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歌劇的藝術感染力

2020-12-23 人民網

圖為《天地神農》劇照。李春陽攝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有關的舞臺藝術作品卻鮮有耳聞。今年8月9日、10日,由上海歌劇院創作演出的歌劇《天地神農》,將這個神話傳奇搬上了舞臺。編劇遊暐之這樣解讀劇名:「天」代表神,「地」代表人,《天地神農》講述的,正是神農「由神變人」的心路歷程。以寫人的角度寫神,是這部「神話」歌劇最具有創新思維的特徵。

歌劇《天地神農》的故事並不複雜,圍繞「興農耕」「嘗百草」兩個事件展開,全劇結構清晰、主題突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作品最吸引觀眾的還是在戲劇事件當中人性的展現,無論神還是人,都鮮活生動,充滿人性,引發觀眾的共情。

歌劇是音樂的戲劇,有了好的故事,更要有好的音樂和入耳入心的唱段。作曲家金復載的整體創作嫻熟老道,結構完整連貫,音樂與戲劇相當統一,既有戲劇性又有旋律性。這部歌劇以交響樂隊演奏,沒有使用民族樂器,形式上似乎很「洋」,但是整體風格卻非常「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巧妙地化用其中並進行再創作,有著鮮明的「中華文化音樂辨識度」。劇中《一束九穗禾》《百草歌》基本能讓人過耳成吟。幾段大詠嘆調《崖邊的小花》《幽深的夜晚》既好聽又令人感動。這部歌劇特別出色的是合唱,旋律動聽,演繹精湛,對於營造氛圍、推動戲劇發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尾聲以無伴奏的阿卡貝拉式開始,感人至深,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舞臺呈現方面,導演陳蔚精準把握住了「雄渾神奇、古樸自然」的大基調,主舞臺是人臉形狀的山體,深具意味,而懸吊的可以上下左右變換的山體景片,參差錯落,質感逼真,虛實結合形成立體三維空間。舞美的語彙與戲劇本身交融緊密,比如瘟疫來襲時黑紅相間倒懸的荊棘,「百草歌」時在透明純淨的綠色中從天而下的各種古樸瓶壺。服裝和造型同樣充滿想像力,尤其是具有塑形作用的肌肉服,充分表現遠古人類的健碩、天然,而模仿麻、樹葉、花朵製作的服裝,在材質色彩上將古風與時尚融為一體,極具當代美感。舞臺調度流暢自如,幾段戲劇中的舞蹈如《豐收舞》等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演員的表演都很投入,男中音歌唱家孫礫連演兩場,唱演俱佳,「放棄神力」和「嘗草犧牲」的兩場戲讓很多觀眾落淚。

指揮是歌劇二度呈現的靈魂人物。指揮家許忠曾經在歐美指揮過多部西方經典,而《天地神農》是他回國後指揮的第一部中國原創歌劇。無論在音樂的詮釋還是內容的表達上都非常精準,他的風格穩而不溫、細膩準確、自如流暢,確保了《天地神農》首次亮相的藝術水準。

