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名家《藝術人生》再回首——共話歌劇情懷

2020-12-17 搜狐網

  從郭蘭英、羅民池(歌劇《白毛女》中楊白勞的扮演者)、柳石明(歌劇《小二黑結婚》中小二黑的扮演者)到萬山紅、戴玉強、么紅、吳碧霞,他們生長於截然不同的時代,卻都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舞臺形象;他們對表演有著各自的探求,卻都執著著共同的信念。無論長幼,他們都有同一個名字——「歌劇演員」。

  從郭淑珍(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詩嶸(歌劇《茶花女》的譯者)到田川(歌劇《小二黑結婚》作者)、胡士平(歌劇《珊瑚頌》曲作者),他們接受的是不同藝術理念的薰陶,卻同在為中國的藝術做著貢獻;他們紮根於不同的生活土壤,卻給同一顆果實輸送著養料。不管是翻譯還是創作,他們都完成了同一個任務——「讓歌劇在中國生根、發芽」。

  今天《藝術人生》請來了這些與中國歌劇一起成長的歌劇人,為觀眾細數中國80餘載的歌劇情懷。

  郭蘭英、羅民池:喜兒25年後又見「爹」

  郭蘭英:「爹!」

  羅民池:「喜兒!」

  三個字,一段熟悉的對白,仿佛把我們帶到了當年《白毛女》的舞臺上,誰知這對臺上的親父女、臺下的老朋友,竟有快三十年沒見面了。兩位老人激動的擁抱在一起,心裡縱有千言萬語也不及相見時一個默契的眼神,郭蘭英對朱軍說:「你把我爹請來了。」相見的心情難以平靜,但三十年前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兩位老人還說起了當年演出時的趣事。

  《白毛女》的故事曾經感染了無數中國觀眾,今天,兩位當年的老搭檔,沒有理由不為觀眾再度聯袂,讓大家一睹他們當年的風採。於是,羅民池老先生在《藝術人生》的舞臺上又一次為郭蘭英紮起了「紅頭繩」。

  柳石明:對中國歌劇「愛」就一個字

  「我就一個字,就是愛。我就是愛它,到現在它這麼寂寞,這麼被大家快給遺忘了,我仍然愛它,而且無怨無悔地愛它,願意為它付出一生的努力,到現在為止。」柳石明面對幾近沒落的中國歌劇仍不離不棄。

  這個在化妝間被郭蘭英稱為「我當年的小二黑」的柳石明,回憶郭蘭英當年在負傷(骶骨粉碎性骨折)的情況下堅持把戲演完時說:「我當時那個心呀,就像撕裂一樣那麼難過,我覺得這麼一個大的歌唱家,在臺上遭這麼大的罪,要把一腔血都倒到舞臺上。」 歌劇的魅力讓他們這一代人痴迷、眷戀,而他們對歌劇的那種責任感,感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觀眾,同時也激勵著後來的歌劇人。

  郭淑珍、劉詩嶸:借鑑、繼承、創造是中國歌劇的出路

  身為中國最早一批留蘇的藝術家,郭淑珍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歌劇事業。

  當被朱軍問到中國歌劇的方向是什麼時,這位嚴師很乾脆的給出了她心裡的答案:「我告訴你,第一,借鑑西洋的,繼承國粹京劇,中國的,發展創作咱們新的中國歌劇。我覺得你要創造必須有根基,才能創造,有繼承才能創造,繼承什麼?咱們現在北京就有的歌劇,京劇!」

  劉詩嶸,這位第一個把歌劇《茶花女》譯成中文的翻譯家之一,坐在一旁,話不多,卻用最精練的語言表達了他對中國歌劇前景的期望,那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田川、胡士平:85歲開博客,關注歌劇新動態

  在節目的策划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當年歌劇《珊瑚頌》的曲作者,現已85歲的胡士平網上開博,發表歌劇評論。他認為「文學藝術不能跟人家一樣,你必須跟人家不一樣。所以你這一個民族的問題,你必須要,不僅學習西歐,不僅學習美國音樂劇,也尤其要學習戲曲。」想搞出民族的東西,就要從民族的特色入手,心懷民族,從我們自己的元素出發,做中國觀眾喜歡的東西,才是中國歌劇真正要走下去的路。歌劇《小二黑結婚》的作者,田川,也寄厚望於中國的民族歌劇:「中國的民族歌劇仍然需要繼續存在下去,繼續取得更大的發展。」

