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大變天,巨頭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2020-12-08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袁國寶

2020年11月發生的一系列標誌性的事件,註定會被載入史冊——密集而頻繁的監管動作,平地驚雷,炸響了中國整個網際網路。

先是上交所發布公布暫緩螞蟻科技上市,隨後《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出臺,更是劍有所指。

而在2020年11月10日,則迎來了網際網路圈「最大的爆炸」——當天,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南》)。

隨後,阿里、京東、騰訊、美團受此影響,兩天內市值就累計蒸發了近2萬億港幣——阿里兩天跌去了14%,市值蒸發近8000億;京東兩天合計跌去超17%;美團兩天合計跌了20%;騰訊兩天跌了11% 。

查看這幾家公司近些天的市值表現,更是一路飄綠——這不禁令人疑惑:

比如,這一紙《指南》,為何就具有如此大的能量?

比如,為什麼要發布《指南》,網際網路巨頭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比如,《指南》如此大的力量,會不會「矯枉過正」?

比如,《指南》實施之後,對中國網際網路生態,究竟是好是壞?

想走的更遠,還得從產品質量上集中發力。

1、蛇打七寸,為什麼大廠們都在喊痛?

這一紙《指南》,為何具有如此大的能量?

首先,是範圍廣。

在《指南》出臺前的11月6日,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總局、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就召開規範線上經濟秩序行政指導會,並邀請京東、美團、阿里巴巴、字節跳動、滴滴、快手、攜程、拼多多等27家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代表參加。

再加上《指南》中適用範圍,基本涵蓋了整個網際網路生態。正因如此,《指南》由點及面,波及甚廣,將在未來極大影響國內網際網路生態,更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在27家網際網路各行頭企的輻射下,全國近 10 億網民都將被直接影響。

可以說,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其次,是《指南》的內容,具有極強的指向性。

拋開國家意志力量先不說,單從內容來看,這款「針對性」十足的《指南》正為網際網路各大量身定製。

曾有觀點認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這是一個難以對壟斷評判的行業——諸如大數據、科技、虛擬化等難以具化,以及以往圍繞「價格」「產品」反壟斷方法的不貼合,導致傳統的反壟斷法律對網際網路行業不適用。

但現在,一切都不再是理由!《指南》圍繞「如何判斷一家平臺的某些行為是屬於壟斷的?」,在第一章總則的最後一段,就做出以下明確界定:

「在特定個案中,如果直接事實證據充足,只有依賴市場支配地位才能實施的行為持續了相當長時間且損害效果明顯,準確界定相關市場條件不足或非常困難,可以不界定相關市場,直接認定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實施了壟斷行為。」

這意味著: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出的任何舉動,只要它藉助了自己的市場支配地位實施,而且效果明顯,就可以認定是「壟斷」。

正因如此,《指南》一出,明確指出電商平臺上常見的問題諸如:「二選一」、差別待遇、限定交易、低於成本銷售、「大數據殺熟」等等,都可被認定為壟斷。

更為關鍵的是,在這補充性質的《指南》背後,還蘊含著巨大的「殺招」——根據此前頒布的《反壟斷法》,一旦企業被認定為壟斷,處罰額度將非常巨大,至少為該企業上年銷售額的百分之一。如果將各大網際網路大廠對號入座,這「百分之一」可不是幾個「小目標」就能解決的。

從這一點上說,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網際網路行業也不是。

2、「大」不是原罪,恃強凌弱才是

那麼,為什麼要發布《指南》,網際網路公司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國家要著急下手呢?

不妨換個角度——中國網際網路所謂大廠們的壟斷,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此前,一篇《收割者:騰訊阿里的20萬億生態圈》文章刷屏,其間就指出:

「通過近年5000億-6000億元規模的投資併購,騰訊與阿里巴巴分別構築了10萬億市值的生態圈,5年間膨脹了10倍。相比之下,上海市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8萬億元;深圳300餘家上市公司總市值11萬億元;A股總市值10萬億美元。騰訊與阿里的資本能量,甚至已能與一座一線城市比肩。」

雖然,龐大本身就會帶給微弱的個體震撼與不安全感。但是,大不是原罪,利用壟斷地位謀取不當利益才是。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研究員熊鴻儒所言:「『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背後的以大欺小、算法合謀甚至平臺部的治理風險。 回顧近年網際網路平臺壟斷的惡果,人們難免心有餘悸。就曾有這樣一個說法:

大數據是讓人們活得更好,還是讓平臺活得更好?