歌劇《天地神農》以古照今,以具有時代風格、創新前沿的藝術思考,講好中華人文始祖神農的故事,生動呈現了歌劇的藝術魅力,充滿文化自信。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05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青島大學舉行原創歌劇《韓信》首演新聞發布會暨藝術研討會
    11月6日上午,青島大學原創歌劇《韓信》首演新聞發布會暨藝術研討會在青島大學舉行。來源 信網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著名歌劇作曲家、中國音協創作委員會副主席王祖皆,中國歌劇研究會常務副主席、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星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楊巖,瀋陽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徐兆仁,湖北省歌舞劇院藝術總監、武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劉丹麗,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青島大學兼職教授、歌劇《韓信》作曲劉長遠,南京藝術學院聲樂系主任、歌劇《韓信》執行導演謝琨
  • 「我們歌劇」攜中國原創歌劇首度進駐義大利一線歌劇院演出季
    作為一門西方舞臺表演藝術,以往多是歌劇之鄉的義大利以及歐洲國家的歌劇來到中國,讓很多國內喜歡歌劇藝術的觀眾大飽眼福。
  • 國家大劇院原創中國紅色經典民族歌劇《金沙江畔》再度上演
    八一建軍節當晚,國家大劇院精心打造的原創中國紅色經典民族歌劇、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金沙江畔》再次成功上演,以一部再現紅軍革命精神的民族歌劇,緬懷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1周年。
  • 原創民族歌劇《紅軍不怕遠徵難》登陸義大利
    新華社義大利弗利8月19日電(記者王星橋 金宇)中國中央歌劇院赴歐演出團19日晚攜原創民族歌劇《紅軍不怕遠徵難》在義大利北部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弗利市舉行歐洲首演,受到義大利觀眾的歡迎
  • 北大歌劇研究院隆重推出第三部原創歌劇《錢學森》
    12月16日和17日晚,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攜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解放軍歌劇院隆重推出歌劇新作《錢學森》。這是歌劇研究院在短短兩年之內繼《青春之歌》和《宋慶齡》之後傾力打造的第三部大型原創歌劇,是歌劇研究院踐行「產學研用」的辦學方針,站在中國歌劇事業發展的前沿,力圖從理論到實踐突破「民族歌劇」的瓶頸,使「中國歌劇」走向世界進行的又一次成功預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領導及北大黨委副書記楊河、校長助理程旭等出席觀看了演出。
  • 《人民日報》:用歌劇唱響王選情懷——訪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
    9月8日,以王選夫婦的風雨人生為背景,以王選的科研進程為主線,以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師生作為主要創作、表演團隊的原創歌劇《為你而來——王選之歌》在京首演。當晚,歌劇的魅力、科技的光輝、人性的光芒,帶給高校學子們深刻的情感衝擊與人生啟迪。科技怎樣用歌劇來表現?科學家的形象如何用歌劇來塑造?記者帶著疑問採訪了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
  • 到深圳百老匯,赴歌劇電影的盛宴
    數位技術催生歌劇電影 12部經典匯聚鵬城 恢弘燦爛的歌劇,綜合了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多種藝術樣式,以複雜而精妙的藝術特質散發著別樣的藝術魅力,被譽為「藝術皇冠上璀璨的明珠」。過去,人們要欣賞歌劇多只能到歌劇院的現場,現在,憑藉現代數位技術與經典歌劇藝術的邂逅合作,人們可以走進影院觀看經過蒙太奇處理的歌劇電影。
  • 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致敬施光南
    大型現實題材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3-4日晚在浙江音樂學院首演兩場,致敬人民音樂家施光南。  施光南祖籍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東葉村。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浙江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浙江交響樂團和中共金華市金東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
  • 論藝術教育中歌劇、舞劇、音樂劇的缺位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的《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揚子江風暴》《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王秀鸞》,到五六十年代創作的《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紅珊瑚》《洪湖赤衛隊》《劉三姐》等較為成熟的民族歌劇,再到「文革」後出現的《雷雨》《原野》《黨的女兒》《蒼原》《祝福》《青春之歌》《花兒與少年》《遙遠的胡楊樹》等大批更加成熟的原創歌劇,我國的歌劇創作和演出不斷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仔細思量,在我們的戲劇教育中
  • 歌劇名家《藝術人生》再回首——共話歌劇情懷
