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父母,就是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2020-09-19 人生路心理路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亙古不變的期盼。

可有時,這種期盼,如果變成了控制,就可能「害死」孩子。

電影《天才少女》裡就有一個典型案例,一位母親為了把女兒培養成數學家,控制她一切社交娛樂,面對女兒的痛苦,她視而不見,認為這是成功必須經歷的磨難。

結果女兒報復性自殺,她不僅沒有反思,還打算用控制女兒方法,去控制外孫女……

藝術源於生活,電影中的母親,其實就是現實中千千萬萬個父母的縮影。

01

偏執地追求子女出人頭地

是造就痛苦的根源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逼著補課的經歷。

從與考試掛鈎的語數英到提升品位的琴棋書畫,總之父母覺得需要補的都得補。

因為在許多父母眼中:補課=學習=成功。

但很少有父母關心,孩子到底需不需要這些?

我認識一位母親,事業成功,為人處世爭強好勝。

對她的女兒,她寄予厚望,女兒數學不好,她就找了四個地方補習數學。

除此之外,女兒還要學習英語、演講等各種特長。

這樣超負荷的學習模式,讓女兒苦不堪言。

老師也曾提醒過這位母親,說她的女兒補得太多了,精力差、上課打瞌睡,學習沒效果,還是適當少補點。

可這位母親充耳不聞。

她也不管女兒上課學沒學進去,知識消沒消化,反正她覺得只要補了就是學了。

那麼請問,這繁重的課業,究竟是為了女兒好,還是為了讓父母安心?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過往,每當別人詢問自己時,父母總搶先回答:

「他/她不/需要。」

「他/她不/喜歡。」

在人生的種種選擇面前,孩子常被冠以「小孩子還不懂事」之名而被忽略。

如果你看到一個孩子在幹什麼,那很可能不是他喜歡的,而是他父母喜歡的。

正如《天才少女》中的母親,她否決了女兒的愛好然後用自己的夢想取而代之。

有些父母將成功視為人生頭等大事,子女間的攀比更是他們的談資:

自己不如人沒關係,但子女必須比別人的優秀;

自己完不成夢想沒關係,但子女必須替我完成;

自己乏善可陳沒關係,但子女必須出類拔萃。

當教育子女演變為一場虛榮心的較量,就算為父母掙得了面子,可孩子的裡子又有誰來管?

02

不要以愛之名綁架

不要讓成功踐踏快樂

《戰國策》名篇《觸龍說趙太后》裡有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

這份「長遠」絕不是將「我認為」強行等於「孩子認為」,而是真正關心孩子的內心。

這並不是說,不要追求成功,而是不要讓成功被功利所裹挾。

很多人眼中的成功就是取得世俗成就,可這哪是人人都能得到的?

優質資源是有限的,有人得到就必然存在有人得不到。

那得不到成功的這些人怎麼辦?

功名利祿可求而不可強求,否則豈不是讓人往死胡同裡鑽?

孩子與父母就這一世的緣分,讓孩子活得痛快才是不負這段緣,切莫因過度追求成功而毀了孩子的人生幸福。

在伍詩琦的小說《無聲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亞就是父母追求成功的犧牲品。

為實現母親的醫學夢,她逼自己投身於枯燥的書本中;

為滿足父親的合群夢,她假裝與朋友打電話、看電影……

諷刺的是,父母不斷用言行舉止向莉迪亞表達著自己的喜惡,影響女兒來滿足自己的期待,卻天真地以為女兒的行為都是出自她本心。

莉迪亞用表演討來了父母的歡心,而自己的內心愈發壓抑,最終導致了死亡的悲劇。

這本書的封條上寫著: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話不僅是對孩子說的,也是對父母說的。

別讓孩子成為滿足自己願望的工具,別讓孩子為自己的期待犧牲快樂。

03

孩子,你的快樂最重要

當下,青少年中飽受情緒折磨,甚至患上抑鬱症的人不在少數。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凌霄,照顧了曾拋棄自己而如今癱瘓在床又找他照料的母親整整九年。

他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需要靠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若不是被意外發現,誰都不知道事業有成的凌霄過得如此痛苦。

不快樂,就是那堆壓死駱駝的稻草,它一根一根地疊加,在還能承受之前看起來似乎並不致命。

但在最後一根稻草壓上去之後,駱駝就再也支撐不住了。

切勿讓不快樂的稻草在孩子心中積壓,平時看不出端倪,但當孩子內心達到無法承受時,就只能面臨無法挽回的後果。

紀伯倫的詩歌《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中有幾句話: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像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的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產,沒有義務完成父母的願望,請尊重他們而不是要求他們。

我們總對孩子強調成功,卻很少關注他們是否快樂。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指出了父母管教孩子的幾個常見誤區:

用命令和威脅的語氣,控制孩子的所有行為;

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要求孩子要「堅強」;

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忽略孩子的性格特徵......

