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人·第六期|莫言:在世界文學中融入中國故事

2020-12-12 人民網

「每一部優秀作品中,都可以聞到改革開放奮鬥者們汗水的味道」

人民網:您曾在演講中說過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像您一樣的作家。改革開放後,中國文學經歷了黃金時期,改革開放的時代機遇給您的創作帶來了哪些影響?

莫言:改革開放之後,大量西方現代派的文學被迅速譯為中文。當時的我們如同飢餓的牛一下子衝進菜園子,面對著滿目的青蔥、白菜、蘿蔔、黃瓜,不知道該吃什麼。美國的福克納、海明威、拉丁美洲的馬爾克斯、法國的新小說派羅布·格裡耶……我一進書店就感到眼花繚亂。

在大量閱讀西方文學之後,激發了我對中國文學的反思——原來外國同行們已經在用這樣的方式寫小說!由此喚醒了我記憶深處的許多生活。如果可以用這種方式寫作,我也可以寫,甚至不會比他們寫得差。閱讀激發了我的靈感,進而開始了一個近乎狂熱的創作的過程。

人民網:1981年,您發表的第一篇小說《春夜雨霏霏》是清新浪漫的「白洋澱派」風格,後來您卻以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廣為人知,是怎樣的契機促成了這種轉變?

莫言:1981年我在河北保定當兵時,受到當地「白洋澱派」的影響,文章風格唯美清新,著力追求詩情畫意之美。但長此以往,小說人物塑造偏單薄、雷同,缺少創造和革新。

通過大量閱讀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家——馬爾克斯、博爾赫斯等人的作品,為我的寫作的脫胎換骨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們的作品擁有讓人難以忘卻的豐富立體的人物形象,使我大開眼界,從而嘗試用更加大膽、更加深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

於是我筆下的故鄉不再是理想化的樂土,而著力呈現農村生活的原生狀態,甚至我會故意以變形的方式描寫高密,真實而虛構、鄉土而魔幻。只有這樣,才能夠寫出具有創新意識的、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文學。

人民網:大量閱讀西方文學並沒有讓您遠離中國鄉土,反而在這片土地上扎得更深了。

莫言:借鑑西方文學的同時幫助我獲得了重新認識中國文學的參照體系。在比較中,我發現了東西方文學的共同性和特殊性,進而開始有意識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民間文化和傳統文化。

少年時代,當別人用眼睛閱讀時,我在鄉下用耳朵閱讀。我聆聽了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與逸聞趣事,這些故事都與高密的自然環境、家庭歷史緊密相連,使我產生強烈的現實感。因此,我決定嘗試重新挖掘這片沃土,立足中國鄉土的故事題材,努力使家鄉成為中國的縮影,使高密的痛苦與歡樂,與全人類的痛苦與歡樂保持一致。

在西方文學的啟發下,在這片土地上,我所經歷的,以及我從老人們口中聽過的故事,如同聽到集合號令的士兵一樣,從我的記憶深處層層湧現。他們正在用期盼的目光看著我,等待著我去寫他們。

2013年山東高密第四屆紅高粱文化節上,莫言獲頒高密人民勳章

人民網:改革開放不僅對您個人產生影響,也使得整個中國文壇重煥生機。您覺得在中國文學四十年的發展中,取得的最顯著成就是什麼?

莫言:改革開放是一次全面的解放,它激活了作家們前所未有的創作熱情。最顯著的成就是湧現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作家和作品。上世紀80年代,我這個年齡段的作家、老一代作家、年輕一代作家都在積極創作。大量具有新意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紛紛出現,對於豐富文化生活、陶冶人們性情、提高感情質量,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文學是關乎人心的,它的影響潤物細無聲,是可見可感但不可量化的。有了四十年裡諸多作家的文學作品,也許感覺生活好像也沒有多了什麼。但文學作品就像空氣一樣,它存在著,我們沒有感覺。當它不存在了,我們立刻感覺到它多麼重要。文學藝術的作用之偉大也在這裡。

人民網:在您看來,您們這一代作家在中國文學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莫言:客觀來講,我們這一茬作家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給當代文學注入了一種普遍性和廣泛性。中國文學是世界文學的重要構成部分。80年代中期,西方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有嚴重的偏見。他們認為中國當代文學就是一種狹窄的、缺少普遍性的文學,而非全面地解釋、揭示人性的文學。

而我們這一代作家所做的重要工作是大大加強了中國文學的普遍性,使西方的讀者了解到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同質的部分。世界文學的海洋裡,融入了紮根中國本土、與傳統文化血脈相連的內容,融入了向紅色經典致敬的內容,也融入了與西方文學相關照的內容。今天,我們可以實事求是地講,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已有顯著的位置。這樣的成果,並不是某一位作家完成的,是我們這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共同完成的。

