利。因此靈活拼裝的零件式構思或輕薄的「便攜」移動款更為常見(當然多媒體的運用也更廣泛)。這也是音樂劇與歌劇之所以在視覺氣質上有所差異的原因之一吧。

服裝、造型的設計在兩種音樂戲劇中,也各有不同的講究。歌劇演員因為純靠肉嗓,呼吸系統的強度和由呼吸引起的身體運動幅度(通俗點可以理解成三圍尺寸變化)更大,且緊身或過於沉重的服飾也會對他們的演唱造成幹擾,加之歌劇演員也大多不那麼「苗條」,所以,歌劇的服飾設計一定會考慮到關鍵部位的合理性,實際製作中為演員量尺寸的時候,也通常會留有餘地。

而音樂劇演員的「呼吸強度」小了很多,但肢體表演的幅度卻更大,加上大多數音樂劇演員的火辣身材,他們的服飾往往更加貼身、幹練,以便活動自如。如此,可謂一個端莊穩重、一個俏麗靈動。

音樂劇《搖滾學校》

有了麥,樂隊才能電音ROCK

這個點,相信已經無需再多說為什麼了。但有了電音的加入,讓音樂劇的音樂更通俗化、流行化,讓情感的宣洩更為強烈,說白點就是,對普通觀眾而言,音樂劇的現場音樂更嗨更過癮。而歌劇的音樂語言,需要更細緻地去分辨和品味。雖然遇到知音,也同樣會獲得酣暢淋漓的快感,但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門檻有點高。

