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定記》第010講「釋觀·三重料簡」恩師釋文·摘選+心得
恩師開示:
「解首題」中的「釋觀」,我們已經學習了「名義體相」「諸慧分別」。
下面學習第三重,「三者,三重料簡」。
這三門的關係:
第一門「名義體相」是最基本的介紹和交代。✿
第二門「諸慧分別」:
首先「明諸慧」,然後「辨今觀」,也就是解釋這裡的「觀」跟「諸慧」之間的關係。
所以,很顯然,「諸慧分別」是為了辨別這裡的「觀」到底屬於什麼「慧」。✿
而顯意上人的意思,是要把這個問題留在第三門「三重料簡」來說明。也就是說:
「三重料簡」是顯意上人開三門的目的,他本來就是要講「三重料簡」的,因為只有這一門才能顯明他對「觀」的理解。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說前面兩門呢?就像前面講的,要作「三重料簡」的話先要說明這個「觀」的「名義體相」,以及它和通途之「慧」的關係。
這樣分析,是讓大家知道這一門的來意,也就是它的來龍去脈;另外,也是讓大家知道,他為什麼要分三門,不多不少。
這三門都是必須的,當然,歸結點在第三門——「三重料簡」。✿
【心得】
記得恩師開示過一句話,好的著作,也要懂它的人來讀,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恩師這裡的開示:
「『三重料簡』是顯意上人開三門的目的,他本來就是要講「三重料簡」的,因為只有這一門才能顯明他對「觀」的理解。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說前面兩門呢?就像前面講的,要作「三重料簡」的話,先要說明這個「觀」的「名義體相」,以及它和通途之「慧」的關係。
這樣分析,是讓大家知道這一門的來意,也就是它的來龍去脈另外,也是讓大家知道,他為什麼要分三門,不多不少。
這三門都是必須的,當然,歸結點在第三門——『三重料簡』。」
我忍不住又給大家讀了一遍,重點的地方,在文檔上都又作了標註,讀的時候,也特意放慢了速度,加重了語氣。就是想跟大家分享,像這樣的地方,都是恩師開示的「文眼」——文章、著作也都是有「眼睛」的,它是著作者打開心眼之處,也是著作者幫助我們閱讀的人打開心眼的地方。我們在這樣的地方,多留意,多用心思惟,真正受益。
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的內容,有的人讀了也就過去了,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而有的人讀了就喜不自禁、受益無窮——原因就在於,心眼是否相對,對上了,就叫「共鳴」——就是讀的人與寫的人產生了強烈的共通,這樣的共通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跨越種族、國度、階級、年齡等等無數的界限.這樣的著作,就產生了強大的生命力。
佛的經典——佛經,可以說,就是具有這樣強大生命力的經典,因為她出自真理。
那如《觀經疏》《楷定記》這樣的祖典,首先是恩師在讀的時候,與祖師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通,然後,恩師再通過開示,將他與祖師們所產生的共通,傳遞給我們,那我們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是站在「佛」為我們搭就的高高的的臺階上——因為因緣太殊勝了,以至於我們這麼障重根鈍,卻能站在這麼高的起點上。這就是恩師開示說的「這是不可思議的殊勝因緣」,我們再沒有理由不珍惜而輕言放棄。
頂禮感恩大善知識們!頂禮感恩恩師!南無阿彌陀佛!
