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哭,大家都怎麼看呢?會怎麼做呢?
探討這個問題前,先說個我的經歷吧!
前段時間回了趟老家,閨女和朋友家的孩子一起跑跳,挖土,抓沙,玩得不亦樂乎。「啪」,只見四歲的閨女把一個超大土塊摔到了地上,嶄新的衣服上粘滿了土。
閨女站在那傻笑,我也笑著,走過去,幫她拍了拍身上的土。由於土是幹的,所以拍拍就掉了。
旁邊朋友的孩子詫異地問閨女:「柚柚,你媽媽打過你嗎?」閨女搖搖頭。我也笑著說:「我沒打過妹妹」。「我媽媽打過我」,朋友的女兒說。「我媽媽也打過我」,她的弟弟說。
我沒有說話,但是判斷出,如果這種情況若發生在朋友孩子身上,孩子可能會挨揍。
我跟朋友說了這個事兒,朋友說:「以前也不怎麼揍他們,上學後學不會才揍的,越哭越揍,不哭就不揍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聽後,我一時愕然,混亂了。
朋友的這些話聽著很耳熟,卻有3條極其不合理的邏輯:
一、孩子學不會就得挨揍!
二、被揍了還不能哭!
三、孩子越哭被揍的越厲害!
孩子的問題是學不會,那就想辦法讓他學會,揍就會了嗎?
本來就不會,就著急,再被揍,豈不是委屈到哭?
委屈了,哭一哭不行嗎?為什麼越哭就得被揍得更厲害呢?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哭都會陷入兩個誤區。
每個孩子都是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生命的自然規律告訴我們:哭是我們必需的,哭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誤解了哭。
生活中,網絡上,到處充斥著「愛笑的女孩運氣都不會太差」的言論,可是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誰能一直開心,從不落淚呢?
大人的世界有喜怒哀樂,孩子的世界也一樣。或者,孩子更喜歡、更容易哭。
為什麼?
因為他們是孩子,無力又無助的群體,需要家長的幫助與呵護。當孩子還是個小嬰兒時,用哭來提醒我們「寶寶要換尿布了」,「寶寶餓了,要吃奶」,「寶寶困了,要睡了」。
這個時候,父母會累但多數並不覺得煩,因為父母知道他們無助,只希望他們健康長大,沒有其他要求。
但當孩子大一點了,父母開始對他們有要求,忘了他們還只是個孩子,還像嬰兒時需要我們。當他們再哭時,父母便開始覺得煩,有時甚至打罵孩子。
所以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哭!孩子哭,不是在煩你,是在疏解內心的苦悶。
哭是在發洩,哭一哭就舒服了。人是有情緒流動的,開心流到失落,痛哭流到平靜。每天都活蹦亂跳,開開心心,沒有人能做到,神仙也不能。
就像我文中開頭提到的朋友,她說「孩子學不會就會挨揍,會被揍哭,而且越哭越揍」。
我們來分解這句話:
問題是:孩子學不會。
朋友的解決辦法:揍!
問題解決了嗎:沒有!
有什麼後果: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大家看到了吧,一開始父母對於孩子的求助是伸出援手的,但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失控了,發脾氣,甚至打罵孩子。
在這件事上,孩子的哭歸根到底是家長引起的,孩子的問題是學不會,而家長卻選擇了育兒中最沒用的辦法「揍」。
要是揍一揍就會了,那估計孩子得遍體鱗傷了。
孩子被揍哭了,家長自己把矛盾轉移到了「孩子哭,惹我煩」上,而忘了問題是「孩子不會」,陷入了「打——哭,哭——打」的惡性循環中。
父母若不正確地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惹哭了孩子,其實是讓本就無助的孩子受傷了。孩子哭了,因為他感到委屈了,羞恥了,會有畏難情緒,不敢再去探索。
父母要走出這個誤區:哭只是表面現象,只是孩子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本質是我們需要帶著孩子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對他造成二次傷害。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