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你怎麼看?

2021-02-19 一聲佛號一聲心

《論語.憲問》中有一句話:「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上學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到底是在為誰而讀書?

孔子這句話,從字面上看起來,好像現在人比古人更偉大一點。古人讀書只是為了自己,感覺有點自私;現在人讀書卻是為了別人,聽起來感覺更偉大一些。事實是這樣嗎?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古人常說:「讀書志在聖賢」,這是我們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古人讀書做學問,是為了明事理,增進自己的智慧德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教學講究學以致用,這些做人的道理,一定要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之中,真正都做到了,這才叫有學問了。雖然也讀聖賢書,但只能說不能做,知道什麼是對錯,什麼是善惡,卻做不到,那就只能算是有知識 ,不能算是有學問了。所以古人讀書的目的,就是在成聖成賢,這是求學的最高目標,即使達不到聖賢的地步,起碼也要做個君子。

那成聖成賢后做什麼呢?那就是教化眾生,利益社會。所以古人並不自私,「古之學者為己」這句話的「為」是修為的「為」,是要求我們先培養好自己的德行,打好堅實的基礎,然後再為社會服務。

如果一個人很有才能,但是卻沒有德行,自私自利。那他的才能越大,將來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還不如沒有才能的好,所以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有順序的,修身是第一位,其他都放在後面。

我們再說「今之學者為人」。今天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有沒有為了修為自己?有沒有為了提高自己的德行修養?我想即便是有,也不會太多。現在人讀書上學,大多是為了分數,不然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的補課班、輔導班了。考了高分幹什麼?上好的大學。上了大學,還有挑好的專業,什麼算好?哪個畢業後工作賺錢多,哪個就是好。賺錢多是為了什麼?還是為了個人享受。所以說現在人讀書,才是自私,目的就不純正,他不是修為自己而學,而是為錢而學,為享受而學。

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也很難意識到讀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德能,他總覺得這是在為老師而學,為家長而學,為考試分數而學。這也不能怪他們,老師看分數,家長看分數,找工作看學歷,就是沒人看道德修養,只要學習成績好,分數高,怎麼都行。所以現在才出現那麼多的高分低能現象,做人的基礎沒打好,修身沒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別談了,肯定是一團糟。

為什麼孔子總講君子和小人,因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明白人生應該盡的道義,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小人就只知道自私自利,怎麼能得到好處。把人人都培養成聖賢,培養成君子,這是古代教學的總目標。

如果大家讀書都不是為了修為自己,都是為了錢,那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老師也沒心思好好教了,也不傳道授業解惑了,哪裡給錢多去哪裡,怎樣賺錢多怎麼來;醫生也忘記救死扶傷的天職了,只關心自己的收入多少了;當律師的也不管什麼道義了,如果有人想離婚,本來能勸和,他也不勸了,趕緊幫人家辦離婚,多一份業績,多一份收入。如此一來,大家都變得自私自利,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冷漠無情,感覺不到一點溫暖了。

所以,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並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要先修好自己,然後再等待時機,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今之學者為人」也不是大公無私,更多的是自私自利。當然,也有人讀書真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利益,為了全人類的幸福,但這類人並不太多。

那我們到底應該為什麼讀書呢?宋代大儒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逐漸成為宋代以後,中國讀書人的共同目標,這也應該成為我們現在讀書人應有的目標,這樣才對得起列祖列宗,古聖先賢。

