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九旬老農40年推導出兩套數學公式

2020-12-15 浙報融媒體

這個時節,衢州龍遊縣廟下鄉廟上新村進入農閒期,幽靜的村落裡隨處可見愜意享受著冬日暖陽的老人。

90歲「數學家」的黃錦雲,卻自顧自地在書房裡埋頭書寫。

「數學家」,是當地村民給老黃起的外號。做了一輩子農民的他,這40年來,一直和兩套數學公式較勁。

「這兩個公式,是我經過反覆論證的,符合科學化的標準。」耄耋之年,黃錦雲一直有個願望:希望自己推導出來的兩套公式,能被外界認可和採用。

不久前,他給錢江晚報寄來了一疊厚厚的手稿。上面寫的,都是他推導這兩個公式的過程以及方法,字跡工整。

編輯部幾十號人,都看不太懂。但看得出,書寫這些公式的人,是非常嚴謹認真的,讓人肅然起敬。

這背後,藏著一個怎樣的人和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1】高中畢業的他,曾是村裡學歷最高的人

黃錦雲和老伴住在村中的一棟看上去很不錯的房子裡,房子是後輩們出錢蓋的。「我的基因好,五個孫子都是大學生,他們都在城裡工作。」一見面,老人就有些自豪地說。

黃錦雲是遂昌人,早年間為了躲避戰亂,他跟隨父母翻過大山來到龍遊縣廟下鄉定居。

1949年,黃錦雲高中畢業,也成了村裡學歷最高的人。

「我最拿手的就是數學,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對於70多年前的事,老人歷歷在目。

黃錦雲說,他有兩次上大學的機會,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去成。「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2】他算出了每年需育多少秧苗,因此「戴上了大紅花」

沒有上過大學的黃錦雲,和鄉親們一起務農,當過村裡的會計。村裡安排黃錦雲負責種水稻。

在黃錦雲負責水稻育種之前,一畝地要插多少秧苗,都是靠老莊稼把式的經驗來估計。但是,這種方法不科學,每年都會有誤差:要麼秧苗多出來造成浪費,要麼秧苗不夠重新補育耗時費力耽誤收成。

黃錦雲接手了這項工作以後,並不忙著諮詢老農,而是拿了皮尺,一尺一尺地精確測量稻田的長寬並計算出面積。然後,他根據秧苗的間距,測算要一共需要多少株秧苗。即便是不規則形狀的稻田,黃錦雲也能準確地測算出需要多少株秧苗。

對於這個結果,村裡的莊稼把式覺得不可思議,他們紛紛跑來問黃錦云:「你是怎麼做到的?」

黃錦雲驕傲地說:「我用數學方法算出來的。」

因為黃錦雲測算得很準,大家開始叫他「數學家」了。

黃錦雲說,那些年,他確實為公社省了好多秧苗,為此公社多次給他「戴過大紅花」。

3】為節省木材,他蟄居山村40年演算出了兩套公式

龍遊縣廟下鄉山巒疊嶂,木材資源十分豐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竹木是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村裡的萬元戶大都是竹木製品手藝人。

和種地一樣,竹木手藝人用料依舊靠經驗「毛估估」,但依舊會有誤差。

嘗到測量水稻秧苗為公家減少損失的甜頭後,黃錦雲決定研究木材體積測試的方法。「我也想讓村民減少一點損失,那麼多的木材浪費了太可惜。」

1980年,黃錦雲開始著手研究他的木材體積公式。

白天,黃錦雲跟著竹木製品師傅現場測量,晚上回到書房裡研究圖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期間,黃錦雲的5個兒女都成家立業,5個孫輩也都考上大學走出大山,陪伴他的只有小他14歲的老伴。「沒有老伴的陪伴我也沒辦法堅持下來。」

村裡沒有人知道黃錦雲在研究數學公式,甚至兒孫都不知道黃錦雲每天躲書房裡,在研究的是什麼。黃錦雲也沒有求助他人和參考資料,一心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

