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岸君
來源:在一個頻道【歡迎關注】
在央視的一檔節目中,吳京說:「我走過很多的路,換過很多的方向,不敢說有什麼成就,到今天我覺得唯一能夠讓我拿出來炫耀的可能就是,我不害怕從頭開始。」
1、風暴來臨,能否衝頂
網際網路上,有風暴的味道。
這次的焦點是定檔9月30日即將上映的電影《攀登者》。風暴眼卻是吳京。
電影還未上演,豆瓣裡的評價已經有6000多條,差評有近2000個。多數差評指向吳京。
《戰狼2》後,吳京被大家翹首以待,以為接下來當是《戰狼3》,不料卻是他友情參演最後成主演還成了投資人的《流浪地球》,雖然讓人驚喜,卻是橫空出世。
《攀登者》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正式的接檔。
有人期待著見證輝煌。
有人摩拳擦掌準備大噴一場。
跟前面兩部影片有點類似,《攀登者》眼下不被看好。
吳京自編自導自演的《戰狼》,一直到拍完的那一刻,還有很多人看衰。
《流浪地球》也曾被認為科幻題材太小眾,註定會失敗。
後來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這兩部影片衝上了國產電影票房的頂峰。
《攀登者》能否步其後塵,現在還不好說。近來,它正處於風暴中心。
有人不看好吳京。逢「京」必罵,認為他民族主義,過度消費了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含京量」一詞足見褒貶。
有人不看好電影主題。認為攀登珠峰是過於冷僻的事,離人們關注點太遠。
有人認為這次生不逢時。同檔期的還有《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不可能再一騎絕塵。
也有人說,電影《攀登者》在影前的宣傳中過度消費吳京,毀譽繫於一人,對影片本身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很多人會衝著吳京去看《攀登者》,也有很多人會因為吳京去罵《攀登者》。
吳京說:「我不怕成為靶心,我不怕有爭議。」
《攀登者》能否衝頂,決定性因素繫於吳京一人身上?
2、珠峰仰止,家國盈懷
吳京與《攀登者》可算是天作之合。
《攀登者》編劇、著名作家阿來說:「登峰是用身體去感觸自然界的偉大,感觸自己人格與意志的升華。」
《攀登者》謹獻給那些超越自我、超越生命、倔強不羈的「攀登者」。
電影《攀登者》描述的是1960年、1975年兩代登山人兩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事跡。當時的國情,意味著這不僅僅是登上一座山峰,更重要的是宣誓主權,揚我尊嚴,所以是「為國登頂,寸土不讓」。
這樣的家國情懷不會因歲月流逝而磨滅,反而會因時代的變遷,被賦予更多的內涵。《攀登者》作為國慶七十周年獻禮影片,其主流價值觀也正是當下的時代所推崇的。
而如果有一個人,本身就踐行著這樣的價值觀,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一直以正向能量激勵人,他,無異是一名時代的攀登者。
吳京就是一個這樣的攀登者。
從小習武的他,在成為一名動作演員時,就曾想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動作片時代。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珠峰需要翻越。
那得看你從哪裡開始。
為拍一部軍人題材的電影,吳京花兩年時間在部隊服役,特種部隊的士兵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他「聽過子彈從耳邊呼嘯而過的聲音」,他「知道坦克從身上壓過去的感覺」,然後,花6年時間來拍一部電影。
答應零報酬出演《流浪地球》的角色,在劇組資金困難時毅然自掏腰包,在多番受到質疑時,他說: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就算拍爛了,那也是一種成功。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製作,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試問,如此情懷,幾人有?
有人說,吳京幾部電影的成功代表了一種新型的成功,那是精耕細作的成功,是題材創新的成功,更是家國情懷的成功,他讓觀眾重新認識了中國電影,他樹起一道牆,將很久以來,靠流量取勝的粗製濫造的電影擋在了牆外。
所以,有一段時間,在他熠熠生輝的時候,鮮有同業的人出來祝賀。
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峰,高山仰止,任人遠眺,任人疏離。
3、曾經溝壑,無謂坦途
不要神話某個後來的成功者,在未功成名就之前,他哪知道哪條路是正途?
吳京也不是一日煉成的。他走過很多路,換過很多方向。
8歲,就開始在武術隊裡拿冠軍,順風順水,吃冠軍灶,享受天之驕子的驕傲。
14歲,夢想被打破,下肢癱瘓,臥床兩個月。靠著意志,走出了14歲的第一步,半個小時後,走出了第二步,半個月之後,終於可以重新走路了。
又回到武術隊,又回到冠軍灶,又回到冠軍待遇,又開始準備再拿冠軍。
然而,一不小心,右腳又斷了。世界從此不同。
冠軍灶,一頓飯,涼菜四個、熱菜八個、有飲料、有水果、有酸奶、有汽水。兩個人一個房間。
運動班,三個菜一個湯,主食是麵條或者是饅頭。五個人一個房間,他還要瘸著腿睡上鋪。
巨大的落差,身體的牽絆,讓他完全處於一個不知道幹什麼的狀態,除了出去打架。
優越感的外殼被打碎,一下子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了。
這個時候,電影選選擇了他,在內地,他慢慢的小有名氣,慢慢的又有點不滿足。
他選擇去香港,當港漂。
終於有了個客串的機會,只有一句對白,一場打戲,直接開打,打得很精彩,打到實心木棍斷了4根,他是被打的那一個。朋友評價說這場戲太棒了,仇恨都寫臉上了。吳京說:哥們兒,那是真疼啊!
在香港,吳京從新人變成了主演,名氣越來越大,他又不滿足了。
他要拍一部讓男人看了更想做真男人的電影,要讓女人看了就更喜歡純爺們兒的電影。
他認為,要演一個軍人,就要勝任這個軍人的職責。他於是去了特種部隊,服役兩年。
這就有了後來的《戰狼》。
4、時不負我,何懼重來
吳京是幸運的。
幸運不是沒有浮沉,而是在浮沉裡,能主動地迎上去。
作為冠軍武術運動員,下肢癱瘓,可謂是致命的打擊。當終於可以重新走路,吳京當時就覺得,「如果我可以重新走路,我可以被迫地重新開始的話,我還有什麼做不到的。」
重新開始,不懼何時。
不能再當武術冠軍,他選擇了去做生意。
做生意賺到錢,卻感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時,他選擇去做演員。
在內地當演員都小有名氣了,卻選擇去香港從新人做起。
在香港名氣越來越大時,他選擇回來自己拍電影。
拍電影時,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但仍然一往直前。
拍《戰狼》時,投入全部身家,有人問,萬一虧了呢?
大不了重來。
拍《流浪地球》時,有人不斷質疑。
他說拍下去就是成功,起碼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之先河。
拍《攀登者》時,他被寄寓了厚望,榮辱於一身,旁人看來,沉重得如雪之將崩。
吳京卻明白,你只能是用自己的勇氣迎上去,哪怕那是一條,你從來沒有走過的路。
這就是行進中的攀登者——吳京。
逆境不倒,順境不飄。
作者簡介:江岸君,中規中矩一中年,讀文寫文半文人。素以清淺文字,觸摸生活的厚重。多個平臺籤約作者,多篇文章閱讀量過百萬。多平臺帳號:在一個頻道。歡迎關注,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