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骨折的治療—鋼板 vs 髓內釘

2020-12-20 丁香園

鎖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骨科界對於移位性鎖骨中段骨折的治療理念已經轉為支持手術內固定治療,但是仍不明確哪種固定方法更具有優勢。有人支持髓內固定,也有人支持鋼板固定,現有的對比研究也無法得出強有力的結論,美國麻薩諸塞州的Kristin Alves醫生對鎖骨骨折的治療進行了一項綜述,發表在2014年6月的Techniques in Shoulder & Elbow Surgery雜誌上,現全文翻譯如下。

摘要:非手術保守治療是曾經鎖骨骨折傳統的治療方法,但是一些學者所進行的研究改變了鎖骨的治療方式。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包括鋼板和髓內固定方式在內的多種內固定器械和技術被開發應用於臨床以試圖使鎖骨骨折患者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

有的學者支持髓內固定,也有的學者支持鋼板固定,雖然也有一些學者對鋼板固定和髓內固定的治療效果進行了比較研究,但是哪種固定方式更好尚無有力證據支持。目前關於鎖骨骨折手術治療的研究因為涉及不同的手術技巧和內固定方式,導致臨床結果缺少可比性,因此需要設計更好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來對手術技巧和內固定物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得出充足的證據支持。

 鎖骨骨折幾乎佔到全身骨折的5%,而其中80%的鎖骨骨折發生在S形鎖骨的中外三分之一處。8字繃帶或懸吊制動保守治療是鎖骨骨折傳統的治療方式。Neer報導非手術治療的骨折不癒合率僅為0.1%。但是臨床證據顯示鎖骨中段移位性骨折非手術治療臨床療效並不理想,因此越來越多醫生選擇手術治療鎖骨骨折。

Chan等人研究發現保守治療的鎖骨骨折出現畸形癒合後對臨床的影響要比既往認為的要嚴重許多,一些研究也發現骨折畸形癒合和不癒合會帶來疼痛、肌力下降、肩部易疲勞等臨床併發症,而且局部外觀也不美觀。

目前文獻報導的非手術治療移位性鎖骨骨折發生骨折不癒合的機率高達15%至17%。雖然現在骨科醫生一致認為手術內固定可以減少骨折不癒合的發生率,但是考慮到醫療費用以及內置入物的併發症風險,哪種手術固定方式才是標準的治療方法仍存在爭議。

Robinson等人發現手術內固定會顯著增加治療費用,但是Althausen等人發現移位性鎖骨骨折患者接受手術內固定治療後在經濟方面仍可獲益,手術治療的患者可以更快的重返工作,收入受到的影響更小,同時患者需要更少的物理治療,也可以節約大概5000美金的醫療費用。

鋼板和髓內釘固定是鎖骨骨折手術治療的最常用兩種固定方式,前瞻性隨機研究顯示,和非手術治療相比,兩者均有顯著優勢。鋼板固定曾經是鎖骨骨折最早的內固定治療方式和標準方法,但是為了更微創的方式來保留骨折血供,醫生開發使用了髓內釘固定。但不幸的是,目前還沒有充分的前瞻性隨機研究結果能夠證實哪種固定方式才是鎖骨骨折最佳的手術治療方法。

鋼板內固定

鋼板內固定治療鎖骨中段移位性骨折,歷史悠久,臨床結果和治療經驗獲得了充分的驗證。鋼板固定是按照骨折固定的基本原則,通過直接復位和骨折端加壓達到生物力學穩定,患者術後可以早期活動。

堅強內固定可以促進骨折一期癒合,並在骨折癒合後提供持續的機械力學穩定。包括加拿大骨科創傷協會的研究在內的許多研究均證實鋼板固定優於非手術治療,可以改善患肢功能,降低骨折不癒合和畸形癒合的發生率。

雖然鋼板固定具有諸多優勢,但是也存在一定併發症,如:內固定突出、美觀較差、內固定失敗、感染(淺表感染和深部感染)、去除內固定後再骨折。使用鋼板進行內固定治療需要一個較大的手術切口,增加了感染風險。文獻報導的術後併發症絕大多數都與和內固定物有關,如:內固定刺激、再次骨折導致的內固定斷裂、畸形癒合、骨折不癒合。