近年來,網際網路巨頭們下大力氣打造自身的平臺體系,藉由大數據、算法、定位、侵犯用戶個人信息隱私等層出不窮的方式,將平臺用戶牢牢鎖定,對外以開發用戶心智、幫助用戶更好生活、個性化定製等為說辭,噱頭。

可實際上,他們卻暗地裡大搞大數據「殺熟」——一些平臺藉助大數據收集消費者信息,分析其消費偏好、收入水平,一套算法整下來,將老用戶甚至是老會員當做韭菜收割,以謀取暴利。

此外,通過收集用戶信息,所謂的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在算法與模型加持下,對用戶進行「精準」投放——這可能是廣告,低俗信息,甚至充斥政治觀點評述。

但無一例外,這些「精準投放」都有著隱患:輕者,用戶被「垃圾信息」汙染;重者,人們陷入「信息繭房」;甚至,某些不當言論更在試圖解構人群的意識形態。更加誇張的是,越來越多的平臺藉由自身壟斷地位,用「二選一」事件,在損害著商戶以及用戶利益的同時,一魚兩吃,更在不斷挑戰著法律底線與社會道德底線。

更不要說,在個人隱私信息洩露、黑產鏈條叢生,再加上一些平臺因管理和風控不足,致使惡性案件,甚至潛在系統性風險頻發。

可以說,當電商、外賣、金融、出行、本地生活、市政等所有覆蓋人們生活信息的維度,都被這些網際網路平臺所掌握的時候。

這無疑是一件令人極為令人恐懼,且震撼的事情。就有觀點認為:

把實惠和便利給消費者,只是把「綿羊」養肥了再宰。而反觀上述扭曲的商業核心,則在於:平臺正利用自己的優勢,靠著信息不對稱來榨取消費者價值。

實際上,在交易中掌握充分信息的一方,對信息貧乏一方有著極大的優勢——如今,當一眾網際網路公司對用戶佔據了絕對的信息優勢,對每一個買家的信息了如指掌,從而可以做出差異化定價,最大限度地榨取消費者剩餘時:

你不為魚肉,誰為魚肉?

甚至,先前還有一個著名的段子——「男朋友可能不懂你的生理期,但是我們懂哦」。令人不寒而慄的說辭背後,也同樣在印證著這一現象。

實際上,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交易雙方利用各自的信息,與對方進行價格博弈,本是一種正常的合理的競爭行為:正是這種競爭行為,才促進了技術進步及效率提升。

但是,如今在自由市場中,平臺壟斷了信息優勢,最大限度地榨取了用戶利益後。那麼,價格扭曲,經濟效率也會下降。對此,有網友評論到:

「已經被各大算法殺熟的我,已經把「不買立省100%」作為座右銘。」

誰都不是傻子——當平臺從惠民,變成在用戶嘴中搶飯,憤怒是一方面,更為嚴重的,是網際網路平臺的所作所為,也遏制了中國消費的發展。

但這還不是問題關鍵。

3、他們在殺死過去的「自己」

最重要的是,這些曾經被關懷備至的網際網路大廠,從樹苗終於長成蒼天大樹後,如今,他們卻在不斷扼殺著當年的「自己」。

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故事,今天又在這些公司身上重演——雖然,早些年電商 VS 傳統零售業、線上聊天工具 VS 電話 & 簡訊、行動支付 VS 傳統銀行業。

可以說,彼時的他們不像傳統行業一樣古板、保守,靠著網際網路創新,對傳統行業賦能,也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生活的便利性,更提高了生產力。

但現在,上述一切已經顛倒不說,他們更對小微網際網路企業大打出手。

多年之前,有一部電視劇《矽谷》,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劇中,網際網路「後起之秀」只有兩種命運:要麼主動「賣身」給「大廠」,要麼被後者鯨吞。

