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骨質疏鬆最容易想起的就是老齡人群,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不少年輕人也出現了骨質疏鬆。對於骨質疏鬆症患者來說即使是輕微的創傷或無外傷的情況下也容易發生骨折,因此骨質疏鬆給患者帶來很多困擾。
今天FM89.6武漢交通廣播《健康武漢》節目為您邀請到來自武漢市第一醫院脊柱外科主任 副主任醫師 馮晶,和大家一起關注骨質疏鬆。
896專家團
馮晶
武漢市第一醫院脊柱外科主任 副主任醫師 醫學碩士
對骨科各種疾病及疑難雜症的診治有獨到之處,對脊柱疾患的診斷和治療(頸、胸、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症,脊柱滑脫及脊柱畸形等)和脊柱手術後療效不佳的再手術治療有獨到見解;擅長脊柱脊髓損傷、脊柱骨折脫位的診斷和治療;對脊柱疾患的微創外科治療(小切口腰椎間盤切除術和經皮穿刺雷射椎間盤減壓術等)有豐富經驗。
門診時間:周一上午
01
什麼是骨質疏鬆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簡稱 WHO)1996 年的定義:骨質疏鬆症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質疏鬆的英文為 osteoporosis,由兩個拉丁文單詞組成,「osteo」是骨的意思,而「poros」是有孔的意思。因此,骨質疏鬆從字面上看就是「多孔的骨頭」的意思。2001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將其定義為以骨強度下降和骨折風險增加為特徵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質疏鬆性骨折的主要危險因素,但還存在其他危險因素。
02
骨質疏鬆症有哪些臨床表現?
骨質疏鬆症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因而被稱為「寂靜的疾病」或「靜悄悄的流行病」。但隨著病情進展,骨量不斷丟失,骨微結構破壞,患者會出現骨痛,脊柱變形,甚至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等後果。部分患者可沒有臨床症狀,僅在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等嚴重併發症後才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1)疼痛:主要是因為骨轉換加快,骨吸收增加,負重強度減少所致;
(2)身長縮短,駝背:是椎體慢性壓縮所致,是腰背痛後出現的重要臨床體徵之一;
(3)易發生脆性骨折:包括脊柱壓縮性骨折、橈骨遠端骨折、股骨近端骨折。
03
骨質疏鬆症的病因有哪些?
骨質疏鬆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複雜,概括起來有激素的調控、營養因素、物理因素、遺傳、基因、免疫調控異常、藥物影響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或是影響腸道對鈣的吸收,或是影響維生素 D 活性物質的代謝,或是增加腎臟對鈣的排洩、減少重吸收,或是激活破骨細胞的活性,增加骨吸收,或是減弱成骨細胞的作用,使骨基質形成減少。總之,就是打破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間的平衡,使吸收超過形成,從而造成骨質疏鬆症。
04
骨質疏鬆症常見於哪些人?
(1)具有不良嗜好,如吸菸、飲酒、嗜咖啡的人群;
(2)老年人;
(3)更年期婦女或懷孕期、哺乳期婦女;
(4)糖尿病人或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患者;
(5)腎衰竭患者;
(6)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的人群。
另外,長期制動、長期臥床的人也常發生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患者都缺鈣嗎?
不一定。
骨質疏鬆症與鈣有直接關係,鈣的缺乏是公認的骨質疏鬆主要因素,骨質是否疏鬆,與鈣含量及骨結構密切相關。但是,導致骨質疏鬆的原因有很多種,並不是所有的骨質疏鬆都是因缺鈣引起的。體內激素調節紊亂、內分泌代謝異常、對鈣元素吸收能力減弱,是大部分骨質疏鬆症的真正發病原因。但是其他原因如少動、失重(例如太空人)等引起的廢用性骨質疏鬆,主要是因為肌肉的機械刺激減弱,造成肌肉萎縮、骨吸收過度引起,與缺鈣關係不大。
骨質疏鬆症是不是都需要治療?