需要注意的是,鋼板內固定的操作技術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大多數的臨床研究中由於醫生的偏好和鋼板材料的發展而使用了不同的鋼板。因此很難對對目前的文獻進行分析。除此之外,鋼板的放置位置也存在放置鎖骨上方或前方的不同。鋼板的類型、形狀及其放置位置都有可能會影響臨床結果和內置物相關併發症的發生,但這些方面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髓內釘固定

除去傳統鋼板以外,髓內釘固定是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另外一種治療選擇。和傳統鋼板固定相比,髓內釘固定對醫生的手術技巧要求更高,具有明顯的學習曲線。髓內釘固定通過提供相對穩定使骨折二期癒合。在骨折癒合以後,髓內釘不再提供機械力學支持。在進行骨折固定時,髓內釘固定可以避免進一步損傷骨膜保護骨折端血供。

通常認為被保留的骨折端血腫可以促進骨折癒合。但是髓內固定也並非沒有缺陷,如Rockwood釘等髓內釘也需要進行切開復位,文獻報導的一些鈦合金彈性釘的閉合復位率只在60%至85%之間。總而言之,有50%的髓內釘固定在手術時最終仍需要切開復位。

髓內釘固定具有其獨有的內置入物併發症,包括:內側或外側突出,螺釘內移,內固定物移位導致復位丟失,內固定物斷裂和內置入物激惹。其他的手術併發症包括:感染(淺表感染或深部感染)、骨折不癒合、骨折畸形癒合、去除內固定物後再骨折以及神經血管損傷。

包括骨折癒合和深部感染在內的大多數併發症需要再次手術幹預,系統回歸研究發現因併發症而再次手術的發生率在7%以下,而傷口感染、內固定刺激這種不需要手術處理的較小併發症的發生率則高達31%。

和鋼板內固定相似,髓內釘固定也存在多種置入物選擇,包括:克氏針、Push釘、Steinmann釘、Hagie釘、Knowles釘、Rockwood釘、彈性固定髓內釘(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s ESIN)和髓內螺釘固定等。

和鋼板內固定一樣,為了減少併發症發生率,髓內固定的材料和方法也在隨著時間發展而在不斷進步。由於存在多種不同的內固定物和手術技巧,研究設計也存在不同,每種髓內固定治療的研究人群數量較少,因此很難有足夠的數據進行薈萃分析。

鋼板和髓內釘釘固定的比較研究

由於存在多種內固定材料和手術方法,根據目前發表的研究結果很難得出有力的結論,鋼板固定和髓內固定究竟哪種固定方式療效更好。Ferran等人使用Rockwood釘和鋼板固定治療鎖骨骨折進行隨機對照比較,在術後12個月是兩組患者的功能結果沒有顯著差異,但是Rockwood釘固定的患者均需拆除內固定,而鋼板固定組只有53%的鋼板需要取出。

有一些學者研究認為和鋼板固定相比,彈性固定髓內釘(ESIN)則具有明顯優勢,如Chen等人認為使用髓內釘固定以後,患者可以獲得更快的功能恢復、滿意度更高,肩部外觀也更美觀。

Tarng等人進行的一項回顧性研究證實,和重建鋼板相比,彈性固定髓內釘治療簡單鎖骨中段骨折能夠提供足夠的穩定,迅速緩解疼痛恢復患肢正常功能。但是,在上述研究中,彈性固定髓內釘的併發症發生率和鋼板內固定相似。

此外,LIU和Bohme分別進行的回顧性對比研究也發現彈性固定髓內釘和鋼板固定在手術時間、骨折癒合時間、運動恢復情況、骨折不癒合、骨折畸形癒合、感染、內固定拆除率、早期內固定失敗、恢復工作時間、Constant肩關節評分和DASH功能評分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Duan等人進行了一項meta分析,結果顯示髓內固定和鋼板固定在劍橋肩關節評分、Constant肩關節評分、骨折不癒合、感染、內固定失敗和去除內固定方面沒有顯著差異。Houwert等人進行了一項系統評價研究發現髓內固定和鋼板固定在功能結果和併發症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是由於納入研究的每組患者數量較小,而且只有一例隨機對照研究,因此很難得出哪種固定更有優勢的結論。

在本文引用的文獻中,髓內固定和鋼板固定所使用的手術方法、手術入路和內固定材料均不一樣,因此很難有確鑿的證據來支持某種手術方式要優於其他方法。雖然缺少足夠的證據來支持髓內固定和鋼板固定哪種治療效果更好,但是對於橫行或短斜型這鐘容易復位的簡單骨折類型,髓內固定具有經皮固定的特點,具有一定優勢。

