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法新知】明義小學 在藝術中培養人文精神

2021-02-17 靜思大良福田

明義小學 在藝術中培養人文精神

撰文楊舜斌

新穎的藝才大樓佇立在近八十歲的老校,

明義小學激發花蓮學童音樂或舞蹈潛能,

更深植美感、負責、共享等人文精神。

尋常日的下午,明義小學校內,新落成的藝才大樓傳來教學的聲音。「La的音太高了,吹低一點……」孫晨翔一邊敲打著節拍,一邊指導吹嗩吶的學生,重複練習著樂曲。

今年二十七歲的孫晨翔,兩年前來到花蓮市明義小學,擔任國樂班術科老師。他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碩士班,擁有紮實的音樂訓練背景,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應是「光鮮亮麗」地活躍在某些樂團,然而他卻選擇回到花蓮偏鄉從事教育工作。

原來,他也是明義小學的畢業生。

回想自己求學階段,孫晨翔說家人給他的觀念,是音樂好玩就好;沒想到在師長培育下,一路就讀音樂班,直到碩士畢業。

大學四年級時,孫晨翔響應系主任號召,到偏鄉教音樂;他與其他在個人項目奪得首獎的同學,帶著所學與樂器回鄉,培育近三十位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如今他們也各自在大學專攻音樂。

兩年前,明義小學國樂班正式成立,孫晨翔接受恩師翁宗裕邀請,回母校服務,「如果從國小就把藝術的種子種下去,將會成為臺灣一股很堅強的實力。」

⊙師長用心 彌補落差

位於花蓮市中心的明義小學,是創校近八十年的老學校,也是花蓮市學生數最多的小學。有別於一般以智識教育為優先的學校,明義小學最廣為人知的是「藝術教育課程」,培養對藝術有天分、有興趣的孩子。

明義小學也是花蓮唯一依據「藝術教育法」,設立音樂班、國樂班、舞蹈班的小學,加上中原小學的美術班,共同完善花蓮縣的藝術才能教育。

然而,學習專業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以音樂班和國樂班為例,七門專業課程,包含「主修、副修、合奏、合唱、視唱聽寫、樂理、欣賞」;每周各種樂器的主副修課程多達兩百多節,由二十位專任老師、六十位外聘老師個別指導學生。

星期二、三的下午,藝才大樓的走廊上,孩子們小心翼翼搬出自己的樂器,有些器材甚至與學生身高差不多。指導鋼琴個別課的陳芷芸老師,是明義小學第二屆畢業生,此情此景讓她回想昔日時光:「以前鋼琴練習室,各據遊泳池、廚房的一角,好一點的是在輔導室的儲藏間……」

明義小學藝才班組長翁宗裕補充道:「或許有人覺得學音樂是一件高貴的事,但現實資源卻沒有辦法跟上腳步,練習教室彷佛是落後的第三世界。」

不過也許在逆境中學習,更能激發潛力;陳芷芸遠赴奧地利攻讀格拉茨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目前在臺北愛樂合唱團擔任鋼琴演奏工作。應老師翁宗裕邀請,她擔任外聘教師,每周二、周三從臺北來花蓮教課。

陳芷芸說,當年她小學畢業去臺北考試,明顯感受到城鄉差距;二十年來,老師們默默耕耘,縮短這樣的差距,她是受惠者之一,理當延續這分努力,回頭貢獻自己的力量。

⊙空間合宜 奔放才藝

慈濟基金會援建明義小學一棟五層樓的藝才大樓,除了十間教室,並針對藝術才能班的需求,設置了六間合奏教室、二十二間小型練習室、一間舞蹈教室及一間演藝廳,使得學校硬體設置終於符合藝術教育法所規定的專業教室數量。

藝才大樓的每間教室,都配置一臺鋼琴,讓老師們在教學上不受限制,學生們也可把握下課時間在空教室繼續練習。

位於五樓的舞蹈教室,今天感覺特別熱鬧,六年級學生拿著乾淨的抹布,來回擦拭地板;經過多日的布置,終於要正式啟用。

清潔地板後,學生們開始兩兩拉筋暖身;接著在指導老師黃俊文引導下,加入動作組合,並利用教室對角線,進行跑跳練習,讓身體記憶舞蹈的姿態。

舞蹈,就是用身體說話,足夠且安全的練習空間,是培養舞蹈班學生必要的條件之一。老師黃俊文表示:「以前在地下室練習,學生們很難體會什麼是往上跳;現在新教室挑高,身體可以整個放開來跳躍;力量向上延伸,線條是最漂亮的。」六年級的虞昀蓁,是班上進步最多的學生;回想三年級剛入學,每次拉筋都痛到哭出來,也對上臺表演感到恐懼。三年來,她遵照老師開出的功課練習,每天回家固定拉筋、放鬆,也吸收許多新的表演方式,學習專注,不再怯場。

