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霸主背後的隱憂:存儲技術缺席,而一支上海復旦幫正暗地助力

2020-12-10 騰訊網

臺積電的技術寶劍是越磨越利,在 7nm 製程攀上高峰後,5nm 即將全球首發,一次次漂亮出擊成功讓全球霸主地位更加穩固,還稱不上獨孤求敗境界,因為死敵三星耍盡各種花招追趕,英特爾更要在 5nm 奪回全球半導體霸主之位。

無論是三星在邏輯製程上的死纏爛打,或是英特爾失誤「讓賢」寶座後的發奮直追,臺積電心中都有定見與盤算。

唯獨讓臺積電束手無策,且是未來技術前景最大隱憂,是存儲技術的全然缺席,而這一點卻是勁敵三星手中握有的最大籌碼。

異質整合技術趨勢崛起

或許你會問,臺積電已經稱霸全球邏輯製程領域,與存儲技術之間是井水不犯河水,為什麼存儲技術上的缺席,會是臺積電霸主之位的最大挑戰?

因為半導體技術未來的趨勢,走向邏輯與存儲的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integration)技術,要有能力同時整合邏輯和存儲兩個技術,才能掌握主流半導體產業的成長腳步。

業界一直以來遵循的處理器和存儲晶片分離的馮紐曼計算架構,到了人工智慧晶片時代,逐漸凸顯不合時宜的一面。因此,如何讓邏輯與存儲技術雙劍合璧,成為半導體江湖上,人人想練就的「蓋世神功」。

臺積電與海力士、美光合作無火花

以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地位,誰會不想和臺積電在生意上沾上邊,尋求合作機會。但是,這樣的邏輯到了存儲世界,似乎有點「碰壁」。

過去十年期間,臺積電先後與SK海力士、美光針對異質型 3D IC 晶片,彼此進行技術跨界合作,採 TSV 技術整合邏輯和 DRAM 技術,開發測試晶片。

這樣的跨界是合理的,因為臺積電在晶圓代工市佔率達到 50%,邏輯技術與產能是稱霸全球,但在下一世代的異質型整合技術上,缺少的 DRAM 技術被視為最大短板。

放眼全球 DRAM 領域供應商只有三家:三星、SK海力士、美光。

三星和臺積電在晶圓代工市場是捉對廝殺,自然不可能合作,因此臺積電找上SK海力士、美光合作開發技術,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只是,臺積電與SK海力士、美光的進度開發進度在 2013 年、2014 年低調曝光後,就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傳出。

業界認為,過去合作廠商與臺積電合作,都是把臺積電視為座上賓,但SK海力士、美光在存儲領域都各自是一方之霸,邏輯、存儲之間有條難跨越的鴻溝,彼此之間的合作可能是「點到為止」。

復旦幫助力,臺積電跨越技術圍籬

在人工智慧時代逼近下,加速了邏輯和存儲整合型技術的需求。然而放眼全球,擁有存儲技術的公司實在不多,邏輯霸主臺積電也是急了。

近期,臺積電在存儲技術上,找到一個突破口,背後有上海復旦幫的助力。

根據問芯Voice了解,臺積電以自己的邏輯工藝,與力晶的 DRAM 存儲晶片,加上 IP 供應商愛普的特殊 IP 技術的設計,可望做出全球第一顆以堆疊式技術開發而成的邏輯與存儲晶片,中間不需要 IO,傳輸速度大幅增加。

這樣技術的關鍵,在於愛普提供的IP技術,可以透過特殊的客制化設計,將 DRAM 晶片和邏輯晶片的介面設計吻合,順利整合在一起,實現存算一體 Computing in Memory 技術概念。

在人工智慧架構中,存儲晶片是採用高帶寬存儲HBM(High Bandwidth Memory),目前已發展至第二代 HBM2,專為下一代超級電腦、人工智慧、繪圖系統所設計,號稱能提供最高等級的 DRAM 性能,以及極快速的資料傳輸速率。但這樣做法下,人工智慧中用的 HBM 存儲晶片,與運算功能還是分開的。

臺積電與力晶、愛普的概念,是以異構集成的方式,把存儲和運算封裝再一起,其實概念與 HBM 非常類似,應用領域也是雷同,而優勢是把存儲帶寬在 HBM 基礎上提高 100 甚至 1000 倍,意思是,存儲和邏輯之間的帶寬幾乎是無限的增加。

問芯Voice了解到,臺積電、力晶、愛普進行技術合作開發的堆疊式邏輯與存儲晶片技術,是採用臺積電 16 nm 和 7 nm 工藝技術,臺積電也將這項技術展示給現有的客戶聯發科、Nvidia,作為一種現行技術的替代方案,至於後續這些大廠是否會採用,還有很多評估的面向。

