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幼兒中文教育多重挑戰下如何應對

2020-09-03 IMCPI國際漢語



  幼兒中文教育需跨幾道坎


  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至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海外幼兒中文教育在孩子日後的中文學習中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同時也是海外中文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近幾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孔子文化學校一直致力於幼兒中文學前教育的探索,有一些經驗和大家分享。


  中華傳統美德培養先行


  要秉持走近幼兒、關注幼兒的理念。在幼兒中文教育階段,堅持中華傳統美德的培養先行。重視幼兒的德育教育,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教育傳統。以巴塞隆納孔子文化學校為例,幼中班開設習慣養成課,旨在讓幼兒在課堂的活動和遊戲中,逐漸養成愛學習、愛勞動,關心幫助別人等品德。


  要尊重幼兒的好奇心。除了依託相關的中文教材外,還常從周圍的環境出發,激發幼兒的思維。比如:引導學生去了解月亮為什麼有時候圓圓的,有時候彎彎的;為什麼樹葉會在秋天落下等,以引導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也完成了對中文詞彙的擴充及句型的學習。此外,幼兒在校期間,要給其足夠的遊戲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中文。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線下中文課的節奏,巴塞隆納孔子文化學校也改為線上教學。這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新的嘗試,需要不斷摸索。


  線上課程設置需多元化


  一段時間的線上教學活動,讓筆者對幼兒中文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要打破分級壁壘。線上教學開展以來,集體教研活動增多,優點是老師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也可以拓展教學思路。


  要促進家校共育。傳統的在校教育模式中,家長參與幼兒的中文學習活動的動力不足。線上教學,家長可以觀摩上課過程,藉機可以增進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感情,有利於中文教學的開展。


  課程設置需要多元化。以巴塞隆納孔子文化學校為例,幼兒學前部課程除了開設最基礎的語言課、拼音課及習慣養成課之外,還增設繪畫、數學等興趣課。快樂故事會、動動小腦筋(通過簡單的科學小實驗,和孩子們一起探索身邊奇妙的現象和大自然的奧秘)等就頗受師生歡迎。