黃錦雲心裡一直有個信念:這條公式要被國家認可採用。

1990年,黃錦雲又開始研究扇形面積公式。他認為,很多扇形面積公式同樣可以幫助木製品師傅節省材料。

2017年,黃錦雲終於演算出前面提到過的兩套公式。

時至今日,黃錦雲依舊在論證著這兩條公式的合理性。黃錦雲說,40年來,他一直有個夢,想讓演算出的公式被教科書採用。

4】高中數學老師:老人推導方式類似於祖衝之,但早已經過時了

為了讓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採用,從2017年到現在,黃錦雲向各級教育林業部門以及媒體寄送著自己的演算手稿。這些年,他寄出的類似信件已經有數百封。

前段日子,《錢江晚報》編輯部也收到了黃錦雲的手稿。

12月15日,錢江晚報記者和龍遊第二高級中學高級教師勞宏民、吳海英一起來到老人的住處,想看看老人的公式是否科學,是否有實用價值。

數學老師和黃老伯在研究數學公式。

兩位高中數學高級教師用一個小時仔細翻看了老人的演算稿和公式後,得出一致結論:老人演算的過程以及結論都具備科學性,但過時了,現在教科書上有更新更合理的公式,可以簡單的演算出不規則形狀的面積體積,老人演算的公式已經不具備可行性。

勞宏民進一步解釋說:「老人的推導思維和古代數學家祖衝之一樣,用無限接近圓的多邊形方式去推理面積和體積,具備科學性,但不具備時代的先進性。」

「老人雖然只有高中學歷,但他的科研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我要把老人的故事講給班上的學生聽。」吳海英也說。

記者手記

老人的初心值得尊重

90歲的黃錦雲耳聰目明,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兩位高中數學高級教師說,老人眼睛裡閃爍智慧的光芒,也是老人對數學不舍追求的信念之光。

老人說,這兩年,他寄出去數百封信,《錢江晚報》是第一家到現場來論證的單位。老人說,得到這個結果後他「此生無憾」。

老實說,我拿到編輯部轉來的手稿時也曾猶豫要不要去採訪。按照以往的經驗,一位農村老人的演算公式大多經不起推敲,更何況老人居住在路途遙遠的山村,去一趟不算容易。

但老人工整的字跡和一條一條的演算過程告訴我,老人在做這件事時,絕對是嚴肅認真的。這兩個公式,是他一輩子的心血。

萬一老人的公式是具備實用性呢?即便不行,我也該替老人解開這麼多年的心結。

為了不辜負一位耄耋老人的初心,12月15日,我邀請了兩位數學老師辛苦一趟,一起去了老人家裡。

果然,老人花了40年精力研究推導出來的公式,並不具備先進性和實用性。

但是,得知結果後的老人卻笑了,多年的心結解開。他仍然說,自己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是啊,一個人如果能夠沉浸在一件事裡這麼多年,並認為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

難道,這不是一種幸福且值得人尊敬的嗎?

親愛的讀者,如果您也剛好有數學這方面的愛好,對於不規則物體體積和扇形面積的推導,有什麼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原標題《衢州九旬老農40年推導出兩套數學公式,數學老師:有道理但過時了》,原作者 盛偉 金豔。編輯 梅玲玲)

