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完美媽媽相比,孩子更需要快樂的媽媽

2020-09-05 嘟嘟媽分享


作者:嘟嘟媽

昨晚朋友和我說:「她覺得她是個失敗的媽媽。」我問她何出此言,她說:「她說孩子現在是吃輔食的時候了,自己本根不會做輔食,每次看到別的寶媽曬出漂亮的輔食她都特別自責覺得不會做輔食就對不起孩子。」

朋友還覺得孩子的身高和體重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就是因為她做不好輔食,孩子吃不好的原因。

通過和朋友的聊天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焦慮。

焦慮可能是每位媽媽的共性。能讓我們焦慮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孩子生病了,我們自責;」

「摔跤了,我們也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

「孩子太愛動了,我們又覺得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

「孩子身高體重比不上同齡人,又覺得是自己的錯。」

「吼了孩子,我們就不是好媽媽。」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


一、父母焦慮的情緒會影響孩子

記得有一次,我和平時一樣叫嘟嘟睡午覺了,但是沒想到那天中午嘟嘟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一叫就上床睡覺了,她還在繼續玩遊戲,我又叫了幾遍她還是在玩,後來我就說她不睡我先躺著了。

但是躺下以後我不放心她一個人在玩,我又叫了她,我看她還沒有睡覺的意思。我開始對她大吼了,她看到我生氣了,立馬就哭著叫我抱抱,然後躺我懷裡一下就睡著了,睡著後還帶著哭泣聲,那天午覺她睡沒多久就醒了。

我的焦慮也傳染給了孩子,我吼她以後,她睡覺睡的不踏實,睡醒了心裡還特別不安,總是讓我抱抱。

吼完嘟嘟後,我也特別自責,我吼嘟嘟,就是覺得她現在要是不能好好睡午覺,以後上幼兒園該怎麼辦?

其實就是我事事追求完美,導致自己太過於焦慮了,總是害怕孩子比不上別的小孩。

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可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我們可能都會認為孩子還小不懂的這些,其實孩子還是比較敏感的父母的喜怒哀樂孩子都能感受到。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他讓媽媽和孩子互動,互動的過程中孩子積極響應玩得很開心,然後再讓媽媽換一個沒有表情的臉,不管孩子怎麼做媽媽還要保持沒有表情的臉。孩子看到自己不管怎麼做媽媽還是無表情的時候,就開始哭泣了起來。


實驗證明: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會死亡。

媽媽就是孩子的晴雨表,要是不管孩子怎麼哄媽媽,媽媽都不開心,孩子也會緊張得不開心。

在育兒路上可能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麻煩,但是我們真的不需要什麼事情都要去計較和苛責孩子,比如孩子偶爾不睡午覺,就不睡吧,你會發現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帶孩子本來就特別累,要是大事小事,只要是我們認為孩子沒有按照我們做的我們就管教孩子,我們不僅會更累,孩子也不會開心,我們也不開心。

二、找回自己做一個快樂媽媽

我們首先是我們自己,我們才是媽媽,很多人當媽後因為角色的改變,自己生活重心都變了,不管什麼都是以孩子為重心,覺得只要孩子過的好,我們就好。但是事事以孩子為中心,我們也容易失去自我,從而導致自己不開心。

有一期《少年說》有位高中女生。登上勇氣臺,對她媽媽說:她除了是我媽媽,她還是她自己。


女孩之所以對媽媽這樣說,是因為這位媽媽原來是喜歡瑜伽的,而且還考了高級瑜伽證。但是為了孩子她放棄了自己的愛好。

女兒覺得自己已經上高中了,希望媽媽能重拾自己的愛好。希望媽媽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

這也是很多中國媽媽的真實寫照,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愛好,也有很多媽媽因此失去了自我而不開心,媽媽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會覺得很壓抑。

董卿說過:「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先去做那樣的人。」

前段時間有位叫天天的小朋友友模仿了李佳琦帶貨成為了網絡紅人。


視頻裡天天小朋友運用自己誇張的表情,還有一些肢體動作,憑著這些動作還有一些搞笑的臺詞,天天小朋友還收穫了不少的粉絲。

天天小朋友能這麼優秀,這也是來源於他的父母。

他父母並沒有像大多數父母一樣,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愛好,天天的媽媽是一位國家一級越劇演員,尹派小生第六代傳人,現就職於福建省芳華越劇團。