骨質疏鬆症一般來講是老年性疾病,多與生理減退有關,如同頭髮變白,皮膚皺褶等現象一樣自然不能逆轉,但可通過藥物治療得到延緩,由於骨質疏鬆症併發症多且嚴重,治療棘手,預後較差,一旦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就應給予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由特發性原因或其他疾病引起骨質疏鬆症更應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骨質疏鬆症能治癒嗎?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性骨骼疾病,是人體衰老的表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一般是在 30~35 歲達到一生中所獲得的最高骨量,稱為峰值骨量,此後骨質就開始丟失。由此可見,要想避免晚年出現骨質疏鬆,就得在 35 歲之前打好基礎獲得較高的峰值骨量。對於骨質疏鬆症,通過治療可以緩解疼痛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減少骨折等併發症的發生。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僅佔全部骨質疏鬆症的 10%~15%,多數患者在去除原發病後骨質疏鬆可完全恢復。骨質疏鬆症如同其他慢性疾病一樣,不僅要長期、個體化治療,也需藥物聯合或序貫治療。
補鈣能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
充足的鈣攝入對獲得理想骨峰值、減緩骨丟失、改善骨礦化和維護骨骼健康有益。20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建議,成人每日鈣推薦攝入量為800 mg(元素鈣),50歲及以上人群每日鈣推薦攝入量為1 000~1 200 mg。儘可能通過飲食攝入充足的鈣。飲食中鈣攝入不足時,可給予鈣劑補充。營養調查顯示我國居民每日膳食約攝入元素鈣400 mg,故尚需補充元素鈣500~600 mg/d。鈣劑選擇需考慮其鈣元素含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種類鈣劑中的元素鈣含量不同,其中碳酸鈣含鈣量高,吸收率高,易溶於胃酸,常見不良反應為上腹不適和便秘等。枸櫞酸鈣含鈣量較低,但水溶性較好,胃腸道不良反應小,枸櫞酸有可能減少腎結石的發生,適用於胃酸缺乏和有腎結石風險的患者。高鈣血症和高鈣尿症時應避免使用鈣劑。補充鈣劑需適量,超大劑量補充鈣劑可能增加腎結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骨質疏鬆症的防治中,鈣劑應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目前尚無充分證據表明單純補鈣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
骨質疏鬆症患者適宜進行哪些運動?
建議進行有助於骨健康的體育鍛鍊和康復治療。運動可改善機體敏捷性、力量、姿勢及平衡等,減少跌倒風險。運動還有助於增加骨密度。適合於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運動包括負重運動及抗阻運動,推薦規律的負重及肌肉力量練習,以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肌肉力量練習包括重量訓練,其他抗阻運動及行走、慢跑、太極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不建議患者進行登山、爬樓、接觸性體育活動(如足球、籃球等)等。運動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骨質疏鬆症患者開始新的運動訓練前應諮詢臨床醫生,進行相關評估。通過運動鍛鍊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增加成骨細胞活性、提高骨密度、促進骨形成,從而達到防治骨質疏鬆的目的。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的三級預防又稱階梯預防方法。它是將應納入骨質疏鬆症預防的人群分成三個預防階段,每個階段又針對其特點有側重地採取預防措施,達到提高預防水平,減少預防費用的目的。
一級預防:無病防病,通過各種適宜的方式、方法,如增加戶外活動,合理接受日照。合理日照,科學健身,進行適應不同年齡者的承重運動;培養和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配膳,均衡營養,增加鈣的足夠攝入,控制體重、減少肥胖,戒菸,限酒等,使兒童期、青春期、孕乳期、成人期能夠儲備更多的骨礦物,爭取獲得理想的峰值骨量。減少圍絕經期、絕經期後的婦女及老年人骨礦物的丟失,降低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積極預防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除正確防治原發性疾病外,在醫治某些疾病中必須使用能引起骨質疏鬆等副作用的藥物時(如糖皮質激素、肝素、抗癲癇類藥等)應慎重、適量,同時應採取相應措施,防止骨質疏鬆等併發症的發生。
二級預防:有病早治,通過調查和骨密度篩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加強對骨質疏鬆症易患人群的監護和健康指導,通過藥物與非藥物手段,緩解骨痛,增進健康,延緩衰老,提高生活質量。
三級預防:綜合防治,重點是防止骨折。
(1)預防骨質疏鬆症:注意均衡營養,獲得足夠的鈣劑,保證骨量;注意鍛鍊身體,改善骨代謝,保障良好的骨結構。
(2)治療骨質疏鬆症,預防再次骨折的發生:1)藥物治療(鈣製劑、活性維生素 D、雙膦酸鹽、降鈣素、雌激素等);2)含鈣食品(奶製品、豆類、蔬菜、蝦皮等海產品);3)充足的日照和適量運動(散步、慢跑、體操等)。
(3)消除引起骨折的非骨骼因素:1)日常活動注意安全,避免摔倒;2)選擇適當的鍛鍊方法,以免受傷;3)營造良好的居室環境和照明設施;4)改善著裝,使行動方便;5)調整藥物,保持較好的精神狀態;6)高齡老人外出要有人照顧。
總之,骨質疏鬆症的三級預防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各類人群應有側重地進行防治,不可將三級預防分割開來。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精彩互動
責編|主播睿捷
通訊員|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