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義小學 在藝術中培養人文精神
撰文楊舜斌
新穎的藝才大樓佇立在近八十歲的老校,
明義小學激發花蓮學童音樂或舞蹈潛能,
更深植美感、負責、共享等人文精神。
尋常日的下午,明義小學校內,新落成的藝才大樓傳來教學的聲音。「La的音太高了,吹低一點……」孫晨翔一邊敲打著節拍,一邊指導吹嗩吶的學生,重複練習著樂曲。
今年二十七歲的孫晨翔,兩年前來到花蓮市明義小學,擔任國樂班術科老師。他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碩士班,擁有紮實的音樂訓練背景,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應是「光鮮亮麗」地活躍在某些樂團,然而他卻選擇回到花蓮偏鄉從事教育工作。
原來,他也是明義小學的畢業生。
回想自己求學階段,孫晨翔說家人給他的觀念,是音樂好玩就好;沒想到在師長培育下,一路就讀音樂班,直到碩士畢業。
大學四年級時,孫晨翔響應系主任號召,到偏鄉教音樂;他與其他在個人項目奪得首獎的同學,帶著所學與樂器回鄉,培育近三十位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如今他們也各自在大學專攻音樂。
兩年前,明義小學國樂班正式成立,孫晨翔接受恩師翁宗裕邀請,回母校服務,「如果從國小就把藝術的種子種下去,將會成為臺灣一股很堅強的實力。」
⊙師長用心 彌補落差
位於花蓮市中心的明義小學,是創校近八十年的老學校,也是花蓮市學生數最多的小學。有別於一般以智識教育為優先的學校,明義小學最廣為人知的是「藝術教育課程」,培養對藝術有天分、有興趣的孩子。
明義小學也是花蓮唯一依據「藝術教育法」,設立音樂班、國樂班、舞蹈班的小學,加上中原小學的美術班,共同完善花蓮縣的藝術才能教育。
然而,學習專業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以音樂班和國樂班為例,七門專業課程,包含「主修、副修、合奏、合唱、視唱聽寫、樂理、欣賞」;每周各種樂器的主副修課程多達兩百多節,由二十位專任老師、六十位外聘老師個別指導學生。
星期二、三的下午,藝才大樓的走廊上,孩子們小心翼翼搬出自己的樂器,有些器材甚至與學生身高差不多。指導鋼琴個別課的陳芷芸老師,是明義小學第二屆畢業生,此情此景讓她回想昔日時光:「以前鋼琴練習室,各據遊泳池、廚房的一角,好一點的是在輔導室的儲藏間……」
明義小學藝才班組長翁宗裕補充道:「或許有人覺得學音樂是一件高貴的事,但現實資源卻沒有辦法跟上腳步,練習教室彷佛是落後的第三世界。」
不過也許在逆境中學習,更能激發潛力;陳芷芸遠赴奧地利攻讀格拉茨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目前在臺北愛樂合唱團擔任鋼琴演奏工作。應老師翁宗裕邀請,她擔任外聘教師,每周二、周三從臺北來花蓮教課。
陳芷芸說,當年她小學畢業去臺北考試,明顯感受到城鄉差距;二十年來,老師們默默耕耘,縮短這樣的差距,她是受惠者之一,理當延續這分努力,回頭貢獻自己的力量。
⊙空間合宜 奔放才藝
慈濟基金會援建明義小學一棟五層樓的藝才大樓,除了十間教室,並針對藝術才能班的需求,設置了六間合奏教室、二十二間小型練習室、一間舞蹈教室及一間演藝廳,使得學校硬體設置終於符合藝術教育法所規定的專業教室數量。
藝才大樓的每間教室,都配置一臺鋼琴,讓老師們在教學上不受限制,學生們也可把握下課時間在空教室繼續練習。
位於五樓的舞蹈教室,今天感覺特別熱鬧,六年級學生拿著乾淨的抹布,來回擦拭地板;經過多日的布置,終於要正式啟用。
清潔地板後,學生們開始兩兩拉筋暖身;接著在指導老師黃俊文引導下,加入動作組合,並利用教室對角線,進行跑跳練習,讓身體記憶舞蹈的姿態。