不過,對於粉碎性骨折、內側或外側三分之一骨折、開放性骨折、超過3周的陳舊性骨折則禁忌使用髓內固定,對於上述這些複雜骨折即使是進行手術切開都很難復位和使用髓內裝置進行固定。

對於那些同時適合髓內固定和鋼板固定的骨折,由手術醫生根據所受訓練方式選擇最熟悉和最舒適的內固定方式,可以帶來最好的臨床結果並且降低併發症發生率。

因此,雖然在鋼板和髓內固定等眾多內固定選擇中無法確認哪種內固定方式更具有優勢,但是,骨科醫生最初所受訓練和習慣使用的治療方法或許就是最佳的手術方法(圖1-12)。

結論

雖然骨科界對於移位性鎖骨中段骨折的治療理念已經轉為支持手術內固定治療,但是仍不明確哪種固定方法更具有優勢。有人支持髓內固定,也有人支持鋼板固定,現有的幾個對比研究也無法得出強有力的結論,因此,需要進行完全合理的設計研究來準確判斷鋼板固定和髓內固定的臨床結果差異。

複雜鎖骨骨折,中間骨折塊移位

 

使用肩架支撐時的手術體位可以便於C臂機透視

 

術中辨認和保護鎖骨上皮神經非常重要

在鎖骨上方使用鋼板堅強固定,中間骨塊置入拉力螺釘

另外一種鋼板放置方式,將鋼板放於鎖骨前側

 

使用彈性釘閉合復位髓內釘固定。A受傷時 術後 術後12個月

  

術後運動功能完全恢復

 

彈性髓內釘固定技術的軟組織損傷非常小

 

9 1例運動員患者的複雜不穩定型鎖骨骨折

 

10 小切口暴露骨折端進行開放復位

  

11  另外一種髓內釘固定方法

 

