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師道尊嚴的歷史本意與時代意義
教育強國
★★★★★
摘 要:在樹立教育改革文化自信思想的指引下, 教育界應當重新審視我國優秀的教育文化傳統, 致力於發掘其中體現中華民族獨特教育智慧的遺產, 加以繼承和弘揚。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師道尊嚴的傳統, 在歷史上和現實教育實踐中曾經被嚴重地曲解和誤解。今天, 我們需要為師道尊嚴正本清源, 並且進行轉換創新。首先, 重提師道尊嚴, 社會需要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的風氣, 延續我們的優秀教育傳統, 防止「賤師」「恥師」「辱師」等現象。其次, 重提師道尊嚴, 我們需要重新闡釋「道」「師道」「傳道」等的含義。再次, 重提師道尊嚴, 政府和社會要多為教師做些實事、好事, 想教師之所想, 解教師之所難。最後, 重提師道尊嚴, 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價值品質, 牢記「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的訓誡。
關鍵詞: 師道尊嚴; 尊師重教; 師道; 師德;
2016年教師節, 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回自己的母校———北京市八一學校看望師生, 並發表了有關教育工作的重要講話。[1]他在講話中特別強調, 我們的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 好的要堅持, 不足的要改進。這個思想一方面反映了他一直強調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精神,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往我國教育改革中確實存在的一些問題, 對於我國當前和今後的教育改革來說, 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 我們體會, 所謂「堅持文化自信」, 就是教育改革一方面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 要反映國際教育改革的一些共同趨勢,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教育文化傳統, 不能妄自菲薄或犯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 認為我國的教育一無是處, 百不如人, 生硬地將某個或某些國家的教育政策和實踐當成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與目標。在樹立教育改革文化自信思想的指引下, 教育界應當重新審視我國優秀的教育文化傳統, 致力於發掘其中體現中華民族獨特教育智慧的遺產, 加以繼承和弘揚。循著這個思路, 筆者認為,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積澱的優秀教育文化傳統中, 最重要的就是師道尊嚴的傳統, 儘管它在歷史上和現實教育實踐中曾經被嚴重地曲解和誤解。現在是到了為師道尊嚴正本清源, 並且進行轉換創新的時候了!
一、什麼是「道」與「師道」
要為師道尊嚴正本清源, 首先要弄清楚何為「師道」。而要弄清何為「師道」, 又必須了解儒家關於「道」這個範疇的認識, 因為「師道」的內涵與外延取決於對「道」的認識。而關於「道」則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非常深奧的範疇, 儒家和道家都把它放在一個很高的類似於西方哲學中本體論的層次。
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 就多次闡釋過對「道」的認識, 如「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人, 遊於藝, 」[2]將「道」看成是一種人生高遠的理想;「朝聞道, 夕死可矣, 」[3]表達了悟「道」、踐「道」對於人生的極端重要性, 其價值甚至在生命之上;「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4]97表達了人在弘道方面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孔子不僅在《論語》中大量表達了對人之道、君子之道等的認識, 而且還多次談到「天子之道」「國之道」, 這樣就不僅使得「道」局限於倫理的範圍, 而且還擴展到政治的範圍, 成為最高的政治原則。如他在回答原憲何種行為才是「可恥」的問題時, 就說到:「邦有道, 谷;邦無道, 谷, 恥也。」[4]57意思是說, 如果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是符合道的要求的話, 一個人出來做官拿俸祿是可以的;如果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根本上是違背道的要求的話, 一個人還在那裡做官拿俸祿, 這就是可恥的。孔子在這裡區分了國家的「有道」與「無道」, 孟子後來進一步將這種思想闡發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奉勸統治者要直道而行。