相關焦點

  • 衢州九旬老農40年推導出兩套數學公式,數學老師:有道理但過時了
    做了一輩子農民的他,這40年來,一直和兩套數學公式較勁。「這兩個公式,是我經過反覆論證的,符合科學化的標準。」耄耋之年,黃錦雲一直有個願望:希望自己推導出來的兩套公式,能被外界認可和採用。不久前,他給錢江晚報寄來了一疊厚厚的手稿。上面寫的,都是他推導這兩個公式的過程以及方法。字跡工整。
  • 浙江九旬老人花40年,推算出一個數學公式,專家:精神可嘉但沒用
    此外,還有一個90歲的老農花了40年的時間推導出了數學公式,但被專家否決,認為早已過時,但老農潛心研究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這位老人名叫黃錦雲,是浙江衢州龍遊縣人,他從小就特別喜歡數學,最喜歡研究各種數學題目,而這一興趣他整整保持了一輩子。 在1949年的時候,黃錦雲從高中畢業,由於種種原因,他沒能考上大學,只好回到家鄉,靠務農為生。當時黃錦雲是村裡學歷最高的人,再加上他擅長數學,所以就在村裡當會計。
  • 90歲老農用40年推導數學公式,數學專家卻說:類似祖衝之,已過時
    今天咱們要講的這位老爺子雖然也是為民間科學家,但卻是踏踏實實的那種,就以研究數學為樂,本著幫助村民的初心而推導出了兩套數學公式。本來他因此收穫了外界一致好評,但拿去給數學專家看,卻獲得了:"類似祖衝之,已經過時了"的評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90歲老農用40年推導數學公式,專家卻說:類似祖衝之,可惜已過時
    例如本文要聊到的一個案例就是如此,一個90歲的老農民用了40年的時間推導數學公式,可以說他的推理,沒有任何問題,非常科學,而且做事非常的執著認真。但可惜的是,他的科學理念卻已過時了,因此不合時宜。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一、民間有高人網上一直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高手在民間。
  • 浙江9旬農民用40年推導數學公式,專家卻說:類似祖衝之,已過時
    2019年的冬天,錢江晚報受到了一疊厚厚的,全部都是數學公式的手稿。晚報的編輯部幾十號編輯,都沒怎麼能看懂這些手稿。雖說看不懂,但是通過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書寫這些公式的人,一定是一個嚴謹又認真地人。這個人是衢州龍遊縣上新村的一位90歲的"數學家",而「數學家」這個外號是上新村民們給黃錦雲起的外號。因為黃錦雲將近40年的時間,都在和兩套數學公式打著交道,而他的學歷,僅有高中。不要小看了高中,黃錦雲是1949年的高中畢業生。那時候,他的學歷在當年,可是周圍人中間最高的。
  • 九旬老農花40年推導數學公式,這要是在古代,他就是「祖衝之」
    例如90歲的農場主黃錦雲,他也有這樣的精神,花了40年的時間,推出了兩套屬於自己的配方。許多知名專家對他的評價都很高,認為他是古代的人物,是祖衝之級的數學家。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理論科學也同樣重要,對於實踐科學的錯誤認識比理論科學更重要。
  • 九旬老農花40年推導數學公式,專家:要是在古代,他就是祖衝之
    比如90歲的農民黃錦雲,他也有這樣的精神,耗費了四十年的光陰才推出了兩套屬於自己的公式。很多慕名而來的專家都對他進行了好評,認為他這樣的人放在古代,就是祖衝之級別的數學家。理論科學同樣重要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形成了一個實踐科學比理論科學更為重要的錯誤認知。
  • 90歲農民花40年推導數學公式,專家:模仿祖衝之,早已過時
    推導兩套公式老黃所在的村子有豐富的木材資源,村民們有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木工手藝,很多人依靠做木工賺錢。木工們在選用木料時,也都依靠經驗來判斷,由於木材的形狀一般都比較複雜,這種不科學的選料方式,自然會造成大量的浪費。
  • 數學和物理的又一次相遇:量子力學導出300年前的圓周率公式
    沃利斯根據此表格推出右圖上方的不等式,最終得出圓周率公式。圖片來源:Google1655年,英國數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數學專著,其中他推導出一個公式,發現圓周率等於無窮個分數相乘的積。現在,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則有了另一重大發現,他們在氫原子能級的量子力學計算中發現了相同的公式。