摘選(2)(三)癸三「釋觀·三重料簡」·1.總明三階
1.總明三階【子一】✿✿✿
「三重料簡」,是說《觀經》的「觀」有三重含義,也就是有三個層級。
所謂「三重」,就是「自力觀」一重,「佛力觀」一重,「願力觀」一重。
「料簡」,「料」是料理,「簡」是分別。
✿✿✿所以,「三重料簡」,就是把整個《觀經》十六觀的內涵、演進的路徑,作仔細的甄別、整理,發現這個「觀」有三個層級。✿✿✿
⊿1【記】【寅一總說】然看今釋文義意趣,釋此《觀經》,義有三階,如上所列。
恩師開示:
這句話,第一個字是轉折詞,「然」就是然而。像這樣的詞,都代表解釋意義的一種思路,所以不要隨便放過,隨便放過可能就不容易看懂。
像這個「然」,還有「但」,都是轉折詞,它們之間有什麼差別呢?「但」的轉折比較強烈,我們看得更清楚一些。「然」這種轉折,比較微細,轉的彎小一點,弧度更圓滑一些。正因為如此,我們可能會忽略。
恩師妙喻:
就像我們在路上開車,遇到轉彎的地方,如果是一個急轉彎,當然看得很清楚;如果不是急轉彎,也要跟著路徑而轉。如果該轉彎的時候沒轉,車就會偏離正道,就開出去了,那就危險了。
【記】「看今釋文義意趣,釋此《觀經》,義有三階,如上所列」,
【釋】*「如上所列」是指第4頁的「就此觀中自有三義,自力、佛力、願力別故」。
*「看今釋」:
「今釋」是指《觀經四帖疏》,也就是善導大師對《觀經》的解釋。
恩師開示:
那麼,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直接寫了「自力觀、佛力觀、願力觀」嗎?沒有。
善導大師解釋的文句當中,有這樣的內涵,他的意思有這樣的趣向,但並不是明文。
所以,顯意上人說「看今釋文義意趣」——從善導大師的「意趣」來看,《觀經疏》解釋《觀經》的「觀」,分為三個階位。
「如上所列」四個字,一方面是珍惜筆墨,不過於重複、拖沓;另外,也使文義、文氣前後相連。
這是總說。
這個「文義意趣,義有三階」,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呢?下面說:
⊿2【記】【寅二】文前七門,玄談此義。依文三卷,即主此三。✿✿✿
*「文前七門」,
【釋】就是《觀經疏》的「七門料簡」。
✿這「七門料簡」,是解釋《觀經》經文之前,在玄義的部分列出來的。
✿所以,一看到「文前」,或者「文前七門」,或者「七門」,我們就知道是講「玄義分」。
【所以,下面緊接著就解釋「玄談此義」,就是解釋「玄義分」的】
*「玄談此義」,
【釋】就是從大體上、根本精神上,來顯明有這三重「觀」的內涵。✿
【換句話說,今後一看到「玄義」二字,就馬上意識到,這是講「整體」「根本」】。
*「依文三卷」
【釋】《玄義分》,這是第一卷;
✿此外還有三卷,即《序分義》《定善義》與《散善義》,這就是「依文三卷」。
*「即主此三」是什麼意思呢?
【釋】就是這三卷,各有一卷以這三階當中的一階為主。展開來說,就是:
✿《序分義》主「自力觀」,《定善義》主「佛力觀」,《散善義》主「願力觀」。
「主」,就是在這裡作主要的表達。
所以,不管是玄義的「文前七門」,還是「依文三卷」,都有這三重「觀」。
所以,他說「今釋文義意趣」。
【所以,學到這裡,我們腦中就自然地浮現出了一個分科圖,這就是恩師教導的隨時總結梳理】:
【心得】
由此,我們還能體會出恩師重視分科的原因——一目了然,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如果僅僅用字來表述,就顯得很繁複,不簡明,層次、重點都不特別分明、突出。
所以,如果從學習法義入手,大致地掌握分科,也同樣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抓大放小,能比較迅速地從紛繁的事務中理出頭緒來。
【記】而今學者,多不信受,今須還依經文證成。
【釋】「可是,現在學淨土的人,對我這裡說的三重『觀』,有不少人不接受,不相信。所以,這裡有必要把經文引出來,證明《觀經》當中確有三重『觀』」。
恩師開示:
為什麼引經文呢?既然是善導大師的解釋,直接引他的釋文不就可以了嗎?
這是因為,在祖師的釋文當中,沒有這樣明確的分判,比如「要門、弘願」,或者「正行、雜行」;它只是一種意趣。這種意趣,有的人理解的不一樣,他說「我理解的和你不一樣,你怎麼證明善導大師所講的就有這三重意思呢?」
所以,如果把經文拿出來,就是最權威的證據。「善導大師的意思,我們理解的不一樣。可是經文有明確的文句,你總不能不承認吧?」
【心得】
那麼,恩師這裡的強調說明,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呢?
就是堅定我們對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信心——不是憑空而想的,是有經文做證明的。
恩師開示:
這裡的詞語表達,是「今須還依經文證成」。
從意思來看,「須」和「還」可以調換一下,「今還須依經文證成」,就是「這裡必須、也有必要依據經文來證明它」。
「證成」,也是我們經常用的一個詞,就是通過證明來成立一種觀點。這一段的觀點是講什麼呢?這個觀點就是:
✿《觀經》的「觀」有三重——自力觀、佛力觀和願力觀。✿
「好,那你引經文來證明給我看。你能引得明白,證得清楚,這個觀點就成立;不然不能成立」,這叫「證成」。
圖片出自網絡
摘選(3)(三)癸三「釋觀·三重料簡」·2.引文證成·(1)具引文·①自力觀
2.引文證成【子二】
(1)具引文
①自力觀
【記】*1「欣淨緣」雲「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2乃至「顯行緣」雲「汝當繫念,諦觀彼國」等。
*3齊此文前,未示佛力,豈非眾生自力觀乎?