⊙藝術薰陶 美哉生活

明義小學承辦花蓮縣音樂比賽已經十六年,翁宗裕肯定藝才大樓「演藝廳」的專業規格,因為慈濟基金會採納學校的建議,捨棄聲音不易傳達的階梯教室設計,而是挑高一、二樓,並增強建築強度來搭配規畫;學生的成果發表會、花蓮縣音樂比賽、各式各樣藝文表演活動,都能有安全又專業的演繹空間。

也由於花蓮市區缺乏中小型演藝廳,完工後許多表演團體都前來洽詢場地事宜。藝術是付出很多、收穫很少的領域,如果不是真正有興趣的人,很難走下去。翁宗裕說:「我不會跟孩子說一定要努力堅持走這條路,而是希望提供好的環境,去培養他走這條路需要的能力。」

校長吳惠貞的兩個孩子,以前也分別就讀管樂團和音樂班,雖然畢業後沒有往音樂領域發展,但他們懂得用音樂點綴生活,會主動進音樂廳欣賞表演,或者與朋友組樂團演出。

「以前重視成績,現在重視潛能。」吳惠貞說,校方不僅培養潛力明確的藝才班同學,也注重一千兩百多位一般班學生的潛能引導與開發,開設五十多個社團,包含烹飪、日文、軟體設計等,讓學生多方面嘗試,看見自己的可能。

⊙美感教育 美德人生

樂團演奏出的悅耳曲目,背後是許多汗水的累積,不僅練習好專長的樂器,還要與其他樂手配合,有時禮讓,有時又要當仁不讓。翁宗裕說,在小學階段並不是培養職業人才,而是在培養藝術才能的過程中,傳遞人文精神,包括美感、感受力、專注力、耐力、負責、合作、共享等。

校長吳惠貞期待,慈濟的援建能在學生心中注入愛的種子,這也是她最想帶給孩子的品德教育,彼此友愛、化解紛爭,懂得適時伸出援手。「希望孩子都是善良的,有善良就會有愛,有愛就會懂得悲憫。」

來自許多人的愛心和祝福,化作教育殿堂的一磚一瓦,靜靜地佇立在明義小學的校園中,彷若沃土滋養著每個孩子的夢想,期待將來小苗長成大樹,接棒守護下一群青青秧苗。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舊法新知】實盡本分,名歸眾人

【舊法新知】真如會光,勤行無量

【舊法新知】時時記取,真誠美善

【舊法新知】慈悲利他 如是我行 如是我做

【舊法新知】精神和合,以愛化城

【舊法新知】生生世世緊緊跟隨

【舊法新知】我的「大醫王」孩子

【舊法新知】成立印證基金會的緣由

【舊法新知】點滴分明,福蔭苦難

【舊法新知】最美之手,勤做命好

【舊法新知】白袍初心,超越之愛

【舊法新知】阿爸送二十甲 代代傳福德

【舊法新知】情深勿迷,覺緣解縛

【舊法新知】修行四要

【舊法新知】法無盡藏,用方通達

【舊法新知】誠情互愛 自開直道

【舊法新知】心誠念正,履災破疾

【舊法新知】青春無染,入晦聚光

【舊法新知】法脈宗門,向救苦行

【舊法新知】找回我自己

【舊法新知】臨沂老人進城記

【舊法新知】一指積善,爝火不息

【舊法新知】生命殊勝 旦夕珍惜

【舊法新知】人間真實的《法華經》「經變圖」

【舊法新知】賣窮,換得富足人生

【舊法新知】留存善的信念

【舊法新知】空巢期的思念,孩子你懂嗎?

