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聯人物專訪之王滿霞 海外中文教育的又一位傳承者

2020-09-19 加拿大樂活網


王滿霞老師接受採訪時,她正忙碌於照顧生病的老母親,百忙之中,依舊抽出一段時間接受採訪,講述她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為傳播中華文化而努力的故事,讓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這種精神令人敬佩。


王老師十分健談,說話不緊不慢,卻非常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她對海外中文教育發自內心的熱忱和激情令人深受觸動:「我們希望把中文扎在華人孩子們心裡,如果沒有根基,人就像浮萍一樣漂來漂去,不知所蹤。」作為卑詩省中文協會會長和溫哥華北京中文學校的教師,多年來王老師和眾多同行一起,為在卑詩省推動中文教育和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巨大努力和貢獻。


為中文而奔走

01


去年在卑詩省中文協會秋季研討會上,王滿霞會長致詞讚揚眾多老師為卑詩省中文教育作出了貢獻。她將華人比作不畏環境惡劣、生命力極強的蒲公英:「無論是先僑還是現代華人移民,都能克服艱難困苦,成就自己,回饋社會,因為都有一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根。」


採訪時,王老師屢次提到在將近40年的歷程中,卑詩省中文協會一路走來非常不易。她總是謙虛地強調,中文協會所取得的成績歸功於前輩們的努力和廣大華文教師的辛勤耕耘。她深情地回顧老一代學者為在海外推廣中文教育和弘揚中華文化不懈努力,做出令人矚目的成績。早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卑詩省就有一些熱心的華人家長和教師致力於推動中文教育。香港來的葉吳美琪女士和祖籍浙江、臺灣長大的錢慰曾博士便是最早的創會領導人。他們為爭取在卑詩省確立中文地位做出了很大貢獻。


當時中文老師和教材都很難找,為了聯絡各個中文學校、尋找教材、交流教學心得、培訓老師,最終在1981年成立了卑詩省中文協會。這是一個非牟利、非政治、非宗教性質的民間學術組織。從建會時的一二十人,發展到今天,已擁有六十多所會員學校,三百多名個人會員及九名理事,成為溫哥華地區最大的中文教育組織。來自兩岸四地、熱心中文教育的人士,在協會裡共同努力推動中文教育。


在卑詩省中文協會及教師、家長及華人社區經年不懈的努力下,中文在大溫地區的地位獲得了空前提高。卑詩省政府於一九八六年宣布中文列為中學第二外語選修課程,繼而在一九九四年確立中文成為省試選修科及大學認可的科目,接著省教育廳又在一九九七年正式設立中文挑戰考試。目前,在許多中學甚至一些小學都設有中文課,參加中文省考和挑戰考試的學生逐年增加。全省的中文學校大大小小近百所,就讀中文的學生有三、四萬人,其中包括西人及其它族裔的孩子。中學和大學均教授漢語拼音和簡體字。


王老師說,協會這樣一無資金、二無辦公室的民間學術組織,30多年來之所以能夠不斷壯大,歸功於中華文化的強大凝聚力、協會一屆又一屆的理事們無私奉獻,以及眾多中文教育者的無私奉獻。


回憶從事中文教育的歷程時,王滿霞老師講,她最早在本拿比教育局開辦的暑假課程裡教授中文。為了更好融入社區、體驗義工文化、了解中文教育信息,於1994年加入卑詩省中文協會。她被協會老一輩華人做事的嚴謹和無私奉獻精神打動,也出錢出力為協會做義工。二十多年來,王老師參選到理事會,從會員組、宣傳組理事,再從副會長被選為會長,一直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弘揚中華文化。她認為,「政治是短暫的,文化才是永恆的,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面前,我們很渺小。怎樣在海外真正弘揚中華文化,把中文的根基扎在孩子們心裡,才是最重要的。」


疫情中的奮戰

02


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王滿霞老師帶領卑詩省中文協會理事及會員老師們多次參加了華聯會舉辦的社區文化活動。組織老師、同學觀看華聯會春晚,在海外感受熱鬧喜慶的過年氣氛;組成旗袍方隊,參加中華傳統文化節,在海外真切體驗傳統文化。


