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從未獨立過;父母最可怕的行為是什麼?就是捨不得放手

2020-09-04 育兒學堂y

不知道現實中的我們有沒有這種情況,在洗澡的時候,父母突然推門而入。那很令人難以想像吧。記得在小的時候,房間門鎖著是被拆掉的,現在獨住也是被父母門而入,場面很尷尬。父母時不時的偷看我們的日記和手機。甚至有時候在洗澡的時候,父母都有可能會推門而進。

有時候會因為擔心自己的工作,選擇用更多的方式來了解自己。自己對於這一切保持不滿的時候,母親反而說我想知道兒子在做什麼,難道不該那樣去做嗎?父母這麼做,其實是一種愛也是一種控制。習慣了傳統社會家長的專制,又不了解當今社會孩子的權。專制教育社對於孩子來說永遠的痛。在專制教育的家庭中父母處於絕對強勢的地位,孩子的一切活動都由父母安排,並決定孩子必須無條件的服從執行。

說孩子想要反抗,勢必會迎來很嚴厲的處罰,比如體罰或者是語言暴力。專制教育下的孩子心理需要被完全的忽視,多孩子因此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比如說膽怯,內心很壓抑,嚴重的缺乏安全感的。那麼現實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父母傾向於控制孩子呢?專治教育的家庭,父母與孩子是控制與被控制的一種關係。孩子就像是父母手中提的線偶一樣,他們無時無刻都在被父母所控制著,這是為什麼呢?

1;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封建思想。封建家長專制在中國已經存在了有幾千年的歷史,而貴報之下出孝子的封建思想,也是很多父母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一種看法。他們一直認為孩子必須屈服於自己的權威之下,聽從自己的指令,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事。這樣不僅剝奪了孩子表達自己的權利,而且這種思想往往會帶有一些暴力傾向。更可怕的是,非但沒教出好的孝子,反而一個一個都成了逆子。

2;當今社會環境下,父母的攀比心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說;你看看某某這次考試又考了第1名。同樣都是同學,你怎麼就那麼笨呢?父母總是喜歡拿著自己的孩子去跟別的孩子比,而且總是拿著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的孩子的優點去比較。他們從來沒有看到別人孩子身上的缺點,只是看到了別人的發光點,殊不知自己的孩子身上也是有優點和缺點的。父母的這種攀比心,本意是想通過打擊來激勵孩子,像別人一樣學習,像別人一樣有一個好的前程,為自己爭光。結果很多孩子因此自暴自棄,父母的做法呢,不但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也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更嚴重的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

3;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這樣的父母其實挺可怕的,他們總是以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為出發點,去控制孩子的思想這樣的父母幾乎是用整個的生命去「愛」孩子,完全沒有自我,總是想替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小到衣食住行,大到選擇學校選工作,選對象等等但是他們卻忘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到底知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應該改變這種專制教育的方式。所以應該是建立在以愛尊重和規則為基礎上的。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意願,每個孩子都是擁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他們渴望被得到尊重父母的尊重,會讓他們覺得被重視,被理解,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隨意的去辱罵或打罵我們的孩子,特別是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去批評他。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幹涉孩子的原則性問題,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做主。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儘量的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客觀冷靜的去處理問題。學會放手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父母去走他們要走的路,很多的問題都需要自己去解決,學會對孩子放手,就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教育孩子其實就像放風箏一樣,如果抓的太緊了,他會永遠都飛不高,如果用力過猛呢,很容易會被扯斷。所以專制教育往往帶有反人性的一些色彩,父母用絕對的權威壓迫自己孩子的天性其實是很殘忍的。

如果真心的愛我們的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成長為核心,收起做父母的專制,少一些控制多一些理解,包容,尊重和民主。真心的希望在教育的道路上,父母能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改變自己,讓教育變得更加的科學和人性化。讓我們的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在評論區留言,喜歡的點讚,轉發。