恩師開示:
*1「欣淨緣」——《觀經》的序分有「六緣」,或者講「七緣」。
講「六緣」,就是「禁父緣、禁母緣、 厭苦緣、 欣淨緣、散善顯行緣、定善示觀緣」。
【心得】
「六緣」,很重要。這是韋提希所經歷的心歷路程,但又不僅僅止於此。其實,也代表我們所有眾生——每一個「我」會經歷的心歷路程。
尤其是「禁父緣」「禁母緣」,大家一看這個「緣」的名稱,就會自然推想,難道這是做兒女的把自己的父母關起來了?如果是,那對作父母的來說,這當然就是在經歷「苦」,可是難道就不是兒女的苦嗎?
又聯想到那個把自己的母親活活勒死的15歲女孩,她就是這樣給自己母親留言的啊:看似你很痛苦,但其實我比你更痛苦.
所以,這裡的「禁父」「禁母」,不可以看得太實,也就是說,其實它們是「苦」的一種「相」——是我們娑婆各種「苦」的一種高度濃縮而已——這樣的「苦」緣,可以換作任何另外的名稱,其實共同特點就是,都是娑婆世界的眾生相纏相縛、互相牽絆著墮落的一種輪迴相而已。
那韋提希夫人由自己經歷的種種「苦」,而產生對娑婆的「厭離心」,這就是「厭苦緣」的產生。這也能代表我們的經歷,或是被病苦折磨,或是被生活中的種種煩惱所困,或是經歷某種大的災難,或是懼怕死亡,或是對某種環境的不適應,等等,都會讓我們產生這種「厭離心」,而希望能尋得一方沒有這些苦惱、恐懼、折磨等等的「清淨」之地,這時自然就產生「欣淨」之心。再進而,無論「散善」「定善」,我們都希望能找到一種讓自己遠離煩惱、能相對安全清淨的方法。
所以,這「六緣」其實跟我們每個人都密切相關。
【好,接著學習恩師的講述】
這裡引了兩條文。第一條文是韋提希夫人自己說的,「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這齣自哪裡呢?出自「欣淨緣」。韋提希夫人在這裡請求觀法,還是「通請去行」,就是第一次,總的、籠統地想求觀法,說「教我觀於清淨業處」。這時候她還沒有蒙受佛的開導,沒有「佛力觀」;也沒有見到「光臺現國」的景象。
所以很顯然,在她心中就是「自力觀」。我們一般也都認為「這要靠自力修行嘛!」
*2「顯行緣」,這裡引用的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的請求而回答她的,說「汝當繫念,諦觀彼國」,這句也有一個「觀」字。
當然,以佛的本心來講,是要顯示「佛力觀」和「願力觀」;
可是順著請問者韋提希夫人自力的意思,這裡仍然沒有明確說是「佛力觀」,所以還屬於「自力觀」。
*3他引了兩條文之後,下面作了一個「證成」來證明。下面說:
【記】「齊此文前」,這之前所講的一切。
「未示佛力」,沒有一處講到是佛力。
「豈非眾生自力觀乎?」這難道不是眾生的「自力觀」嗎?
恩師開示:
因為講到「觀」,我們總是想到要自己觀想,肯定是自力的。除非有特別的文句,說「這是佛力」,我們才能想到這是「佛力觀」。如果「佛力」的字樣都不出現,誰也想不到是「佛力觀」;甚至即使有明確的經文說是「佛力觀」,我們仍然在那裡疑惑,嘀咕——「這怎麼成了『佛力觀』了?明明就是我來觀啊?」
摘選(4)(三)癸三「釋觀·三重料簡」·2.引文證成·(1)具引文·②佛力觀
②佛力觀
我們看第二段。
【記】*1「示觀緣」雲「如來今者,教韋提希等,觀於西方。以佛力故,當得見彼」。
「示觀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顯示《觀經》的「觀」,不是一般的「觀」,是「佛力觀」。「示觀緣」,全稱叫作「定善示觀緣」。
十三觀是定善,但它是「佛力觀」,不是一般的「自力觀」。
「示觀緣」這裡說得很清楚:
【記】*2乃至第七觀雲「我今因佛力故得見,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等。
「乃至第七觀雲」,「乃至」,就是不僅「示觀緣」這一處說到了。
「示觀緣」這麼說,其實每一觀都是指佛力。韋提希夫人「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未來的一切凡夫當然更是「以佛力故」了。
可是,在第七觀中(《聖教集》155頁,《觀經》)又再一次申明,這段文是韋提希夫人領悟、表達的: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所以,這是引用了兩處文:
「示觀緣」這段文,是佛講的;第七觀這段文,是韋提希夫人自己領解、感悟的。
在這兩段文的下面,顯意上人解釋得也非常清楚:
【記】*3齊此文前,未顯願力故,且釋迦佛力觀也。
「齊」,是到此為止,以此為界限。
【釋】「一直到這段經文之前,還沒有明明白白地顯示是阿彌陀如來的願力,那我們暫且明白,這是標示釋迦佛力觀」。
恩師開示:
為什麼「未顯願力」呢?這是顯示時節因緣還沒有到。所謂「二尊遣喚,隱顯有異」,「願力觀」這一重還是比較含蓄的。當然,祖師的智慧眼明朗,能看得出來;我們一般人仍然看不出來,因為這是藏在裡邊的。
【心得】
恩師的這個說明,對於我們,其實是一個提醒:因為佛說法的意密含蓄之處,我們凡夫俗眼無法真正看懂看透,這時,我們就要無條件相信祖師,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在法上受益。即使如此,我們也依然要反覆提醒自己:一定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文面的理解,導致自誤誤他。那我們怎麼儘量不「望文生義」「以文害義」?