12 術後運動功能完全恢復


相關焦點

  • 肱骨幹骨折採用髓內釘固定較鋼板或更具優勢
    有文獻報導認為,肱骨幹骨折時採用鋼板內固定是較髓內釘更好的固定方式,因髓內釘固定併發症更高,技術操作難度更大,但目前已經發表的關於肱骨幹骨折治療效果對比的RCT研究較少,不同學者進行相關RCT研究的Meta分析結果存在矛盾之處。來自美國的學者就肱骨幹骨折數個問題進行了相關探討,並將研究結論發表在近期出版的JOT雜誌上。
  • 長短髓內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無差異
    與髓外固定相比,髓內裝置在理論上具有生物力學方面的優勢,儘管至今還沒有充分的臨床證據證實這一優勢,但無論短髓內釘還是長髓內釘均有臨床療效良好的報導。 對於骨折線沒有延及遠端的股骨轉子間骨折(AO分型31-A1和A2),臨床上長短髓內釘均有應用,目前也沒有研究對二者進行對比。而使用短髓內釘者,由於轉子以下骨幹的固定長度相對較短,學者們仍存在一些顧慮,如髓內釘遠端附近繼發股骨幹骨折等。
  • 這個醫院成功開展首例青少年型髓內釘治療兒童股骨幹骨折
    近日,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本部骨傷科二病區傳來好消息,科室首次採用青少年型髓內釘微創治療兒童股骨幹骨折獲得成功。據悉,這是醫院首例使用青少年型髓內釘治療兒童股骨幹骨折。15歲的蔣同學,因車禍外傷致左側大腿股骨幹骨折入住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本部骨傷科二病區。小蔣年紀不大,但身高已達1.75m,體重65kg,長得十分魁梧結實。從影像學來看,他的骨骺線明顯還未閉合。如果採用傳統的鋼板偏心固定,創傷大,併發症多,外固定支架固定又不牢固,給生活護理帶來諸多不便,如何採用最佳的治療方式成了擺在醫護團隊面前的難題。
  • 6: 鎖骨骨折
    髓內(IM)固定文獻評價為了確定與中軸鎖骨骨折治療相關的出版物,PubMed(http:// pubmed.gov/,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進行了檢索。使用醫學主題標題(MeSH)資料庫搜索功能,主要標題「骨折」,「骨骼」和「鎖骨」被添加到搜索構建器。
  • 德國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 1 天內行髓內釘固定
    與傳統的髓外固定(滑動髖螺釘、微創鎖定鋼板)相比,髓內固定系統由於其生物力學上的優勢,並且可以微創置入,逐漸成為主流的內固定方法。 不穩定骨折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但一般都包括小轉子骨折、反斜行骨折、後內側大部粉碎骨折、大轉子粉碎、外側皮質不完整等情況。儘管應用現代的技術和內固定材料,失敗率仍在0%-20%之間。目前有多項meta分析顯示,並沒有某一種內固定方式明顯優於另一種。
  • 轉子間骨折髓內釘:長短及鎖定與否如何選擇
    Nikolaos 教授等就轉子間骨折髓內釘相關知識點進行了總結,告訴我們應該選擇長的,還是短的;髓內釘釘孔是選擇鎖定還是非鎖定。相關內容發表在 JOT 上。現在普遍較為接受的觀點是,對 33.A3 型骨折或者不穩定的轉子間骨折,治療最佳方案是髓內固定裝置;而 DHS 相較髓內釘,其在治療穩定轉子間骨折方面的效果更好,併發症更少。
  • 百歲娭毑髖部骨折 醫生採取微創髓內釘手術治療
    科主任楊巍檢查後認為,候娭毑髖部骨折,由於年齡大,內科疾患多,病情複雜,需完善檢查。 隨後,楊巍邀請相關科室會診,建議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擇期進行微創手術治療。並嚴防臥床併發症,如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等。
  • 3種分型+4種手術方式 鎖骨骨折全面解析
    鎖骨正位X線片能診斷絕大多數鎖骨骨折,X線片應包括肩鎖關節、胸鎖關節以及肩胛帶的其餘結構,以便全面了解相鄰結構的損傷情況。必要時加照鎖骨斜位片有助於測量骨折移位的角度和方向。45°頭側傾斜位攝片可以減少胸部結構的幹擾,便於鎖骨骨折治療評估。對有移位的鎖骨骨折有條件時最好選用手術治療。
  • Injury 最新研究:骨不連仍是鎖骨骨折選擇手術的主要原因
    多種受傷機制可導致鎖骨骨折,非創傷性鎖骨骨折多見於原發或轉移性腫瘤、骨生成不全等先天疾病,或佝僂病等後天疾病。 儘管有多種分型可用於鎖骨骨折,但最常用的還是Allman分型系統,其分型依據主要是骨折的部位。
  • 薦讀:鎖骨骨折鋼板固定的注意事項 上篇
    成人鎖骨中段骨折的首選治療方法已經從非常保守到經常被推薦手術治療。然而,根據最近的薈萃分析表明:內固定的優勢並不像以前報導的那樣一致。這可能與手術指徵變得過寬且由水平不一的外科醫生治療有關。當使用鋼板治療鎖骨骨折時,需要考慮幾個因素來改善預後療效,同時降低併發症的風險。通常使用沿著鎖骨的水平切口,因其能夠提供良好的暴露。然而,橫行切口術後有較高的永久性前胸壁麻木的風險。
  • 主任提問:鎖骨骨折怎麼治療?