相關焦點

  •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智慧心法|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有句古話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之學者為己」意思是說古代搞學問的人是為了自己,什麼叫為了自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性得到提高,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提高自己的境界,一切都是圍繞自己的心,思考如何開發自己的心,所以古之學者是為了自己的提高而學習的。「今之學者為人」是說今天的學者學習是為誰?為了別人,怎樣讓別人滿意,讓他認可我。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來話說得沒錯,錯的是你的理解
    有句古話是這麼說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注意啊我說的是,「人不為己」,很多人不擇手段為自己謀利益時,可能還是忐忑的,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就用這句話來為自己辯護:沒辦法,人要自私一點才對,你不自私,老天爺都不放過你,是不是心安理得多了?
  • 感悟聖賢的智慧——《論語》名言警句分享之三
    ——《論語.憲問》人窮了,志就容易短,若每日為衣食住行勞碌奔波,生活仍然捉襟見肘,入不敷出,而看別人悠閒自在,卻富貴亨通,心裡肯定不平衡,那就難免怨天尤人了,所以說貧而無怨很難;人富了,就容易生驕傲之心,覺得自己有本事,高人一等,但是為了擺姿態,裝謙虛,雖然骨子裡充滿傲慢,但表面上還是會很低調的,所以說富而無驕容易,畢竟只是
  • 高考必考名著《論語》,你不得不知的答題套路
    班裡要設計一期以「高三的學習」為話題的板報。請結合同學們的學習情況,從下面的《論語》選文中任選一句,並據此寫一段寄語與大家共勉。要求:正確理解所選句子的意思,內容有針對性,能自圓其說。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②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論語·學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學而思】「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被人了解,能過泰然處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個君子內在的修養。「患不知人也」,「不知人」是自己缺乏識人的能力,不知道對方是正是邪,就不能做到親君子,遠小人,做不到見賢思齊。如果是一位君主不了解別人,就做不到知人善任。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真實含義,還需從「為」說起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被廣泛應用於各大影視劇中,導致我們一直被負向潛移默化著。實際上這裡的「為」應念作wéi,而不是 wèi,如《論語》裡孔子說過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裡的「為」一樣皆為修為的意思。
  • 白族學者楊瓊《論語案》的價值與思想方法初探
    明清至民國的雲南學者有大量的經學論著,但令人遺憾的是至今無人系統研究,更沒有被納入眾多「中國經學史」研究成果的視野。雲南經學同內地經學一樣,也經歷過從古代向近代的轉型,白族學者楊瓊的《論語案》作為這一轉型期的典型成果,其價值和詮釋《論語》的思想方法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
  • 《論語》中竟然記錄著這樣的內容?讓學者不禁汗顏
    論語,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出門合轍之學,是一種判別事物以及人物的各種價值觀之學。【論語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lun'yu但《論語》中的「仁」的概念卻沒有一個統一的具體解釋,學者們也為此討論了很多。
  • 「古之學者必有師」佛弟子是怎麼求學的?
    這兩天我也陸陸續續的收到了許多問候,隨順緣起,今天就簡單聊聊關於師徒的話題吧!1、從韓愈說起若問中國歷史上,第一篇明確討論何謂「師」以及如何「從師」的論文是誰寫的,那麼毫無疑問,就是唐代大儒韓愈。他著名的《師說》至今依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從師古訓」,特別是下面這句經典名句也被人無數次引用。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 錢穆:餘著《論語新解》,求其為一部人人可讀之注
    序《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讀《論語必兼讀注。歷代諸儒注釋不絕,最著有三書。一、何晏《集解》,網羅漢儒舊義。又有皇侃《義疏》,廣輯自魏迄梁諸家。兩書相配,可謂《論語》古注之淵藪。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學家言,大體具是。三、劉寶楠《論語正義》,為清代考據家言一結集。
  • 《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作者:清華大學國學院教授 陳來  在西方,古希臘以「愛智」為「哲學」的精神特色,這對後來的西方文化起到了相當大的塑造作用。古代中國哲學不是以「愛智」為特色的,有些學者主張以「成德」或「明德」為中國哲學的特色,以與愛智形成對比,這些說法也都言之成理。
  • 克己·復禮·為仁——南宋湖湘學者張栻論仁禮關係
    (《論語·顏淵》)人要「為仁」,取決於「克己復禮」的德性自覺和意志努力,從而又引出「己」與「禮」的關係。仁與禮之際,到底當如何協調,自古及今,引起了人們長期的爭辯。  南宋時期,作為「在當時為最盛」(黃宗羲語)的湖湘學派的領袖張栻,對此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張栻首先以理學家諳熟的體用範疇詮解仁禮,「人仁則禮樂之用興矣,人而不仁,其如禮樂何?」(《論語解·八佾》)。
  • 6天大的誤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1、修道養德是為己 這句話的源頭在《論語》裡面:「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對這句話的解釋,關鍵在於「為」字。前面我們講到,人們習慣性的把「為」讀作四聲的「wèi」,為了……而進行某些活動,可是它也可以讀作二聲的「wéi」,作動詞用,音調、詞性不同,相應的意義也是天差地別。
  • 南宋湖湘學者張栻論仁禮關係
    他在解釋孔子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時,便認為這是「於己而譬,所以化私慾而存公理也」(《論語解·雍也篇》)。相應地,「克己復禮為仁」的工夫,也可以相應分為外在和內在的兩個層面:依照公天下的普遍禮制克制個體私慾,個別服從普遍,這是從外在性看;個體自覺實現德性,弘揚和踐履仁性的大公,則立足於內在性無疑。君子的克己私復公理(天理),便是外在性和內在性的完美統合。
  •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論語》陽貨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鄉愿,德之賊也。」什麼樣的人是「鄉愿」?
  • [光明日報]向世陵:克己·復禮·為仁 ——南宋湖湘學者張栻論仁禮...
    (《論語·顏淵》)人要「為仁」,取決於「克己復禮」的德性自覺和意志努力,從而又引出「己」與「禮」的關係。仁與禮之際,到底當如何協調,自古及今,引起了人們長期的爭辯。南宋時期,作為「在當時為最盛」(黃宗羲語)的湖湘學派的領袖張栻,對此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張栻首先以理學家諳熟的體用範疇詮解仁禮,「人仁則禮樂之用興矣,人而不仁,其如禮樂何?」(《論語解·八佾》)。
  • 《論語》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
    對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學者們的歧義主要集中在對「時習」兩字的理解上,而「時」字在《禮記·學記》中恰恰有解釋,其記,「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朱熹的理解是:「禁於未發,謂豫為之防。當其可,為適當其可告之時也。」
  • 北大「法學階梯」入門講座系列之十 | 李啟成:為己之學與獨立思考
    對於「為己之學與獨立思考」的主題,李老師解釋說,所謂「為己之學」,來自於《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是我在讀書、我在做事,突出主體性,而不是說我讀書、我學習是為了做給別人看。「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是說讀書是為了別人看的,這要不得。學習中國古代的法則以及近現代法則是為了自己能夠用得著。
  • 龔興芳讀《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論語•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相關的論述在《論語》中還有:《論語•憲問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