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整個步驟走下來還算順暢。
我為什麼會記錄下這個東西呢?
因為我充滿了好奇(畢竟從來沒用過,沒見識過。囧囧囧)
好,體驗完了,我有滿腦子的疑問,想問自己幾個問題,如果你們感興趣,也可以看看。
第一、這個東西有什麼科技含量嗎?
我的第一想法是沒有。錄入身份信息,讀取身份信息,然後吐出行李條碼,貼在行李上,放入行李機,檢查,過關。這裡面的動作或者工作,其實都是最最基礎的動作。幾乎沒有高科技含量。
第二、之前為什麼沒有推廣呢?
我在網上搜索一下,其實北京、杭州、重慶都已經開始嘗試使用這種自主行李託運機,但是好像都沒有大規模推廣。為什麼呢?我心裡瞎琢磨。
腦海裡隨意想了想:還是不能開始大規模裁員,畢竟機場需要的人力還是蠻多的,現在很多人都是工作人員,如果現在大面積推廣,很多人無法安排妥當。
這個想法我想到後,我就把自己呸了一口,這個想法看似簡單,其實我自己假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操作或者這個機器已經很實用了,但是真的如此嗎?
我想了想,未必。
其一、我去使用的時候,一共兩臺可用於自助列印行李牌的自助機可以使用,但是其中一個還是壞的,工作人員也很無奈,說你先實用另外一臺。然後很熟練的關機重啟,說明,機器的不穩定應該還是很常見的 現象。
其二、是不是真的很「順暢」?辦理登機,託運行李,嚴格意義上來說,依然屬於服務行業。服務行業的判斷標準是更好更快的為客人服務。但是現在,自助值機依然有卡殼的地方。這個卡殼和機器無關而是整體服務的不流暢。
比如很多時候,我們在辦理行李託運的時候,工作人員會提醒我們「出示證件」「這是你本人嗎?」「把行李朝上放」「包裡有違禁品嗎?」「對於超重了要加錢,什麼你不願意加?」等等特殊場景。
這些以往的特殊場景如果由人來溝通,可能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但是如果由機器來解決,可能還是無法快速搞定,影響服務的效率。
第三、為什麼現在開始嘗試了?
其一、疫情的影響。我堅定的認為疫情的影響,可能遠超出我們的影響,我們可能要等到五年後或者十年後再次回頭看才發現2020年是我們國家、民族、個人的命運轉折點。
很多人用蝴蝶效來形容疫情的影響。狗屁,這哪是蝴蝶效應,這明明就是龍捲風。
疫情之下「機器上人下」成了一個必選項而不是一個可選項,所以我們看到很多自助型的機器以及服務開始興起。比如餐廳的送餐機器人,酒店的自助入住機,機場的自助值機,醫院的自助掛號等一系列的程序,都紛紛推廣。
其二、現在機場的流量降低,這一點可能和我們想像中不一樣。如果說我們認為自助的機器在未來一定會幫助我們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效率的話,那麼是不是說我們只有業務量越來越大的時候這個機器才會更快的推廣?理論上是這樣的。
但是由於新機器的推廣往往是一個漫長的、過渡的、不穩定的過程,那麼可能大家不會把核心業務一上來就使用這個機器。反而更傾向於在一些不影響主流程的業務上進行嘗試。
這一點在《創新者的窘境》中有提到,也就是創新業務往往是在邊緣業務進行的。而現在機場的流量降低,給創新的產品提供了嘗試的可能性,反正大家都不忙,你就試試唄,出了問題還有人工頂著。
其三、成本的變化,
首先是場地成本,如果我們仔細看自助行李託運機,我們會發現非常小巧。和常規的託運櫃檯相比,大概只佔地60%的位置,在機場寸土寸金這樣的區域,能節省這麼多的空間這是一個很誇張的成本節儉。
其次是人力成本,傳統的行李託運業務,一個櫃檯一個人,很多時候由於人不夠,導致櫃檯也空著,現在好了一個人可以照顧多個機器,目測一個人可以搞定6個機器。這個效率的提升是指數型。
其四、科技的進步,這一點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沒有科技上的硬進步,比如硬體、證件識別、信息跟蹤、軟體服務等內容的進步,這些依然是水中望月。目前來看,這些技術供應商已經把這些內容做到可商用,這就是進步啊。
第四:對我們的影響有哪些?
這個「我們」主要是乘客這個群體。老實來說,作為乘客,一般情況我不太願意選擇飛機,尤其是高鐵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我現在給自己的標準是高鐵3小時以內的情況下,高鐵優先。
原因有多種多樣,其中一個就是乘飛機看似時間短,但是附加的條件太多,隱藏的時間成本太高。我們乘坐高鐵,提前20分鐘進站就行。但是乘坐飛機,誰敢保證提前1個小時進機場沒問題的?
原因就在於,飛機前的流程太繁瑣,出票、託運行李、行李檢查、安檢等等等等。如果沒有行李還好,一旦行李託運,那麼時間上就不好說了,尤其是託運的行李又多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助行李託運機可以幫助機場讓乘客稍微減少一點時間,雖然現在看起來提升有限,但是有進步就是好的。而且在未來我們可以想像到一定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效率。
第五:未來還會有哪些無人自助的東西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那天我看到自助行李託運機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我們距離半自動化的時代越來越近」,時代的變革往往是緩慢而又堅定的。幾乎不以個人的意志為改變。
在當下,我們發現吃飯、住宿、車票、駕駛、旅遊、購物等等等等各行各業都已經開始出現無人的、自助的機器,這是起點,是那種在地圖上慢慢變紅的火苗。
我相信衣食住行遊娛購等各行業各環節各流程還會出現各種自助機器,至於智能工廠等工業4.0更是無人自助的前線。
第六:面對這些新鮮事物我們普通人應該怎麼面對?
多體驗,多學習,多擁抱變化。
作為一名90後,很多時候,其實我還是蠻惶恐的,那就是感覺自己似乎很年輕,但是看到95後、00後、甚至05後都在起來,看到很多新鮮詞彙在蜂擁而來,看到一浪又一浪的內容讓自己咂舌。我忽然感覺自己還沒年輕,就已經老了。
這大概是人之常情吧,爺爺輩的在60歲會有不服老的感覺,父親輩的在40歲才會有不服老的感覺,我們這一代面對著巨大的信息量和撲面而來的後浪在30歲的年紀就發出自己老了的感慨。
不過,有這種感覺不假,但是我們可以保持永遠年輕,永遠學習的心態。看到一些沒玩過的東西、看到一些新鮮的東西、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內容,多玩玩多看看,多出去走走多和周邊的人分享下自己的所見所得,多和年輕人交朋友,那想必是很棒的事情。
第七:我們有哪些機會?
人吶總是要說點功利性的東西。這些無人的、自助的內容大量出現,對於我們普通人有什麼啟示,或者有什麼機會?啟示就是儘早遠離那些重複性、枯燥性、不能創造價值、不能體現自己價值的工作以及崗位。儘早選擇能夠體現自己價值的工作,或者體現自己能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