  海外幼兒中文教育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探索,才能繼續前行。

相關焦點

  • 幼兒中文教育需跨幾道坎
    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至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海外幼兒中文教育在孩子日後的中文學習中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同時也是海外中文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近幾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孔子文化學校一直致力於幼兒中文學前教育的探索,有一些經驗和大家分享。中華傳統美德培養先行要秉持走近幼兒、關注幼兒的理念。在幼兒中文教育階段,堅持中華傳統美德的培養先行。重視幼兒的德育教育,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教育傳統。
  • 中外專家建言:應對全球疫情下國際教育挑戰策略
    科技日報記者華凌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與南南國際教育智庫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全球疫情挑戰下的國際教育戰略研討會」4月19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嘉賓的分享既有宏觀層面對國際教育未來發展光明前景的趨勢預判,也有中觀層面國際學校以及相關組織的應對和方法歸納,還有針對個人層面的實用建議。包括國際教育相關協會組織負責人、全球教育留學機構負責人、大學國際學生招生官、國際學校校長、國際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在內的中外嘉賓匯聚雲端,共倡國際教育全球協作大局,共謀行業未來發展出路,共享多重挑戰下的應對之策。
  • 華裔幼兒中文教育有了新嘗試
    承擔2-3歲華裔幼兒網上親子營試點工作的加拿大至善中文學校,和承擔4-5歲華裔幼兒網上親子營試點工作的法國辛老師中文課堂,分別舉行了線上閉營儀式。「我這兩周學習了動畫、故事還有兒歌。再見老師、各位家長和小朋友們!」「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和孩子一起參與親子營,卻是超乎想像地收穫滿滿。期待下次再有機會參加這樣的活動。」這是參加網上親子營試點的營員家長的留言。
  • 海外的家長這樣進行幼兒中文啟蒙教育,效果更好
    如果母親用國語和她溝通,幼兒會以國語思考應對;如果父親用德語和她溝通,她同樣會以德語相對應。我建議在和幼兒說話時,語言儘量純粹;也就是說,說國語時,避免夾雜德語或英語,說德語時同樣避免夾雜國語。這樣養成習慣,在幼兒詞彙學習上好處多多。雙語夾雜,幼兒在表達時一旦遇到困難就轉換語言躲開,這樣對她們輕鬆多了,可是卻會造成詞彙累積速度的遲緩,對兩種語言的學習都有負面作用。
  • 「後疫情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如何轉型?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各國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國際中文教育也面臨短期的下行壓力與挑戰。但危機中往往孕育著新機,我們更要有在變局中破局的勇氣和自信。為有效應對疫情,許多國家採取了關閉學校的防疫措施,教學模式從線下學習為主轉向線上學習,教育生態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也給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長期影響和挑戰。目前看來,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亟待提升,數位化教學資源建設亟待加強,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亟待改革,現行的教學管理模式亟須創新等。面對挑戰,如何才能化危為機,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 需求增長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建設
    旺盛且多樣的需求向我們展現出美好的發展願景,但願景的實現、機遇的把握尚需要我們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以全局性、前瞻性眼光,規劃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建設的行動綱領,積極應對巨大挑戰。從對外漢語教學到國際中文教育,從中文「走出去」到「走進去」,從中文教育「熱起來」到「實起來」,都展現了中文的價值在世界範圍內快速提升。中文教育的全球普及帶動教育資源需求的顯著增長。
  • 海外落地面臨挑戰 中醫海外教育如何傳好「真經」
    原標題:中醫海外教育如何傳好「真經」?  海外人才培養標準化規模化助力行業壯大,但面臨中醫思維淡化、臨床能力弱化等挑戰  從馬來西亞檳城一所華文獨立中學畢業後,祖籍廣東新會的「95後」小楊進入吉隆坡某私立大學中醫系就讀。
  • 「一箱難求」壓力下,如何應對物流供應鏈穩定性挑戰?
    「一箱難求」壓力下,如何應對物流供應鏈穩定性挑戰?多重因素致運價持續上漲疫情發生以來,國外由於工人緊缺、港口擁堵、國家政策影響,以及國內貨櫃生產產能有限等原因,導致「一箱難求」,最終造成當前運價高位運行。更糟糕的是,「空箱會繼續短缺,市場自11月主要缺高櫃,到目前範圍擴大至平櫃,預計春節連小櫃也會發生短缺。」順圓弘通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薇說。
  • "親情中華"網上親子營大受歡迎:華裔幼兒中文教育有了新嘗試
    作為「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夏令營的創新和延續,網上親子營是對華裔兒童中文早期教育的一次嘗試。第一期試點取得了顯著效果,廣受營員家長好評。加拿大至善中文學校校長李艾萍介紹:「以前我們海外教學是從4歲開始,2到3歲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也是教學空白期。」法國辛老師中文課堂負責人辛麗燕同樣強調了中文早教的重要性,「早期語言能力發展較好的孩子,能更快地進入到讀寫教育中並適應學校學習」。海外缺乏穩定的中文環境,家長沒有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這些都對海外華裔幼兒的中文教育形成了挑戰。
  • 「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式啟動