這樣的概念應用和客戶類型,包括有人工智慧、網絡、手機等,更可以應用到 5G 概念上。

臺積電與力晶雙方各自提供邏輯和存儲晶片,促成這樣的技術合作,在這中間,愛普提供的 IP 扮演關鍵角色。

愛普執行長陳文良是在 1988 年上海復旦大學畢業,之後獲得美國耶魯大學應用物理博士。

他畢業後進入美國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設計部門,之後再進入 Cyprss 擔任存儲技術開發部門,曾任 Cypress 的特殊 DRAM 產品工程高管,因此對於存儲和邏輯技術都非常熟悉。

臺積電執行長魏哲家也是美國耶魯大學電機工程博士,陳文良是魏哲家在耶魯大學期間的學弟,雙方交情不錯,也讓這次的技術合作更為順利。

在這樣的合作架構下,愛普的 IP 會運用在幾個部分,包括 DRAM 晶片,以及存儲和邏輯晶片連結的 IP 設計技術上。

向學術界借將,臺積電補存儲短板

臺積電在存儲領域倒也不是一籌莫展,從近幾年的幾個策略上,可以看得出來公司積極要補上此短板。

首先,臺積電在 2018 年首次任用存儲領域的專家,同時也是史坦福電機工程系終生教職的黃漢森,接替原本是技術長職務的孫元成,出任技術研究組織主管。業界認為,這是臺積電在補足存儲技術上的短板。

眾所皆知,嵌入式存儲技術是邏輯工藝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一直以來邏輯工藝都是採用 eFlash 嵌入式技術,但是其速度太慢、佔晶片面積過大等缺點,讓 eFlash 嵌入式技術在 20 nm 以下逐漸遇到瓶頸。

其實這個問題從 28 nm 開始,幾乎每一家邏輯技術大廠都提出來討論過,因此陸續以 eMRAM 等新型態存儲技術做取代。

臺積電近幾年在新型態的嵌入式存儲技術上有所突破,成功進入 40 nm 的嵌入式 RRAM,以及 22 nm 的嵌入式 MRAM。

黃漢森擅長的技術領域正是新型態存儲技術的研發,臺積電借重他在該領域的長才,來持續強化深度,這番布局有其邏輯。

臺積電雖然在嵌入式存儲技術上有突破,但嵌入式技術和獨立 stand alone 存儲晶片是兩回事。因此,臺積電在存儲領域上亟欲尋求突破點。

事實上,NAND Flash 大廠東芝(現為鎧俠)在 2017 年舉行公開競標時,臺積電內部即評估過收購東芝的可行性,但最後沒有出手參與是認為綜效太低,臺積電認為和東芝之間技術的互補性太少。對於臺積電而言,對於 DRAM 技術的需求性,將會遠高於 NAND Flash。

在這樣的背景下,三星在邏輯與存儲的雙棲地位,對於臺積電而言絕對是巨大威脅,至於英特爾的狀況也很有趣。

英特爾 1968 年成立時,是作 SRAM 存儲起家,大概是在 1980 年代從 DRAM 領域退出,專心做處理器晶片,成為當今全球科技業的霸主。

後來英特爾也重新投入存儲技術的開發,包括和美光合作 NAND flash 技術,開發PCM 技術如 3D XPoint。

只是誰也沒想到,走在總是看似終點,卻又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摩爾定律這條路上,經歷了超過 50 年的時間,如今與英特爾在同一個量級賽道的是晶圓代工起家的臺積電,以及存儲技術起家的三星。

未來全球半導體霸主之爭,彼此的較量賽是非常精彩,英特爾解開 10 nm 製程卡關的狀況急起直追,要取回龍頭寶座; 臺積電在邏輯製程領域,技術不斷領先,以實力問鼎全球; 三星手握邏輯和存儲兩大技術利器,是未來的最大優勢。