新冠疫情期間,協會呼籲所屬的中文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通過華文教育基金會及華僑華人公益基金會為湖北三所醫院捐款抗擊疫情。一些早已退休的老校長、老教師收到倡議後積極參與。不少校長和老師已經在其他地方捐過款物,又再次積極參加募捐。學生們熱心捐出打工掙的錢以及壓歲錢,還把籌款倡議翻譯成英文,在社交媒體發布,向西人同學朋友宣傳中國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


三月疫情在加拿大爆發,協會馬上呼籲大家通過紅十字會為加拿大醫護人員捐款。當卑詩省教育局通知線下停課停學時,協會及時組織中文老師學習線上教學經驗,開始網上中文教學。


疫情期間的暑假,為了讓孩子們仍能體驗中華文化,協會下屬的一些會員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們參加了中國僑聯「親情中華」網上凱叔講故事四川、黑龍江、江蘇宿遷及內蒙通遼等地夏令營。在雲端聽老師講解成語寓言、人文地理、歷史溯源以及中國古代經典故事《西遊記》、《三國演義》及《荒野大冒險》,極大地提高了孩子們學習中文的興趣。八月,協會為紀念加中建交50周年,舉辦了雲端講故事比賽。


回家的感動

03


訪談中,最令筆者感動的是王滿霞老師講述華人孩子在「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中經歷的點點滴滴。1999年第一批參加尋根之旅的孩子們,許多人前往中國時都帶上了方便麵、枕頭、床單和被罩等,擔心國內貧窮落後,生活不便。親自到了之後,才震驚於中國的現代化和生活的便捷。王老師稱,「當孩子們站在長城上,深深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歷史的厚重悠久,由衷體會到身為華人的自豪感。」


王老師回憶到,每次舉辦夏令營,當地人都會非常熱情地接待來自海外的華人學生,帶領他們學習中國書法、繪畫、武術、舞蹈、手工,遊覽各地名勝古蹟,品嘗風味小吃。夏令營結束時,很多孩子會忍不住落淚,非常不捨得離開。


自1999年開始,王老師每年都親自帶隊夏令營從未缺席過。談到初衷,她表示,「中國幅員遼闊,在那裡吃的看的都是中華文化,讓華裔孩子去中國親身體驗才能加深對祖籍國的感性認識。」她在微信中感慨道:「20年來我的生日都是在夏令營裡度過,都是孩子們為我慶生,為我準備蛋糕為我精心製作生日卡,為我唱生日歌。那一次次生日會讓我心頭熱、淚水流。看到孩子們努力學中文、學中華文化,一切勞累和溽暑炎熱都煙消雲散了。」


赴華觀摩交流團

赴華觀摩交流營


從1997年開始,協會還平均每兩年組織一次資深教師或中文學校校長團赴華觀摩。一些來自臺灣的校長和老師,看到祖籍地的美麗景色和現代化發展,忍不住感動落淚:「原來我們的家鄉這麼好!」當他們與家鄉的親戚聯繫上,又再次被親人的純樸及友善感動。短短的赴華觀摩旅程,許多老師和校長對祖籍國有了新的認識,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深入了解,極大推動了卑詩省的中文教育。


在王滿霞老師眼中,海外中文教育任務艱巨又偉大,不容易卻意義深遠。華人學生學習中文雖然困難重重,但非常值得,在生活中也有實際用途。王老師談到她的許多學生朋友,就是因為中文優異才順利地在各個領域找到不錯的工作,成為政府的翻譯、醫生、律師、 房地產業的從業者等等。熟練地掌握中文讓他們更好地幫助政府官員、病人和客戶,並成為加中友好交流的新一代橋梁。