  • 喜報衢州二中學生朱雲柯創衢州物理競賽最好成績
    最近,朱雲柯這個名字,成為衢州二中校內知名度最高的名字。
  • 印度數學怪才,曾娶9歲妻子,經常憑直覺導出公式,日後都被證實
    他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而他也被認為是歷史級別的天才,直到現在,他的研究仍然在影響著國際數學界,此人就是印度數學怪才——斯裡尼瓦瑟·拉馬努金。01拉馬努金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期,他出生於1887年,當時的印度仍然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中。雖然他是生在婆羅門家族中,但他出生的時候,自己的家族早就已經沒落,他們一家七口人,只能靠著父親做小職員來維持生計。
  • 四論這大學教材把本不糊塗的學生講糊塗了(數學上是怎麼糊塗的?)
    存在了300多年國內外多門課程中講的連續複利計算公式的構成是錯誤的,關於這公式的解釋和應用都是錯誤的。前面已說到,無論在人們借貸和銀行儲蓄中還是在其它領域應用中,這種連續複利計算都是不存在的,本文只分析這種方法數學上錯在哪裡?連續複利計算公式的構成是 : 初始資金為A。,年利率為r,一年計息一次,則t年後資金本利和就是A。
  • 高中數學40條秒殺公式
    高考改革後,各科目難度陡增,尤其是數學,考察方式增加,考題愈加靈活,搖身一變成了拉分王!
  • 2020高考數學40天衝刺:高中數學公式大全
    向學霸進軍特意整理出2020高考數學40天衝刺之高中數學公式,希望能夠為廣大考生提供幫助。 1. 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
  • 藝術振興鄉村,一根火柴點亮衢州柑桔音樂節夜空
    2018年9月22-24日,一場連續3天的搖滾音樂節在浙江衢州柯城區郊外的中澳柑橘風情園激情上演。山清水秀的江南田園風光,傳統、新潮融合的樂隊組合,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周邊城市、鄰近村莊的一萬多人前來觀賞,這片沉寂了千年的橘園曠野頓時沸騰起來,把一個原先普通的野外谷地變成了真正的「歡樂谷」。
  • 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期末測試題!共兩套,期末複習必備的好資料
    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期末測試題!共兩套,期末複習必備的好資料小學六年級是整個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年,同時也是學習難度最大的一年,因為小升初考試,不得不一方面鞏固複習之前的所學內容,另一方面還要掌握好新的知識點。
  • 周末,帶上樓市地圖去逛衢州房博會
    [導讀]本周五,期待已久的2015年衢州品牌房博會啟幕(會期:6月5日至6月7日。地點:衢州會展中心)。   本周五,期待已久的2015年衢州品牌房博會啟幕(會期:6月5日至6月7日。
  • 勒讓德多項式的5個遞推公式
    ,那就有遞推公式一中得到:於是可以得到遞推公式二有由前兩式就得到遞推公式四有結合前兩式得到:遞推公式五關于勒讓德多項式遞推公式以及其通項公式還有諸多形式。比如可以直接探索勒讓德方程的解,以及本徵值的不同取值,可以得到許多遞推公式以及通項公式,還有積分形式及組合形式等。所有這些公式的使用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實際數學物理問題,使之變得更加簡便、快捷,以達到學以致用。
  • 2018年衢州土地情報站——衢州房天下
    柯城區雙、西港片區範圍內,曙光路東側,霞光路西側,鼎盛路北側,左岸公館小區南側 22224㎡ 商業40年、住宅70年 ≥1.0且≤1.5> ≤35% ≥30% 15600萬元 21810萬元 衢州碧桂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 初中數學公式:平方差公式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數學公式:平方差公式,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常見錯誤   平方差公式中常見錯誤有:   ①學生難於跳出原有的定式思維,如典型錯誤;(錯因:在公式的基礎上類推,隨意「創造」)   ②混淆公式;   ③運算結果中符號錯誤;   ④變式應用難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