孔子、孟子有關「道」的論述, 到了《中庸》時代, 就被系統化理論化了。《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根據朱熹的解釋, 這三句話的意思是, 人生而有之的東西就是人性, 如仁義禮智之性, 就是人生而有之的, 是人有別於動物的地方。按照這種天命之性來做人, 在日常生活中致力於踐行這些天命之性的行為要求, 這就是有道或符合道義要求的行為與人生, 在這方面, 天之道與人之道是統一的。但是, 人由於其稟賦不同, 因而在保有這種人性或天道方面有所差池, 需要後天的持續不斷的實踐和反思才能夠體認或實現這種人性的要求, 走上正道。教育的責任和使命就在於此, 引導或幫助人們去「修道」。在這裡, 「道」依然表示正確的價值方向, 並且有了天命和人性的基礎, 有賴教育的輔助。《中庸》中還說, 「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 不可以為道。」[5]這些話, 再次表達了儒家有關道的規範作用的普遍性和主體性的思想, 人不可遠「道」, 「道」也需要人來弘揚, 弘道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人本身。從這個角度來說, 至少在先秦儒家看來, 「道」作為一種最高的普遍的倫理範疇, 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 都應該時時刻刻加以體會、恪守和踐行的。「道」在不同社會就生活領域中的具體表現和要求, 就變化成各行各業具體的道, 如為官之道 (「官道」) 、經商之道 (「商道」) 、為父為母之道 (「父母之道」) 等。由此看來, 「師道」只是「道」的普遍精神在教育領域內的具體化。
關於「師道」, 現在學界的解讀有三種。第一個認為師道就是指「師承、師傳」, 比如《漢書·匡衡傳》裡面談到蕭望之向漢宣帝推薦匡衡時說, 「衡經學精習, 說有師道, 可觀覽。」[6]漢代關於經學的解讀, 各家有不同的觀點。一個人跟隨某一家學習, 自然就傳承某一家的觀點。所以, 師道的第一個含義講的是師承、師傳。第二個認為師道就是「教育之術」。在《後漢書·桓榮傳》中, 桓榮向漢光武帝辭去教職時說, 「今皇太子以聰睿之姿, 通明經義, 觀覽古今, 儲君副主莫能專精博學若此者也。斯誠國家福祐, 天下幸甚。臣師道已盡, 皆在太子, 謹使掾臣汜再拜歸道。」[7]這裡的大意是說皇太子聰慧通經, 博覽群書, 專精博學, 可以無師自通, 而太子師的教育之術已經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了。第三個認為師道即「為師之道」。典型的用法就是韓愈在《師說》中提出的「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8]界定了教師的職責、使命。也有人認為該文中所說的「師道」是指「求學之道」「求師之道」。這個看法不能說韓愈的文中沒有, 但是推究韓愈做此文的動機, 恐怕主要的在於借李蟠求師這件事強調教師負有傳承孔孟之道的責任與使命。因而韓愈所說的「師道」主要的還是「為師之道」, 直指教師職業的文化和價值使命。
以上是學術界對師道的三種理解, 這三種理解在不同的語境中都是可以的。現在的問題是, 當歷史上人們談論「師道尊嚴」時, 所用的「師道」究竟當取哪一種理解呢?基於上文對「道」的分析, 筆者認為還是第三種理解比較合理, 「師道」即「為師之道」, 與「教育之術」「師承、師傳」等相區別, 指稱為師者在履行自己職責時所應當秉持的根本價值原則和所應當追求的根本價值使命, 是儒家之道在教育領域內的具體化和規範化要求。弄清楚了這一點, 我們再來看看古人為什麼提「師道尊嚴」以及「師道尊嚴」的歷史本意。
二、「師道尊嚴」的歷史本意
現在學界公認「師道尊嚴」出自《禮記·學記》。[9]《學記》裡面談到「凡學之道, 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 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 則弗臣也;當其為師, 則弗臣也。大學之禮, 雖詔於天子無北面, 所以尊師也。」[10]3這裡的「學」應當理解為「教育」的意思, 因為中國古人論教育都是以論學的名義出現的, 如《學記》本身就是一部教育論著, 涉及教育的價值、目的、方法等各個方面。這裡的「嚴」字鄭玄注釋為「尊」的意思。按照鄭玄的觀點, 「嚴師」即為「尊師」。照此看來, 「凡學之道, 嚴師為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發展教育事業, 最要緊的是要尊重教師。
因為根據韓愈的理解, 教師職業的首要職責是「傳道」, 因此只有尊師, 才能重道, 才能弘道。統治階級只有率先重道、弘道, 老百姓才能夠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夠明白人之道、君之道、國之道以及經商之道、為官之道、待友之道等。也就是說, 一個國家才能夠真正地做到民風淳樸、秩序井然, 一個人才能真正地知榮辱, 懂進退。也正是認識到了尊師重道的內在聯繫與極端重要性, 《禮記》中才規定老師在給君王授課時不必拘泥於君臣之禮, 「大學之禮, 雖詔於天子無北面, 所以尊師也。」這並非反映了君王的美德, 而是體現了「道」在國家政治生活和個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很顯然, 從《學記》的上下文來看, 「嚴師」之「嚴」不是針對學生而言的, 而是針對「教師」而言的, 這與我們今天的理解截然相反;「嚴師」本身也不是目的, 更不是將教師的地位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而為了「道尊」, 是為了「民知敬學」, 更進一步, 是為了達到「化民成俗、建國君民」的目的。所以, 先秦儒家對於「師嚴道尊」的倡導, 彰顯儒家德治仁政的核心價值觀。從這個角度來說, 師嚴道尊的教育要求與化民成俗、建國君民的政治理想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提倡師道尊嚴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教育發展、人的發展、國家發展的內在統一。基於這種理解, 古人所說「師嚴道尊」或「師道尊嚴」的意義與我們今天一般理解作為一種嚴格等級關係的「師道尊嚴」有著根本的不同。
