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4.24: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2022-01-31 三經書院

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為,去聲。程子曰:「為己,欲得之於己也。為人,欲見知於人也。」程子曰:「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為人,其終至於喪己。」愚按:聖賢論學者用心得失之際,其說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於此明辨而日省之,則庶乎其不昧於所從矣。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今按:本章有兩解。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為人也。為己,履道而行。為人,徒能言之。」如此解之,為人之學,亦猶孟子所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也。又一說:為己,欲得之於己。為人,欲見之於人。

此猶荀子謂「君子之學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以為禽犢」也。今按:此兩解義各有當,然當孔子時,學風初啟,疑無此後世現象。孔子所謂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為人,指言語、政事、文學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張學以為人,惟必有為己之本,乃可以達於為人之效。孟子特於古人中舉出伊尹、伯夷、柳下惠,此皆為己,而為人之效亦見,故三子者皆得預於聖人之列。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立己達是為己,立人達人是為人。孔門不薄為人之學,惟必以為己之學樹其本,未有不能為己而能為人者。若如前兩解,實非為人之學,其私心乃亦以為己而己,疑非此章之本義。

【白話試譯】

先生說:「古之學者,是為己而學的。今之學者,是為人而學的。」

——錢穆《論語新解》

【新譯】

孔子說:「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成就自己;如今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他人。」

【新識】

此章為孔門聖學一大綱目,也是分辨學者境界之重要尺度。其間蘊含孔學三大分辨:一是古今之辨,二是人己之辨,三是君子小人之辨。

先說古今之辨。孔子以好古為好學,曾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故在《論語》語境中,古今乃一正反相對之概念,古代表王道、法度、禮樂、君子一極,今則相反。如孔子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即便弊病,古亦勝今,如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必須指出,孔子好古並非盲目復古,而是以古鑑今,鑑往知來,隱含對當時天下無道、禮壞樂崩的嚴正批判。

要言之,孔子所復者,非古也,實禮也,道也。而且,對古之道的嚮往本身即是對革新的嚮往。孔子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志於道」,即包涵革故鼎新之意。

或以為孔子乃以復古為革新者,其晚年編修《春秋》,屬於「託古改制」,亦不無道理。依此而言,「古之學者為己」,自然是孔子讚許認同的對象。

次說人己之辨。人己之辨蘊含兩個維度:一是外在的人我相與之道,如五倫等人際關係,須行孝悌忠信,此孔子倫理學之大旨。二是內在的修己成己之道,須以格致誠正修持之,此乃孔子「內聖學」之大義。

本章重在第二個維度,即在如何看待「己之得」與「人之知」、「向內求」與「向外求」之間的相互關係。正是在這一點上,孔子表現出了「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大智慧。

乍一看,「為人」似乎比「為己」更具道德優越性和「政治正確性」,實則不然。孔子所謂「為己」,非為一己之私利,實為個己學養之成就、人格之圓滿;「為人」,亦非為他人之福祉,乃求眾人之豔羨、眾口之讚譽。

正因人之為學,最易墮入「為人」之境,故《論語》開篇就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之後又反覆強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凡此種種,皆教人為學,萬勿馳騖於外,而應自得於內也。

換言之,若自得於內,自可心安理得,必欲人知而後快,則出發點必偏離正道而不純。故《大學》說:「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為己之學,實君子修身成德之學也。

關於為己、為人,古人多有闡釋。如《後漢書·桓榮傳論》云:「為人者,憑譽以顯揚;為己者,因心以會道。」《顏氏家訓·勉學篇》:「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朱熹《集注》引程子曰:「為己,欲得之於己也。為人,欲見知於人也。」「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為人,其終至於喪己。」

【今按】

古今與人己實渾同一氣,內在相連。古今乃一時空維度,人己乃一文化維度,孔子「好古」乃因古今相通,古之人雖不必人人皆為己而成聖,然已有成德成聖者,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孔子所學之古聖先賢。而孔子當時,天下滔滔,即使賢能眾多,然或昧於名位而自利,或陷於文獻而自專,過猶不及者多,欲速不達者眾,孔子不得中行而與之,只好借古諷今,闡明己說。「為己之學」,實吾國文化之明鏡,後世學人之良藥也!

【又按】

反觀今世,學子甫就小學,即被「為人之學」所蠱惑,動輒拯救世界,遊談無根,不切實際,久而久之,反以「為人」為是,「為己」為非,以致夫子所言之況,愈演愈烈,學絕道喪,收拾不住,真可大放一悲聲也矣!