人民網: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文學始終和時代緊密呼應,可以說,文學是反映時代的一面鏡子。

莫言:中國文學的寶貴品質在於始終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中國文學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永遠跟現實緊密結合。我們每一部優秀作品裡面,都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都可以聞到在改革開放的艱苦卓絕的漫長的徵程當中,創造者們、奮鬥者們的汗水,汗的味道,甚至是血的味道。

文學從來不是孤立的社會現象,而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人民生活的一種間接的、更高層次的反映,時代在進步的同時,以反映生活為主要任務的文學創作也在不斷進步,因為文學永遠跟時代同步前進。即使是科幻作品,也是紮根現實的恣意想像;即使是歷史作品,也是立足當下的回頭關照。同時,文學與時代還應保持一個理性思考的距離。一個事件過去了,我們可以反思得長一點,這樣才能看得更準確,理解得更全面,我們對生活的本質、對人的本性的揭示才能更深入、更深刻。 

「好的作家應該有成為文學家的夢想」

人民網: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為世界提供了重新評價中國文學的機會,打開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通道。

莫言:中國當代文學是世界文學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最有影響力、最有活力的部分。中國文學的繁榮,將改變世界文學的格局。這種成就與改革開放的成果是密不可分的。由於改革開放,讓我們能夠同步了解西方同行們所做的工作,在比較、反思、閱讀、借鑑的過程中獲得對自我的客觀評價,從精神層面尋找東西方之間的共鳴之處。

以我個人而言,福克納是我未曾謀面的導師。他的小說中傳遞的對鄉土文化的眷戀情緒,也引起了我的共鳴。而他所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讓我產生一種野心——我也要把「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我也要努力使「高密東北鄉」故事能夠打動各個國家的讀者。正是當前的時代賦予我們能夠在互相借鑑中不斷提升自我的機遇。因此必須感謝這個時代,感謝改革開放。

莫言為瑞典讀者籤名

人民網:您的創作中如何將家鄉、國家、鄉土、文學這些因素串聯在一起的?

莫言:「高密東北鄉」只是我的一個起點而已。剛開始寫「高密東北鄉」時主要根據個人生活經驗。後來個人經驗不夠時,發生在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故事,只要是跟人性相關的、能夠打動我的,都被我吸納到「高密東北鄉」這個地方。說句充滿野心的話,這個時候「高密東北鄉」實際上已經變成一個世界的縮影,一個中國的縮影。

名義上寫高密,實際上寫中國,名義上寫當代,實際上寫歷史。最終也是寫人,寫人類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始終貫穿於故鄉與國家、鄉土與文學。因為生活中所有內容都包括了傳統文化。傳說故事、民間戲曲、鼓書藝人的演唱等等,這些口頭文學作品,是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文化河流中永遠流淌的重要活水源。它流動在我的每一部作品裡,將家國古今緊緊連在一起。

人民網: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您的文字在世界文壇都非常有影響力,您如何看待這種影響力?

莫言:人們常說文藝是一座百花園,實際上文學也是一座百花園。我國文壇每隔十年會出現一代作家群體。作家一茬又一茬,一批又一批。文學百花園中百花爭豔,而我的作品只是百花園裡的一朵花,還不知道是香花還是臭花。

好的作家應該有一個當文學家的夢想。我希望能夠在講述故事的同時,豐富漢語的使用。魯迅、沈從文等偉大作家的作品創造了很多獨特的表現方式,甚至推動了古漢語向白話文轉化的過程。在《生死疲勞》中,我大膽使用一種最自由的、最沒有局限的語言來自由地表達對我內心深處的想法。因為講述故事最終的目的是在追求漢語使用的過程中,使民族語言得到豐富。

莫言為人民網文化頻道題字——網羅天下

人民網:今天,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一種新的文學方式——網絡文學紅極一時,網絡的出現對於當下中國文學的創作環境和發展現狀有哪些影響?

莫言: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是文學的組成部分,它與所謂的嚴肅文學之間、傳統文學之間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網絡文學具有獨特而鮮明的風格,那種想像力,那種語言的跳躍感,那種語言的朝氣蓬勃的力量,這都是用紙、筆寫作時很難達到的。網絡上一些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作品甚至可以讓傳統作家刮目相看。因此傳統作家不能關閉自己學習的渠道,要開放所有的器官,來接觸外界,吸收外界的新鮮的東西。

網絡文學的出現是一個好事,這是一種群眾性寫作的現實,使文學變成眾多愛好者並不難實現的一個夢想。當然,即使是寫網絡文學,也應該保有初心。文學作品是用語言寫關於人的作品。因此在語言文字上精益求精,在塑造人物上強化感情。始終保持創作的自覺性。

人民網:在您看來,中國文學創作在未來如何更上一層樓?