【舊法新知】當行醫夢遇上莫三比克(三)

【舊法新知】當行醫夢遇上莫三比克(二)

【舊法新知】當行醫夢遇上莫三比克(一)

【舊法新知】一家之主背後最溫暖的支柱(二)

【舊法新知】一家之主背後最溫暖的支柱(一)

【舊法新知】孤兒們的生存挑戰

【舊法新知】五代慈濟緣王壽榮

【舊法新知】臺東第一顆慈濟種子黃玉女

【舊法新知】搶時間,做好事,最實際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

相關焦點

  • 【舊法新知】​合法中設法,該幫就要幫
    在協助辦理的過程中,我們也是在累積經驗、增加信心,希望日後能為更多人付出。問:房租往往是弱勢人家的沉重負擔,怎麼減輕他們的壓力?答:個案若有租房子,可以申請政府的租金補貼,我們也會將申請書拿給有需要的案家。若是租金太貴,志工有時會建議案家考慮再找便宜一點的房子。
  • 【舊法新知】​專業熱誠,別人事要緊事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舊法新知】不是幹涉,而是減少遺憾【舊法新知】安頓安心,比什麼都重要【舊法新知】幫窮苦人找資源過日子【舊法新知】明義小學 在藝術中培養人文精神【舊法新知】實盡本分,名歸眾人【舊法新知】真如會光
  • 【舊法新知】宇宙大覺者
    二00二年,嚴大為師兄介紹法藍瓷陳立恆先生與證嚴上人認識,陳先生知道佛陀身後迭影重重的無數分身佛,代表著十方諸佛、佛佛道同、生生不息、後有來者的意涵,是整個畫作中最主要的概念,而他公司正好有晶雕的技術,可以表現出別人做不到的植入與重影效果,所以法藍瓷公司的雕模師Peter,非常用心地創造了一個現代佛陀形象。
  • 【舊法新知】態度對了就對了
    之後,他遠赴關原之戰,差點丟了小命,死裡逃生後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澤庵和尚。和尚為了迫使武藏覺悟,先是將他捆綁於千年老杉上,讓他自省。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武藏沒有覺醒。隨後,再將他囚於天守閣中,讓他有更長的時間去反省。經過和尚耐心調教,武藏因而尋獲生命的意義。二十歲,武藏立志作一名修行武者,足跡遍曆日本各地,遍尋名師切磋武藝,不畏路途遙遠,他都慕名前往求教,虛心學習,不恥下問。
  • 【舊法新知】上山下鄉出任務
    【舊法新知】君子無「心腹」【舊法新知】無煩惱,力量強【舊法新知】人生何樂【舊法新知】縮小自己,天空才會開闊【舊法新知】被辱不瞋第八難【舊法新知】膨脹自己,無路可走【舊法新知】心中有愛就無礙【舊法新知】教育加上人文,兩者平行
  • 【舊法新知】​在人生暗角找路
    志工們把陪伴學員視為一種責任,建立起讓學員安心跟信任的關係,並在各種休閒活動中照顧學員;像是一年四次的院外教學,便會跟著重建院職工一同帶學員體驗搭公交車、認識新莊老街或是打保齡球、到故宮參觀等。正確的陪伴對視障者而言都是一種精神、心靈的支持,更是一種鼓勵。
  • 【舊法新知】縮小自己 走進別人生命
    這是首次接觸的新個案阿美(化名),她的父親因為精神疾病住在醫院,原本她跟著阿公、阿嬤,還有姑姑住在一起,但不知何時開始,阿嬤跟姑姑精神也有狀況,將她趕出家門,現在單獨住在果園裡。不過,這只是民眾提報時所提供的信息;實際情況如何,還需要接觸後才知道。志工們走進一間普通的透天厝,家裡只有阿嬤在。
  • 【舊法新知】 積極與懈怠
    【舊法新知】就連廟婆也在做【舊法新知】修行如爬山,要能進出自如【舊法新知】心如枯葉翻飛【舊法新知】找回初發心【舊法新知】莫忘那一年【舊法新知】草繩拖俺公,草繩拖俺爹【舊法新知】莫三比克 找到能做的事上路(二)【舊法新知】莫三比克 找到能做的事上路
  • 【舊法新知】當地層下陷遇到超級豪雨
    走進低矮的紅磚古厝,接待志工的是那位精神障礙者的么弟。面容蒼老的他患有弱視,家裡冰箱、插座及電線全設置在高處以防泡水漏電,就連床墊也用椅子墊高,志工們不禁讚嘆:「好有智慧啊!」兩個貧困家戶的處境,是許多臺灣鄉村貧戶的寫照,這些孤老、殘障、貧窮的弱勢者收入微薄,唯一的依靠就是上一代傳下來的老房子,但因擁有房子的持分,很難取得中低或低收入戶資格,往往無法請領政府補助。
  • 【舊法新知】教育是三角形的關係
    ⊙教育是神聖的志業 明道中學明年適逢創校三十周年,是一所品德與學識並重的學府,兩位校長對慈濟興辦的教育機構甚為欽贊,認為在校園規畫以及學業課程上,蘊含濃鬱的人文精神。老校長對於上人更是推崇備至,經深入了解志業建樹之後,更令他對上人衷心敬服。
  • 【舊法新知】珍惜分秒,成就善業
    因為有這種時間觀念,有這種生命理念,所以更會把握分秒,人生也因此才能紮實平穩地走過來,也才會有一點點的人生成就。各行各業,一樣不能空白過分秒,搶救生命分秒必爭,科技的進步也要算分秒,人生一切無不是在分秒中累積。慈濟四大志業也是在分秒中不斷累積成果,而且慈濟人是一步八腳印,也就是說,跨出一個腳步,就要有八步成果,因此對時間的緊張感更是強烈。
  • 試談如何對知識的灌輸及對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
