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在廈門舉辦的第六屆全國教育局長峰會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副局長王鶯應邀在會上作了關於教師隊伍建設的「上城經驗」介紹,當她介紹到上城區教師自主研修「豐葉獎」資助項目每年資助10位教師赴海內外高校研修,並推出了資助教育教學成果出版的「金穗」計劃,幫助學校和教師「著書立說」時,引發臺下400名參會者的陣陣熱議。
「截至目前,『金穗』計劃共出版各類專著70餘冊……」這些數字和話語既讓與會者羨慕上城區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真金白銀」的付出,也敬佩上城教育人敢為人先,為區域教師專業成長所搭建的廣闊、多元的平臺。
五階段+四梯隊+多維度,創建教師成長立體通道
2007年大學畢業就到杭州市天長小學任教的高利佳,工作7年後,面對名師聚集、個人發展的瓶頸等因素,主動請纓到上城區教育學院附屬小學交流,「就像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一樣,作為第一批交流教師,這是我對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劃,也是個體生長的『向光性』」。雖然當時離開天長小學有萬般不舍,但高利佳懂得如何取捨。
高利佳敢於走出去,不留戀名校效應,勇於打破成長「舒適區」,給她吃下定心丸的是上城區為教師成長搭建的「五階段、四梯隊、多維度」教育人才多維生長平臺。
「讓上城區的每位教師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找到自己的『生長點』,無論是新教師還是年長教師,都在這個成長平臺的磁吸效應下產生自主發展的動力。」作為整個平臺的「架構師」,這是上城區教育局局長項海剛的初衷,「跳一跳,讓每個人都摘到屬於自己的『桃子』,而不是『畫餅充飢』」。
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周期性變化,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對自己的要求和能達到的水準是不一樣的。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一個持續的過程、一個系統的過程,是伴隨職業生涯始終的過程。設立科學的階段發展目標,制定適合的激勵政策,對各年齡段、各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都有促進作用。
正是基於這樣的集體共識,上城區構建了「新苗獎」「新秀獎」「能手獎」「風華獎」「紅燭獎」這樣一個教師成長的「五階段」平臺,按照工作年限長短將全體教師納入其中,這也成為「四梯隊」名優教師成長的「基礎平臺」。「五階段」中,每個階段區教育局都提供「助力計劃」,如課題研究、課堂教學大賽、分模塊培訓等,為教師搭建成長「階梯」。
在此基礎上,上城區繼續向上構建三個平臺,分別是區學科帶頭人、區特級教師和省特級教師。這樣就形成了以省特級教師為「尖端」、區特級教師為「高端」、區學科帶頭人為「中堅」、「五階段」獲獎教師為「基礎」的「四級人才梯隊」,通過規範設立層級目標,進一步激發各層級教師的積極性。
在關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學科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為深入實施人才隊伍規劃建設,上城區針對不同專長、不同領域教師的發展,設立了班主任、校級幹部、後勤保障隊伍專業成長的上升通道。
2017年,高利佳回歸天長小學,如今她的身份變成了語文教研組長、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正因為區教育局為教師搭建了梯隊化、螺旋式的上升通道,像我這樣的教師更明晰自己要走的路」。高利佳在教好語文課的同時,把研究重點放在了解兒童思維、關注兒童成長規律、基於數據模型化課堂建設上,她的目光聚焦於更高的平臺,獲得了更好成長。
不僅如此,圍繞區教育局搭建的教師成長框架,許多學校創生了「自選動作」。清河實驗學校結合學校文化特色,依託山南教育基金,為不同成長階段教師設置了通合獎、融合獎、親合獎、風合獎,就引進教師、教育管理、名優教師、特色活動等不同崗位給予獎勵。學校還把杭州話、杭州菜、杭州劇引進校園,成為杭州「最文化」的學校。