諸如「觀」的「三重」理解,就帶給咱們極大的幫助。能幫助我們慢慢打開心眼,從而在法上真正受益,得法喜。
恩師開示:
「且」這個字,也是很有講究的,它的語氣相當緩和。前面講眾生的自力觀,就非常決斷,說「豈非眾生自力觀乎?」這裡說「且釋迦佛力觀也」。
這個「佛力觀」,其實它的界限是比較模糊的。這怎麼說呢?因為釋迦牟尼佛的佛力,跟阿彌陀佛的願力,都是究竟無漏智慧,佛佛平等,這是毫無差別的。
但是,就教門開展的次第來說,我們雖然知道這裡的釋迦佛力和彌陀願力完全吻合,二尊完全一致,但是也不能把釋迦佛力直接說成是彌陀願力,還要分為兩土世尊來說,形成階位差。
所以,「且」這個字是顯明,釋迦佛力跟彌陀願力平等,但是在教門上仍然有差距,所以用了一個「且」字。
也因為在經文當中,對釋迦牟尼佛明顯用的是「佛力」兩個字,對阿彌陀佛用的是「願力」。當然,「願力」也就是「佛力」。但是,如果都叫「佛力」,語言表達上不方便,容易混淆。
所以,在釋迦佛這裡,就叫作「佛力」;在阿彌陀佛那裡,就叫作「願力」。這一點大家要清楚。
所以,三重「觀」裡面講的「佛力」,大家不要錯誤地理解成是阿彌陀佛的佛力,它是特指釋迦牟尼佛的佛力;「願力」,才是指阿彌陀佛的願力。
這裡,初學的人容易混淆,所以我們再三提醒。
圖片出自網絡
摘選(5)(三)癸三「釋觀·三重料簡」·2.引文證成·(1)具引文·③願力觀
【記】至第十三雜想觀中,畢竟說言「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乃是彌陀願力觀也。
【釋】「至」,就是「到」的意思。用「至」這個字,意思是說:
從第一觀一直到第十三觀,每一觀當中都有「佛力」;同時,「願力」也藏在裡邊,只不過還沒有把它明確地說出來,一直到第十三觀「雜想觀」的時候,才「畢竟說言」。
「畢竟」這個詞,顯示前面也有這個意思,只是沒有明確地說出來而已。
✿恩師開示:所以,這些字都不是隨便寫的。我們讀的時候,如果能讀懂,就覺得很有味道。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
「彼如來」就是阿彌陀佛;
「宿願力故」,就是他過去世在因中發的本願,因為這個願力的緣故。
恩師開示:
這是指四十八願中的哪一願呢?有人說,「不一定非要說是哪一願,它是總體來講的。因為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也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其實是有無量大願的」;
也有人說,「是第二十願『繫念果遂』願」。
我個人覺得,倒不必指定是哪一願。說是第十八願,也可以;說是第十九願「修諸功德」裡邊的,也可以。第十八願講「乃至十念」,「乃至十念」當然是「正定之業」;可這是因為「名義功德」,因為名號當中也有「觀」的功能、作用存在。
第十三觀叫作「雜想觀」,它比較特別。前面十二觀說完之後,佛說「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意思是「如果你覺得前面講的太難了,
我就教你觀一個容易的」,就是「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像第九觀「真身觀」,那麼廣大的身量,凡夫怎麼觀得來呢?佛說「沒關係,先觀一個小的,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之上」。
這三段,分別引用經文。解釋的格式也一樣:
先是引文,然後證成。引文的地方,都很明顯——證成。比如:
第一段,就是「齊此文前,未示佛力,豈非眾生自力觀乎?」
這就是通過引文來證明,然後成立了———————————「自力觀」;
第二段說「齊此文前,未顯願力故,且釋迦佛力觀也」,證明成立「佛力觀」;
第三段說「乃是彌陀願力觀也」,這是證明成立————————「願力觀」。
【心得】
恩師為我們總結的這個規律,給我們一個啟發:
讀書、寫作,都要注意前後照應、貫通,保證整體上、根本上把握的一致性。
就比如恩師為我們指出的這種「解釋的格式」的一致性,其實就很好地突出了「觀」的「三重」義,而且是有明確的經文為證的。
所以,每一段,都有「證成」這個內容。
摘選(6)(三)癸三「釋觀·三重料簡」·2.引文證成·(1)具引文·④總結
這三段文引完之後,又作了一個總結:
【記】斯乃經文明鏡,三觀宛然。
【釋】「你看,這不是經文當中明明白白的文句嗎?就像一面非常明亮的鏡子一樣,
照見三『觀』的內涵。這三重『觀』——自力觀、佛力觀和願力觀,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恩師開示:
我們看到這三重「觀」,可能會覺得「這是解釋出來的吧?」但是這裡把經文列出來,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顯意上人的眼睛確實亮,解釋得確實妙。如果再配合善導大師的《玄義分》,以及後面的「依文三卷」,讀起來真的是津津有味。
如果讀諸師的解釋,就看不出這種味道。當然,「佛力、願力」這些文字,他們也看到了,甚至在那裡也會解釋幾句,可是他們的整個思想體系,就沒有這種「自力、佛力、願力」的階位思想,所以無法引導進入念佛,也不知道「願力觀」跟「念佛」是平等的功能。
但是善導大師就不一樣了。
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自己體會。
好,前面的引文證成·(1)具引文已經很清楚了。
摘選(7)(三)癸三「釋觀·三重料簡」·2.引文證成·(2)總結示
①明一部大綱
【記】故此三義,一部大綱。釋義所趣,莫不歸此。
*故此三義,一部大綱,就是
【釋】「自力觀、佛力觀、願力觀」這三重「觀」的意義,是整部《觀經》的大綱要。
*釋義所趣,莫不歸此,
【釋】整部《觀經四帖疏》從前到後所解釋的,都歸到這三「觀」當中,以這三「觀」來解釋就很清晰。
恩師開示: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三重「觀」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顯意上人在解首題「佛說無量壽觀經」的時候,就「觀」這個字用了這麼多文句:從「名義體相」到「諸慧分別」,然後「三重料簡」。
這等於是在我們出發上路之前,先把地圖明明白白地交代給我們。
所以,這一段不是為了顯示學問。
有人說「解釋得這麼複雜、這麼沉重幹什麼?你就讓我們輕盈一點兒上路唄」。
✿因為後面所有的解釋,都歸到這三「觀」當中;如果一開始看的時候心中沒有這個概念,就不能清楚地了解,就會糊裡糊塗的。
「一部大綱。釋義所趣,莫不歸此」,這也是亮出一個觀點。
②舉例說明【寅二】
下面是舉例說明,舉了三個例子。
【記】如序題門,略標此三:
舉韋提請,標自力義;舉釋迦教,標佛力義;舉彌陀教,標願力義。
這就是《觀經疏》當中的三段,在《聖教集》459頁:
「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到這裡為止,都是韋提希夫人自己想的,她有自力的執情,所以這代表「自力」之義。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這是釋迦教,是要門,代表「佛力」之義。
「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這一句是彌陀教,標示「願力」之義。
大家先把答案記下來。如果展開講,怕大家消化不了,所以我們留到後面,邊講邊消化。
【記】又,定散門,約釋迦教,廣開六義,顯此三重:
這也是《觀經疏》當中的,在《聖教集》465頁:
料簡定散兩門,即有其六:
一明能請者,即是韋提;
二明所請者,即是世尊;
三明能說者,即是如來;
四明所說,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觀門;
五明能為,即是如來;
六明所為,即韋提等是也。
這叫作「三重六義」,也就是三重能所,開為六門,所以叫「廣開六義,顯此三重」
它是怎麼顯示的呢?
【記】料簡能請、所請義者,為顯眾生自力觀義;
這是一重。能請、所請分別是誰?
能請的是韋提希,所請的是世尊,這算是一對。
好,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感恩師父、蓮友們。
回向: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製作:月山寺志工團
推廣:眾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