可悲的是,這樣的情況已經變成了現實。如今,不少網際網路初創公司小有成績後,留給他們的其實只有兩條路:要麼加入網際網路巨頭們,要么正面和巨頭們硬剛——後者往往意味著毀滅。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Question不止在國內——今年亞馬遜、臉書、谷歌、蘋果等巨頭,就因涉嫌壟斷被美國國會傳喚,參與聽證。而先前,《華爾街日報》則發布報導稱,亞馬遜曾利用平臺第三方賣家銷售數據開發自家產品,再與第三方賣家競爭。

對此,某亞馬遜平臺第三方商家說:「我們將亞馬遜稱作『海洛因』,它讓你上癮,最終讓你墜入深淵。」

據媒體統計,過去4年,全球範圍內有多起針對谷歌、蘋果、臉書、亞馬遜4大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其中谷歌涉27起,亞馬遜、蘋果各22起,臉書13起。

視野回到國內,情況更不容樂觀,那句著名的話或許可不引用——但是,騰訊系與阿里系的鬥爭,近些年已經變成了一種現象級現象:熱鬧之下,多少人關心過小微網際網路企業死活?

甚至,中國不少網際網路大廠在利用政策的漏洞,花樣頻出。

比如,中國大型網際網路企業普遍採用VIE架構——所謂VIE架構,即母公司註冊地在海外、運營主體在國內,以協議方式實現企業整體控制的公司運營架構。可截至目前,《反壟斷法》對VIE架構性企業的申報和審查缺乏依據,也易使監管出現空隙。

此外,同濟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與競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旭曾統計:僅2012年至2019年間發生的46起網際網路經營者集中案,經營者無一進行過事前申報,無一被公開立案調查懲處。

正因如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指出,推出《反壟斷指南》,是為了「預防和制止網際網路平臺經濟領域壟斷行為,促進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從這一點上,《指南》為了保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可謂恰逢其時——

惡龍再強,總歸是活在童話裡。

4、沒有「矯枉過正」,是「根本不正」

那麼,《指南》如此大的力量,會不會「矯枉過正」?

當然,伴隨《指南》出現的,是網際網路大廠們的怨聲載道。而社會上也流出不少反對的觀點。

一是表明《指南》弊大於利,將扼殺中國好不容易才強大起來的網際網路企業,不利於經濟良性循環。

「傳統的反壟斷要義是考慮商業行為是否傷害消費者利益,判斷消費者利益是否受到影響的重要指標是價格。這一邏輯對網際網路公司很難適用,因其提供的產品大多免費。」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歆磊,就曾如是分析。

其次,是質疑中國政策「一刀切」的傾向——不因地制宜,不因時制宜,很容易損害網際網路生態。

但這實際上,這是一種屁股決定腦袋的說法。

從世界事業來看,自2017年起,全球市值排名前10的企業中,科技巨頭一直包攬7席。而隨著這些科技巨頭不斷擴張,《反壟斷法》的修訂也被各國立法機構提上日程。

更不要說大數據殺熟——近些年,美國及歐洲同樣掀起了數據民主化運動。

歐盟議會於2016 年通過《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規定:任何收集、傳輸、保留或處理涉及到歐盟所有成員國內的個人信息的機構組織均受約束。這條例更是明確指出:個人數據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與美國的網際網路生態有明顯的不同——中國網際網路雖然形成了兩大系,但他們都熱衷於終端的橫向擴張,喜歡應用大於科研,其勢力範圍囊括零售、醫療、消費金融、網絡支付、出行、住房、媒體、旅遊、商業服務、物流。

而美國反壟斷法是條高壓線,因此,Facebook、谷歌、微軟、亞馬遜等公司不敢過度橫向擴張,只能往縱深領域發展,追求極致的科技,如作業系統、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無人駕駛、通用晶片、導航系統、程式語言、機器人、基礎科學等。

但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極少進入這些領域,而這些縱深領域才是核心技術所在。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在大數據、雲計算及算法領域投入巨大——但是,這些領域所獲得的成果,目的則大多為了在終端獲取更大的消費者價值。|

