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建議,《開篇的話》就這麼長啊,都是文字看的好無聊啊!對於文字多圖片少的問題,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注意。而對於文章的長短,我認為還是以說清楚問題為主吧,終究《聽力那點兒事兒》的初衷還是要讓大家學到點東西的。當下社會什麼都講究「快餐」,但快餐吃多了終究不健康,到頭兒來還是要靜下心來,安養吃壞了的身體。何不當初就管住嘴,吃些頤養健康的食物呢?
今天我們先來講外、中、內耳的解剖。解剖主要是告訴你有什麼結構,而生理則是該結構的功能。所以今天我們只談結構,不談功能。
先來看一下整體的耳解剖是什麼樣子的(以右耳為例,已標出上、下、左、右、內、外,各位想像一下)。
(一)外耳解剖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圖1)。耳廓上除了耳垂,其餘部分都是由彈性軟骨組成,這就意味著大部分的耳廓皮下組織較少,感覺神經就易受刺激。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上火起膿包,包長了在耳廓上就會異常的疼!耳廓上值得提到的結構就是整個耳廓的後下方,有一個較大的凹陷,稱為耳甲腔。在佩戴助聽器時,助聽器的耳模要完全嵌入耳甲腔,嚴絲合縫,否則就會引起助聽器「嘯叫」(就是助聽器發出持續刺耳的高頻音)。
外耳道(圖2)長約2.5—3.5cm,其外1/3由軟骨部組成,內2/3由骨部組成。
外耳道非一根直管道,而是類似一根「S型」管,由外之內,初向內向前且微向上,然後向內向後,最後向內向前且微向下。記不住這個走向也沒關係,之所以要掌握外耳道的走向是為了更好的用額鏡或電耳鏡觀察鼓膜。對於成人,通常我們看到的鼓膜是這樣被外耳道遮擋住的(圖3),那麼我們需要將耳廓向後向上提起,這樣就能充分觀察到鼓膜了(圖4);對於嬰幼兒,則是向後向下抻拉(圖5)。
(二)中耳解剖
通常會把中耳比作一個形似六面體的小盒子,這樣的比喻是為了便於描述和記憶,但中耳並非一個規則的六面體。那麼就為大家全方位的展示一下中耳到底是什麼樣子(圖6—圖10)。
所謂六面體的小盒子,稱為鼓室,鼓室有前、後、上、下、內、外六個壁(圖11)。
前壁是咽鼓管,與鼻咽相連,功能如中耳的下水道。如果咽鼓管不通暢,例如鼻炎、腺樣體肥大等,則會導致分泌性中耳炎;前下壁則與頸動脈相隔;
後壁是乳突氣房壁,通過鼓竇口進入乳突氣房,如果分泌性中耳炎的炎性分泌物進入乳突,則會導致中耳乳突炎;
上壁稱為天蓋,與顱內的顱中窩相隔,若中耳炎久治不愈或延誤治療時間,天蓋被侵蝕破壞,炎症進入顱內,則可導致腦膜炎等(因此不能小覷中耳炎);
外壁是鼓膜(圖12),鼓膜高約9mm,寬約8mm,厚約0.1mm。正常鼓膜上有個清晰的標誌,稱為光錐,如果鼓膜內陷,則光錐暗淡或消失。這裡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光錐在視野中的哪一邊,所看的耳側別就是哪一側,因此圖12所示的光錐在視野右側,那麼這個就是右耳的鼓膜。知道了是哪一側的耳朵,進一步也就分清了上、下、前、後。鼓膜中間的部分稱為緊張部,上面周圍的部分稱為鬆弛部。鼓膜整體上分布著較為豐富的神經和血管,因此觸碰鼓膜會異常的疼!而緊張部的血管和神經分布相對較少,因此在穿刺鼓膜時通常穿刺緊張部的後下側(光錐的後面),此處穿刺不會引起劇烈疼痛。
內壁與內耳相隔,內壁上有很多重要的結構(圖13)。內壁中心較大的突起,稱為鼓岬,是內耳的耳蝸底周在中耳內壁上的突起。鼓岬後上是前庭窗,通向內耳的前庭,鐙骨底板就「踩」在前庭窗上。鼓岬後下為蝸窗,被膜性結構覆蓋,也稱為第二鼓膜。前庭窗後上是面神經管凸,面神經的水平部在此管內。面神經管凸的後上是水平半規管凸,是內耳的水平半規管在中耳內壁上的突起。前庭功能檢查中的冷熱試驗的基礎,就是向外耳道內吹冷或熱氣,進而冷卻或加熱內耳的水平半規管凸,進而刺激水平半規管內的內淋巴。前庭窗的前稍上方是匙突,鼓膜張肌的肌腱繞過此處。
鼓室的內部含有人體中最小的一組骨,稱為聽小骨(圖14),共3個,即錘骨、砧骨、鐙骨。3個聽小骨緊密相連,構成聽骨鏈,聽骨鏈藉助韌帶懸掛於中耳,鼓膜張肌和鐙骨肌附著在聽骨鏈上。
(三)內耳解剖
內耳分為前庭、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圖15)。內耳整體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為骨性結構,內含外淋巴,膜迷路為膜性結構,嵌套在骨迷路內、浸泡在外淋巴中。膜迷路內含內淋巴。
前庭為一不規則橢圓形空腔(骨性的空腔),約5mm×5mm×3mm大小。內含橢圓囊和球囊(均為膜性的囊),兩囊內分別含有橢圓囊斑和球囊斑,是感受線性加速度的前庭感受器。橢圓囊位於前庭的後上方,後壁有5個孔(注意不是6個),與3個半規管相通。橢圓囊前壁有橢圓囊管,連接球囊和內淋巴管,內淋巴管通向內淋巴囊。球囊位於前庭的前下內方,其下端與耳蝸導水管相連。
半規管分為骨性和膜性半規管(之前提到了整個內耳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位於前庭的後上方,共3個,成2/3環形管,分別為水平半規管、前半規管、後半規管。3個半規管兩兩垂直,能夠感受不同平面的角加速度。骨性半規管開口於骨性前庭,膜性半規管開口於橢圓囊。骨性和膜性半規管均有一端膨大,膨大的這一端稱為壺腹,另一端直接分別相連於骨性前庭和橢圓囊,其中前、後半規管合為一個管,稱為總腳(所以橢圓囊後壁有5個孔)。
耳蝸位於前庭的前內方,形似蝸牛殼,外層骨性結構是中空的螺旋狀管,圍繞中心的蝸軸共盤繞兩圈半,分別為底周、中周和頂周,全長30mm左右。
將耳蝸放平了再剖開,就是這個樣子(圖16)。
在耳蝸內,骨螺旋板將每周的耳蝸都分為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中又含有一膜性結構的蝸管,又把上部分分為兩部分。因此沿蝸軸縱剖開耳蝸,每周都有三個空腔,由上至下分別為前庭階、中階、鼓階。前庭階和鼓階實際上是相通的,也就是說,從底周進入前庭階,沿著前庭階往上爬,在蝸尖處就從前庭階進入了鼓階,然後再向下爬,從底周的鼓階再出來。而如果將中階拉直的話,中階是一個盲管。前庭階和鼓階中含外淋巴,中階內含內淋巴。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下期為大家介紹外、中、內耳的生理。希望大家多多推廣!
聽力大講堂
audiology_ENTs
直播聽力學專業知識科普知識
直播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專業知識科普知識
直播聽障孩子語言矯治課
聽障孩子網絡1對1康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