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節,衢州龍遊縣廟下鄉廟上新村進入農閒期,幽靜的村落裡隨處可見愜意享受著冬日暖陽的老人。
90歲「數學家」的黃錦雲,卻自顧自地在書房裡埋頭書寫。
「數學家」,是當地村民給老黃起的外號。做了一輩子農民的他,這40年來,一直和兩套數學公式較勁。
「這兩個公式,是我經過反覆論證的,符合科學化的標準。」耄耋之年,黃錦雲一直有個願望:希望自己推導出來的兩套公式,能被外界認可和採用。
不久前,他給錢江晚報寄來了一疊厚厚的手稿。上面寫的,都是他推導這兩個公式的過程以及方法,字跡工整。
編輯部幾十號人,都看不太懂。但看得出,書寫這些公式的人,是非常嚴謹認真的,讓人肅然起敬。
這背後,藏著一個怎樣的人和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1】高中畢業的他,曾是村裡學歷最高的人
黃錦雲和老伴住在村中的一棟看上去很不錯的房子裡,房子是後輩們出錢蓋的。「我的基因好,五個孫子都是大學生,他們都在城裡工作。」一見面,老人就有些自豪地說。
黃錦雲是遂昌人,早年間為了躲避戰亂,他跟隨父母翻過大山來到龍遊縣廟下鄉定居。
1949年,黃錦雲高中畢業,也成了村裡學歷最高的人。
「我最拿手的就是數學,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對於70多年前的事,老人歷歷在目。
黃錦雲說,他有兩次上大學的機會,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去成。「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2】他算出了每年需育多少秧苗,因此「戴上了大紅花」
沒有上過大學的黃錦雲,和鄉親們一起務農,當過村裡的會計。村裡安排黃錦雲負責種水稻。
在黃錦雲負責水稻育種之前,一畝地要插多少秧苗,都是靠老莊稼把式的經驗來估計。但是,這種方法不科學,每年都會有誤差:要麼秧苗多出來造成浪費,要麼秧苗不夠重新補育耗時費力耽誤收成。
黃錦雲接手了這項工作以後,並不忙著諮詢老農,而是拿了皮尺,一尺一尺地精確測量稻田的長寬並計算出面積。然後,他根據秧苗的間距,測算要一共需要多少株秧苗。即便是不規則形狀的稻田,黃錦雲也能準確地測算出需要多少株秧苗。
對於這個結果,村裡的莊稼把式覺得不可思議,他們紛紛跑來問黃錦云:「你是怎麼做到的?」
黃錦雲驕傲地說:「我用數學方法算出來的。」
因為黃錦雲測算得很準,大家開始叫他「數學家」了。
黃錦雲說,那些年,他確實為公社省了好多秧苗,為此公社多次給他「戴過大紅花」。
3】為節省木材,他蟄居山村40年演算出了兩套公式
龍遊縣廟下鄉山巒疊嶂,木材資源十分豐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竹木是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村裡的萬元戶大都是竹木製品手藝人。
和種地一樣,竹木手藝人用料依舊靠經驗「毛估估」,但依舊會有誤差。
嘗到測量水稻秧苗為公家減少損失的甜頭後,黃錦雲決定研究木材體積測試的方法。「我也想讓村民減少一點損失,那麼多的木材浪費了太可惜。」
1980年,黃錦雲開始著手研究他的木材體積公式。
白天,黃錦雲跟著竹木製品師傅現場測量,晚上回到書房裡研究圖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期間,黃錦雲的5個兒女都成家立業,5個孫輩也都考上大學走出大山,陪伴他的只有小他14歲的老伴。「沒有老伴的陪伴我也沒辦法堅持下來。」
村裡沒有人知道黃錦雲在研究數學公式,甚至兒孫都不知道黃錦雲每天躲書房裡,在研究的是什麼。黃錦雲也沒有求助他人和參考資料,一心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
黃錦雲心裡一直有個信念:這條公式要被國家認可採用。
1990年,黃錦雲又開始研究扇形面積公式。他認為,很多扇形面積公式同樣可以幫助木製品師傅節省材料。
2017年,黃錦雲終於演算出前面提到過的兩套公式。
時至今日,黃錦雲依舊在論證著這兩條公式的合理性。黃錦雲說,40年來,他一直有個夢,想讓演算出的公式被教科書採用。
4】高中數學老師:老人推導方式類似於祖衝之,但早已經過時了
為了讓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採用,從2017年到現在,黃錦雲向各級教育林業部門以及媒體寄送著自己的演算手稿。這些年,他寄出的類似信件已經有數百封。
前段日子,《錢江晚報》編輯部也收到了黃錦雲的手稿。
12月15日,錢江晚報記者和龍遊第二高級中學高級教師勞宏民、吳海英一起來到老人的住處,想看看老人的公式是否科學,是否有實用價值。
數學老師和黃老伯在研究數學公式。
兩位高中數學高級教師用一個小時仔細翻看了老人的演算稿和公式後,得出一致結論:老人演算的過程以及結論都具備科學性,但過時了,現在教科書上有更新更合理的公式,可以簡單的演算出不規則形狀的面積體積,老人演算的公式已經不具備可行性。
勞宏民進一步解釋說:「老人的推導思維和古代數學家祖衝之一樣,用無限接近圓的多邊形方式去推理面積和體積,具備科學性,但不具備時代的先進性。」
「老人雖然只有高中學歷,但他的科研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我要把老人的故事講給班上的學生聽。」吳海英也說。
記者手記
老人的初心值得尊重
90歲的黃錦雲耳聰目明,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兩位高中數學高級教師說,老人眼睛裡閃爍智慧的光芒,也是老人對數學不舍追求的信念之光。
老人說,這兩年,他寄出去數百封信,《錢江晚報》是第一家到現場來論證的單位。老人說,得到這個結果後他「此生無憾」。
老實說,我拿到編輯部轉來的手稿時也曾猶豫要不要去採訪。按照以往的經驗,一位農村老人的演算公式大多經不起推敲,更何況老人居住在路途遙遠的山村,去一趟不算容易。
但老人工整的字跡和一條一條的演算過程告訴我,老人在做這件事時,絕對是嚴肅認真的。這兩個公式,是他一輩子的心血。
萬一老人的公式是具備實用性呢?即便不行,我也該替老人解開這麼多年的心結。
為了不辜負一位耄耋老人的初心,12月15日,我邀請了兩位數學老師辛苦一趟,一起去了老人家裡。
果然,老人花了40年精力研究推導出來的公式,並不具備先進性和實用性。
但是,得知結果後的老人卻笑了,多年的心結解開。他仍然說,自己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是啊,一個人如果能夠沉浸在一件事裡這麼多年,並認為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
難道,這不是一種幸福且值得人尊敬的嗎?
親愛的讀者,如果您也剛好有數學這方面的愛好,對於不規則物體體積和扇形面積的推導,有什麼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原標題《衢州九旬老農40年推導出兩套數學公式,數學老師:有道理但過時了》,原作者 盛偉 金豔。編輯 梅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