韓愈在《師說》裡面, 對「師」與「道」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論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裡直接闡明了教師的職責或價值使命, 就在於傳承儒家之道, 並幫助學生解決人生與學業方面的困惑。「傳道」「授業」與「解惑」三者之間, 「傳道」置於首位。韓愈特別強調「師」與「道」之間的關係, 一方面教師的職業或價值使命在於「傳道」, 另一方面教師的存在依賴於其對「道」的體悟和把握。「生乎吾前,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11]47這裡, 「道」與「師」已經一體化了, 甚至可以說, 道為師魂。師不可離道, 離道則不可為師。也只有這樣「師」與「道「一體化的老師, 才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和使命。韓愈提出這樣的主張, 在當時是有鮮明的針對性的, 因為當時的社會文化崇佛賤儒, 文人士大夫以師為恥。韓愈感慨地說,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8]47「愛其子, 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 則恥師焉, 惑矣。彼童子之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8]48顯然, 在韓愈看來, 當時社會師道淪喪, 一則表現為尊師傳統不在, 社會上士大夫階層普遍以師為恥, 二則表現為「師」與「道」的分離, 教師只機械地教授學生一些句讀知識。
如果說在《學記》中, 「師道尊嚴」主要是從國家治理角度來講, 政治性比較強, 那麼韓愈這裡講「師道尊嚴」已經有一點專業化、人文化的傾向了。他關注的焦點主要是教師如何從事自己的職業, 以及師道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 把「師」與「道」的結合看成是教師踐行「傳道授業解惑」這個根本任務的前提條件。教師「傳道」是因為教師能夠認識「道」, 踐行「道」;學生跟隨他能夠體會「道」, 能夠按照「道」的要求為人處事。所以「師道」在韓愈這裡就是道統和學統的高度統一。
通過以上簡要的回顧和分析, 我們認為, 在韓愈之前, 「師道尊嚴」就是「師嚴道尊」的意思, 基本意義是「尊師重教」, 主要目的在於百姓教化和國家建設。在韓愈之後, 「師道尊嚴」除了「尊師重教」的意思之外, 還有一層意思, 那就是關注教師的根本價值信念 (師道) 和職業價值使命 (傳道) 。
2014年教師節前夕, 習近平總書記到北師大看望師生, 並發表了《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12]的重要講話。在這個講話中, 習近平總書記引述了韓愈《師說》中有關「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話, 並對「師道」和「傳道」做了新的闡發, 即教師的價值觀以及教師在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榜樣示範作用。這種闡發是對中國古代師道傳統的一個繼承與弘揚。所以, 歷史地說, 從古人提師嚴道尊到今人提尊師重教, 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 有歷史的關聯和內在一致性。但是, 比起今人提倡的尊師重教, 古人講的師道尊嚴多了一份對教師工作的價值期盼。這也是當今我們重提師道尊嚴或大力提倡尊師重教時應加以注意的。
三、「師道尊嚴」歷史上為何遭到批判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 師道尊嚴在古代並不包含嚴格的師生等級關係的意思。事實上, 不僅不包含, 而且師道尊嚴還孕育著尊師愛生、教化百姓的意思。事實上, 首倡「師嚴道尊」的《學記》中對於教育的方法多有論述, 特別反對武斷、機械和體罰式的教育方法, 強調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今之教者, 呻其佔畢, 多其訊言, 及於數進, 而不顧其安, 使人不由其誠, 教人不盡其材, 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夫然, 故隱其學而疾其師, 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 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 其此之由乎!」[10]2要預防這樣的問題出現, 教育者就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並且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
但是, 理想歸理想, 現實歸現實。雖然師道尊嚴本身並不指嚴格的等級式的師生關係, 但是重身份、講特權的封建社會關係包括行會中的師徒關係難免也要透過師生關係折射出來, 從而導致封建社會師生關係的等級性、不平等性, 這一點無須諱言。一些教師習慣於運用源自政治的、家族的、知識的或年齡的權威來控制學生, 導致師生之間尊卑分明, 充滿等級性、不平等性。這種師生關係極易引發學生對教師的不滿, 批評和挑戰教師權威的事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可能正是這種現象導致了近代以來人們對「師嚴道尊」乃至「師道」的誤解, 以為它們旨在維護一個不平等的、超強控制的師生關係。