    本次研討會立足於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現實需求與可持續發展,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建設,推動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的創新應用研究和生態構建。教學資源是國際中文教育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 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啟動
    北京時間12月14日下午,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期刊和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聯合舉辦的「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文聯盟直播平臺啟動。
  • 中文教育呈現低齡化
    巴塞隆納孔子文化學校的低齡學習者在中文課上。 2020年初,坐落於倫敦的佩茨伍德中英雙語幼兒園舉行開班儀式。相關業內人士表示,該中英雙語幼兒園會令當地的中文教育達到一個新水平,讓熱衷中國文化和語言學習的當地人和華人社區有了讓子女在學齡前學習雙語的環境。 該幼兒園相關負責人表示,中英雙語教育使幼兒在自然成長習得兩種語言,面對未來國際社會將具有更強的溝通和理解能力。
  • 中文教育,海外華人的焦慮與堅持
    「中文應該學到什麼程度?」……這是許多海外華人家長最苦惱的問題。子女的中文教育之所以讓人頭疼,很大程度上源於中文學習環境的缺失。這些出生成長於海外的孩子,學起中文來異常艱難。隨著中國實力的綜合提升,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經濟的增長同時也帶來了文化的流行傳播,不只海外華僑華裔開始注重子女的中文教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目前,除中國以外,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超過1億,就連美國總統川普的孫女也有中文保姆專門教她中文。
  •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遠程中文教學師資支撐與培養」論壇召開
    靜煒在致辭中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在新形勢和新挑戰下,廣大國際中文教育工作者適時調整,實施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遠程中文教育,為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本次論壇將積極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遠程中文教學師資培養,如何提供更好的支撐,語合中心將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態度,為遠程中文教學提供更好的教研、培訓等方面的支持和通道,保障遠程中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 期刊好文 | 從新冠疫情下的語言國際教育比較看國際中文在線教育的戰略價值(文/文秋芳、楊佳)
    與此同時,隨著疫情在國外蔓延,我國海外孔子學院也同樣遭遇停課的困境。為應對這突如其來的挑戰,開展線上教學成為了各國際語言教育機構的共同選擇。我國新冠疫情現已得到基本控制,估計線下授課不久會得到政府批准,而海外疫情的蔓延勢頭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這就意味著國際中文在線教育還得持續更長一段時間。新冠疫情下外國語言教育機構與我國海外孔子學院開展的在線語言教育存在異同嗎?如果有,我們能從中得到何種啟示?
  • 新目標 新觀念 新定位:新時代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育
    在新時代背景下,釐清學生、教師和教學等方面所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並探索未來的發展之道,是國際中文教育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  設立新目標,分層培養普及型、專業型和複合型外籍漢語人才。新時代背景下,漢語學習者的組成有了兩大轉變。從學習者學歷層次來看,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逐步增加。
  • 海外5萬家庭享受中國在線教育紅利, LingoAce打造中文版Vipkid
    新冠疫情席捲世界各地之後,在線教育便利性凸顯,成為全球大勢所趨。把課堂搬到線上,遠程教育成為疫情防控期間不少國家學校教育的有效替代手段。在「停課不停學」政策影響下,海外的學校以及教育機構紛紛採用了錄播或直播的方式進行教學。在美國,華人媽媽張麗玲的大兒子Jason,此前在一個紐約當地的中文學校補習,因為興趣不大,學了一年效果並不理想。
  • 未來大學教育如何應對工業4.0的發展?香港中文大學陳金樑教授談...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曹文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數位化技術給學習和教育帶來不少的幫助,人工智慧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未來大學教育除了傳授知識,應該如何應對各種教育和學習模式的變化以及工業4.0的發展?12月5日上午,第七屆名校名師公益課堂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承辦,邀請香港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利榮森中國文化教授陳金樑擔任主講嘉賓,給大家帶來主題為《大學之道4.0》的精彩演講,講座以線上線下同時開展的形式吸引了2400餘名觀眾參與。
  • 華聯人物專訪之王滿霞 海外中文教育的又一位傳承者
    她對海外中文教育發自內心的熱忱和激情令人深受觸動:「我們希望把中文扎在華人孩子們心裡,如果沒有根基,人就像浮萍一樣漂來漂去,不知所蹤。她總是謙虛地強調,中文協會所取得的成績歸功於前輩們的努力和廣大華文教師的辛勤耕耘。她深情地回顧老一代學者為在海外推廣中文教育和弘揚中華文化不懈努力,做出令人矚目的成績。早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卑詩省就有一些熱心的華人家長和教師致力於推動中文教育。香港來的葉吳美琪女士和祖籍浙江、臺灣長大的錢慰曾博士便是最早的創會領導人。
  • 中國台州網丨多重感官刺激治療自閉症幼兒的途徑
    □杭州市蕭山區特殊康復中心高旦旦近年來,我國自閉症幼兒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統計數據顯示,我國0~6歲精神殘疾兒童的首位致殘原因就是自閉症。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系統的治療教育體系。因此,本文從多重感官刺激治療的角度出發,探究了多重感官刺激治療的意義及途徑,嘗試通過有意識的多通道感官訓練,激發蘊含在自閉症幼兒無意識深層的智慧,挖掘自閉症幼兒的最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