莫言:如果非要說不足的話,我覺得中國文學的想像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我們現在不缺少和土地緊緊連在一起的能力,而是缺少一種飛離土地的能力。如果能夠在一部小說中融合居高臨下的全景式的鏡頭和局部放大的鏡頭,全方位緊密結合寫實能力和想像能力,會使我們的文學更加大氣。在小說中有的篇章是飛起來的,像蒼鷹俯瞰大地;有的篇章是趴在地上的,看到的是一塊泥土、一株玉米、一隻螞蟻。即使是以繼承現實主義風格為主的作家,也應該使寫作充滿想像力。

當然,我們看到了很好的兆頭。中國科幻文學在最近十年內在蓬勃發展,出現了劉慈欣、韓松這樣獲得過國際性的科幻文學大獎的作家。他們的獲獎可以說明我國科幻文學已經達到了世界水平,這令人對未來的文學發展倍感期待。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學正融入世界文學體系
    我也是在此時開始成為這家出版社的中國當代文學叢書策劃的。我們調整了出版策略,按照文學出版社通常做法,走作家路線,系統地翻譯出版中國當代文學,側重發掘作家而不是單部作品。這樣做也就必然要把文學風格、想像力、故事架構、語言特色等等文學元素提到第一位,更注重怎麼寫,而不是寫什麼。
  • 了解過魔幻現實主義,就知道中國文學巨匠—莫言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 莫言談文學與人生:人生是文學的重要元素
    記者 姜洋)16日上午,中法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與勒·克萊齊奧做客「山東大學文學大講堂」,就「文學與人生」的話題展開對話。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依然有別的辦法來接觸到文學,比如他們那個年代說書人講的故事,爺爺奶奶、叔叔長輩們講述的故事,這樣一種民間口頭文學。「文學肯定會影響人,甚至會發生巨大的影響。」  莫言說,從小人書到長篇小說,人生就是由低級到高級、從形象到抽象的閱讀,是人們思想形成過程當中最寶貴的養料,形成了個人對自己、對世界、對人生、對事物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
  • 見證人·第十二期|陳愛蓮:時代的紅舞鞋永不停歇
    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證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 意義在閱讀中生成——莫言小說英語世界讀者接受調查
    英語國家地區莫言小說英譯本的普通讀者中有些讀者自稱「對中國很有研究」,有些讀者聲稱「是莫言的忠實粉絲」,「讀過所有的莫言小說英譯本」,也有很多讀者是初讀者,自稱「讀《紅高粱家族》是因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 文學的未來會好嗎?莫言與勒克萊齊奧在諾獎頒布前的對談
    他常年旅行,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也曾多次訪問中國。這一次,64歲的莫言和80歲的勒克萊齊奧相聚,是為了參加浙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故事:歷史、民間與未來」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高峰論壇。這次高峰論壇還有另亮相議程:發布《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以及莫言作品的數字及有聲書啟動儀式。
  • 薦書|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講故事的人」回來了
    莫言創造了一個以「高密東北鄉」為地標的文學世界,這片土地上融匯了真實與想像的故事,不僅可以看作中國社會的縮影,並且能延伸至全人類的生存境遇。他的作品被譯為英、法、德、意、日、西、俄、韓等五十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 莫言談文學未來 科幻會佔重要位置
    在諾貝爾文學獎公布的前一天,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64歲的中國作家莫言和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80歲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同時亮相鼓樓西劇場,參加浙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故事:歷史、民間與未來」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高峰論壇。
  • 文學與人生——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與勒克萊齊奧談文學共鳴
    莫言與勒克萊齊奧(右)對話現場。 新華社發 16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與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在山東大學文學大講堂對話「文學與人生」,開始了一場思想火花的碰撞。我們看待一件事情,判斷一個人的好與壞,判斷一個事物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是需要藉助我們頭腦中已經存在的許許多多的理論觀念,相互交融。這些是怎樣形成的,除了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教育、老師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來源於閱讀。 法國文學,群星燦爛。我們可以通過書、小說感受,甚至通過小說改編的歌劇,比如雨果的《悲慘世界》改編的歌劇感受到。法國作家對中國當代作家的影響非常大。