以上還只是音樂劇與歌劇的現場欣賞體驗中最容易被感知的部分。關於這兩種音樂戲劇的差別,其實還有太多角度、太多內容可以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如何靠耳朵聽來辨別音樂劇和歌劇
    自《一眼識別音樂劇&歌劇》一文發出後,筆者收到一條留言,「只是從表面上看能區分,但是,從音樂中特別是唱的部分我還是分不清什麼是音樂劇音樂中歌曲?什麼是歌劇音樂中歌曲?」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廣大觀眾的普遍困惑,但這個問題卻給了我另一個普及音樂劇&歌劇區別的靈感。
  • 《歌劇魅影》- 關於歌劇(音樂劇)的藝術啟蒙
    首先,解釋下歌劇和音樂劇的區別音樂劇的歷史很短,現形式更多樣,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目的都是為了突出劇情。而歌劇誕生於義大利,源於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帶有強烈的貴族情趣和精英趨向,只能有詠嘆調和宣敘調兩種唱法,重點是欣賞音樂,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
  • 歌劇和音樂劇區別在哪?
    從這個角度來說,首先,歌劇和音樂劇,都是同時擁有美和思想的藝術,而且核心元素都是音樂和戲劇。但是它們有不同。歌劇與音樂劇的最本質差別是藝術理念的差別,換句話說,就是藝術類別和目的的差別。歌劇歸屬於音樂藝術(美感第一,主題第二)的範疇,而音樂劇歸屬於戲劇藝術(主題第一,美感第二)的範疇。
  • 想了解音樂劇,就來感受下《歌劇魅影》帶給你的小故事!
    就在前幾天,小贏又有了新發現,偶然間聽到這段旋律就愛上了,它是這麼唱的「Then say you wi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大家有聽過嗎?真的超好聽,讓小贏迫不及待的去了解這首歌背後的故事呢。原來啊這首歌叫做《All I Ask Of You》,是音樂劇《歌劇魅影》的選段。
  • 歌劇與音樂劇有什麼區別?在西方歌劇中感受心靈的震顫
    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 請問音樂劇和歌劇的主要區別是什麼?謝謝!_澎湃新聞-ThePaper
    X 請問音樂劇和歌劇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論藝術教育中歌劇、舞劇、音樂劇的缺位
    這很大程度地反映了歌劇人才的培養在教育環節上的缺失,這種教育缺失給中國戲劇文化發展帶來的致命缺欠是,歌劇院的創作人才,實際上多半靠實踐經驗照貓畫虎。結果是,一定程度上,歌劇創作不如話劇以及中國傳統戲劇那樣佳作迭出、成果輝煌,那麼,我們的戲劇教育是否應該對這種狀況有所反思了呢?  如果說歌劇教育在藝術院校的教育體系裡是缺失的,那麼,舞劇、音樂劇的教育同樣也不到位。
  • 音樂劇《歌劇魅影》簡介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匯音樂劇。又譯:歌聲魅影、劇院魅影或歌劇院的幽靈。改編自加斯通•勒魯著《歌劇幽靈》。
  • 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別
    世界四大音樂劇: 《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西貢小姐》 《貓》是一部童話式的作品; 《悲慘世界》代表著文學巨著改變音樂劇的典範; 《歌劇魅影》以美聲唱法為主,是「歌劇-輕歌劇-音樂劇
  • 義大利留學生向你聲樂歌劇和音樂劇的區別
    聲樂歌劇和音樂劇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首先是演唱曲目類型不一樣。美聲更趨向於古典音樂,音樂劇在聲樂技巧的基礎上有一半發展創新。音樂劇會有美聲技術的訓練,但更注重表演,演員的表現力;而美聲則更偏重於古典音樂風格的再現,加深理解。音樂劇也相對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細節方面更趨向於平民化,旋律更易理解。但美聲歌劇欣賞前需要聽眾對美聲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欣賞時更好地感受到美聲歌劇的魅力。
  • 《歌劇魅影》:一生只看這一出音樂劇
    甚至這麼多年來在世界巡演時,無論登陸哪個城市都是場盛大得如同嘉年華的筵席。即使是在早已領略過百老匯魅影風採的上海。2013年12月3號,9年後再次登陸上海的百老匯音樂劇《歌劇魅影》一票難求到什麼地步?早在今年五月放票的當天,像世博會一樣排隊的觀眾就幾乎買斷五百元以下的低價票,而後高價位段也很快進入搶購環節。早在2004年,《歌劇魅影》就已在上海大劇院連演100場,掀起一陣音樂劇熱潮。
  • 音樂劇、話劇、歌劇都一樣?那你就錯了!丨美靈格
    音樂劇《獅子王》但是,由於國內普及度不高,還是有不少人對「音樂劇」、「話劇」、「歌劇」傻傻分不清楚。不都是真人在舞臺上表演嗎?不都有唱歌、舞蹈、表演嗎?三個劇種到底有什麼區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音樂劇、話劇、歌劇的區別。音樂劇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是通過歌曲、臺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的舞臺藝術。千萬不要把音樂劇簡單理解為「話劇+音樂」哦!
  • 音樂劇《歌劇魅影》《西區故事》導演哈羅德·普林斯去世
    《西區故事》《屋頂上的小提琴手》《歌廳》《艾薇塔》《理髮師陶德》《歌劇魅影》……這些赫赫有名的音樂劇常常與一個人的名字掛鈎,他就是哈羅德·普林斯。憑藉製片人和導演的身份,普林斯曾經創紀錄地斬獲21座託尼獎,是音樂劇史上繞不過去的人物。當地時間7月31日,普林斯因病在冰島雷克雅未克去世,享年91歲。
  • 《搖滾紅與黑》《貓》……2020年來蓉音樂劇歌劇可期
    2019年,成都見證了四川大劇院「接棒」服役了32年的四川省錦城藝術宮,來蓉的音樂劇、歌劇也從《吉屋出租》《媽媽咪呀》《貓》,到《圖蘭朵》《芝加哥》《巴黎聖母院》《白夜行》……2019年什麼音樂劇在成都賣得最好?2020年四川音樂劇、歌劇有什麼看頭?哪些大部頭項目已經敲定?
  • 中國作曲家創造獨立的話語體系 歌劇音樂劇方興未艾
    詠嘆之聲   歌劇音樂劇方興未艾   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一年首演的原創歌劇音樂劇就有《高山流水》《駱駝祥子》《錦繡過雲樓》《運之河》《彝紅》《雪原》《一江春水》《八月桂花遍地開》《元培校長》《聶小倩與寧採臣》等多部。
  • 《貓》一票難求的背後:音樂劇市場冰火兩重天
    □本報記者李婷  【調查】  音樂劇市場冰火兩重天  本次來成都巡演的經典音樂劇《貓》,由倫敦西區的駐場團隊演繹。它與《西貢小姐》《歌劇魅影》《悲慘世界》並稱世界四大音樂劇,也是不少中國觀眾的音樂劇啟蒙。這次,強大的演出班底和音樂劇的世界知名度引得不少四川觀眾搶票。除了《貓》以外,觀眾還青睞《歌劇魅影》。
  • 日常聊(zhuang)天(bi)必備:你知道歌劇和音樂劇有啥區別麼?
    在適當的時候祭出歌劇和音樂劇這兩個詞,足以讓一手拿著一串油滋滋的五花肉,一手端著夜啤酒的你,在午夜的街邊小翻板桌邊,變得清新脫俗。歌劇和音樂劇,都是一種混合型的舞臺表演,都融入了音樂、聲樂、舞蹈、舞臺美術等諸多要素。
  •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樂劇,那麼它應該是《歌劇魅影》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樂劇,那麼它應該是《歌劇魅影》。」可見這部音樂劇的地位!自從1986年在英國英國倫敦女王劇院首演後,到現在已經在全世界27個國家的145個城市上演了超過74000多場(記得2013年在上海演出的時候,普通座位票沒幾分鐘就被掃光了……),超過1億3千萬的觀眾觀看,平均上座率超過99%,總收入超過56億美元……高於任何一部電影或戲劇,《鐵達尼號》、《阿凡達》和《星球大戰》都被秒成渣……「音樂劇之王」就是這麼來的……《
  • 歌劇名家《藝術人生》再回首——共話歌劇情懷
    今天《藝術人生》請來了這些與中國歌劇一起成長的歌劇人,為觀眾細數中國80餘載的歌劇情懷。  郭蘭英、羅民池:喜兒25年後又見「爹」  郭蘭英:「爹!」  羅民池:「喜兒!」  三個字,一段熟悉的對白,仿佛把我們帶到了當年《白毛女》的舞臺上,誰知這對臺上的親父女、臺下的老朋友,竟有快三十年沒見面了。
  • 音樂劇大師代表作《歌劇魅影》,音樂劇中永恆的佳作,回味無窮
    音樂劇大師代表作《歌劇魅影》,音樂劇中永恆的佳作,回味無窮影片的悲劇性一點都沒有因為劇情的簡單而遜色,相反由於人物性格的非典型性而導致的複雜性,由於複雜的人物關係造成的悲劇性,影片就像一壇陳年老酒,雖然不那麼刺激,卻讓人沉醉不已,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