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號,國慶檔期三駕馬車之一的《攀登者》正式登陸網絡播放平臺,當天即飆升至電影領域播放熱度第一位。
票房成績上《攀登者》最終未能突破11億,但相較於電影本身的熱度以及電影的主演陣容而言,觀影人次要明顯落後於實際需求,所以對於眾多還未觀看該電影的朋友,以及明星自帶的吸引力,都讓《攀登者》在短期內迎來了一波播放熱潮。
單在愛奇藝平臺,4天之內便激增了百萬評價,但相較於「豆瓣」17萬人的打分,只有6.3分的當下成績,在愛奇藝的98萬打分下,反而《攀登者》拿到了8.5分的不錯成績。
當然,論及「專業程度」,愛奇藝的參照性自然要弱於豆瓣,所以多數人是不會拿「愛奇藝」這樣的評分體系作為一部電影好壞的衡量標準。
故而我們再說回「豆瓣」,在電影登錄網絡平臺以後,最近幾天內豆瓣新增的短評很多,而無一例外的竟然是「清一色的差評!」
差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1):故事題材好,但李仁港導演的總體把控性特差,沒有把登頂珠峰的精神完整的表達出來!
(2):吳京又想打著主旋律題材撈一筆,不看!不愛看!差評!
(3):感情戲多餘!
從電影9月30公映開始,到如今登錄網絡平臺四天,似乎所有的差評焦點依舊停留在這三個範疇,沒有任何創新之處!
關於第一點,不分對錯,因為電影是主觀性的產物,故事有沒有講好,精神有沒有到位,既有客觀的要素參考,但更多的還是主觀的觀看感受。
但第二點和第三點差評的層出不窮,真的已經讓我懷疑這個所謂國內第一的「影評網站」專業性又在哪裡?
(*國慶那段時間,發過四篇以上關於《攀登者》的文章,有關於「愛國題材與圈錢「的,也有關於「愛情戲」是否多餘的,曾經信誓旦旦的說這將是最後一篇關於《攀登者》的文章,卻未曾想,今日看到如此多的差評,依舊耐不住「氣憤」寫下了這篇文字!)
從《戰狼2》開始,吳京便被貼上了一個「打著愛國題材」來「圈」錢的標籤,這樣的標籤,我們並不知道吳京本人是什麼樣的感受?
但我想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如果你花了錢去影院看電影,那一定是個人的選擇!
有人選擇去影院支持《小時代》,有人選擇去影院支持《二十二》,選擇或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花了自己的錢,然後從影片中獲取了自己想要的感受,有些是對上流社會的渴望,有些是對過往歷史的追溯和緬懷,而有些則是對祖國的又一次愛國烙印。
花自己心甘情願的錢,去享受和觀看國家的強大?這又招惹了誰?
就如同吳京從來沒有說過「不看等於不愛國」一樣,這些人又何來的「打著這個題材來圈錢」的論調呢?
另一點:感情戲!
相較於第二點的莫名其妙,這一點倒還真的有點「剪不斷理還亂」!
有很多專業的影評人,會從觀看體驗、電影架構、題材是否需要感情戲等多個維度,擺出1、2、3、4、5諸多論據,繼而得出結論:感情戲多餘!
我暫且不用反證法的思維去多問那些人一句:「如果沒有感情戲,你是否又會說這部電影,不夠完整、太幹、缺少情感要素等等類似的話呢?」
我要說的是「這樣的感情戲,真的多餘麼?
答案在我心中並不完全是,它的存在,讓我看到的恰恰是一種「為了集體犧牲個人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也都聽過,之前《攀登者》的一次路演中,有位登山隊長說:登山隊內禁止戀愛,原因是在於戀愛容易分散人的精力,繼而會給登山帶來危險。
這樣的鐵則,在當年曲松林,方五洲他們所在的登山隊中同樣存在,所以才有了開頭徐纓說的那句:「方五洲說,等他從珠峰迴來,要告訴我一句話!」
為何方五洲要選擇從珠峰迴來以後再說?
因為他們就是在踐行上面說的那個準則!在方五洲心中:這一次的登頂成功,便是完成了國家交給的使命,在「大家」之後,他才開始考慮「小家」!
其後徐纓受國家安排,去蘇聯學習氣象學,13年以後重建「登山隊」,徐纓也成了其中的一份子。
在電影中,二人多年以後再次重逢的那一幕中,徐纓選擇了將「化石」還給了方五洲,為何?
同樣也是因為「登山」!
徐纓知道登頂珠峰是方五洲的執念,而隊內則是禁止戀愛,在一開始便割斷這種可能性,是最好的選擇!也是保護方五洲的最佳選擇。
同樣李國梁與黑牡丹的感情戲也是如此,李國梁明明喜歡黑牡丹,偷偷的拍了黑牡丹的照片,卻從未拿出,而只是存放起來,他們同樣也是為了「大家」而暫時放棄了自己的「小家」!
但這樣的設定,為何會在眾多影評人的眼中,變成「兒女情長」與「矯揉造作」呢?
6.3分的成績,不出意外還將繼續下滑,《攀登者》有它的缺點,也有它的優點,而我們需要做的只是「不要為了抨擊而抨擊」就好!
(文/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