在訪談最後,王老師真誠寄語加拿大的華人家長,重視下一代的中文教育,努力將中文根基從小扎在孩子心中。


相關焦點

  • 華聯人物專訪¦王光玉:海外華人移民的驕傲 滿腔熱情為社區做實事
    他移民加拿大多年,在著名學府UBC工作17載,在學術與教育上頗有成就,是海外華人移民的驕傲。王光玉博士關愛加拿大社區,同時不忘祖籍國。國內新冠疫情嚴重時,他第一時間響應華聯會牛華會長的號召,積極參加捐款捐物的慈善行動。王博士讚揚華聯會這幾年做了許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團結各界華人,為社區貢獻很大。
  • 2019「海外中文教師中華經典誦寫講研修活動」開啟
    中國僑網12月26日電 據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網站消息,日前,由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主辦、暨南大學承辦的2019「海外中文教師中華經典誦寫講研修活動」開班典禮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隆重舉行。
  • 華聯人物專訪 李榮剛:創立天一針法 帶領加拿大中醫之家奉獻社區
    此場直播影響力很大,是卑詩省第一次與海外分享抗疫經驗;5月27日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統醫藥國際交流中心、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臺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加拿大中醫之家、澳大利亞全國中醫藥針灸學會聯合會聯合舉辦題為《傳統醫藥在海外立法及中醫藥發展現狀經驗交流會》的線上學術交流活動,邀請中、加、澳三地的專家、學者及專業人員出席交流;6月25日,李榮剛教授做了題為《天一針法治未病,防治肺系疾病》全球網絡直播公益講座
  • 中文教育,海外華人的焦慮與堅持
    「中文應該學到什麼程度?」……這是許多海外華人家長最苦惱的問題。子女的中文教育之所以讓人頭疼,很大程度上源於中文學習環境的缺失。這些出生成長於海外的孩子,學起中文來異常艱難。隨著中國實力的綜合提升,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經濟的增長同時也帶來了文化的流行傳播,不只海外華僑華裔開始注重子女的中文教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目前,除中國以外,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超過1億,就連美國總統川普的孫女也有中文保姆專門教她中文。
  • 荷蘭華社中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這些學校組織結構形式約分三大類:⑴附屬於一些社團(僑會)之下,如旅荷華僑總會屬下就有14所之多。⑵有獨立基金會、協會,如丹華教育中心、丹華獎學基金(以鹿特丹區中文學校為主)。⑶由個人創辦(無校董會,身兼數職)。大部分學校都利用星期六的課餘時間上課,學時由兩至三個半小時不等。
  • 教育深1°丨中文教育,海外華人的焦慮與堅持
    「如何學中文?」 「中文應該學到什麼程度?」 …… 這是許多海外華人家長最苦惱的問題。 子女的中文教育之所以讓人頭疼,很大程度上源於中文學習環境的缺失。這些出生成長於海外的孩子,學起中文來異常艱難。
  • 海外幼兒中文教育多重挑戰下如何應對
    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至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海外幼兒中文教育在孩子日後的中文學習中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同時也是海外中文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近幾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孔子文化學校一直致力於幼兒中文學前教育的探索,有一些經驗和大家分享。  中華傳統美德培養先行  要秉持走近幼兒、關注幼兒的理念。
  • 專訪尊尼海外英文教育校長丹妮詩:關注教育,走進尊尼
    人物簡介: Denice(丹妮詩),尊尼海外英文教育校長,加拿大教育專家。潮汕地區響噹噹的海外培訓機構,一下子吊起我這個當記者的胃口。當時我正好在樓下小區內散步,看方老師發過來的地理位置離我不遠,就徒步過去了。 尊尼學校位於汕頭市繁華的龍湖商業步行街旁,林百欣會展中心、林百欣圖書館離它近百步之遙,蘇寧廣場、喜來登大酒店、萬象城都在四周。正如老友方先生所說:「好地段,好風水啊」。
  • 致力於海外在線中文教育標準化,AreTalk想要成為中文教育的「VIP...
    AreTalk為2018中國海創周路演項目,由英國華裔創辦,致力於海外中文在線教育標準化。除了權利擁有者把掌握中文當成一種階級象徵以外,中文也是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必需品。漢語熱伴隨的是漢語學習需求的急劇增加,但是目前對外漢語培訓行業的現狀卻存在著各種問題。比如對口專業的中文老師稀缺;教師素質良莠不齊;中文教材在海外不夠系統化;學生到漢語學校需要花費大量距離和時間成本等。 獵雲網今日接觸的AreTalk是一家全球在線中文教育平臺,致力於全球漢語教學。
