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公安廳離退休幹部處副處長晉升2010年7月到鄒平縣波店村任「第一書記」時,這個村是全鎮有名的「髒亂窮」村。晉升進村後,用真情真心苦幹實幹,一年多時間把這個「髒亂窮」的村治理成省級文明村。
從今年開始,山東省在省直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開展「聯百鄉包千村」行動,選派「第一書記」到貧困村抓黨建促脫貧,把「第一書記」作為鞏固黨在農村執政根基的重要舉措。目前,全省共選派2.6萬名「第一書記」,幫包1.8萬個村、社區等基層單位,已有7800多名「第一書記」駐基層單位開展工作。
其中,171個省直機關選派出582名「第一書記」,到老區、山區、黃河灘區、鹽鹼澇窪區、庫區的582個貧困村任職,這些村都是全省貧困地區中貧困程度最深、自然條件最差、扶貧開發難度最大的「硬骨頭」。
山東省要求,「第一書記」下去,要成為「黨的政策的宣傳隊,農村黨建的工作隊,脫貧致富的服務隊」。對貧困村原則上一包三年,「第一書記」一年一輪換,不實現脫貧目標,幫包單位不脫鉤、幹部不撤回。山東還統一為每個貧困村分別選派1名大學生村官和1名科技特派員。
山東省把選派「第一書記」作為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重要舉措,提出幫包期間,第一書記與派出單位工作脫鉤,組織關係轉到村裡,參加村裡的組織生活,吃住在鄉鎮,自己掏錢,不給鄉村增加負擔,全身心投入幫包工作。力爭經過三年的工作,實現村黨支部戰鬥力明顯增強;脫貧致富步伐明顯加快,村裡有致富項目,90%以上的扶貧對象人均純收入翻一番,村集體有一定的經營性收入;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文明程度明顯提升;基礎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沂南縣埠口村坐落在瘠薄的山嶺上,「一鐵鍁下去全是石頭」。這個年人均收入2300元、以種植油桃為主業的村莊被確定為山東省農業廳「第一書記」聯繫點。2月底工作隊入村調研發現,由於村民組織化程度低,收購商有意壓價,經常是豐產不豐收。在油桃上市前,「第一書記」工作隊籌措資金,建了一個果品批發市場,還為埠口油桃申辦了一個網站。
「這個批發市場建起來,村民的油桃能賣個好價錢,還能解決村集體沒有收入的問題」,埠口村黨支部書記黃寶國對「第一書記」的到來十分高興:「他們不但給村裡帶來了技術,還要給村裡修路、打井、建澡堂、建引水渠、安太陽能,這些以前我們想也不敢想。他們的到來,給村裡帶來了希望。」
「『第一書記』給村裡帶來了新氣象。」正在油桃大棚裡忙碌的31歲的村民朱小紅對記者說,從濟南來的這些幹部跟農民很親,他們教村民如何使用煙劑防蚜蟲,如何在油桃生長的不同時期控制大棚溫度……3月8日,她還應邀與其他村民一起在村委會辦公室過了有生以來第一個「婦女節」。
「群眾需要我們,實際上我們更需要人民群眾。」山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長高曉兵說,如果長期城市富裕、鄉村貧困,不僅會制約經濟健康持續發展,而且會影響黨群幹群關係,甚至損害黨的執政根基。這些「第一書記」到村裡去,幫助脫貧致富、改變面貌,這也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記者王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