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止哭】
比如:在孩子摔哭時,
家長特別喜歡這麼說:
①沒事兒,沒事兒,不疼不疼(忽視感受)
②寶貝,勇敢點,自己起來(忽視情感)
③你看這個玩具好不好玩兒?(轉移注意力)
④都怪**把我家寶貝弄哭了,打他打他。(推卸責任)
絕大多數家長不會告訴孩子,此刻孩子的情緒和情感是什麼?孩子的感覺就這樣忽視了。
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
剛生完孩子,傷口疼的撕心裂肺時,
生病,受傷,疼痛難忍時,
你希望身邊人怎麼做?
如果身邊的人說:
①沒事兒,沒事兒。
②不疼,不疼。
③勇敢一點,不哭不哭?
看多人看到這裡就笑了。
我們自己都無法接受的方式卻經常用在孩子身上……
孩子磕磕碰碰總是難免的,這也是家長跟孩子溝通的機會。
有些父母為拉還是不拉糾結,
1. 如果孩子摔得比較輕,可以詢問孩子:「寶貝摔倒啦?需要媽媽幫忙嗎?」
2. 如果孩子摔得比較重,那肯定要趕緊拉起來。
3. 反映情感。寶寶摔倒後,通過孩子的表情,來判斷是嚇到了還是摔疼了。可以詢問寶寶:「寶貝摔倒了,嚇一跳是不是,來媽媽抱抱」或者「寶貝摔疼了嗎?要不要媽媽給吹吹。」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的關注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既可以幫孩子認知現在的感覺和情緒,還可以幫孩子增強安全感。
不然,等孩子意識到父母會欺騙他時,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會減弱。
建議:
1. 打預防針之前,先告訴孩子,哪天我們要去打預防針,打了預防針寶寶就不會生這種病啦~
2. 告知孩子打針會疼,千萬別欺騙孩子說不疼,孩子自己是有感覺的,如果孩子發現父母的話不對,容易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可以跟孩子說:「打針會有一點點疼,但是為了不生病,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去打針。」
3. 允許孩子哭泣:「寶貝感覺到疼了是不是,媽媽抱抱好不好?」輕輕抱著孩子,允許孩子哭出來。
當爸爸媽媽理解孩子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可以得到很大的緩解。哭一會兒就會好。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不僅會因為疼痛哭泣還因為沒人理解而哭泣。所以會越哭越厲害。
希望寶貝們都身心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