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
人一頓三餐該怎麼吃?我的主張是:「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一、「晚吃好」,它不香嗎?
我提出這個觀點,可能 有人不同意了,他們主張晚上吃好,甚至夜間吃點宵夜,這樣晚上睡覺時候才有飽腹感,第二天起床時候才會有精神活力。這樣的說法做法對嗎?
主張晚上吃好的人,還有一個社會原因包含在內:白天工作忙,早餐午餐很難顧得上,囫圇一頓解決掉就好了,還能多騰出點時間休息一下歇個懶覺。而工作一天回來,精心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去犒勞疲累的自己,心情更愉悅不是?
再說了,只有晚上的時間才屬於自己支配,才可以一家人聚在一起,不但小年輕小兩口可以逛街電影宵夜各種娛樂休閒放鬆,小孩白天上課也沒啥機會陪伴吖?你看,好節目都得留到晚上!
更要命的是社會風氣和需求如此吖!不然怎會夜場、夜食檔那麼多?又怎會宵夜文化、夜生活那麼豐富?現代「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淳樸的生活規律,也可以說是社會規律滋生了社會現象,活脫脫的「科技創造未來,知識改變命運」吖!
二、一切源於自然規律
三餐到底怎樣分配才好呢?我們不妨思考並參考一下大自然規律。因為中醫就是講大自然規律的,脫離了大自然規律,中醫也就難以治病救人,更別提什麼養生保健了。
古人講求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西方人西方模式姑且不論,中華民族子女大抵是應當順應這個作息規律的。道理何在?
一日分陰陽,白天為陽,晚上為陰。
把勞逸、動靜分陰陽,工作、辛勞是動,是陽;休息、閒逸是靜,是陰。大家能理解了嗎?
先看陽的規律。早上,太陽出來了,人體的陽氣升發,充盈全身,維持生活勞作所需的動力能源。中午,太陽最盛,陽氣到極點,運動能力達到高峰。傍晚,太陽開始下山,陽氣漸衰減,人類拾掇工具回家休息。
再看陰的規律。中午,陽至盛,陰開始生,經歷了上半天的工作,人體略有疲累感,精力開始下降,不時需要短暫休息。傍晚,陽漸衰而陰漸長,疲累感越發明顯,難以支撐高強度的工作,身體不時發出信號提醒要注意休息。晚上,陰至盛,陽氣潛藏內守,人進入安睡令身體得到休息、同時氣血得到蓄養,為即將來臨的新的一年提供足夠的能源動力。
三、「早吃好」更符合自然規律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就都有一個概念了。
早上,陽氣升發,脾胃甦醒,高質量的早餐能夠把能源支撐到中午,令自己的工作或學習效率達到最好。
中午,陽至盛,陰始長。脾胃陽氣藉助大自然的日照能量能消化、運化更多的食物,一方面補充陽氣能量,一方面滋養陰血儲藏,使陰陽調和。
傍晚,陽漸衰,陰漸長。脾胃的陽氣(消化吸收能力)開始衰減,額外的飲食能量攝入會造成脾胃的負載過大,長期以往容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
晚上,陽氣潛藏。這時候還進食夜宵,則容易擾動本該潛藏在內的陽氣,使人難以入睡安眠。尤其是有宵夜習慣的人,晚上吃得飽飽脹脹,全身要調動能量集中在胃腸消化,必然忽視了其它臟器的能量需求。
古人倡議「冬三月,勿擾乎陽」,如果把一天對應一年分出四季,那麼晚上就相當於一天的「冬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封藏的季節或時間點儘可能不要擾動陽氣、造成躁動。人能入睡安臥,就是「陽藏入陰」,所以有些中醫會跟失眠不寐的患者說,你這是「陽不入陰」所致的失眠。
中醫還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其中一個啟示點就是說「別吃太飽太撐了,尤其是晚上時間脾胃缺乏陽氣的運化能力,這樣是很難安穩睡個好覺的」。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三餐的大體規律應該還是「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但現代人的社會規律逐漸影響並改變人的自然規律,該如何是好?
生活壓力相對小的,又想要養生惜命的,自然是順應自然規律至上。
生活壓力大的,想著用生命活力換取利益和「高品質生活」的,社會規律凌駕於自然規律這樣的狀況,目前看來是無可避免的的。
當然,我所提出的觀點也只是一種養生保健主張而已,實際上的操作也還是是得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求靈活調整的,不能僵固不化。不能犯了「教條主義」吖!生搬硬套容易違背人類的社會屬性呀。
但是,奉勸一句:還是儘可能順應大自然規律為好。與天鬥,雖然其樂無窮,但也並非所有人都有健康資本跟老天鬥上一鬥的,哪怕是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不也有化歸一柸黃土的時候?你說對不?
五、尾聲
還有其它的健康飲食規律相關觀點,留待下回分解,敬請繼續關注、分享和討論!#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