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朋友圈裡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家住保定白溝王莊小區的三個孩子,只因沒寫完作業怕被家長責罵,於深夜離家出走。
為什麼父母們給孩子製造了這麼大的壓力?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定義叫邊界感,所謂邊界感,即區分「我」與非我,「我」與外界的界限,就像是我們的皮膚的功能一樣。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邊界感的社會。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容易滋生這樣的想法: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我有權掌控你的人生。
於是,這些父母他們對子女的學習、感情、職業、人生規劃橫加幹涉,想讓子女循著自己設想的軌道,一步不離地走下去。
我相信家長的出發點是希望孩子好,但他們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為孩子設計人生。
實際上,是媽媽想跟孩子形成共生的狀態。這種共生狀態容易讓媽媽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從而缺乏邊界感,忽略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們看到很多父母,特別是媽媽或者一些長輩在帶孩子玩耍時經常會說:
「這個不能碰,很危險」
「不要玩這個,待會受傷了怎麼辦」
「不能跑太快/爬太高,會摔倒的」
.....
慢慢地,孩子在這些過分保護的聲音中變得小心翼翼,沒有勇氣也不敢去嘗試新的事物。
所謂的安全名義,歸根到底就是一種控制。
這種控制是孩子在跟媽媽的相處過程中發生,比如說有些媽媽比較焦慮,她需要一種特別強烈的掌控感。
這種掌控感會發展到哪裡呢?就是孩子不要有任何的意外,最好能夠遵循媽媽的意願,然後成為媽媽想要的那個孩子。一旦孩子出現意外,那麼媽媽的掌控感就會被打破。
於是,媽媽會為這種控制找一個合理的藉口,比如:『我為了孩子的安全』、『我是為了孩子好』。但是,當媽媽需要強烈的控制感時,那麼孩子在成長中就會失去一切選擇的權利。
因為媽媽太強勢了!孩子沒有能力去跟媽媽爭奪這種控制的權力,所以很多的孩子就會慢慢地拖延。我們說這個拖延就是孩子對媽媽掌控感的一種不滿或者憤怒的表達。
這種表達成為一種隱形的攻擊。孩子在慢慢做自己的事情時,他會把媽媽給屏蔽了。唯有把媽媽的所有指令屏蔽,他才會覺得比較安全。
我們說這個世界只有相對的安全,沒有絕對的安全,當媽媽們要需要絕對的安全時,就在剝奪孩子的好奇心和專注力,並且也在剝奪孩子發展學習合作的機會。
在這時,媽媽需要重新認識自己,而不是標籤孩子開始叛逆了,這個孩子已經不聽話了或者孩子根本就不能夠體諒到我。當媽媽們有這樣的感受,其實也在說明媽媽的內心是想控制自己的孩子,讓孩子來照顧自己的情緒。
其實,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好能夠建立一種相互陪伴成長的關係。
當父母信任孩子自己的力量的時候,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在關係中是有貢獻的,同時孩子和媽媽是彼此尊重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所感受到的不是控制和服從。
然而,往往很多父母就忽略了這一點,特別是焦慮的媽媽們想去控制孩子的一切。比如,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受傷,因為受傷的話就會給她帶來無盡的麻煩;希望孩子服從於自己的指令。
孩子是什麼?
他是上天的禮物,這個禮物除了繁衍人類之外,也讓我們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從而也讓我們這個已經長得歪七扭八的生命,再有機會好好長一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