再說君子小人之辨。前已說過,古今之辨實已蘊藏君子小人之辨。故此章亦可改作:「君子之學為己,小人之學為人。」《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與本章可謂異曲同工!

【三按】

「求己」、「求人」,正「為己」、「為人」。求有兩解,一作要求,一作責備。竊謂作責備更精審。「為己」之「為」並非純是一介詞,表方向,而是一動詞。「為己」之學,實亦「責己」、「克己」、「修己」、「立己」、「成己」之學也。實則「為己」,正可與孔子教育子路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並參互照。


【四按】

也可以說:「君子之學修己,小人之學修人。」故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很多注本解釋為己之學,僅僅側重於「為自己」的一面,沒有看出克己、修己、反求諸己的一面。夫子之真義,未得充分發掘,殊為遺憾!


【五按】

《荀子·勸學篇》對此有精彩發揮:「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提出「美七尺之軀」、「以美其身」之主張,將儒家為己修身之學審美化,亦可謂別有會心!


【六按】

本章實與上章「君子上達,小人下達」相呼應。因為君子學能為己,故精進不已,上達天道,自成一道德主體,完成精神生命之內在超越。

——劉強老師

道德經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①

夫唯嗇是謂早服②

早服謂之重③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④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⑤

莫知其極可以有⑥國

有國之母⑦可以長久

是謂:

深根⑧固柢⑨

長生久視⑩之道

【直譯】

養護身心、治理國家,莫過儲備、節儉

做到了嗇,這叫做早做準備

早做準備,叫做不斷地積德

不斷積德,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沒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就不知道他的極限

他的發展沒有極限

乃至可以治理國家

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根本道理

那麼國家就能長久

這就是:

直根扎地深入,曼根抓地牢固

長生久視的道理

雜阿含經第233經

(二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世間、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跡,諦聽,善思。云何為世間?謂六內入處。云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云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云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餘斷,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云何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焦點