  • 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未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翻譯傳播之路又當如何規劃?  目前我國當代文學向外傳播面臨著複雜情況,想登高涉遠,謀求合力至關重要。這個合力包括政府與民間,中國作家與外國翻譯家以及外國出版商之間的協力。今天,世界閱讀中國已有很多渠道,但是文學始終是一個獨特而富於魅力的選擇。這是一條新的「絲綢之路」,只不過這次駱駝背上託載的不是瓷器、茶葉,而是文化與精神。
  • 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紅高粱》以自由不羈的想像,汪洋恣肆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瑰麗的莫言小說世界,也使當代戰爭小說面貌為之一新。它不僅為莫言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埋下了伏筆,也為當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打了先鋒。《紅高粱》發表於《人民文學》1986年第3期「咱們高密東北鄉有這麼多素材,你為什麼不寫,偏要去寫那些你不熟悉的事?
  • 莫言《文學創作漫談》演講:妖魔化毛澤東是蚍蜉撼大樹
    4月21日,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應邀在中央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4周年紀念活動上,作《文學創作漫談》主題演講。莫言指出,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中國文藝的發展意義重大,妖魔化毛澤東是「蚍蜉撼大樹」,並說一些人只看到《講話》對當下的不適應部分。歷史唯心主義很可怕。
  • 莫言的強項就是他的故事——專訪莫言小說瑞典語譯者陳安娜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陳安娜開始翻譯當代中國文學,譯過莫言、餘華、蘇童、韓少功、虹影、馬建、陳染等中國作家,及裘小龍、哈金的英文作品,至今已出版譯著三十多種。因譯筆優美,還獲得過瑞典學院授予的文學翻譯獎。翻譯最大的困難,是把作家自己的聲音找出來人物周刊:你最早讀莫言的小說大概是什麼時候?讀的是哪部作品?
  • 莫言引成語談中國文學現狀:陽春白雪 下裡巴人
    中新網12月9日電 北京時間12月9日晚,莫言應邀來到斯德哥爾摩大學進行交流活動。在現場,莫言機智而又不失幽默地解答了主持人對中國文學的種種疑問。  主持人、著名學者羅多弼先談了自己對中國文學的看法。總體來說,他對中國文學的態度還是「比較樂觀」,不過最近幾年,尤其是2008年,羅多弼表示自己有點失望。
  • 莫言:文學走出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被夏志清教授評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第一人」的葛浩文,對作家莫言不無偏愛。他認為莫言的作品不會不好,壓根兒不用懷疑,因此幾乎每部都翻譯。    他的評價大致代表了多數漢學家們的判斷。否則,莫言的作品不會在版權輸出上位居中國作家第一。
  • 臺灣光華多媒體設計科 將世界名畫融入中國文學
    華夏經緯網4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文學、名畫在高中生眼中,相互結合成為充滿創意的「故事「!臺灣光華高中多媒體設計科師生結合文學、設計、美術等課程,將世界名畫融入中國文學,書籍文本變身小劇場,整合學生創意思考、執行製作、合作學習、表達藝術美感能力,展現「閱讀素養」和「美感教育」的學習成果。光華高中多媒體設計科師生將世界名畫融入中國文學,書籍文本變身小劇場。
  • 莫言最新三篇短篇小說將集中亮相《收穫》雜誌第5期
    作家莫言 視覺中國 資料8月18日是一個星期五,這天距離《收穫》雜誌今年第5期下印廠只有不多的幾天時間了,所有篇目處於審讀校樣的最後階段
  • 文學盛宴|諾貝爾文學獎歷年獲獎名單1901-1922,回顧莫言
    覺界文化(圖片來源網絡)同時,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中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莫言以及作品,截止2018年:長篇小說如《紅高粱》是一部表現高密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頑強生命力和充滿血性與民族精神的經典之作。2、《豐乳肥臀》:莫言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熱情謳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創造者——母親的偉大、樸素與無私,生命的沿襲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1997年《豐乳肥臀》奪得中國「大家文學獎」。
  • 德國漢學家顧彬:莫言講的是荒誕離奇的故事
    您認為莫言是理應榮獲這一最高文學獎項的世界一流作家嗎?顧彬:我一直不停地公開批評莫言。他簡直就是我批評得最多的中國作家。因此,首先我要說,我為他感到高興,為中國感到高興,為中國文學感到高興。但我的批評依然是有道理的。人們在莫言那兒讀到了什麼?必須說,莫言有本事寫出暢銷小說。
  • 南京跨年詩會 | 許鈞:產生共鳴,翻譯家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
    作為一個外國文學的研究者,我特別關注莫言作品在國外的傳播,莫言的作品為什麼能夠受到國際的矚目,受到世界讀者的關注和喜愛?我覺得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莫言作品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特質——那就是根植於他出生的那塊土地,神奇而且深刻。  如今,莫言的作品在全世界越來越受歡迎,已經被翻譯成20多個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