舞蹈,就是用身體說話,足夠且安全的練習空間,是培養舞蹈班學生必要的條件之一。老師黃俊文表示:「以前在地下室練習,學生們很難體會什麼是往上跳;現在新教室挑高,身體可以整個放開來跳躍;力量向上延伸,線條是最漂亮的。」六年級的虞昀蓁,是班上進步最多的學生;回想三年級剛入學,每次拉筋都痛到哭出來,也對上臺表演感到恐懼。三年來,她遵照老師開出的功課練習,每天回家固定拉筋、放鬆,也吸收許多新的表演方式,學習專注,不再怯場。
⊙藝術薰陶 美哉生活
明義小學承辦花蓮縣音樂比賽已經十六年,翁宗裕肯定藝才大樓「演藝廳」的專業規格,因為慈濟基金會採納學校的建議,捨棄聲音不易傳達的階梯教室設計,而是挑高一、二樓,並增強建築強度來搭配規畫;學生的成果發表會、花蓮縣音樂比賽、各式各樣藝文表演活動,都能有安全又專業的演繹空間。
也由於花蓮市區缺乏中小型演藝廳,完工後許多表演團體都前來洽詢場地事宜。藝術是付出很多、收穫很少的領域,如果不是真正有興趣的人,很難走下去。翁宗裕說:「我不會跟孩子說一定要努力堅持走這條路,而是希望提供好的環境,去培養他走這條路需要的能力。」
校長吳惠貞的兩個孩子,以前也分別就讀管樂團和音樂班,雖然畢業後沒有往音樂領域發展,但他們懂得用音樂點綴生活,會主動進音樂廳欣賞表演,或者與朋友組樂團演出。
「以前重視成績,現在重視潛能。」吳惠貞說,校方不僅培養潛力明確的藝才班同學,也注重一千兩百多位一般班學生的潛能引導與開發,開設五十多個社團,包含烹飪、日文、軟體設計等,讓學生多方面嘗試,看見自己的可能。
⊙美感教育 美德人生
樂團演奏出的悅耳曲目,背後是許多汗水的累積,不僅練習好專長的樂器,還要與其他樂手配合,有時禮讓,有時又要當仁不讓。翁宗裕說,在小學階段並不是培養職業人才,而是在培養藝術才能的過程中,傳遞人文精神,包括美感、感受力、專注力、耐力、負責、合作、共享等。
校長吳惠貞期待,慈濟的援建能在學生心中注入愛的種子,這也是她最想帶給孩子的品德教育,彼此友愛、化解紛爭,懂得適時伸出援手。「希望孩子都是善良的,有善良就會有愛,有愛就會懂得悲憫。」
來自許多人的愛心和祝福,化作教育殿堂的一磚一瓦,靜靜地佇立在明義小學的校園中,彷若沃土滋養著每個孩子的夢想,期待將來小苗長成大樹,接棒守護下一群青青秧苗。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舊法新知】實盡本分,名歸眾人
【舊法新知】真如會光,勤行無量
【舊法新知】時時記取,真誠美善
【舊法新知】慈悲利他 如是我行 如是我做
【舊法新知】精神和合,以愛化城
【舊法新知】生生世世緊緊跟隨
【舊法新知】我的「大醫王」孩子
【舊法新知】成立印證基金會的緣由
【舊法新知】點滴分明,福蔭苦難
【舊法新知】最美之手,勤做命好
【舊法新知】白袍初心,超越之愛
【舊法新知】阿爸送二十甲 代代傳福德
【舊法新知】情深勿迷,覺緣解縛
【舊法新知】修行四要
【舊法新知】法無盡藏,用方通達
【舊法新知】誠情互愛 自開直道
【舊法新知】心誠念正,履災破疾
【舊法新知】青春無染,入晦聚光
【舊法新知】法脈宗門,向救苦行
【舊法新知】找回我自己
【舊法新知】臨沂老人進城記
【舊法新知】一指積善,爝火不息
【舊法新知】生命殊勝 旦夕珍惜
【舊法新知】人間真實的《法華經》「經變圖」
【舊法新知】賣窮,換得富足人生
【舊法新知】留存善的信念
【舊法新知】空巢期的思念,孩子你懂嗎?
【舊法新知】當行醫夢遇上莫三比克(三)
【舊法新知】當行醫夢遇上莫三比克(二)
【舊法新知】當行醫夢遇上莫三比克(一)
【舊法新知】一家之主背後最溫暖的支柱(二)
【舊法新知】一家之主背後最溫暖的支柱(一)
【舊法新知】孤兒們的生存挑戰
【舊法新知】五代慈濟緣王壽榮
【舊法新知】臺東第一顆慈濟種子黃玉女
【舊法新知】搶時間,做好事,最實際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