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嘟嘟媽
昨晚朋友和我說:「她覺得她是個失敗的媽媽。」我問她何出此言,她說:「她說孩子現在是吃輔食的時候了,自己本根不會做輔食,每次看到別的寶媽曬出漂亮的輔食她都特別自責覺得不會做輔食就對不起孩子。」
朋友還覺得孩子的身高和體重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就是因為她做不好輔食,孩子吃不好的原因。
通過和朋友的聊天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焦慮。
焦慮可能是每位媽媽的共性。能讓我們焦慮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孩子生病了,我們自責;」
「摔跤了,我們也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
「孩子太愛動了,我們又覺得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
「孩子身高體重比不上同齡人,又覺得是自己的錯。」
「吼了孩子,我們就不是好媽媽。」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
一、父母焦慮的情緒會影響孩子
記得有一次,我和平時一樣叫嘟嘟睡午覺了,但是沒想到那天中午嘟嘟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一叫就上床睡覺了,她還在繼續玩遊戲,我又叫了幾遍她還是在玩,後來我就說她不睡我先躺著了。
但是躺下以後我不放心她一個人在玩,我又叫了她,我看她還沒有睡覺的意思。我開始對她大吼了,她看到我生氣了,立馬就哭著叫我抱抱,然後躺我懷裡一下就睡著了,睡著後還帶著哭泣聲,那天午覺她睡沒多久就醒了。
我的焦慮也傳染給了孩子,我吼她以後,她睡覺睡的不踏實,睡醒了心裡還特別不安,總是讓我抱抱。
吼完嘟嘟後,我也特別自責,我吼嘟嘟,就是覺得她現在要是不能好好睡午覺,以後上幼兒園該怎麼辦?
其實就是我事事追求完美,導致自己太過於焦慮了,總是害怕孩子比不上別的小孩。
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可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我們可能都會認為孩子還小不懂的這些,其實孩子還是比較敏感的父母的喜怒哀樂孩子都能感受到。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他讓媽媽和孩子互動,互動的過程中孩子積極響應玩得很開心,然後再讓媽媽換一個沒有表情的臉,不管孩子怎麼做媽媽還要保持沒有表情的臉。孩子看到自己不管怎麼做媽媽還是無表情的時候,就開始哭泣了起來。
實驗證明: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會死亡。
媽媽就是孩子的晴雨表,要是不管孩子怎麼哄媽媽,媽媽都不開心,孩子也會緊張得不開心。
在育兒路上可能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麻煩,但是我們真的不需要什麼事情都要去計較和苛責孩子,比如孩子偶爾不睡午覺,就不睡吧,你會發現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帶孩子本來就特別累,要是大事小事,只要是我們認為孩子沒有按照我們做的我們就管教孩子,我們不僅會更累,孩子也不會開心,我們也不開心。
二、找回自己做一個快樂媽媽
我們首先是我們自己,我們才是媽媽,很多人當媽後因為角色的改變,自己生活重心都變了,不管什麼都是以孩子為重心,覺得只要孩子過的好,我們就好。但是事事以孩子為中心,我們也容易失去自我,從而導致自己不開心。
有一期《少年說》有位高中女生。登上勇氣臺,對她媽媽說:她除了是我媽媽,她還是她自己。
女孩之所以對媽媽這樣說,是因為這位媽媽原來是喜歡瑜伽的,而且還考了高級瑜伽證。但是為了孩子她放棄了自己的愛好。
女兒覺得自己已經上高中了,希望媽媽能重拾自己的愛好。希望媽媽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
這也是很多中國媽媽的真實寫照,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愛好,也有很多媽媽因此失去了自我而不開心,媽媽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會覺得很壓抑。
董卿說過:「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先去做那樣的人。」
前段時間有位叫天天的小朋友友模仿了李佳琦帶貨成為了網絡紅人。
視頻裡天天小朋友運用自己誇張的表情,還有一些肢體動作,憑著這些動作還有一些搞笑的臺詞,天天小朋友還收穫了不少的粉絲。
天天小朋友能這麼優秀,這也是來源於他的父母。
他父母並沒有像大多數父母一樣,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愛好,天天的媽媽是一位國家一級越劇演員,尹派小生第六代傳人,現就職於福建省芳華越劇團。
天天的爸爸日常陪寫作業,為了緩解孩子的壓力,有時候他會和天天一起搞怪拍視頻。
有這樣的父母,孩子想不快樂都難。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在生活中是樂觀的,孩子也會變得樂觀。
父母沒有因為有了孩子而放棄自己的愛好,孩子也會學父母優秀的方面,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三、怎麼才能做個快樂的媽媽
很多媽媽也會說,自己也想做到不焦慮,做個快樂的媽媽,但是每次一看到孩子做得不好就會特別焦慮,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要做到一個快樂的媽媽還是很容易的,我們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好了。
1、給自己放鬆的空間
經常聽到很多媽媽說,自從生孩子後,時間都被孩子佔據了。這個我也深有體會,孩子還小的時候確實會佔據了我們不少時間,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
但是這並阻礙我們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空間,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孩子睡了以後,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或做自己喜歡的的事情。
要是時間更充足我們可以學自己喜歡的東西。當我們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時,你會發現生活還是會有很我們意想不到的小確幸。
2、不要事事追求完美
每一件事情我們都想做好,但有時候總是事與願違。比如同齡孩子已經學會了拿筷子吃飯,自己的孩子還不會;別的孩子已經學會玩自行車了自己的還不會;別的小孩已經會讀了幾首古詩了自己的孩子不會;每當看到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厲害,我們又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育兒方面有問題。
每個小孩的生活軌跡都不一樣,我們不要老是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
也有的媽媽也覺得孩子摔跤受傷了就是看不好孩子,吼了孩子就不是好媽媽。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好,總是想把最好的環境給孩子。
我們這樣做看似為了孩子好,但是其實很容易讓我們感動焦慮。要是媽媽們總是給孩子展現焦慮的一面,那麼孩子也會用自己的自身語言和表達去認同媽媽的感受。
3、尋求家人的幫助
一個家就是一個系統,有爸爸有媽媽,媽媽感到焦慮,這可能並不是媽媽個人的問題,也有爸爸的問題。這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喪偶試教育,讓我們變得焦慮。
我們要是感覺特別焦慮,我們可以和老公表達自己的想法。讓老公幫助我們,有些人就說老公回家就會打遊戲,怎麼讓老公幫呢?
其實要是回家就打遊戲,我們直接讓他幫,可能他會不樂意的。不過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找孩子,我想作為爸爸應該不會拒絕孩子去找他玩吧。
孩子需要的是快樂的媽媽,不是完美的媽媽。我們不必什麼都要管教孩子,給孩子一些空間,也給我們自己一點空間。
焦慮的媽媽千篇一律,快樂的媽媽萬裡挑一。不要為了孩子而放棄自我。
大家好,我是嘟嘟媽,是位90後全職媽媽,喜歡用文字分享生活。希望我的文字能溫暖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