  •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你怎麼看?
    《論語.憲問》中有一句話:「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思悟輯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此語在今人殆難得其解.
    這類文字,多為三言兩語,個別的有兩三百字,全集編者按內容略加排列,輯錄成文。選自《梁漱溟全集》第八卷。孔子畢生以實踐乎人生為學,「學之為言,覺也;覺悟所未知也」。自十五志學以迄七十之年,既逐有進境不已,基於人類生命親切所體認者深矣、徹矣。其拈出一「仁」字以為提示指點,所以言之反覆不舍、變化多方者,正以人類生命之體用固如是耳。且因人施教,言語貴中當機,因為如是耳。
  • 智慧心法|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有句古話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之學者為己」意思是說古代搞學問的人是為了自己,什麼叫為了自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性得到提高,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提高自己的境界,一切都是圍繞自己的心,思考如何開發自己的心,所以古之學者是為了自己的提高而學習的。「今之學者為人」是說今天的學者學習是為誰?為了別人,怎樣讓別人滿意,讓他認可我。
  • 《論語·學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學而思】「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被人了解,能過泰然處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個君子內在的修養。「患不知人也」,「不知人」是自己缺乏識人的能力,不知道對方是正是邪,就不能做到親君子,遠小人,做不到見賢思齊。如果是一位君主不了解別人,就做不到知人善任。
  • 高考必考名著《論語》,你不得不知的答題套路
    班裡要設計一期以「高三的學習」為話題的板報。請結合同學們的學習情況,從下面的《論語》選文中任選一句,並據此寫一段寄語與大家共勉。要求:正確理解所選句子的意思,內容有針對性,能自圓其說。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②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真實含義,還需從「為」說起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被廣泛應用於各大影視劇中,導致我們一直被負向潛移默化著。實際上這裡的「為」應念作wéi,而不是 wèi,如《論語》裡孔子說過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裡的「為」一樣皆為修為的意思。
  • 感悟聖賢的智慧——《論語》名言警句分享之三
    ——《論語.憲問》人窮了,志就容易短,若每日為衣食住行勞碌奔波,生活仍然捉襟見肘,入不敷出,而看別人悠閒自在,卻富貴亨通,心裡肯定不平衡,那就難免怨天尤人了,所以說貧而無怨很難;人富了,就容易生驕傲之心,覺得自己有本事,高人一等,但是為了擺姿態,裝謙虛,雖然骨子裡充滿傲慢,但表面上還是會很低調的,所以說富而無驕容易,畢竟只是
  • 《論語》中竟然記錄著這樣的內容?讓學者不禁汗顏
    論語,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出門合轍之學,是一種判別事物以及人物的各種價值觀之學。【論語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lun'yu但《論語》中的「仁」的概念卻沒有一個統一的具體解釋,學者們也為此討論了很多。
  • 白族學者楊瓊《論語案》的價值與思想方法初探
    聖人可學而至也,人皆可以為聖人也。『志於學者』,猶雲以學聖為目的也」;於《論語》第四篇《裡仁》「吾道一以貫之」章,按語:「此章『吾道一以貫之』,要說成聖人之心渾然一團全是理,行出來千頭萬緒全是道,方合彼《中庸》所謂『中者,天下之大本。
  • 錢穆:餘著《論語新解》,求其為一部人人可讀之注
    序《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讀《論語必兼讀注。歷代諸儒注釋不絕,最著有三書。一、何晏《集解》,網羅漢儒舊義。又有皇侃《義疏》,廣輯自魏迄梁諸家。兩書相配,可謂《論語》古注之淵藪。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學家言,大體具是。三、劉寶楠《論語正義》,為清代考據家言一結集。
  • 為自己而學
    收錄於話題 #論語 1.論語學習2節,輸出筆記1篇2.一年閱讀100本書第63天3.繼續閱讀第21本書《躍遷》​14.24子曰:「古之學者為己,
  • 重讀《論語》嶽麓書院副院長陳仁仁教授助陣中南大學名家誦讀活動
    新湖南客戶端11月14日訊(通訊員 塗圖 王睿卿 寇夢鷗)綠水琴聲切,青袍草色同。11月13日上午八點,中南大學問渠長廊名家誦讀第四期活動如約而至。本期活動邀請了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院長、湖南省孔子學會秘書長陳仁仁教授前來領誦經典,講解分享《論語》中論「學」的名句。
  • 龔興芳讀《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論語•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相關的論述在《論語》中還有:《論語•憲問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來話說得沒錯,錯的是你的理解
    有句古話是這麼說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注意啊我說的是,「人不為己」,很多人不擇手段為自己謀利益時,可能還是忐忑的,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就用這句話來為自己辯護:沒辦法,人要自私一點才對,你不自私,老天爺都不放過你,是不是心安理得多了?
  • 克己·復禮·為仁——南宋湖湘學者張栻論仁禮關係
    (《論語·顏淵》)人要「為仁」,取決於「克己復禮」的德性自覺和意志努力,從而又引出「己」與「禮」的關係。仁與禮之際,到底當如何協調,自古及今,引起了人們長期的爭辯。  南宋時期,作為「在當時為最盛」(黃宗羲語)的湖湘學派的領袖張栻,對此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張栻首先以理學家諳熟的體用範疇詮解仁禮,「人仁則禮樂之用興矣,人而不仁,其如禮樂何?」(《論語解·八佾》)。
  • 史林|韓星:孔子提倡「學為成人」,有何深意?
    人非學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學為成人」,為學之道就是《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出發點和基礎。先學做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己之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是指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今」是指當時的現實社會。孔子所謂「為己」並非自私自利,而是為了改造自己、改變氣質、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絕不是為了任何外在目的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 南宋湖湘學者張栻論仁禮關係
    (《論語·顏淵》)人要「為仁」,取決於「克己復禮」的德性自覺和意志努力,從而又引出「己」與「禮」的關係。仁與禮之際,到底當如何協調,自古及今,引起了人們長期的爭辯。南宋時期,作為「在當時為最盛」(黃宗羲語)的湖湘學派的領袖張栻,對此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張栻首先以理學家諳熟的體用範疇詮解仁禮,「人仁則禮樂之用興矣,人而不仁,其如禮樂何?」
  • 嶽麓書院副院長同大學生分享《論語》中的論「學」名句
    中南大學問渠長廊名家誦讀第四期活動邀請了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院長、湖南省孔子學會秘書長陳仁仁教授前來領誦經典,講解分享《論語》中論「學」的名句。紅網時刻11月14日訊(通訊員 塗圖 王睿卿 寇夢鷗 記者 劉力)11月13日上午八點,中南大學問渠長廊名家誦讀第四期活動如約而至。
  • [光明日報]向世陵:克己·復禮·為仁 ——南宋湖湘學者張栻論仁禮...
    (《論語·顏淵》)人要「為仁」,取決於「克己復禮」的德性自覺和意志努力,從而又引出「己」與「禮」的關係。仁與禮之際,到底當如何協調,自古及今,引起了人們長期的爭辯。南宋時期,作為「在當時為最盛」(黃宗羲語)的湖湘學派的領袖張栻,對此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張栻首先以理學家諳熟的體用範疇詮解仁禮,「人仁則禮樂之用興矣,人而不仁,其如禮樂何?」(《論語解·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