「『五階段、四梯隊、多維度』生長平臺的構建,促進了校際間教師的主動交流、自願交流,巧妙化解了教師交流的被動局面。」王鶯說,「當教師明晰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時,主動成長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
「在推行教師成長平臺優化、培育過程中,我們愈發認識到任何制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機制建設始終是一個動態過程。」項海剛沒有滿足於此,「今後我們將致力於從平臺機制建設轉向課程體系建設,形成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發展需求的特色課程,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師學習方式,為上城區教師專業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工作室+項目研究+培訓創新,培育卓越班主任
10月14日,在杭州市時代小學禮堂,上城區班主任工作室聯盟第二次活動如期舉行。有著30年班主任經驗的時代小學蕙蘭工作室坊主陳革文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當好班主任的竅門;天長小學陳佳妃工作室坊主陳佳妃站在班主任工作室建設的角度,從班主任理論修養到實踐指導、從班級事務管理到創生活動設計給出可操作、可借鑑的指導。這是上城區提升班主任隊伍專業化水平而開展的眾多活動中的一項。
「落實『五育』並舉,班主任的作用不可替代。抓住班主任隊伍建設,就是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築基』。」項海剛是這樣說的,同時也推出了一系列「築基工程」。
2015年,上城區首次進行中小學星級班主任評定工作。班主任星級評定等級分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星級班主任考評納入全區「四級人才梯隊」範疇,三星級為「高端」、二星級為「中堅」、一星級為「基礎」,通過規範設立層級目標,形成班主任專業發展的激勵機制。班主任星級評定每3年一輪,每年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給予專項獎勵。
為構築班主任隊伍的人才高地並加強孵化功能,上城區教育局啟動星級班主任工作室項目。星級班主任工作室由工作室領銜人和學員組成,由各校根據需要申報,經評審確認立項後,在全區選聘優秀的二星級及以上班主任擔任領銜人,並由領銜人組建項目團隊,根據項目計劃以3年一個周期共同完成項目研究任務。
杭州市勝利小學教師孫平是三星級班主任,在學校成立了「班主任之友工作室」,也是杭州市首批50個班主任工作室之一。2019年,她被評為省級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集眾多榮譽於一身,如何讓成長更進一步,孫平做了諸多探索。
她提出「適性德育」,即針對不同年段、不同主題設計不同的活動方案,實現學生成長的「量身定製」。如在寒暑假,給每個班級設計不同的作業;通過設計活動,在活動中實現智育與德育的融合;組建「凌霄花」微信群,定期開展「班言班語」等活動。
「只要我們把平臺搭建好了,教師總會給我們許多驚喜。」看著日益壯大的星級班主任工作室和班主任隊伍,王鶯很欣慰,「正是有了眾多的『孫平們』『陳革文們』,上城區班主任隊伍建設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不僅如此,為了走出班主任是班級事務「救火員」的誤區,從具體的人、財、物的管理轉向為學生生命成長引路,上城區教育學院啟動中小學德育骨幹高級研修班培訓項目,為全區班主任從優秀走向卓越助力。項目採用「理論提升—專家指導—觀摩反思—實踐研修」的設計思路,包含三個培訓模塊:模塊一,團隊建設與理論提升;模塊二,智慧分享與論壇爭鳴;模塊三,實踐研修與觀摩反思。
在班主任工作室聯盟第二次活動結束後,上城區教育評估與監測中心主任馬海燕從如何寫評估材料、如何帶學員、如何進行運作機制研究等多個方面進行有針對性指導,並提出可操作性意見。「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孫平說。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需要自上而下做好頂層設計,也需要自下而上創生符合自身實際的模式,進而實現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同頻共振』。」項海剛還有許多構想,「在今後的班主任隊伍建設中,我們將更注重教師精神的培育,堅定教師的理想和信念;搭建更多的專業成長平臺,激發班主任專業激情;堅持多元評價,完善班主任評價體系,績效考核進一步向班主任傾斜」。