在異質型整合技術的趨勢潮流下,未來可能會看到更多跨界合作出現,這也反應在全球高端技術的賽道上,每一家大廠擁有的優勢和資源各異,彼此更是如履薄冰地前進著。

-End-

相關焦點

  • 臺積電現「最大隱憂」,復旦團隊幫助破局,三星措手不及
    因此目前全球擁有10nm以下工藝技術的僅臺積電和三星兩家,就連此前的半導體霸主英特爾也不得不黯然退出5晶片的競爭。不過臺積電近來的日子卻不太好過,不僅僅是因為夾在美國和華為之間進退兩難,還因為臺積電一直有一個巨大隱憂,那就是在存儲技術領域的一片空白。
  • 臺積電押錯寶,張忠謀與蔡英文暗生嫌隙?
    新竹科學園區 新竹科學園區又稱為「臺灣之光」,是臺灣半導體行業的發源地,也是臺積電的半導體行業領頭羊的起源。在今年12月15日,新竹科學園區歡慶成立40周年,島內數的上名號的臺積電、聯電、聯發科等董事長們都來到了現場。 在歡慶儀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和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的握手破冰。這兩位科技界大佬被稱為「臺灣半導體界兩顆太陽」,他們因為30年前的「恩怨」,在近20年來一直有著「王不見王」的傳說。
  • 臺積電赴美建廠,華為上海建廠:晶片製造走向何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熱點微評(ID:redianweiping ),作者丨王新喜早前,英國金融時報稱,華為正計劃在上海建造不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製造工廠,該廠將從低端的45納米起步。也因為如此,從14nm、10nm、7nm再到5nm,臺積電的不斷精進,成就了其自身的行業霸主地位。當前,能夠生產14nm以下晶片的廠商,僅有臺積電、三星以及英特爾等廠商,而5nm晶片,僅有臺積電和三星。
  • 科創日報丨臺積電將挪部分產能給華為;中環股份矽片已送樣
    新增「已問詢」企業7家,分別是西安瑞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目星雷射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正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遠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盟升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固德威電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增「已受理」公司3家,分別是 常州銀河世紀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三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和優利德科技
  • 臺積電關鍵人物!復旦高材生入籍臺灣!
    據報導,曹敏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電子工程學系,之後赴美留學,取得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臺灣方面的報導指出 ,美國籍的曹敏專長是半導體研發設計,曾帶領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團隊,開發20納米及10納米製程技術。
  • 斷了臺積電後路,蔡英文沒臉見張忠謀?
    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周年慶,蔡英文不敢出席近日,「臺灣之光」新竹科學園區成立40周年,臺積電、聯電、宏碁董事長們都出席了歡慶會,然而當天民進黨當局蔡英文並沒有露面,只派了個行政機構副手出席。有評論說,臺灣高層選擇缺席,是因為民進黨當局無法為科技行業提供有效扶持,沒臉面對科技大佬張忠謀。
  • 阿斯麥1nm光刻機基本完成,臺積電、三星開啟晶片霸主之戰
    2017年張忠謀表示,臺積電、三星的競爭將會演變成一場戰爭,作為晶片代工霸主的臺積電一直在被三星追趕,而臺積電在5nm、7nm製程雖然一直領先,但是三星的腳步也是緊緊跟隨其後,而在3nm製程尚未定論之時,三星如果領先一步,臺積電將會失去霸主地位,也將會失寵。
  • 臺積電在大陸有工廠嗎_上海松江臺積電怎麼樣
    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之一的臺積電在中國大陸的八英寸晶圓廠建廠地點,已經確定落戶上海西郊松江工業區。 曾繁城博士說過:「大陸的設計能力提升後,和臺積電的製造能力相結合,生產出的產品能在中國推廣,也能在世界推廣。這樣,我們的業務才會增長。」
  • 臺積電罕見開放交流:看清臺積電,才能看清華為的實力
    1、「有一個總統把世界搞得很悽慘」6月18日,臺積電在上海舉行2019年技術研討會,首次對大陸媒體開放。這也是近十年來,臺積電罕見地和大陸媒體交流,向來低調的臺積電也進一步走向開放。首先是已經量產的7nm(納米),魏哲家介紹道,目前世界上的7nm晶片都是和臺積電合作生產的,臺積電是全球第一家大規模量產7nm產品的晶圓代工廠。自去年開始量產以來,7nm工藝的營收和產能不斷增加。據介紹,2019年臺積電7nm產能預計有100萬片,鋪開來長達300公裡,大約是上海到臺灣一半的距離。