    絕大部分的骨折可用非手術治療,但對有明顯移位的鎖骨骨折,單純手法復位很難達到骨折的良好復位。1)非手術治療嬰幼兒的無移位骨折或青枝骨折,均不需要手法整復,可給予適當的外固定以限制活動。對於兒童或成人骨折有重疊移位或成角畸形者,應給予手法整復及固定。
  • 鎖骨骨折的固定方法及治療
    2、主要症狀:傷後患肩內收下垂,頭部偏向患側、下頜偏向健側,多見用健側肢體託扶患側肢體。3、骨折局部腫脹壓痛明顯,有移位骨折可觸及異常活動及骨擦音。4、X線攝片檢查可確定骨折類型及移位情況。1、治療思路:鎖骨骨折的復位不必強求解剖復位。大多經非手術治療可以治癒,很少需要手術治療。2、治療方法:無移位或小兒青枝骨折用三角巾懸吊1~3周。有移位骨折應行手法復位、外固定。
  • 鎖定板治療不穩定轉子骨折併發症發生率高
    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Jensen 1型和2型)公認的治療標準是使用動力髖螺釘(DHS)治療,因為它比髓內釘固定術併發症發生率和再手術率更少。 而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目前仍無公認的內固定方法。這類骨折通常包括後外側骨皮質和大轉子粉碎性骨折或反轉子骨折。髓內釘系統因其獨有生物力學的特點,且比滑動髖螺釘更少發生植入失敗或再手術,所以被推薦用於治療此類骨折。
  • 骨科教程: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
    微小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可以通過保守治療治癒。但是,骨折移位大於 1 cm,成角大於 45°的病例需通過手術固定治療。在一項橫斷面研究中有學者發現開放復位鋼板固定是治療中年肱骨近端骨折較為普遍的選擇。在老年人群中,所有治療方案(經皮內固定,鋼板,半髖關節)選擇比例相似。基於骨折形態,骨質量,患者等相關因素可以選擇多種手術方案,大體可分為兩種,包括內固定和關節置換。
  • 手術技巧:一種鎖骨遠端Ⅱ型骨折固定方法
    鎖骨遠端骨折佔所有鎖骨骨折的10%–30%,鎖骨遠端骨折不癒合率達40%,延遲癒合率高達75%。Neer和Craig依據骨折與喙鎖韌帶及肩鎖關節的關係將鎖骨遠端骨折分為三型。其中I、Ⅲ型屬於穩定型骨折,治療上已較明確,保守治療。
  • 手把手教程:股骨頸骨折內固定選擇
    髓內固定裝置在股骨頸骨折治療中,髓內釘主要應用於同時合併有股骨幹骨折的病例中。股骨髓內釘的主要優勢是在穩定骨折端的同時可以將力學從股骨頸傳遞至股骨幹,因此這類患者在術後早期即可下地負重心走。一項屍體力學研究比較了髓內釘和 DHS,空心螺釘固定股骨頸的力學強度,對骨折模型採用不同的內固定物進行反覆軸向負荷的施加,發現髓內釘組所能承受的軸向負荷次數最多,失敗前股骨頸骨折的移位最少。除了內固定物本身屬性可影響力學特性之外,骨折類型也會決定內固定物治療的成敗。
  • 肱骨近端及肱骨幹骨折不癒合的治療
    手術治療 接骨術(osteosynthesis) 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適應症:骨質量較好,有可置釘的肱骨頭部,無明顯的內側皮質粉碎性骨折或骨質減少。 髓內釘 既往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使用髓內釘治療的效果不滿意,主要是早期設計的肱骨髓內釘在術後容易出現肩峰撞擊,從而需要二次手術去除內固定。儘管如此,大部分患者仍能獲得骨折癒合,並獲得較好的肩關節功能。
  • 體內鋼板是取、是留?會影響我以後的生活嗎?我該怎麼辦?
    2、鋼板或螺釘頂到了皮膚導致疼痛 肘關節、鎖骨、踝關節、膝關節前方等骨折內固定後,皮膚下面就是鋼板,很容易在日後發生鋼板外露問題及壓迫皮膚產生疼痛的症狀,這種情況應該取出。
  • 骨科內固定物一定要取出來嗎?
    隨著人們對傷後肢體功能恢復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骨折都採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手術後,體內常留下鋼板、髓內釘,克氏針、螺絲釘等固定物。還有些部位皮包骨頭,比如肘關節、鎖骨、踝關節、膝關節前方等,這裡的骨折,放上鋼板之後,皮膚下面就是鋼板,時間久了,可能會出現內固定頂到皮膚或軟組織引起疼痛,或者不能耐摩擦,比如膝蓋前方髕骨的內固定可能會影響到跪地的動作,而尺骨鷹嘴部位的鋼板可能會在彎曲胳膊肘時頂到皮膚。所以這些皮包骨頭部位的鋼板如果已經產生了疼痛的症狀,就需要取出。
  • 股骨轉子間骨折五大熱點問題
    對於穩定型轉子間骨折,髓內固定系統或髓外固定系統均是治療選擇,有學者更提倡髓外固定[5], 因其操作方便,不易出現術中骨折一期復位丟失。對於不穩定型轉子間骨折,由於髓內固定為中心性固定,縮短了力臂,同時能更好地分散應力,更具有生物力學優勢,加之對骨折端幹擾減少,可提高骨折癒合率 [6],因此髓內固定已成為此類骨折的首選固定方法[7],對於這一點目前學術界已基本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