  • 人物專訪的9個提問技巧
    人物專訪的9個提問技巧南方傳媒書院作者:趙俊香     來源:青年記者人物專訪,是記者請新聞人物就專門性的問題進行解答的一種方式,是記者帶著目的對有關人士進行專門的採訪。是以記者同人物的談話為主取得直接材料並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種特殊通訊。它比一般報導要詳細而生動。
  • 旅美時尚設計家孫儉接受美國KAZN AM1300中文廣播電臺專訪
    北京時間2019年9月30日,世界華人藝術委員會、世界華人名媛組織主席黃月先生和旅美時尚設計家孫儉女士在美國受到北美權威電臺KAZN AM1300邀請,前往KAZN AM1300電臺總部接受媒體專訪,北美著名的主持人、教育作家烏蘭女士對兩位華人代表進行專訪,並在此次1個小時的專題採訪中深入交流藝術與時尚跨界融合發展的話題
  • 人物專訪寫作指南
    就像GQ對羅永浩的報導一樣,如果你看完那篇專訪的輸出,能清晰的找到差異化的人物特徵與其他大IP商業大佬不同之處,那麼這就是一篇成功的專訪報導。 如果專訪後,寫出來的內容和別的報導一樣千篇一律,那很可能用戶在3天後就把這篇稿子和人物給忘記了,因為沒有「差異化」。
  • VIPKID完成2億美元融資 邁向海外少兒中文教育市場
    同時宣布正式啟動在線少兒中文教育平臺「Lingo Bus」。全球首個100%浸入式在線少兒中文教育平臺少兒中文平臺Lingo Bus發布23日下午,VIPKID還發布了面向5-12歲海外兒童的中文教育平臺Lingo Bus,其授課形式也採用1對1在線模式。
  • 《中文》成海外發行量最大華文教材
    》成海外發行量最大華文教材         華聲報訊:隨著世界「漢語熱」的升溫,華文教育的受重視程度日甚
  • 專訪精銳教育CEO張熙:上市有利於吸引人才和海外擴張
    精銳教育CEO張熙接受雷帝網專訪時表示,上市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階段,上市與否對其個人來說沒太大區別,但對精銳教育團隊激勵效果不一樣。「上市會讓消費者對精銳教育信任度更高,更有利於精銳教育吸引人才。精銳教育創立之初就是要成為一家國際性的教育公司,在美國上市,對精銳教育以後做海外拓展也很有幫助。」
  • 「中文熱」給海外華人發福利
    「我身邊非華裔進中文學校學習中文的人數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美中經貿科技促進會首任理事長徐德清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這樣說道。在韓國,漢語水平考試成績已經成為許多大企業用人、升職的標準之一。中文教育在不少國家都受到了很高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還選擇把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 他們在海外教中文
    曹芳所創立的漢語培訓機構「嗨中文」起初以服務三星集團的駐華和派華員工為主,如今已經逐漸將業務擴展至寶馬、北汽,服務地區也延伸到泰國、越南和西班牙。「在三星,能夠被派駐中國成為地域專家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申請通道僅開放給連續三年評價優異的員工。儘管受到中國人力成本上漲的原因,三星工廠有陸續撤出,但其內部對員工的漢語培訓並沒有鬆懈,他們是疫情後第一個提出在線教育的企業客戶。」曹芳說道。
  • 海外華文教育:中文要教好 師資很重要
    資深教育人士指出,擁有文化相近、語言相通的教師,對新移民學生的教育很重要。華裔教師不足,將不利新移民學生融入校園生活。華教教育方興未艾「我的4個孩子每個星期天都上中文課,家裡的規矩也是必須講中文。」美國紐約河北同鄉會會長董曄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他現居住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該市中文學校的課是由華人來上的。
  • 《Light》人物:專訪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輝
    ; Applications》發起的系列高端人物訪談。本期,很榮幸能夠邀請到雷射光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領軍人物、新加坡工程院院士、《Light》編委、《Light》新加坡辦公室負責人、活躍在科研與產業化一線的跨界明星科學家——洪明輝接受本人的採訪。初識洪明輝院士,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精力充沛、積極上進、溫文爾雅的學者;相處下來,發現洪院士更是一位熱愛生活、幽默風趣、有血有肉的人生贏家。
  • 彬彬教育副總裁師國建專訪:嚴格把控海外導師質量關,雙優並行變革...
    彬彬教育副總裁師國建專訪:嚴格把控海外導師質量關,雙優並行變革留學行業 2020年12月09日來源:中華網 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