天天的爸爸日常陪寫作業,為了緩解孩子的壓力,有時候他會和天天一起搞怪拍視頻。

有這樣的父母,孩子想不快樂都難。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在生活中是樂觀的,孩子也會變得樂觀。

父母沒有因為有了孩子而放棄自己的愛好,孩子也會學父母優秀的方面,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三、怎麼才能做個快樂的媽媽

很多媽媽也會說,自己也想做到不焦慮,做個快樂的媽媽,但是每次一看到孩子做得不好就會特別焦慮,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要做到一個快樂的媽媽還是很容易的,我們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好了。

1、給自己放鬆的空間

經常聽到很多媽媽說,自從生孩子後,時間都被孩子佔據了。這個我也深有體會,孩子還小的時候確實會佔據了我們不少時間,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

但是這並阻礙我們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空間,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孩子睡了以後,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或做自己喜歡的的事情。

要是時間更充足我們可以學自己喜歡的東西。當我們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時,你會發現生活還是會有很我們意想不到的小確幸。

2、不要事事追求完美

每一件事情我們都想做好,但有時候總是事與願違。比如同齡孩子已經學會了拿筷子吃飯,自己的孩子還不會;別的孩子已經學會玩自行車了自己的還不會;別的小孩已經會讀了幾首古詩了自己的孩子不會;每當看到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厲害,我們又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育兒方面有問題。

每個小孩的生活軌跡都不一樣,我們不要老是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

也有的媽媽也覺得孩子摔跤受傷了就是看不好孩子,吼了孩子就不是好媽媽。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好,總是想把最好的環境給孩子。

我們這樣做看似為了孩子好,但是其實很容易讓我們感動焦慮。要是媽媽們總是給孩子展現焦慮的一面,那麼孩子也會用自己的自身語言和表達去認同媽媽的感受。

3、尋求家人的幫助

一個家就是一個系統,有爸爸有媽媽,媽媽感到焦慮,這可能並不是媽媽個人的問題,也有爸爸的問題。這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喪偶試教育,讓我們變得焦慮。

我們要是感覺特別焦慮,我們可以和老公表達自己的想法。讓老公幫助我們,有些人就說老公回家就會打遊戲,怎麼讓老公幫呢?

其實要是回家就打遊戲,我們直接讓他幫,可能他會不樂意的。不過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找孩子,我想作為爸爸應該不會拒絕孩子去找他玩吧。

