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牆旁最值得逛人間煙火巷子,歲月在紅牆上留下斑駁印記,逐漸人去樓空剩下老人的臉孔,和年輕人的街拍,有人說這裡是鄭州版隱秘的角落,也有人說這裡是港風復古街道的還原,任何定義都不能取走它原本的名字:海灘街。
這裡明明沒有河,為什麼還叫海灘街呢?原來名字來源於黃河泛濫,河水倒灌不斷衝刷土地呈海灘狀,得以為名。很多人都說拍出來像是在尼泊爾,我覺得這裡是最有生活氣息的地方。老街道,老房子,臨街店鋪,門牌號,晾曬的被子,這些從幾十年前就是這樣,任憑城市怎樣發展變化,周圍樓房拆建更迭,這裡的居民依舊在這一方空間裡安靜的生活。
這裡雖然老舊,但卻是最有人情生活味的地方,來到這裡看到感受到,你腦海裡一定會泛起一些小時的記憶,那就是最真實的樣子。1968年的那個時候,這裡還不被叫做「海灘街」,與這個帶有一點詩意的街名完全不同的是,它被稱做「自建房」。北至黃河路,南至崗杜北街,長度約有五六百米的街道邊是當時在這裡居住的工人們自己搭建起來的土垛房——土牆瓦頂或是土牆油氈頂。這些工人有來自鄭紡機的,有來自糖瓷廠的,還有沙發廠、陶瓷廠、印刷廠等等。一排排的土垛房,擁擠在街道的兩側,時而會有一條彎曲的小徑從房子中間穿過,通到東邊的衛生路上。
那個時候,這裡只有兩個水管,是鄭紡機扯起的水管,各家各戶要準備兩個水桶用來從水管裡接滿了水挑回家吃。冬暖夏涼,大人小孩扯了水管就喝,不像現在,水只有煮開了才能喝。後來,各家各戶兌了錢,開始往自己家裡扯水管,即使是這樣,大家喝的還是井水。直到後來進行改造,井水才改成了自來水。
海灘街是鄭州的一條老街了。資料表明,就在黃河路與南陽路交叉口處附近曾經有過一個海灘寺,它是海灘街名字的由來。據說,很久以前,這一帶是時常泛濫的滔滔黃河,後來河水流向寺坡村,沙礫和淤泥衝刷到村邊,人們把沙礫堆集的河邊稱做「海灘」。不久,河水退去,有村民在沙堆的西邊發現一塊高三丈、寬二丈的大頑石,大頑石上棲息著一對身上泛起金光的鳳凰。
有了金鳳凰,這裡的土地開始變得豐沃,村民們歸功於鳳凰,於是大家集資在大頑石露出的地方建起了寺院,這就是「海灘寺」。據史書上記載,海灘寺內殿分為三部分:站佛殿、睡佛殿、坐佛殿,另外還附有配殿,分別是天地殿、天仙廟、僧房。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寺內便會鳴鐘,招來百姓前來朝拜,這就是後人所說的鄭州古八大景之一的「海寺晨鐘」。
如果你現在問起海灘寺,可能正在海灘街上搖一把芭蕉扇的大爺會矯正你,「哦,你說的是海棠寺吧?聽過,沒見過嘿。」海棠寺其實也是海灘寺的一個別稱,它的由來有說是因為1952年鐵道部規劃站名時,問及一位湖北籍的調度員:「車站附近可有什麼知名地名?」,對方的方言將海灘誤傳為了海棠,於是誤傳到了如今。如今的鄭州人,即使是住在海灘街上的老戶,有的也不是上面這些記憶了,如果不考古的話,海灘街在他們眼中,興許也只是一條有很多岔路的街道,興許也只是幾百米胡同裡的柴米油鹽罷了。
最近一次感受到海灘街真的火了,是在被瘋狂打卡的小眾咖啡店、作為隱秘的角落背景拍攝的各種復古照片...都讓海灘街上颳起了陣不大不小的風來。每到周末都有不少文藝青年來這裡拍照,甚至吸引了不少攝影師前來報導。你來沒來過海灘街呢?你認為它值得來打卡嗎?
歡迎喜歡的朋友留下你們的印記,關注叮噹,帶你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