名師工坊+雙重導師+跟崗訪學,一群人喚醒另一群人
特級教師、學科名師是區域教育發展的寶貴資源。如何發揮這些人的示範、引領、輻射作用?名師工作坊盤活了上城區教師資源的「存量」,攪動了區域教育優質發展的「一池春水」。
2014年,上城區在出臺教師交流機制的背景下,推出首批名師工作坊,並規定名師工作坊的設立與教師交流相結合,前往薄弱學校支教或流動的優秀教師可以申請設立名師工作坊。名師工作坊以學校發展需求或問題解決為導向,以項目驅動的方式運作,在全區範圍內選聘優秀學科帶頭人或特級教師擔任工作坊領銜人,由領銜人組建項目團隊,根據項目計劃完成研究任務。
為確保名師能在工作坊專注工作,名師工作坊領銜人的人事關係隨遷到立項學校,領銜人在完成學校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進行名師工作坊項目的管理和運作。上城區為每個名師工作坊安排專項經費10萬元,主要用於名師工作坊的日常開支。
在這樣的背景下,杭州市天長小學教師王林慧主動交流到穆興小學,並組建自己的名師工作坊。作為坊主,她提出「關聯、互動、共融、共生」的理念,以項目制開展課題研究、課堂教學改革,並開展一系列創新舉措。她提出「信息+」,以網際網路技術應用逐步縮小校際差距,並利用「積分制」開展多元評價;創新培訓方式,與省級、市級工作坊聯合開展活動,減輕薄弱學校壓力,實現成長的共融;開展跨區域送教下鄉活動,在拓寬工作坊成員眼界的同時,向其他區域學習,實現學校發展的「補給」。
名師工作坊不僅充分發揮了名師示範作用,更為區域教育均衡、優化教師校際結構、整體提升教師隊伍作出了巨大貢獻。2016年,在充分論證、評估名師工作坊成效的基礎上,上城區又推出名校長工作坊及特級教師工作室。工作坊與工作室均實行任期制,三年一個周期。
上城區教育學院教研員邵虹在2015年成立了名師工作坊,她既是工作坊坊主,也是特級教師工作室學員,在擔任帶動坊內教師成長的同時,也在主動學習,不斷給自己補充「養料」。2019年,她又組建了特級教師工作室。從曾經的學員到如今的導師,這種亦師亦學、環環相扣、梯次上升的培養模式,讓每個人遇見最好的自己。
在上城區,名師不再是一所學校的名師,也不再是「躺在功勞簿上」的名師,他們以工作坊、工作室的形態涵養一方生態,實現一群人帶領另一群人的區域教育發展目標。
「工作室或工作坊的運行抓住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教師只有具備自我專業發展的意識,把外在的影響轉化為自身專業發展的動力,才能進入主動學習狀態,形成持續的學習力。」項海剛說。如何把握工作坊或工作室發展的質和效,不被「表面的繁榮」迷惑,上城區用評估考核提升工作坊品質。
名師工作坊評估以三年為一個周期,實行年度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評方式。一個周期結束,上城區名師工作坊管理辦公室會組織專家通過深度訪談、現場答辯、問卷調查、資料查閱、成果檢驗、展示匯報等方式進行終結性評估。評估結果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並對成果突出、業績顯著的工作坊、工作室給予一次性獎勵。
截至目前,上城區累計成立26個特級教師工作室、33個名師工作坊、13個班主任工作室和4個名校長工作坊,共招募骨幹學員956名。這些包含不同層次學校和不同成長需求教師的工作室、工作坊,讓「名校就在家門口,名師就在我身邊」成為可能。
2017年,上城區啟動了上城未來名師名校長培訓項目,通過資料審核、教學評比、論文答辯、觀點報告等進行層層篩選,選拔最具發展潛力的20名未來名師和10名未來名校長人選。採取制定規劃、高校研修、對話名家、實踐研究、境外訪學、過程展示、成果出版等7種方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未來名師名校長進行全方位培養。「雙導師」「雙基地」「雙證書」的培養模式,也為這些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更好的催化和助力。
2017年王林慧成為未來名師培養對象,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她完成到希臘進行21天跟崗訪學的行程。「是學習的機會,也是發出上城教育好聲音的契機。」王林慧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中國教師報》2019年12月18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