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歷史,很多家長有些疑問:
孩子到底要不要讀歷史?
了解人類文明有什麼用,太費時間!
歷史是過去式,我們要向前看……
是的,我們是要往前看,但歷史孩子必須要讀,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孩子不僅要讀,還要科學的讀。
近代教育家梁啓超先生曾言:「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
因為,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意思是說,孩子學習歷史,不僅可以擁有智慧,而且還可以了解過去和未來。
歷史是我們的根,文化之根,民族之根,人類之根。如果我們不懂歷史,那麼我們就是無根之樹,遲早有一天會枯萎、死亡。
德國歷史博物館入口處寫著這樣一句話,那就是「警告!歷史會讓人具有洞察力並導致其意識覺醒!」這句幽默的話,目的就是告訴我們:歷史教育的作用和影響。
孩子們學習歷史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可能與很多學科不同,學習歷史完全可以成為每個孩子一輩子的樂趣,從小時候喜歡讀故事,到成年後的讀史明智。這樣,能幫助孩子建立完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著名兒童教育家希利爾認為,歷史、地理、藝術史這三門課程是孩子一生人文素養的底蘊與基石:歷史是時間的縱深所在,地理是空間的廣博所在,藝術可以安放孩子純潔的心靈。
孩子學習歷史,除了提升文化素養,更在於形成獨立的思辨能力,這正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給孩子們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家長們可以通過有趣的歷史書籍,引發他們的好奇心,並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專為孩子設計、吸引孩子進入人文歷史大門的普及性讀物,它們用淺顯的語言,具體的場景,形式多樣的機關書、故事書,展示著人類智慧的結晶。
《絲綢之路兒童歷史百科繪本》這本書,是全國百家圖書出版單位之一的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
《絲綢之路兒童歷史百科繪本》一共有3冊,包括《我想去中國》、《漫遊古代中國》和《海上歷險記》。
《絲綢之路——我想去中國》是第一冊,這一冊的內容主要是陸地上的絲綢之路為主。它以馬可波羅來中國為線索,串聯起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人文、藝術和科普高度結合。它將人們熟悉卻不熟知的絲綢之路上的故事,通過馬可•波羅這個小朋友的口吻,採用穿越時空的敘述方式倒流,讓孩子們和馬可.波羅一起歷險,重走絲綢之路。
一路上,通過文字敘述和插圖的展現,為孩子講述絲綢之路上的故事、沿途的風土人情以及古代中西方的生活文化技術場景,讓小朋友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這個絲綢之路主題的歷史百科繪本,是專門為孩子們編寫的,也是給孩子的世界地理啟蒙書。
整個繪本的故事布局,涉及到橫跨歐亞,途經大海、沙漠、高原、雪山、戈壁、草原等各種地形地貌,讓孩子足不出戶,在故事裡就能盡覽世界風光,建立地理概念,培養國際視野。
同時,它也是部給孩子的絲綢之路百科全書。故事中出現的玻璃、寶石、樂器、藥材、香料、驛站、驛道、橋梁、家具、天文儀器、益智遊戲,穿插在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生活畫卷中,讓孩子大開眼界,增長見識,感受異域風情民俗,了解中西文化差異。
最後,它還是一部給孩子的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比如:古代的玉是怎樣做出來的?坎兒井是怎麼工作地的?美麗的壁畫都有哪些?古代的樂器都有哪些?等等。每個問題,孩子都能從書中找到答案,讓他們大開眼界。
不同於以往的歷史書籍,沒有枯燥的講述方式、刻板的人物形象、乏味的知識說教。
相反,運用的是「不超出孩子理解能力」的語言和妙趣橫生的比喻,使得那些看起來枯燥無味的孤立史實,不僅有了內在的時空關聯性,而且變得精彩紛呈和寓教於樂。
同時,它把有趣的歷史融入生活場景,把歷史上的人與事就如一幅畫卷呈現在每個孩子的眼前。
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孩子就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在當時的人為什麼那麼生活,以及那時候風土人情等等,把趣味性做到極致。因為只有孩子聽得懂、願意聽,才能把興趣從故事本身衍生到歷史事件中。
歷史就是一扇門,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就是為孩子打開認識世界的大門,為孩子人文素養的積澱奠定堅實的基礎。
它既有全球化的視野又有中國人的立場,既有生動有趣的文字又有精美詳細的插圖。語言親切溫和、深入淺出,講述了中外交流中的絲綢之路的艱辛和不容易;精裝大開本,知名畫家原創插畫,生動展現絲綢之路沿線和中國古代的地理人文風貌和文明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