甚至說得難聽一些,憑藉在終端領域的擴張,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獲得了巨大資本紅利,大量冠以大數據、雲計算概念的終端消費公司上市套現。

這或許是一種表面繁榮,但絕不是一個良性生態。

實際上,中國終端橫向擴張的網際網路生態,至少造成了以下問題——一是資本、人才無法進入縱深領域,核心技術創新不足;二是人們的生活被一個個強大的算法支配、包圍和鎖定;三是平臺算法上下通吃,攫取了全社會的價值,甚至加重了財富兩極分化。

正因如此,即便工業時代的反壟斷監管理論,或許已滯後於信息技術時代的市場發展,即便監管難度很大。

但是,不管不問,任其發展——絕對要比「矯枉過正」的問題,嚴重的多。

5、競爭與壟斷的鬥爭,永遠在路上

11月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副理事長周小川表示,科技創新在催生巨大動能的同時,也給社會治理、全球治理帶來巨大挑戰:

「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掌控大量數據和市場份額,形成壟斷,抑制公平競爭。」

這似乎是蓋棺定論的一句話——當前科技創新在催生巨大動能的同時,也給社會治理和全球治理帶來巨大挑戰。

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指南》的背後,留給人們的思考仍有很多。其中,最為關鍵的:競爭與壟斷這一對具有巨大衝突的關係,究竟如何平衡?

實際上,靠實力佔領市場並不違法,不合法在於利用這種壟斷力量來扼殺競爭。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巨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有著巨大貢獻,但隨著市場邊際的擴展、溢出效應的增強,巨頭們憑藉壟斷優勢地位,不斷攫取巨量的社會資源,而小微網際網路企業與消費者被壓縮到塵埃,實體經濟生存發展空間也被擠壓得越來越小時。

如何避免「大樹底下不長草」,如何平衡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如何讓監管介入的時間和力度恰到好處。

這很考驗智慧。

偉大的馬克思先生,曾在《北美內戰》中說到:「在託拉斯中,自由競爭轉為壟斷,而資本主義社會的無計劃生產向行將到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計劃生產投降。當然,這首先還是對資本家有利的。但是,在這裡剝削變得這樣明顯,以致它必然要被消滅。」

從這點上說,現階段中國或許無法燙平壟斷與競爭的衝突,但長遠來看,這是一對必將被解決的矛盾——而《指南》實施之後,對中國網際網路整體,究竟是好是壞?前文讀完,你我心中都該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很久之前,反科技「狂人」希爾多·卡辛斯基曾在《工業社會及其未來》一文發出警告:「工業化時代的人類,如果不是直接被高智能化的機器控制,就是被機器背後的少數精英所控制。」

如今讀來,這句話仍如針芒在背——但幸運的是,伴隨《指南》的頒布:

這樣的事情,中國近期或許不會發生。

【鈦媒體作者介紹:袁國寶,NewMedia新媒體聯盟創始人、移動網際網路趨勢觀察家、資深媒體人、知名財經作家、新媒體營銷和品牌傳播專家。】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巨頭社區團購戰:大眾的質疑和巨頭們的雄心壯志
    對於網傳阿里巴巴、拼多多、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將退出社區團購業務的消息,阿里旗下盒馬、拼多多、美團均回應稱「謠言」。近段時間,騰訊再次投資興盛優選,阿里成立盒馬集市,美團成立優選事業部,拼多多自建多多買菜,滴滴旗下橙心優選日訂單量破千萬,劉強東親自帶隊打造京東社區團購業務……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加碼使得社區團購戰愈演愈烈。
  • 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賣菜夢怎麼了?社區團購發布新規,重點針對下沉市
    傳統的菜市場轉而被各種網際網路巨頭圍攻,首先是滴滴美團阿里,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線上菜市場。面對著各種0.99元的菜價,不少用戶都改變了逛市場的習慣,掏出手機點擊購買。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這些巨頭們,分屬於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如今全部扎堆進入了社區團購業務。前景如何?不少人感嘆這種利用規模效應和人口紅利起來的業務,確實能助推網際網路公司越來越強。
  • 網際網路巨頭的菜籃子裡,裝著什麼陰謀?
    然而,人們逐漸發現,重新火爆的社區團購,在網際網路巨頭們加入戰局後,忽然就變了味兒,本來相安無事的各個平臺忽然就喊打喊殺起來。一方面,巨頭們帶領一大批投資機構瘋狂給社區團購平臺送錢,社區團購成為資本瘋狂追逐的新寵兒。
  • 就因為賣個菜,網際網路巨頭們急了
    急著賣菜的巨頭,帶來了線下的瘋狂。一波一波的地推鐵軍掃遍了邊邊角角,有網友感慨自己樓下40米就有2個自提點;0.99元一盒的雞蛋、免費領的蔬菜買嗨了社區大媽;成長於興盛時代的老團長們,手握著幾百人的微信大群,被幾大巨頭以高佣金瘋狂挖角。
  • 社區團購火熱 巨頭們應該拼什麼
    原標題:巨頭們應該拼什麼12月22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組織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6家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參加。會議提出,網際網路平臺企業要嚴格規範社區團購經營行為,嚴格遵守「九個不得」,包括不得低價傾銷、不得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不得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
  • 網際網路巨頭下場賣菜,要從小商販手裡搶蛋糕!
    先說觀點,堅決反對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參與社區團購,但把事情的是非好壞說清楚是有必要的。此次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下場跟菜販們搶蛋糕,對比起來,和前幾年淘寶、天貓擠佔線下私營的小服裝店的情形是類似的,只不過現在換了個對象,但看看現在的線下實體店是個什麼慘澹光景,就能預見菜市場裡的菜販們未來是個什麼樣子了。
  • 巨頭們的社區團購大戰 到底還能不能打下去?
    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對巨頭進入社區團購的評論,完全沒有否定社區團購的意思,在希望巨頭進入星辰大海的科研領域之外,還引發了一個隱形問題:巨頭一直在用效率改變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但對效率的追求,真的就合理嗎?
  • 螞蟻風波後,網際網路巨頭又砸錢賣菜,幾百萬菜販的未來會是什麼?
    螞蟻風波剛剛塵埃落定,美團、阿里、拼多多、滴滴等幾大網際網路大鱷在社區菜籃子又燃起戰火。低至0.49元/斤的土豆、5.99元/20個的雞蛋……這明顯低於菜市場和超市零售菜價的背後,是網際網路巨頭幾十億上百億補貼地往裡面砸錢,不計成本地打價格戰來擠垮競爭者,從而壟斷數以千億計的龐大買菜市場。
  • 網際網路巨頭教育「購物車」大起底:大廠投資看什麼?
    文|多鯨資本近年來,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下場開始自己的教育領域布局。從投資企業數量上看,阿里可能顯得穩重而「佛系」,但如果從投資的企業和細分領域上看,不難發現,阿里在教育領域對外投資的眼光精準而「狼性」:對於擁有雄厚資金實力的巨頭們來說,能夠投資的企業不盡其數,關鍵是在投資時做好加減法、根據企業已有主業戰略布局、加碼未來,才能保證自己在未來繼續坐穩巨頭交椅,這比投資回報顯得更為重要。
