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中有一句話:「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上學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到底是在為誰而讀書?
孔子這句話,從字面上看起來,好像現在人比古人更偉大一點。古人讀書只是為了自己,感覺有點自私;現在人讀書卻是為了別人,聽起來感覺更偉大一些。事實是這樣嗎?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古人常說:「讀書志在聖賢」,這是我們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古人讀書做學問,是為了明事理,增進自己的智慧德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教學講究學以致用,這些做人的道理,一定要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之中,真正都做到了,這才叫有學問了。雖然也讀聖賢書,但只能說不能做,知道什麼是對錯,什麼是善惡,卻做不到,那就只能算是有知識 ,不能算是有學問了。所以古人讀書的目的,就是在成聖成賢,這是求學的最高目標,即使達不到聖賢的地步,起碼也要做個君子。
那成聖成賢后做什麼呢?那就是教化眾生,利益社會。所以古人並不自私,「古之學者為己」這句話的「為」是修為的「為」,是要求我們先培養好自己的德行,打好堅實的基礎,然後再為社會服務。
如果一個人很有才能,但是卻沒有德行,自私自利。那他的才能越大,將來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還不如沒有才能的好,所以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有順序的,修身是第一位,其他都放在後面。
我們再說「今之學者為人」。今天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有沒有為了修為自己?有沒有為了提高自己的德行修養?我想即便是有,也不會太多。現在人讀書上學,大多是為了分數,不然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的補課班、輔導班了。考了高分幹什麼?上好的大學。上了大學,還有挑好的專業,什麼算好?哪個畢業後工作賺錢多,哪個就是好。賺錢多是為了什麼?還是為了個人享受。所以說現在人讀書,才是自私,目的就不純正,他不是修為自己而學,而是為錢而學,為享受而學。
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也很難意識到讀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德能,他總覺得這是在為老師而學,為家長而學,為考試分數而學。這也不能怪他們,老師看分數,家長看分數,找工作看學歷,就是沒人看道德修養,只要學習成績好,分數高,怎麼都行。所以現在才出現那麼多的高分低能現象,做人的基礎沒打好,修身沒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別談了,肯定是一團糟。
為什麼孔子總講君子和小人,因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明白人生應該盡的道義,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小人就只知道自私自利,怎麼能得到好處。把人人都培養成聖賢,培養成君子,這是古代教學的總目標。
如果大家讀書都不是為了修為自己,都是為了錢,那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老師也沒心思好好教了,也不傳道授業解惑了,哪裡給錢多去哪裡,怎樣賺錢多怎麼來;醫生也忘記救死扶傷的天職了,只關心自己的收入多少了;當律師的也不管什麼道義了,如果有人想離婚,本來能勸和,他也不勸了,趕緊幫人家辦離婚,多一份業績,多一份收入。如此一來,大家都變得自私自利,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冷漠無情,感覺不到一點溫暖了。
所以,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並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要先修好自己,然後再等待時機,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今之學者為人」也不是大公無私,更多的是自私自利。當然,也有人讀書真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利益,為了全人類的幸福,但這類人並不太多。
那我們到底應該為什麼讀書呢?宋代大儒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逐漸成為宋代以後,中國讀書人的共同目標,這也應該成為我們現在讀書人應有的目標,這樣才對得起列祖列宗,古聖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