相關焦點

  • 《坡道上的家》:有種父母巴不得你過不好,不獨立的父母有多可怕
    這太可怕了!孩子終將長大,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雨,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陪他一輩子,我們能做的就是培養他堅毅的性格,以面對人生的風雨。我覺得,放手讓孩子獨立也有這樣的三省。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其書《不管教的勇氣》中寫到,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獨立,包括能獨立作出選擇,能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能擺脫自我中心主義。我們一切教育,都是為孩子自立服務的。內心明確了教育的目的,常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偏離了目的,就不容易走錯路。
  • 《坡道上的家》:有種父母巴不得你過不好,不獨立的父母有多可怕
    裡沙子痛苦地聽著媽媽的話,往事浮上心頭——從小媽媽就不斷否認和貶低她,聽著媽媽絮叨,她似乎捕捉到了什麼,她略帶迷茫地問媽媽:你是不是巴不得看到我現在這樣呀?媽媽被戳到了痛處,一時無語。裡沙子說對了,媽媽確實巴不得她過的不好,但並非媽媽不愛她,而是希望裡沙子不要離開自己,所以,她一直對裡沙子不斷的否定、貶低,讓裡沙子難以獨立,依賴自己,從而不離開自己。
  •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是放手!
    放手,是父母對孩子最深的愛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只有父母放手,孩子才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才會鍛鍊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請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長大。放手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缺位,孩子會野蠻生長。而父母不肯放手,更可怕。看看這世上越來越多的媽寶娃、啃老族就知道了。
  • 教育AB面,獨立成長的背後,是敢於「放手」的父母
    他們忘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他補「鈣」,直到孩子成年之後才忽然發現,孩子仍然是個」巨嬰」。 有報導說:上海一中年男子向母親要錢不成、當街毆打母親;還有上過名校海歸碩士,畢業七年找工作高不成低不,最後選擇啃老,天天只知道在家打遊戲。這些人到中年依然無法獨立生活的「巨嬰」們,最缺的就是自立和自強的品行。
  •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
    家長只有學會適當放手,給孩子獨立成長和體驗世界的機會,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父母適當放手,孩子才有動手實踐的機會,才有成長的機會,以後才能獨立生活。猶太人的諺語裡,把子女比喻勇士手中的箭。如果以射箭為例,父母就好像是射手,孩子是父母手中的劍,箭靶就是人生的道路。
  • 《小歡喜》:最舒服的親子關係,就是父母懂得放手
    "為什麼說"最舒服的親子關係,就是父母懂得放手"?父母習慣於幹涉孩子的生活,想幫他們鋪好一切道路,讓他們順著自己安排的路線軌道成長和發展。這反而使得孩子容易失去自我,獨立成長的機會。還有一些家長擔心放手後,孩子會收到傷害。但是不經歷風雨,孩子如何能成長得更好更強呢?家長們需要明白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誰離開了誰,就無法生活。
  •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會放手,別做「控制型」父母
    有些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沒有做好一個合格父母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沒有把孩子當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把孩子視為自己的所有物。自己的話孩子必須聽,讓往東不準往西,否則就是挑戰父母的權威,會受到嚴重的批評與懲罰。
  • 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四個階段,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會更優秀
    導語: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四個階段,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會更優秀孩子從生下來開始,一天一個樣,由父母代勞到孩子完全獨立,是孩子一路成長的變化。孩子從小養成的習慣,將影響著成年後的的生活。孩子大了,有的乖巧懂事,有較強的自控力;有的孩子還是一貫的淘氣,我行我素。而這兩種表現的孩子,大家更喜歡哪一種呢?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試著放手,讓孩子能夠獨立,讓他能學會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在這些階段上,父母要下狠手,讓孩子有機會嘗試,讓他在嘗試中不斷學習。
  • 奇葩獎項獨立新生獎,不獨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每個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位「獨立」的父母,信任他、支持他、懂得放手,用捨得換取孩子獨立自信的成長。1、「獨立」的父母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生活中大多數的母親都對孩子相信得不夠,習慣用自己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於是不相信孩子的感覺,也不相信孩子的判斷。