真正把「師道尊嚴」完全看成是師生之間嚴格的等級關係並加以批判還是現代的事情。眾所周知, 文化大革命後期, 有一位北京的學生因為作業的問題受到老師的批評, 學生對老師的批評不能認可, 就給《北京日報》寫信, 反映自己的想法。這本來是正常的教育問題, 也完全可以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得到解決。但是, 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歷史時期, 該事件很快就被別有用心的人放大為教育戰線的兩條路線的鬥爭, 隨即在全國掀起了一場批判「師道尊嚴」的運動, 號召青少年學生做反潮流的英雄, 不要做只得五分的小綿羊, 而要做「頭上長角, 身上長刺」的造反派。在這場運動中, 「師道尊嚴」一方面被嚴重曲解, 另一方面被從政治上徹底批判, 對於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以及歷史上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對教師的尊重, 對教師傳道的敬重乃至對道的敬畏被極大地削弱了。這種情況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才慢慢得到改變。但是, 人們對「師道尊嚴」的曲解卻一直沒有得到糾正。直到今天, 教育界內外的很多人依然把師道尊嚴理解為一種傳統的不平等的師生關係並加以猛烈地批判。
從歷史上看, 批評師道尊嚴的原因很多, 上面所說的現實中的師生關係違背真正的師道是一個重要原因。其他的還有政治上的原因, 比如在儒學失勢的時代, 師道尊嚴遭遇的批評就比較激烈, 韓愈所在的中唐時期就是這麼一個時期;文化上的原因, 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思想嚴重, 對於經典的學習人們根本看不上, 師道尊嚴當然也沒有人認可;當然也有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些老師違背教育原則, 過度運用老師的權威來約束學生、壓迫學生甚至體罰學生, 也會招致反抗。所以, 總的來說, 歷史上人們批判師道尊嚴主要還是與儒家文化的命運有關。儒家文化勃興, 師道尊嚴受到重視;儒家文化式微, 師道尊嚴就被忽視乃至受到批判。
今天, 在堅持文化自信、尊師重教的大背景下, 我們需要重新回到師道尊嚴的歷史意義上來理解它、闡釋它。
四、「師道尊嚴」的時代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教育在整個社會進步和國家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日益得到重視, 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被提出來, 並始終得到貫徹執行。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尊師重教的風氣逐步形成, 古代師道尊嚴的一方面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到實現。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法律文件的頒布, 明確了教師的法律權利和義務, 極大地提升了教師職業的地位和影響力, 代表著我國幾千年教育文明達到的新高度。
在這種尊師重教的大背景下, 重提師道尊嚴合不合適?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古代的師道尊嚴和現代的尊師重教在精神實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 「自古以來, 中華民族就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1]儘管不同的時代人們對於「道」「師道」的理解是有差別的。但是, 也需要注意的是, 重提師道尊嚴不是搞文化復古、教育復古, 而是要結合時代的精神進行創造性繼承和轉化。
對古代師道尊嚴傳統的創造性繼承和轉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 重提師道尊嚴, 社會需要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的風氣, 延續我們的優秀教育傳統, 防止「賤師」「恥師」「辱師」等現象的出現。對教師的尊重、對道統的尊重是有內在關聯的。全社會要從這個高度來認識, 才能夠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一種內在的敬重。在這方面, 政治家的態度至關重要。中國社會歷來是以政治為中心的, 政治家的態度對於社會的態度有一種直接的、強有力的影響。歷史上教師的地位比較高, 也是因為歷朝歷代政治家們真正地敬重教師這個職業。今天中國社會「尊師重教」還保持在比較理想的水平上, 與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倡導也有直接的關係。
其次, 重提師道尊嚴, 我們需要重新闡釋「道」「師道」「傳道」等的含義。師道尊嚴, 關鍵是一個「道」字。對「道」不同理解, 就會導致對師道尊嚴的不同態度。中國古代各派思想家, 對於「道」的認知是不同的。師道尊嚴中的「道」主要的還是儒家之道、孔孟之道, 是一種仁愛精神。這一點, 韓愈在其《原道》篇中講得比較清楚。這種「道」維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命脈, 有其歷史的合理性, 也需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加以批判性地繼承和弘揚。當前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的復興, 也有助於社會公眾重新認識這個傳統文化的根本所在。不過, 時代畢竟不同了, 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消極的東西、糟粕也應當加以摒棄, 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習總書記在北京師範大學發表的重要講話中也強調, 今天我們的教育除了要繼承優秀文化傳統之外, 每一位老師更要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率,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對「道」「師道」和「傳道」時代內容的新概括。只有從這個高度來重新理解師道尊嚴, 才能賦予它蓬勃的時代氣息, 而不至於走向文化泥古、教育復古的舊路。