  老中青三代互動,暢想歌劇人生

  他們是老一代歌劇藝術家的得意門生,不管走到哪裡,無論站上怎樣的舞臺,心裡想的都是老師們的教誨,肩上扛的都是發展中國歌劇的重任。今天,在《藝術人生》的錄製現場,他們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精彩的表演,同時那份深厚的師生情也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臺前、幕後他們永遠都是老師的學生,吳碧霞在《藝術人生》的化妝間裡仍會讓郭老師給她指導唱段,當郭蘭英對她說「小小芹,我真喜歡你。」的時候,吳碧霞臉上的笑容比任何時候都幸福。現場,「新版小芹」吳碧霞一段《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唱得郭蘭英連連叫好:「你是現代的,美麗漂亮的小芹。」

  么紅,師從郭淑珍,她覺得「歌劇的藝術一定要到劇場看演出,這樣我們舞臺上的演員才能跟觀眾朋友們有一種互動。這種互動是心靈上的溝通,會把演員跟觀眾的心貼得更近,所以這種魅力只有到劇場裡面才能感受到。」

  戴玉強對自己的表演要求非常高,現場一直堅持用自己帶來的伴奏,錄製現場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他的熱情。總被認為是奢侈的藝術,戴玉強給觀眾想好了解決的辦法:「你們不妨花最少的錢買最便宜的票,大概就是80塊錢到100塊錢,您來大劇院來聽一次試試,我保證您還會來。」

  

  中國歌劇的明天、中國歌劇的民族性這樣的大問題,在《藝術人生》這短短幾十分鐘的節目裡是很難解釋清楚的,但,通過《藝術人生》,我們期待看到老中輕三代中國歌劇人的努力,而他們背後的故事會讓我們看到希望。