    從郭淑珍(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詩嶸(歌劇《茶花女》的譯者)到田川(歌劇《小二黑結婚》作者)、胡士平(歌劇《珊瑚頌》曲作者),他們接受的是不同藝術理念的薰陶,卻同在為中國的藝術做著貢獻;他們紮根於不同的生活土壤,卻給同一顆果實輸送著養料。不管是翻譯還是創作,他們都完成了同一個任務——「讓歌劇在中國生根、發芽」。
  • 從小劇場到戲劇場 國家大劇院歌劇《白雪公主》用藝術傳遞「真善美」
    國家大劇院原創兒童歌劇《白雪公主》即將迎來第二輪演出,將以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帶領青少年觀眾邁入了歌劇「高大上」的門檻,通過高雅藝術傳遞「真、善、美」的正能量。國家大劇院供圖中國網訊 5月30日至6月2日,國家大劇院原創兒童歌劇《白雪公主》即將迎來第二輪演出。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豐富多樣的視覺元素、生動有趣的劇情故事,兒童歌劇《白雪公主》將以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帶領青少年觀眾邁入了歌劇「高大上」的門檻,通過高雅藝術傳遞「真、善、美」的正能量。
  • 從舞臺到講臺 專訪金曼:歌劇是溝通全世界的藝術橋梁
    作為北大歌劇研究院的院長,金曼表達了她在歌劇研究院發展目標上的思路:「推動中國歌劇的發展,培養中國歌劇人才,擔負起中國歌劇研究、創作和推廣的重任,同時傳承北京大學悠久美育歷史的底蘊」。2010年,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學院以培養推動中國歌劇發展的傑出人才、創新中國歌劇創作、推廣中國文化價值觀、傳承中國人文底蘊為己任。
  • 2020年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戲劇(歌劇藝術)考研成功經驗分享
    一、本人情況簡介  我報考的是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戲劇(歌劇藝術)專業 我們分為三個研究方向:  歌劇表演(民聲、美聲、音教適合)歌劇史論(藝術教育、音樂學、音樂教育適合) 歌劇管理與製作(作曲、藝術管理適合)當然,聲樂專業的同學三個方向都可以嘗試
  • 再現施光南藝術人生 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首演
    2018-11-04 12:4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伴隨著熟悉的旋律響起,11月3日和4日晚,由浙江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浙江交響樂團、金華市金東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浙江音樂學院大劇院首演。
  • 指揮家餘隆:藝術的感染力是面對面的感染力
    今年上半年,由於疫情影響,全球的音樂文化交流受到了一些限制,隨之帶來的是線上平臺的崛起,面對線上演出這樣的新形式,餘隆這樣說:「線下演出重在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而並非僅僅是一種展示,藝術的感染力是面對面的感染力,永遠不是線上演出能解決的,每一個細膩的轉化、改變、情緒的煽動和情緒的平復,都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不能通過一個冰冷的機器來傳達
  • 《歌劇魅影》- 關於歌劇(音樂劇)的藝術啟蒙
    而歌劇誕生於義大利,源於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帶有強烈的貴族情趣和精英趨向,只能有詠嘆調和宣敘調兩種唱法,重點是欣賞音樂,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
  • 「80後」女高音歌唱家阮餘群:對歌劇不只是熱愛而是酷愛
    《女武神》,中國原創歌劇《紅幫裁縫》女主角;赴義大利參加歌劇《遊吟詩人》音樂會、赴俄羅斯參加紀念威爾第誕辰200周年音樂會反響熱烈;因成功出演中外歌劇不同角色,繼2010年獲得文華獎個人優秀表演獎後,再度獲得「文華表演獎」……日前,這位「80後」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歌劇界新星端坐於記者面前。
  • 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金沙江畔》、《方志敏》8月上演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金延娣)8月1日,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金沙江畔》、《方志敏》對談活動在國家大劇院舉辦。
  • 北大歌劇研究院《青春之歌》榮獲國家級歌劇最高獎及多項大獎
    14臺參賽歌劇,25天的角逐,歌劇節的各大獎項最終揭曉。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參演的原創歌劇《青春之歌》包攬了歌劇節最高獎「優秀劇目獎」,及「優秀音樂獎」、「優秀表演獎」、「表演獎」、「優秀舞臺美術獎(舞美設計)」、「優秀舞臺美術獎(燈光設計)」等七項大獎。
  • 原創民族歌劇《卓文君》全國首演 全新視角打造邛崍新IP
    1月10日,原創民族歌劇《卓文君》首次登陸成都城市音樂廳,歌劇透過現代視角,以全新表現方式打開「鳳求凰」這一傳統文化IP,好評如潮。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歌劇《卓文君》由邛崍市人民政府與四川音樂學院聯合打造,以我國西漢著名女詩人卓文君與司馬相如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為原型,全劇分《知音》《當壚》《西南》《永傷》四幕,通過鋪設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愛情故事中最具情節性、最具戲劇性的閃光片段,為觀眾生動的描繪了二人從相識相知,歷經分離之苦的情感挫折,到白首不離的唯美愛情故事,塑造了段「鳳求凰」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