  • 上海微電子打破技術壟斷,長江存儲科技,再次站在世界之巔!
    打破技術壟斷!國產22nm光刻機研發成功據媒體報導,上海微電子技術再次獲得突破,成功研發出22nm的光刻機。上海微電子是國內技術最領先的光刻設備廠商,從低端切入各個細分市場,現已成為封測龍頭企業的重要供應商,國內市場佔有率高達80%,全球市場佔有率也有40%,同時旗下LED/MEMS/功率器件光刻機性能指標領先,LED光刻機市佔率第一。其實就晶片製造而言,我國已經很強,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兩家公司全球市場份額就佔了近70%。
  • 臺積電:從不被看好到逆襲
    臺積電股價連續幾天飆高,28日更一度衝上466.5元新天價,最大「助攻」就是美國半導體霸主英特爾上周透露7納米製程卡關,且執行長史旺(Bob Swan)首次鬆口提到,公司考慮將部分產品委外生產。其實在30多年前臺積電創業伊始,當時已是半導體業「武林盟主」的英特爾,曾幫過臺積電一把,是臺積成立後第一家大客戶、臺積的長期技術標竿,也為臺積日後爭取市場主流客戶奠下基礎。沒想到風水輪流轉,30多年後臺積電躍升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不僅先進位程投產的進度超越三星及英特爾等主要對手,甚至可能成為英特爾7納米製程卡關後,最需要的救星。
  • 晶圓代工爭霸戰:臺積電VS三星
    1970 年代生產洗衣機、冰箱、電視機等家電,1980 年代開始引進美國先進技術並和韓國半導體公司完成合併,家電、電信與半導體成為三星電子的核心業務。三星的晶圓代工事業的發展之所以能成功,蘋果可以說是一股最主要的助力。三星是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 和快閃記憶體(NAND) 的領導廠商,全球市佔率達50%。
  • 臺積電是披著臺資外衣的美資企業嗎?扒一扒臺積電的股權結構
    近期,美國對華為展開了新一輪的制裁,計劃對其晶片外包製造進行釜底抽薪,切斷華為晶片的全球供應鏈,意圖從根本上剝奪華為5G技術的先發優勢。華為海思半導體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先進的半導體設計公司,旗下的麒麟晶片正在向全球一流水平邁進,華為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試客經濟」:「免費午餐」背後有隱憂
    新華網上海8月6日電 題:「試客經濟」:「免費午餐」背後有隱憂     新華社記者潘清     試用最新潮的化妝品和小家電,試玩最新款的網路遊戲,試嘗即將面市的食品和飲料……伴隨著「試客」家族的日益龐大,「試客經濟」正在悄然升溫
  • 臺積電、聯電掌門人終...
    在臺積電出現之前,所有的IC企業都是自己設廠,自己生產,而臺積電創新地提出了將代工與設計分開的模式。曹興誠則一直認為張忠謀剽竊了自己的想法。他稱,在張忠謀回臺灣的前一年,自己託人帶了一份「晶圓代工模式」的企劃書給張忠謀,建議發展晶圓代工,但並未得到張忠謀的回應。
  • 復旦有一支高顏值女足隊:是各學科學霸,更是上海大學生冠軍
    復旦有一支高顏值女足隊:是各學科學霸,更是上海大學生冠軍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通訊員 徐蔚 2016-03-26 13:04
  • 頂級私募筆試答卷:臺積電的投資三問
    而每道題目的背後,也都是一個個精彩的行業故事,解答了這些問題,對產業的理解也會加深。 一、晶圓加工環節出現臺積電這樣的壟斷性巨頭是偶然還是必然?其他哪些行業的中遊製造環節也有可能出現臺積電這樣的寡頭?請從科學原理、組織管理、地緣政治等角度分析可能的背後原因。 誠如「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晶圓代工巨頭臺積電的出現,既是必然,也是偶然。
  • 瘋狂砸下千億美元,三星能否將臺積電拉下第一寶座?
    在同一年,三星創始人李秉哲去世,三子李健熙接位,他瞅準當時美國打壓日本半導體業的機會,喊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大舉進軍存儲晶片領域。得益於老東家德州儀器的管理經驗、IBM的授權技術、大批從美國回流臺灣的人才、以及美國企業送來的訂單,專注於邏輯晶片製造這個賽道,臺積電成立後業務量不斷增加,其代工模式也漸漸得到了業界的認可。
  • 臺積電晶片技術到底有多強?僅通過一項數據,便能看出端倪
    與此同時,臺積電3nm、2nm工藝也在有條不紊地研發中。日前,臺積電方面透露3nm工藝預計2021年就會出現在市面上,2022年將實現大規模量產。同時,臺積電還透露正在與一家主要客戶合作,加快2nm工藝的研發進展。
  • 上海灘造芯往事:華為什麼離不開臺積電
    上海半導體產業的建立則稍晚於北京,從1958年開始,上海元件五廠、上海電子管廠和上海無線電十四廠等先後成立。上海半導體工業的奠基人—謝希德,就是在這一時期成長起來的。1956年暑假,已從MIT回國、在上海市復旦大學任教的謝希德,被調往北大任半導體教研室副主任。