  重播: CCTV-3 4月21日 周三 青歌賽之後播出

  CCTV-3 4月24日周六 青歌賽之後播出

  CCTV-3 4月27日周二 青歌賽之後播出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用歌劇唱響王選情懷——訪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
    9月8日,以王選夫婦的風雨人生為背景,以王選的科研進程為主線,以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師生作為主要創作、表演團隊的原創歌劇《為你而來——王選之歌》在京首演。當晚,歌劇的魅力、科技的光輝、人性的光芒,帶給高校學子們深刻的情感衝擊與人生啟迪。科技怎樣用歌劇來表現?科學家的形象如何用歌劇來塑造?記者帶著疑問採訪了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
  • 從舞臺到講臺 專訪金曼:歌劇是溝通全世界的藝術橋梁
    2005年,憑藉在歌劇中扮演「江姐」一角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的金曼,受命北京大學開始籌建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十年的摸爬滾打,十年的不斷探索,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首批畢業研究生也已走出校門邁向人生的新程。回顧籌建的前五年,金曼不禁感慨「為了把那個『籌』字去掉,經歷過不知多少挫折。」
  • 《歌劇魅影》- 關於歌劇(音樂劇)的藝術啟蒙
    而歌劇誕生於義大利,源於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帶有強烈的貴族情趣和精英趨向,只能有詠嘆調和宣敘調兩種唱法,重點是欣賞音樂,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
  • 再現施光南藝術人生 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首演
    這部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以施光南為原型創作的大型原創歌劇,已先後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浙江省文旅廳「改革開放40周年優秀作品展演」劇目、浙江文藝創研中心重點孵化項目以及浙江省舞臺藝術創作重點題材2018年扶持項目。
  • 原創歌劇的藝術感染力
    李春陽攝「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有關的舞臺藝術作品卻鮮有耳聞。今年8月9日、10日,由上海歌劇院創作演出的歌劇《天地神農》,將這個神話傳奇搬上了舞臺。編劇遊暐之這樣解讀劇名:「天」代表神,「地」代表人,《天地神農》講述的,正是神農「由神變人」的心路歷程。以寫人的角度寫神,是這部「神話」歌劇最具有創新思維的特徵。
  • 原版歌劇重慶首秀——《魔笛》
    歌劇優美的唱段和曲折的故事情節,連號稱第一次欣賞古典藝術的觀眾在2個小時的演出中都「毫無困意」。而今年,墨爾本抒情歌劇院帶來的《魔笛》,舞臺布景採用3D多媒體技術,並由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優秀藝術家聯合打造,華美的舞臺和服裝將幫助中國觀眾更好地欣賞原版歌劇的魅力!
  • 2020年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戲劇(歌劇藝術)考研成功經驗分享
    一、本人情況簡介  我報考的是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戲劇(歌劇藝術)專業 我們分為三個研究方向:  歌劇表演(民聲、美聲、音教適合)歌劇史論(藝術教育、音樂學、音樂教育適合) 歌劇管理與製作(作曲、藝術管理適合)當然,聲樂專業的同學三個方向都可以嘗試
  • 歌劇《俄狄浦斯王》國內首演 郭淑珍等名家捧場
    這也是該劇首次亮相國內舞臺,郭淑珍、劉索拉、葉小鋼等眾多業界名家紛紛從北京趕來觀看演出。古希臘的故事配上斯特拉文斯基於20世紀初創作的音樂,再加上易立明打造的極致舞臺,震撼的演出效果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全劇並沒有過多地展現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情節,反而側重展現俄狄浦斯在解除了全城疫情後是如何被先前視其為英雄的子民拋棄的。
  • 青島大學舉行原創歌劇《韓信》首演新聞發布會暨藝術研討會
    來源 信網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著名歌劇作曲家、中國音協創作委員會副主席王祖皆,中國歌劇研究會常務副主席、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星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楊巖,瀋陽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徐兆仁,湖北省歌舞劇院藝術總監、武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劉丹麗,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青島大學兼職教授、歌劇《韓信》作曲劉長遠,南京藝術學院聲樂系主任、歌劇《韓信》執行導演謝琨
  • 歌劇電影展邀你進影院看歌劇
    本報訊(記者韓軒)伴隨著歌劇電影《愛之甘醇》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上映,「2017國家大劇院國際歌劇電影展」昨天正式開幕。即日起至10月31日,由國家大劇院、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等5大世界知名劇院選送的14部歌劇影片,將在全國10大城市上線,讓全國觀眾走近歌劇藝術。
  • 國家大劇院版歌劇《夢遊女》:美聲歌劇的扛鼎之作