孩子需要的是快樂的媽媽,不是完美的媽媽。我們不必什麼都要管教孩子,給孩子一些空間,也給我們自己一點空間。

焦慮的媽媽千篇一律,快樂的媽媽萬裡挑一。不要為了孩子而放棄自我

大家好,我是嘟嘟媽,是位90後全職媽媽,喜歡用文字分享生活。希望我的文字能溫暖你的心。


相關焦點

  • 比起完美媽媽,孩子更需要的是……
    有一句話葉子不敢問出口,她說:「我想問問媽媽,是不是我做的不夠好,不能令她滿意?」她一直在試圖討好媽媽,想讓媽媽快樂,想得到媽媽的肯定和讚賞。在葉子的記憶中,媽媽家裡家外一把手,是鄰裡左近皆知的賢妻良母,但她卻一直不快樂,永遠忙碌,永遠疲憊,永遠在抱怨。
  • 不必做完美的媽媽,快樂的媽媽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帶過孩子的都知道,在寶寶月齡小的時候,每天幾乎都是在跟屎尿屁打交道,還有沒日沒夜的餵奶,換尿褲,幾乎沒有一夜安穩覺能睡。可是好強的心語硬是獨自把這一切都扛下來了,並且做得非常好。也從來沒用自己的媽媽或者是婆婆幫過忙,老人都只是來定期來看望孩子,並不需要幫忙帶孩子。
  • 「A+媽媽」超人症狀你有麼? 孩子不愛完美 > 更愛「B+媽媽」
    聽說過"A+媽媽"嗎? 她們就是不允許孩子和自己犯錯、追求完美的超人媽媽。小編猜測我們的讀者媽媽中可能就隱蔽著一群這樣的"A+媽媽"。與上一代靠本能養育的媽媽相比,今天的媽媽"三高"症狀明顯:高期望,高壓和高焦慮。
  • 媽媽不是完美媽媽,孩子不是完美孩子,我們天生就不完美
    ,門後有個完美的家和完美的媽媽,她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只要她願意永遠留下來。當發現這一切以後,卡羅琳只有鼓起勇氣和「完美媽媽」鬥智鬥勇,最終回到了「不完美媽媽」身邊。經歷這一切以後,卡羅琳明白,不完美的媽媽才是真實的媽媽,才是完美的媽每個孩子心中都幻想有一個完美的媽媽,她脾氣好、煮飯好吃、時尚漂亮和可以滿足孩子所有願望,堪稱完美媽媽。
  • 孩子需要媽媽,但更需要一個開心的媽媽
    現在養個孩子很不容易,各種成本很高,很多小孩都是奶奶外婆帶大的。如果一個媽媽不上班,自己獨立帶孩子,承受的壓力是很大的。作為過來人,生孩子第一年,自己帶,身體累,心更累,學習怎麼帶娃,面對哺乳,輔食,溼疹,紅屁股,長牙總總,都要操心。
  • 不完美媽媽更能培養出勤快的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忙,因為我們為人母,本身就有很多事情要起到引導,教育和幫助的作用。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有很多事情他都要學著做了,媽媽就要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了。因為總有一天,他也需要面對獨立的環境,也總會有凡事都得自己做的時候。不做完美的媽媽,把家務分攤給孩子吧!
  • 最好的媽媽就是快樂的媽媽
    之前她每天睜開眼就是打掃衛生,收拾家務,孩子醒了就要陪玩,伺候娃,等娃睡了得把孩子一天的衣服都洗乾淨,好不容易忙完了躺在床上終於有了一絲屬於自己的時間,拿起手機又怕自己猝死了,只能趕緊睡覺。後來她開始慢慢學著偷懶,孩子的外衣開始用洗衣機洗,玩具也不再是不玩了立刻就收拾乾淨。她說家裡雖然沒有以前一塵不染的整潔,但是孩子反而比以前玩的更開心了。
  • 「爸爸,您給我換一個媽媽吧」—論完美媽媽帶給孩子的傷害
    在笑過後,很多媽媽突然陷入了沉思:媽媽每天累死累活,全身心都撲在了孩子身上,可到頭來換來的卻是要「換掉媽媽」這樣一個後果!為什麼?原因就在於這些媽媽們太過於追求完美了,完美媽媽們最後反而落下一個不完美的結局。完美媽媽的表現有哪些特點呢?下面我們來逐條分析,看看是否有你們身上的影子。一,過於追求完美,對孩子有嚴格的紀律要求。
  • 沒有完美的媽媽,只有「我喜歡的媽媽」
    我曾經寫過一篇《我是個稱職的媽媽,但我不快樂》,是同樣為孩子失去自己,但意識到為了孩子也要變成堅強、快樂的媽媽的心境。孩子是我們自己要生的,所以這些情緒我們得自己消化,同時也要思考我們應該當怎麼樣的媽媽,怎樣慢慢找回自己。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叫《你是孩子的光》,作者張小桃畢業於清華大學,是DISC國際認證顧 問,Genos EI 國際認證顧問。
  • 從女孩到母親,不是「最完美」的媽媽,卻是孩子最好的媽媽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否還記得,自己在還沒有結婚生孩子之前的日常生活,或許很快樂或許並沒有那麼快樂。但是,那段時間你經常考慮的是自己要幹什麼?為自己而活,是一個女生經常思考和行動的事。但是當一個女生踏入了婚姻中,承擔起一個母親的職責後,很多女生不得不退出職場,承擔起母親的責任。
  • 媽媽的快樂平和是家庭的幸福