  • 火箭5巨頭露面!2大新援集體不滿7天隔離,五星首秀詹皇也該擔憂
    北京時間12月31日,火箭隊終於即將迎來他們的最強陣容了,就在後續對著國王的這場比賽裡,約翰沃爾和考辛斯兩大王牌巨頭終於即將歸隊,這也就意味著火箭的最強五巨頭組合轟然誕生。而就在今日被隔離了7天的沃爾和考辛斯兩大巨頭終於出面, 最新一次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 網際網路巨頭在跟菜販們搶生意,華為在幹什麼?這才是企業良心!
    也許你對這兩天鋪天蓋地的,由人民日報銳評「網際網路巨頭別只盯著那幾捆白菜,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引發的對社區團購的指責懷有這樣的看法,反正天下烏鴉一般黑,日子還得過不是。但有個例外,可能會讓你收回這句話。
  • BAT「落幕」,網際網路變天
    一方面是為了降低虎牙鬥魚彼此內耗,另一方面亦是為了兩者整合以共抗B站、快手等新挑戰者,在共有主要大股東騰訊的推動下,如果沒有波折的話,虎牙鬥魚走向滴滴合併快的、優酷合併土豆這一類似道路大概率是成行的。但現在,在《反壟斷法》介入後,最終走向或許就不一樣了。事實上,市場已有先例。
  • 港股網際網路巨頭集體重挫!阿里、騰訊大跌 發生了什麼?
    原標題:剛剛,港股網際網路巨頭集體重挫!阿里跌超5%、騰訊跌超4%,發生了什麼? 摘要 【港股網際網路巨頭集體重挫!阿里、騰訊大跌,發生了什麼?】
  • 在反壟斷下 網際網路巨頭何去何從?
    網際網路企業之所以自然會形成壟斷,是因為它們的規模效應非常強大。老百姓在淘寶天貓上買東西是因為上面的商家很多,商家們都願意在阿里平臺上開店是因為平臺的用戶多,平臺用戶多會吸引更多的商家……以此類推。隨著平臺的規模變大,從買家和賣家免費獲得的數據就會沉澱到平臺上,讓平臺能更精準地把賣家和買家撮合起來。這樣平臺就會有更大的增長。
  • 被人民日報批評的社區團購,為何吸引眾多網際網路巨頭砸錢補貼?
    最近要說朋友圈裡最火熱的非社區團購莫屬了,網際網路巨頭美團、拼多多、滴滴、阿里、京東、騰訊、快手、頭條一眾大佬悉數到場,都瞅準了這個生意,不知道你的手機裡是不是多了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橙心優選、興盛優選等等這些APP或小程序呢?這些神仙大有要跟小區的賣菜大媽死磕到底的節奏。
  • 十字路口的網際網路巨頭
    他們面無表情地坐在屏幕前,回應著來自參議員們的質疑和盤問,忍受著來自共和黨人的批評和抨擊。儘管努力試圖保持距離,但他們的社交網站還是不可避免捲入了殘酷的政治鬥爭。這場聽證會是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主持召開的,討論主題是 「230 免責條款是否助長了科技巨頭們的惡劣行為?」不過,美國大選已經進入倒計時,參議院周一就已經宣布休會,連疫情經濟刺激計劃都不談了。
  • 明知故問 | 為什麼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根據「前瞻經濟學人」的觀察,圍繞著「菜市場」,不止網際網路巨頭們親自下場,許多投資了巨頭們的資本巨頭也紛紛押注「菜市場」新秀。僅在7月份,生鮮零售領域就曾在15天之內連續三家公司融資成功,行業熱度可見一斑。
  • 社區團購是網際網路巨頭與菜販子們的battle?
    要說2020年什麼詞最火熱,社區團購絕對榜上有名。前陣子人民日報發文批評網際網路大廠不應該著眼於幾斤白菜的流量,科技的創新終端是星辰大海,一時間打得網際網路巨頭們一陣懵,對社區團購的議論聲熱潮再起。而在人民日報發文之前,就已經有無數媒體、大v、甚至是路人指責社區團購會搶佔中國數以萬計的菜販子的經濟來源,而一些不明真相的路人在輿論的煽動下也紛紛將矛頭指向社區團購。這場大戰看似是網際網路巨頭與菜販子們的battle,但是真相遠不止如此!
  •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錢,總是用來「搶白菜」,而不是做科研
    近日來,諸多網際網路巨頭公司投身社區生鮮團購引發了不小的風波。「社區團購」成為了資本市場乃至網際網路行業的熱點話題。在繼購物、打車,外賣這些熱點後,所有人都在討論,「賣菜」會不會成為網際網路的下一個「風口」。
  • 巨頭們的社區團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會砸了菜農們的飯碗嗎?
    我很佩服那些還在為巨頭們洗地的人,還在為巨頭們吶喊,說什麼「新業態」「新零售」"新變革」「產業升級」「網際網路創新」……嗬,說這些話的人,麻煩你動動腦子,打開新華字典,好好查一查:創新到底是什麼意思?網際網路巨頭們的社區團購,有改變農產品的利潤結構嗎?有集約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