    國家大劇院版歌劇《夢遊女》舞臺效果圖  歐洲古典藝術史上有兩位偉大的貝裡尼,同為義大利人,相差了300歲。  另一位貝裡尼是生長在西西里的溫琴佐·貝裡尼,他是19世紀初義大利歌劇舞臺上最重要的作曲家,短暫的作曲生涯卻為後世留下了《諾爾瑪》《清教徒》《海盜》《凱普萊特永與蒙泰古》《夢遊女》等十部優質的歌劇作品。豐富飽滿的旋律特徵奠定了作曲家貝裡尼在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創作的音樂溫柔動聽,幾部歌劇中體現的女性浪漫主義情懷和帶有神話色彩的劇情,堪稱女性主義音樂作品的集大成之作。
  • 北大歌劇研究院隆重推出第三部原創歌劇《錢學森》
    12月16日和17日晚,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攜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解放軍歌劇院隆重推出歌劇新作《錢學森》。這是歌劇研究院在短短兩年之內繼《青春之歌》和《宋慶齡》之後傾力打造的第三部大型原創歌劇,是歌劇研究院踐行「產學研用」的辦學方針,站在中國歌劇事業發展的前沿,力圖從理論到實踐突破「民族歌劇」的瓶頸,使「中國歌劇」走向世界進行的又一次成功預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領導及北大黨委副書記楊河、校長助理程旭等出席觀看了演出。
  • 歌劇《再別康橋》再登臺(圖)
    「徐志摩」和「陸小曼」  本報訊記者李智勇報導:7年前廣受好評的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將於6月3日起,再次在首都劇場連續演出4場。  據了解,2001年底,歌劇《再別康橋》曾以「小劇場歌劇」的形式在北京人藝小劇場演出,是北京舞臺上第一次出現的「小劇場歌劇」,並是除歌唱家王靜外,第一次全部由音樂學院的學生演出的中國原創歌劇。該劇首演後,受到了觀眾和專家的好評。當年參加演出的青年學子們現在已經成長為中國歌劇舞臺的新生代演員,其中許多都在國際國內獲得獎項。
  • 論藝術教育中歌劇、舞劇、音樂劇的缺位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的《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揚子江風暴》《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王秀鸞》,到五六十年代創作的《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紅珊瑚》《洪湖赤衛隊》《劉三姐》等較為成熟的民族歌劇,再到「文革」後出現的《雷雨》《原野》《黨的女兒》《蒼原》《祝福》《青春之歌》《花兒與少年》《遙遠的胡楊樹》等大批更加成熟的原創歌劇,我國的歌劇創作和演出不斷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仔細思量,在我們的戲劇教育中
  • 中外經典歌劇作品音樂會在莫斯科舉行
    中國的歌劇演員們在舞臺上展現出了原作中女兵們的英雄主義情懷,這令俄羅斯觀眾感到十分欣慰。她表示,多年來,中國與俄羅斯不僅在經濟領域保持密切合作,在文化領域也能夠交流歷史價值觀,這令人感到十分欣慰。從小說到電影,再到電視劇,蘇聯作家鮑裡斯·瓦西裡耶夫創作的文學經典《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 歌劇到底是什麼?女高音黃英答「歌劇十問」
    集歌唱、戲劇、文化、藝術、表演等方方面面於一體,歌劇可以說是音樂皇冠上的一顆明珠。然而作為西方舶來藝術,用義大利語、德語、法語甚至俄語演唱的歌劇,和中國觀眾總是隔了一層,中國歌唱家常常要花很多努力,才能將之傳遞給中國觀眾。
  • 愛爾蘭國家歌劇院成立,將復排華格納歌劇《指環》
    在一眾名家的合力下,愛爾蘭歌劇在古典樂界的分量越來越重,獨屬於愛爾蘭歌劇的「黃金時代」正在來臨。這個「黃金時代」在愛爾蘭國家歌劇院(Irish National Opera)問世後達到頂峰。愛爾蘭國家歌劇院的成立要歸功於愛爾蘭藝術委員會大幅提升了對歌劇領域的資金扶持,以及明確的未來期許。其雄心勃勃的計劃包括主流歌劇、現代經典和新作品。今年,愛爾蘭國家歌劇院將集中展演7部歌劇,其中5部是新作。這些歌劇將在愛爾蘭的13個場館巡演,還將亮相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
  • 北大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走向世界的「中國歌劇人」
    她是我國著名的朝鮮族歌劇表演藝術家,自幼便能歌善舞;她是為人所熟知的第三代「江姐」,用天賦和汗水塑造了鮮活的藝術形象;她是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委員,任職期間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奔走發聲;現在的她是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積極為「中國歌劇」培養人才、創作精品。
  • 北大歌劇研究院精彩落幕「歌劇秀」《光陰的故事》和創新民族歌劇...
    攝影/王小京  8月10日、11日在國土藝術中心音樂廳上演了兩場匠心獨具、重塑經典的音樂表演,分別是中國美聲系列《光陰的故事》影視經典音樂會和大型民族清唱劇《江姐》,兩場演出均為向即將到來的北京大學演出由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領銜,及北大歌劇研究院優秀師生集體上演。  中國美聲系列《光陰的故事》影視經典音樂會的演出別具一格,把「美聲唱法」這一本身不夠大眾化的藝術門類,通過橫跨多年齡層的電影、電視劇作品主題曲的表演和演唱帶給觀眾,當四大名著劇中人物出現在舞臺的時候,引來很多觀眾和小朋友的歡欣雀躍。
  • 歌劇與音樂劇有什麼區別?在西方歌劇中感受心靈的震顫
    如果你覺得生活乏味,就去看一場歌劇吧,即使完全聽不懂演唱的語言,但絲毫不影響歌劇對你心靈的震顫……博大精深的京劇作為國粹,是令我們驕傲的文化藝術。在西方文化藝術中,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西方歌劇,同時這種聽覺、視覺藝術也是西方文化藝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