再其次, 重提師道尊嚴, 政府和社會要多為教師做些實事、好事, 想教師之所想, 解教師之所難。師道尊嚴固然只是社會對待教師職業的一種態度, 但是這種態度不是簡單講講話, 說說教師職業的重要性, 就可以廣泛培育起來的。教師雖是一種古老的職業, 但是在現代社會中要保持其職業的尊嚴和地位, 還需要成為有競爭力的職業。教師職業在勞動力市場上有沒有競爭力, 一看收入, 二看待遇, 三看工作環境, 四看專業化水平。如果在這些方面, 政府和社會能夠不斷有所改進, 那麼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尊嚴就會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 職業的吸引力就會比較大。反之, 不管如何提倡尊師重教, 社會上依然會出現韓愈當年所批評的那種現象:公眾重視為孩子選擇良師, 但是卻禁止自己的孩子去當老師, 甚至不經意中流露出以師為恥的心態。
最後, 重提師道尊嚴, 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價值品質, 牢記「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的訓誡。我們常說, 經師易得, 人師難求。人師與經師的主要差別就在於人師是「道」的化身, 而經師則「師」「道」分離。一個社會, 教師及其從事的工作要想真正地得到社會發自內心的尊重、敬重, 教師自己沒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與道德境界是不行的。一方面, 政府和全社會要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另一方面教師自身要不斷地體認教師職業的價值追求, 真正地把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放在心上, 兢兢業業, 不計名利,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力求做到經師和人師的統一。在這方面, 教師不僅要關注課堂, 更要關注社會, 尤其要把握社會進步的方向和變革的脈搏, 把學生從個體人提升為社會人, 從現代人擴充為歷史性的存在, 從物質性的人提升為精神性的存在。
總之, 教師的高度決定了教育和學生發展所能達到的高度, 而教師的高度恰恰源於對師道傳統的體認和對現代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長期以來, 廣大教師為教育事業付出了辛勞、奉獻了力量、貢獻了才智, 要在廣大教師中、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希望廣大教師認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 教育和引導學生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意識到肩負的責任, 牢固樹立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立志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人才。」[1]這些精闢論述, 是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傳統師道的新概括、新發展和新期望, 值得每一位人民教師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N].人民日報, 2016-09-10.
[2] 於建福.論語·述而[M].濟南:濟南出版社, 2016:64.
[3] 於建福.論語·裡仁[M].濟南:濟南出版社, 2016:40.
[4]錢遜.論語 (下冊) [M].濟南:濟南出版社, 2015:97.
[5]張踐.中庸[M].濟南:濟南出版社, 2015:13, 15.
[6] 班固.漢書 (卷八十一) [M].北京:中華書局, 1964:3331.
[7]範曄.後漢書 (卷三十七) [M].北京:中華書局, 1965:1251.
[8]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47.
[9] 孔穎達.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 1980.
[10]高時良.《學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3.
[12] 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4-09-10.
(石中英:長安街讀書會成員、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更多精彩請點擊
註:授權發布,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本期責編:郭佳鑫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關注公眾號,回覆:【入會】【百科】【全民閱讀】【黨建】【智庫】【好書推薦】【搜索最新】【客戶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