    眾說周知,知識是可以學習的 只要努力就能得到,但是人文不一樣 這是一種素質 一種修養 甚至是一種氣質 是要慢慢培養 慢慢薰陶的 。就好像你覺得誰很有氣質 這種氣質並不是你拼命努力就能學到的 而是靠你修身養性慢慢培養的。所以,知識教育靠「灌輸」,人文教育靠「薰陶」這句話基本是對的。為什麼說這句話是基本對的呢?
  •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從「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
    ,重建人文精神迫在眉睫。要重建,根底在教育,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靈魂。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常能聽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嘆息與無奈。    所謂人文精神,在我看來,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人類創造的另一個太陽——照亮自己和照亮未來。
  • 【舊法新知】諦聽 大自然深刻教誨
    難以描述災後這四十多天來,我心靈的壓力,尤其掛念從山上撤下來的居民,不知道哪一天才能看到他們安居樂業、安心樂命。九二一大地震,慈濟為五十一所學校重建穩固的學習殿堂;十年了,裂縫中希望新芽已經浮現。也期待莫拉克受災的鄉親,能撫平悲痛的心,以堅毅精神重新為未來打拼。慈濟希望為他們打造永久家園,讓世代可以安居;也讓受傷的山林,有長時間養息。
  •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從「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
    從狹義上來說,「教育是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有著不同的教學內容,培養形式、目標也有所差異。本文所要談的是學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也稱「大學教育」。
  • 【舊法新知】我和我的慈濟夢
    ,霍阜醫院任職中沙醫療團返國的前夕,偶然在報上看到花蓮慈院即將開幕的消息,當時與好友笑著說:也許返國後大家可以再一起到花蓮拓荒吧!那些往事記憶猶新,如今我們醫學院的畢業學生,已經成了慈濟醫院的主治醫師,醫院裡面早有大大小小的實習醫師穿梭其間。
  • 【舊法新知】暮鼓晨鐘_德慈師父的難行與能行
    紹惟師父和鍾、鼓坊的人敲定了交貨時間,完成時交由許聰敏老居士經營的花蓮貨運,運回了靜思精舍,如實地垂掛於精舍大殿內的天花板下。晨曉鳴鐘破除長夜,警覺睡眠;晚暮鳴鐘,喚醒世人,破除昏闇.本文選自《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感恩您的關注!
  • 學院簡介 | 人文學院——體現人文精神 共創人文價值
    人文學院是文理學院下屬的二級學院,以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專業技能的人才為主要目標。
  • 人文精神:大學教育的靈魂
    文丨檬小琬 · 主播丨蕭然大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系統的最高層級,擔負著國之棟梁的培養重任,以其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人文精神等,推動科技創新進步,策動人文賡續傳承,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國運之盛衰。這首詩的創作,緣於一次人文精神與大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馮先生向來自全球各地的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發問,當下的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處在什麼地位?事實上,大學的人文教育塑造著大學靈魂,這靈魂便是人文精神。
  • 中讀:打破知識壁壘,在人文社科中「聽見幸福,讀到美」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姜宇輝等各自領域知名的學者、專家,用輕鬆有趣的形式和獨到視角向大眾分享和傳播藝術、文學、哲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知識,掀起一波思想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