這些方法都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寫在最後:

如果你還是個孩子,那麼請相信,人生可以沒有成功但不能沒有快樂,沒有人的意願能凌駕於你自己之上,你的幸福快樂永遠最重要;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請銘記,你的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和思考,不要讓他被你的期待所困擾,他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導。

相關焦點

  • 「我都是為了你好」:最可怕的父母,是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可有時,這種期盼,如果變成了控制,就可能「害死」孩子。,其實就是現實中千千萬萬個父母的縮影。《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指出了父母管教孩子的幾個常見誤區:>用命令和威脅的語氣,控制孩子的所有行為;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要求孩子要「堅強」;
  • 一味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的教育方式很可怕
    生活中有這樣一群父母他們很愛孩子,崇尚的教育理念是孩子還小大了就會好;孩子任性胡鬧是可愛的表現不用太過計較。所以每當孩子犯錯闖禍,甚至出現一些出格行為時一味地袒護。那麼真的因為孩子年齡尚小,就不用跟他們計較嗎?
  • 爸媽在我房間放監控,父母以愛之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父母想要幫助孩子管理孩子愛孩子的心我們能理解,但卻沒有想到,這樣的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02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因為有太多的家長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一切,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物!看起來好像是以愛的名義,無私奉獻,可實際上是對孩子實行360度無死角的控制。你以為你是在為了孩子好,可其實父母的控制欲,就是一個家庭的災難!!
  • 孩子不聽話就是不孝順?控制欲太強的父母,真的傷害孩子很深
    面對如此強勢的父母,在孩子看來,這樣的父母只愛自己。而在父母眼中,孩子總是吵吵鬧鬧,不懂事,他們也從來不認可孩子。他們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打孩子、罵孩子也是用愛的名義在束縛孩子。在這樣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也許在父母看來,這樣的孩子既乖巧又聽話,就是一個完美孩子。
  •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最好的母愛,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最好的母愛,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原創/靜月荷 導語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裡有這樣一段話:「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這個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歲的手指。花繩繞過來,剛好要系上的時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
  • 中國孩子從未獨立過;父母最可怕的行為是什麼?就是捨不得放手
    父母這麼做,其實是一種愛也是一種控制。習慣了傳統社會家長的專制,又不了解當今社會孩子的權。專制教育社對於孩子來說永遠的痛。在專制教育的家庭中父母處於絕對強勢的地位,孩子的一切活動都由父母安排,並決定孩子必須無條件的服從執行。
  • 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選自《影響人一生的66個管理寓言》)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這隻老狐狸本來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也是天職,但是如果父母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包辦代替一切,只為孩子當前的幸福忙碌,不為孩子的未來的發展著想,那一定會毀了孩子的一生。愛孩子首先要讓孩子學會生存的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懂事後,家長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打掃衛生、清理床鋪、購買商品之類。
  • 媽媽偷拍我的性生活:父母的控制欲,到底多可怕?
    80、90後被父母偷看日記,現在的00、10後,被父母偷看聊天記錄、被偷拍、被監控。 點開評論下方,孩子們都表示自己房間被父母監控了。  他父母總是把他關在家裡,包辦所有事情。 他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喜好和審美來置辦,不顧他的意願。 從小到大,他的所有朋友都要經過父母審核,直到在北京上大學,也要了解他新認識的朋友。
  • 父母控制欲強,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父母要做到課題分離