    我做事比較追求完美,一旦孩子沒做好,我就很容易發脾氣。事後冷靜下來又覺得特別內疚和自責,提醒自己下次一定不要吼叫,一定要溫柔耐心,但是總是做不到。」大概有很多媽媽是這樣的吧?媽媽的情緒就是家裡的晴雨表,家庭氛圍是否和諧取決於媽媽情緒是否平和。
  • 好媽媽≠完美媽媽,而是跟孩子在一起幸福的媽媽
    《產後調養院》就是讓大家看到作為一個媽媽是有多麼不容易,大家不要再用那麼高的標準去要求媽媽怎麼做,更不要用媽媽這個角色讓她們去做更多的事。首次成為媽媽之後,她們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學習,更不要對她們的身材太苛刻。
  • 不完美媽媽和完美媽媽,誰才是更好的自己?
    朋友妍,是2個孩子的媽媽。從一個追求「完美」到接受「不完美」自己的人,她坦言「一切都變得美好了」。在追求事事「完美」和保持與孩子的感情間,她自然知道後者重要,也選擇後者,可要改變幾十年的「完美」標準,也並非易事。但她開始嘗試著去做了。
  • 孩子的快樂取決於媽媽,而媽媽的快樂取決於爸爸
    職場媽媽既要照顧孩子,又要抽時間清掃家務,還要處理好婆媳關係,更要加強自我提升,防止被工作淘汰。  全職媽媽更是辛苦,表面看起來好像就只要打理家務事,照顧好孩子,可真正細數起來,全職媽媽才是真正的007,一周7天,一天24小時不停歇,稍有哪裡做得不好還會惹來不知所謂的埋怨。
  • 每個媽媽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卻是偉大的。
    媽媽是快樂的,孩子的世界就是明朗的;媽媽是憂傷的,孩子的世界就是陰鬱的。母親的三觀和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生。有遠見的母親,都懂得營造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快樂。一個快樂的媽媽,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 女孩到媽媽的蛻變,為了一句完美媽媽,付出了一輩子的辛苦和努力
    更多的壓力和不甘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著!就這樣的生活,讓媽媽們盼望著孩子能長大點,也許這個媽媽就能輕鬆點了,就能不那麼的雞飛狗跳了。陪伴著孩子,見證著孩子的成長,孩子越來越可愛,也越來越累人,但是媽媽的心裡卻累並快樂著。
  • 陽洋媽媽——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擁有「快樂力」【Gymboree父母課堂】
    ,所以為了陪伴陽洋更好的成長,我要改變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讓我們來聽聽這位學霸媽媽的育兒故事 不知不覺,加入父母課堂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很慶幸當時我毫不猶豫的報了名,跟一群為人父為人母還願意重新走進課堂學習的同學們一起,跟幾位學霸導師們學習更加全面系統的育兒知識。 經過幾次課的薰陶和幾個月的育兒實踐,自己更堅定了曾經的早教理念。早教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複雜,最關鍵的就是回到最初的自己去對待本真的孩子。
  • 「完美媽媽」和「剛剛好媽媽」哪一個更值得追求?
    她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能夠不生病、不受任何傷害、學習好、興趣愛好廣泛、性格好、健康完美地成長。她們每天在自己親手編織的牢籠枷鎖裡掙扎,越掙扎越緊,自己越是透不過氣。她們覺得只有自己完美了,100分了,才有可能教養出一個完美的孩子來。小編想勸大家,不要去追求當一個完美的母親,且不說能不能成功實現追求,即使實現了,完美的母親她也教養不出一個完美的孩子!
  • 「完美媽媽」不存在的
    有一個媽媽寫下這樣一本書:在書中承認了自己的過錯、講述了對孩子的控制欲、剖析了孩子成長和親子關係之間的聯繫……《媽媽的悔過書》不僅是一人的回憶錄,更是一位母親對孩子成長過過程中的經驗傳授。母親在教育的誤區裡越走越深,對孩子帶來的傷害也逐漸擴大。要知道母親不是「老師」,她不需要那麼嚴厲,也不需要那麼不近人情。孩子們有時需要的只是媽媽的溫情。
  • 快樂的媽媽,才配擁有更好的孩子
    快樂的媽媽,雨也是晴,孩子的笑容愈加明媚; 不快樂的媽媽,晴也是雨,孩子的情緒逐漸低落。 有句話說:「母親是大地,爸爸是大樹,孩子是枝芽。」 須知自己快樂,才是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快樂的媽媽,會教育出內心強大到極致的孩子,也會帶給身邊人陽光和歡樂。 有些東西,無法複製,無法贈送,更無法說教。 但是卻能夠通過一點一滴的小事,知行合一的踐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