  • 13歲上名牌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後被勸退:父母不懂放手毀掉孩子一生!
    學習英文,7歲會寫英文劇本,翻譯英文書;發展戲劇,與何炅合作「水中之書」;從小接觸烘培,現在可以承擔弟弟妹妹的飲食,讓黃磊在外工作時可以少操心家人吃什麼。很多人十幾歲時,還是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多多自律好學,審美獨立,不懼留言染髮,12歲獨立設計自己的禮服並完成設計。
  • 4歲男孩獨立自理,35歲女孩巨嬰:你不捨得放手,孩子怎會長大
    父母是這個世界最關心孩子的人,他們給予孩子無限的寵愛與關心,但是這種愛是需要有限度的,不應該是溺愛,否則很有可能會害了孩子。每個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成長空間和獨立的意識,這樣他們才會更好的進步,有一個更加幸福的未來。
  • 進入大學≠獨立生活,父母請別徹底放手
    在一些歐美國家,孩子到了18周歲之後,就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了,開始獨立面對社會,處理自己的事情。而在中國,孩子考了大學之後,開啟了邁向社會的第一步,而且十年寒窗苦讀,成功把孩子送上大學,家長也鬆了一口氣,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家長也該徹底放手了呢?在我看來,還不是時候!
  • 父母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我們還在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緊身衣嗎?
    孩子獨立,不是說孩子到了十八歲,一夜之間就長大了變得獨立了,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孩子從小就由點點滴滴的小事中累積起來的意識和能力。當孩子去吃飯時,是讓孩子自己點菜,還是父母越廚代庖?平常孩子的著裝,是讓孩子自己選擇,還是父母來決定?
  • 放手去愛,獨立成長
    在獨立夜的晚上,我時刻關注微信群,通過一個個鏡頭看到她在老師精心準備的遊戲中快樂無憂,沒有絲毫想家的憂慮,我突然想到龍應臺在《目送》中說的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是啊,其實最需要學會分離的是父母。
  • 不懂得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孩子在3歲時肌肉運動的準確性大大提高,語言能力大大增強,自我意識逐步完善,在這個時候,他們是最需要獨立探索世界的階段,很多父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常常覺得孩子十分難管,非常不聽話,太過好動,進而剝奪他們獨立行動的能力,這是一種十分不負責任的行為。
  • 「放手捨不得,堅持又太累!」
    有的時候覺得分手是一種解脫,可是當離開的那一刻又是真的捨不得。捨不得這段經營數年的感情,捨不得這個陪伴自己那麼長時間的人。在一起的時候覺得看不見未來,可是分手的時候又覺得太過痛苦。一秒覺得離開他自己依舊可以過的很開心,很快樂。下一秒又覺得離開了他,自己沒有辦法生活。在這種矛盾中掙扎了很久,痛苦了很久。分開的那段時間,依舊還是很想念。想念那些在一起的時間,想念他給的那些感動。一瞬間又清醒起來,才明白他已經走了很長的時間。有些人堅持很累,放下又捨不得。
  • 事實證明,讓男人捨不得放手的女人,是這種
    王經理很是出眾,不是沒有過女人給他遞過橄欖枝,都被他一一推拒。我們問過王經理,是怎麼做到和趙姐感情這麼好,王經理笑笑說:「也許她沒有別人好看,也沒有別人能幹,可是別人也沒有她更懂我,她尊重我的選擇,知道我要什麼,總是給我最有用的支持,得此知己,夫復何求?」
  • 李玫瑾:獨立意識父母要早培養,get狐狸法則,提高孩子獨立能力
    這就是「狐狸法則」:愛孩子,就要讓他獨立!在很多人看來,狐狸媽媽的方式太過殘忍,但是她知道,自己沒有辦法一直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一直保護著孩子,只會害了孩子,讓它無法在大自然中生存。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擔心,讓我們不敢放手。不放手, 操不完的心,無條件的溺愛,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任何自己可以做的小事,慢慢地,就會把孩子養懶、養廢、養得蠻橫霸道、不懂尊重,最好成了「巨嬰」「啃老族」。
  • 給孩子最好的愛:放手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學會「狐狸法則」
    人類和動物一樣,都希望孩子能幸福成長,但動物媽媽們知道,這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誰都不可能一直陪著誰一生,如果不能及早讓孩子學會獨立,總是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生活上的依靠。那麼的,當孩子沒有父母的依靠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將無所適從。所以父母們,愛孩子就要讓孩子獨立!
  • 李娜揭露「中國式教育」弊端太多,教育孩子,父母要學會放手
    "中國式教育",顯而易見是存在於中國家庭的獨特教育模式。"中國式教育"一詞的由來與"中國式過馬路"有關,這也間接反映了這種教育模式的錯誤性,就像中國式過馬路一樣,它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學什麼科目父母決定,上什麼專業父母決定……,孩子根本沒有能夠表達自己的機會,父母讓孩子幹什麼孩子就該幹什麼。3、過度寵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