    是這位媽媽的口頭禪,這句話就是最可怕的控制。 無私付出只是「道德綁架」, 「為你好」也不是完美的愛,充滿愛的養育並不能全是可怕的控制。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 媽媽用攝像頭偷拍我的X生活: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那麼,家人就是橫在路上的第一道關卡。家人無處不在的控制,直接成為子女痛苦的來源,殺傷力最強,也最無法抵擋。種種行為的背後,是多少父母在打著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的人生。侵犯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續以及實現夢想的機器。
  • 媽媽用攝像頭偷拍我的性生活: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那麼,家人就是橫在路上的第一道關卡。家人無處不在的控制,直接成為子女痛苦的來源,殺傷力最強,也最無法抵擋。這種全方位的控制壓得他喘不過來氣,也成功把兒子培養成了一個動手能力差的巨嬰。種種行為的背後,是多少父母在打著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的人生。侵犯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續以及實現夢想的機器。
  • 父母的控制欲,到底多可怕?
    父母以愛之名的過度控制,對孩子的傷害是多方面的:1、小時候被過度控制,長大了缺乏幸福感。過度控制型的「狼爸虎媽」們,也許可能培養出學業上很成功的「高考狀元」「留美博士」,但這種教養方式的可怕之處,是孩子在父母的強迫下選擇了無奈配合,卻很難真正認可父母的付出,甚至會覺得自己被當成了「工具」,而從此記恨父母。那個「拉黑」了父母所有聯繫方式,12年不回家的高考狀元王猛,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
  •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會放手,別做「控制型」父母
    以這種方式對待孩子的父母其實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沒有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與獨立思想,在家裡做孩子的「皇帝」。因此,父母一定不要想著控制孩子,就算控制了孩子,孩子心理上會與自己越來越疏遠。父母永遠無法控制孩子心理上與自己的距離。」
  • 所謂的安全名義,歸根到底就是一種控制
    ,歸根到底就是一種控制。這種控制是孩子在跟媽媽的相處過程中發生,比如說有些媽媽比較焦慮,她需要一種特別強烈的掌控感。這種掌控感會發展到哪裡呢?就是孩子不要有任何的意外,最好能夠遵循媽媽的意願,然後成為媽媽想要的那個孩子。一旦孩子出現意外,那麼媽媽的掌控感就會被打破。
  • 用愛的名義,帶給孩子一生的傷害,太可怕!教育孩子最欠缺的一課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句話,都會成為他日後能成為什麼樣人的重要轉折點!能控制好情緒的人,聽到這樣的話,會選擇努力成為更出色的人。來自家庭的愛,來自父母的關懷,都會成為日後遇到負能量時,最強大的力量。用這樣幾種方法,讓孩子學會正確愛別人的表達方法!第一,體會對方的心情和感受。
  • "可怕的兩歲",並不是孩子可怕,而是父母把這一切推向了孩子
    高曉攀表示&34;確實挺可怕的,其中他就說到了自己家的孩子不愛吃飯,喜歡吃零食,於是就老是去制止,但一制止就哭,讓孩子餓著,家長又擔心,感覺最後沒招。而這一行為很可能會被不了解情況的家長誤認為孩子無理取鬧。其實最為主要的一點就是由於孩子自我意思的覺醒,提高,孩子感到自己被家人所忽略,才導致的孩子變得「可怕」,父母看似什麼都沒有做,但是其實,已經在無意中把負面情緒推向了孩子。
  • 媽媽用攝像頭偷拍我的性生活: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那麼,家人就是橫在路上的第一道關卡。家人無處不在的控制,直接成為子女痛苦的來源,殺傷力最強,也最無法抵擋。種種行為的背後,是多少父母在打著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的人生。侵犯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續以及實現夢想的機器。孩子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這都是為你好。」
  • 家中安攝像頭,企圖控制孩子的一切,病態的愛讓孩子有多崩潰?
    ,家長在名義是為了監督孩子學習,避免孩子走彎路,但是安裝攝像頭的行為,卻讓孩子沒有隱私,沒有了自己呼吸的空間,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些孩子受不了這樣的壓力,出現了抑鬱的情緒。多麼可怕的控制欲,讓孩子感受到身後的總有一雙「眼睛」在無時無刻的注意你的一舉一動,真的非常讓人毛骨悚然。
  • 不能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的父母有多可怕?
    我是願意相信他的辯解的,畢竟虎毒不食子,天下沒有哪個當父母的不是真的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卻仍然有那麼多讓人不可理喻的行為,往往都是發生在情緒失去控制的時候。之前在網上還看到過一個滿臉被劃成花的小寶寶,看起來令人心疼和毛骨悚然,而把寶寶劃成花臉的竟然是媽媽,媽媽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也是因為情緒上來無法控制,另外摻雜一些產後抑鬱的成分,才有了那個讓人後怕的結果。
  • 這種父母「最可怕」,他們正在毀掉孩子一生
    是什麼給一個15歲少年捅人的力量,根源就是宋成爸爸對宋成的控制。從小到大,要做什麼,該做什麼都得接受父親的安排,考什麼大學,和什麼人結婚,多少歲生孩子這些都要聽父親的安排和要求。他從小就生活在「父親沉重的愛」和「害怕讓父親失望的壓力」的恐懼感中,自己的人生一直都是在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